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15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鄂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11•【字号】鄂州政发[2008]6号•【施行日期】2008.03.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通知(鄂州政发〔2008〕6号)各区、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经济普查的通知》(鄂政发〔2007〕80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普查的目的第二次经济普查,目的是全面调查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市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全市经济核算制度,为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服务。
二、普查的对象和范围普查对象包括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的内容和时间普查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收集资料时期为2008年度。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
房山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房山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房山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房山调查队2010年2月8日根据房山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第三产业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数187个,占全区单位数的2.6%;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660人。
单位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135个增加52个,增长38.5%;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5392人减少732人,下降13.6%。
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数105个,占全区单位数的1.4%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55人。
单位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55个增加50个,增长90.9%;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471人增加184人,增长39.1%。
全区批发和零售业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数2144个,占全区单位数的29.3%;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5310人。
单位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1745个增加399个,增长22.9%,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17514人减少2204 人,下降12.6%。
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总额490.1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194.3亿元增加295.8亿元,增长1.5倍。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销售总额490亿元,外资企业0.1亿元。
从行业分类看,批发业销售总额427.3亿元,占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总额的87.2% ;零售业62.8亿元,占12.8% 。
四、住宿和餐饮业全区住宿和餐饮业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数180个,占全区单位数的2.5%;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565人。
单位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171个增加9个,增长5.3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第一次经济普查6539人减少974人,下降14.9%。
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4.8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3.3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45.5%。
湖北省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75.6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07亿元,增长 2.0 %;第二产业增加值2446.05 亿元,增长10.3 %;第三产业增加值1822.58 亿元,增长10.3 %。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1年的14.9:49.6:35.5调整为14.2:49.2:36.6 ,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6 ,比上年下降0.4 %。
其中,城市下降0.8 %,农村上涨0.8 %。
分品种看,食品价格下降0.6%,烟酒及用品上涨1.2%,衣着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7%,其余商品和服务价格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8%,其中,轻工业品下降2.3%,重工业品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3%。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4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5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万人。
全省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31万人,增加19万人。
年末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万人。
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10.6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不足;二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不优;三是县域经济和民营不强;四是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函〔2018〕1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3月26日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国办发〔2017〕8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通知》(鄂政电〔2017〕8号)精神,为做好我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工作目标摸清全省各类污染源基本信息,了解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全省污染源档案、污染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
为加强全省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一)普查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基准资料为2017年度资料。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
普查对象为湖北省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普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1.工业污染源。
普查对象为产生废水污染物、废气污染物及固体废物的所有工业行业产业活动单位。
对可能伴生天然放射性核素的8类重点行业15个类别矿产采选、冶炼和加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以《湖北省第二次伴生放射性矿普查方案》确定的调查对象为主。
湖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湖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0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湖北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付出的努力最为艰辛、发展的道路最不平凡、收获的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
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全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逐步复苏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2009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15.9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09.42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06.20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5.7∶43.8∶40.5调整为14.9∶46.1∶39.0。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及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22.8%、16.5%、14.4%、19.6%、3.7%和9.1%。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99.6,价格水平下降0.4%,其中:城市下降0.7%,农村与上年水平持平。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0.5%,衣着类价格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1%,居住类价格下降2.4%。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6.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7%。
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统计局(2010年1月7日)根据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全省第二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工业(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08年末,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5.94万个,从业人员329.55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03.4%和4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0.13万个,占2.2%;集体企业0.3万个,占5.1%;私营企业4.30万个,占72.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06万个,占1.0%;外商投资企业0.06万个,占1.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15.4%,集体企业占3.9%,私营企业占41.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3.7%、外商投资企业占6.3%。
(详见表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4681个,制造业5234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381个,分别占7.9%、88.1%和4.0 %。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6.8%,制造业占88.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8%。
在工业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1.8%、10.0%和9.4%(详见表2)。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08年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资产合计15431.43亿元,比2004年增长107.5%;负债合计8059.50亿元,比2004年增长87.3%;所有者权益合计[2]7371.94亿元,比2004年增长135.0%。
(详见表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采矿业为50.1%,制造业为53.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8.6%。
表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行业分布(四)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81.90亿元,比2004年增长170.7%。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第十三大省份,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湖北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湖北省最新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视角。
一、经济总体情况湖北省2019年GDP总量达到2.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2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68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342亿元,增长6.1%。
这一数据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并且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湖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高速铁路里程超过54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96%以上;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些改善了湖北省居民生活质量,也为湖北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产业发展湖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产业结构。
在汽车制造、冶金建材、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19年,湖北省汽车产量达到320万辆,位居全国前列;钢铁、水泥、化肥等传统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湖北省今后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能。
四、人民生活水平湖北省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019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4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83元,分别增长8.2%和9.4%。
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民的幸福指数增添了不少亮色。
五、外贸进出口湖北省的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
2019年,湖北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725亿元,其中出口4341亿元,进口4384亿元,分别增长9.5%和17.5%。
湖北省统计局关于做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有关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08.05.06•【字号】•【施行日期】2008.05.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湖北省统计局关于做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有关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各市、州、省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统计局: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通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拟定于5月9日上午10:00-11:00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同志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办公室人员,届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将作重要讲话。
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省将套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拟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作动员讲话,省人民政府将于近日向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下发会议通知。
为了组织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统计局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同时与当地电信部门衔接,提前做好当地分会场的准备工作,没有开通电视电话会议视频网络的市辖区,在市级分会场参加会议。
二、省以下分会场参加会议人员参照省份会场确定(省直分会场参会部门和单位名单附后)。
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负责人到各县(市、区)分会场参加会议。
三、各分会场要悬挂经济普查宣传标语,各地统计局要邀请当地新闻媒体参加会议,做好会议的宣传工作。
四、会议有关事项以省政府会议通知为准。
五、市、州统计局收到本通知后迅速传真到所辖县(市、区)统计局。
六、各市、州、省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统计局要在5月15日前将会议组织情况和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报省统计局普查中心。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642.7万个,占5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78.6万个,占26.8%;住宿和餐饮业240.8万个,占7.3%(详见表1-2)。
2013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820.8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324.9万个,增长65.5%。
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统计局
(2010年1月7 日)
根据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全省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5492个,比2004年末增加3157个;从业人员47.63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9.97万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政事业法人单位322个,比2004年末增加116个;从业人员2.26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0.29万人。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交通运输业[1]占89.2%,仓储业占8.4%,邮政业占2.4%;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业占91.7%,仓储业占2.9%,邮政业占5.4%(详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二)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1001.79亿元。
其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分别占90.0 %、5.4 %和4.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利润99.39亿元。
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6.9%。
二、批发和零售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56815个,从业人员78.35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84.3%和74.5%。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28251个,零售业28564个,分别占49.7%和50.3%。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47.4%,零售业占52.6%(详见表2)。
表2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1744个,占3.1%;集体企业1771个,占3.1%;私营企业41286个,占7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2个,占0.2%;外商投资企业130个,占0.2%。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11.3%,集体企业占4.6%,私营企业占48.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外商投资企业占1.4%(详见表3)。
表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二)资产总计
200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115.24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76.8%。
表4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三)主营业务收入
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7394.83亿元,比2004年增长186.7%。
其中,批发业5784.95亿元,零售业1609.8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1.8%和206.1%。
表5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
三、住宿和餐饮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7723个,从业人员23.87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203.1 %和73.2%。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住宿业2615个,餐饮业5108个,分别占33.9%和66.1%。
在住宿和餐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住宿业占38.3%,餐饮业占61.7%(详见表6)。
表6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479个,占6.2%,集体企业311个,占4.0%,私营企业5680个,占7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4个,占0.6%,外商投资企业50个,占0.6%。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11.5%,集体企业占3.2%,私营企业占51.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9%,外商投资企业占5.8%(详见表7)。
表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二)资产总计
200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为337.85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87.6%。
表8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三)主营业务收入
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201.47亿元,比2004年增长153.7%。
其中,住宿业72.06亿元,餐饮业129.4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87.5%和215.9%。
表9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
四、房地产业
(一)企业单位数
2008年末,全省共有房地产业企业10129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5853个。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3410个,物业管理企业2957个,中介服务业1578个,其他房地产2184个,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1493个、1891个、1016个和1453个。
表10 房地产业企业单位地区分布
(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房地产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合计22.31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8.94万人。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9.25万人,物业管理企业7.65万人,中介服务业1.37万人,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2.35万人、3.92万人、0.66万人;其他房地产4.04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99万人。
表11 房地产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地区分布
(三)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和营业利润
2008年,全省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813.55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512.48亿元。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688.04亿元,物业管理企业45.99亿元,中介服务业14.59亿元,其他房地产64.93亿元,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413.84亿元、30.80亿元、12.40亿元、55.44亿元。
实收资本928.1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业775.23亿元,物业管理企业59.49亿元,中介服务业17.53亿元,其他房地产75.94亿元。
营业利润111.40亿元。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91.00亿元,物业管理企业5.81亿元,中介服务业2.22亿元,其他房地产12.37亿元。
表12 房地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区分布情况
五、其他第三产业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其他第三产业[2]的法人单位数136268个,比2004年末增加41798个。
从业人员303.37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52.89万人。
其中,企业法人单位33848个,从业人员76.18万人,行政事业及其他非企业单位102420个,从业人员227.19万人(详见表13)。
表13 其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二)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2008年,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801.97亿元,营业利润414.19亿元。
在营业收入中,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56.5%、12.6%和12.7%,三个行业合计占81.8 %。
营业利润中,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32.3%、22.9%和27.4%,合计占82.6%(详见表14)。
表14 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单位:亿元
(三)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收入和支出(或费用)
2008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非企业
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3486.20亿元,全年收入合计2018.08亿元,全年支出(或费用)合计1910.87亿元(详见表15)。
表15 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收入和支出
注释:
[1]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2]其他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