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5
晶体的常识(全套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晶体的定义:晶体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的固体物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
2. 讲解晶体定义和特点: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3.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并分析其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晶体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正交晶系和单斜晶系。
2. 晶体结构的表示方法:晶胞、晶格和空间群。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各种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实例。
2. 展示晶体结构的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晶体结构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3. 练习:让学生分析给出的晶体结构图,判断其属于哪种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操作情况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晶体的生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生长的理解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晶体生长的原理:溶液蒸发、熔体冷却、离子注入等。
2. 晶体生长过程:成核、生长和成熟阶段。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生长的原理: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
2. 演示晶体生长实验:进行晶体生长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晶体生长的过程。
3. 讨论:让学生分析晶体生长的速度和形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第四章:晶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一些基本性质。
晶体的常识说课稿教案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
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讲述]:固体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物质状态,但你是否知道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绝大多数固体都是晶体,如上面展示的都是晶体,只要如玻璃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那么晶体与非晶体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投影]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的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熔融态物质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般途径:(1)熔融态物质凝固;(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图片]:1、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2、凝华得到的碘晶体;3、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铜晶体。
[探究实验]:完成教材实验3-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回答观察到什么现象。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中化学选修三中的晶体常识进行深入讲解。
晶体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质。
本节课将围绕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使学生掌握晶体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此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晶体知识对他们而言仍属于新领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和学习。
通过对晶体常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晶体的分类及特点;(2)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晶体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观察晶体,提高实验操作技能;(4)掌握晶体生长的基本方法,了解晶体制备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晶体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3)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晶体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2)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4)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5)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教师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分类晶体的基本特点晶体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晶体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图片和实例。
视频:播放晶体生长的实验过程。
1.5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晶体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晶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晶体的实际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的重要性。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晶体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3. 示例:展示不同类型的晶体实例。
4. 练习: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晶体。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晶体的基本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特点。
3.2 教学内容晶体的周期性结构晶体的点阵参数晶体的对称性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基本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的对称性。
3.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基本特点。
3.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周期性结构、点阵参数和对称性。
3. 示例:展示晶体的对称性实例。
4. 练习:让学生分析晶体的对称性。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晶体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晶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晶体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晶体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重要性。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重要性和应用实例。
晶体的常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获得晶体的几种途径(2)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3)初步学会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收集生活素材,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晶体与非晶体进行分类(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2、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学生汇报]:(我们讨论后觉得将粗盐、明矾、樟脑丸分为一类;塑料、玻璃片、橡胶分为另一类。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呢?生:根据这些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另一些没有。
)[教师总结]这组同学收集的物品很丰富,并通过组内讨论确定了分类依据,然后进行了恰当的分类。
其实,同学们也许没有留心观察,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美丽的固体,当然也有的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接触到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固体。
[视频投影]雪花放大后的形状、烟水晶、石膏、毒砂、绿柱石、云母等晶体实物(并配以相应的解说,给学生了解到这些固态物质都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教师讲述]我们就将这些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晶体,而另一些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非晶体。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设计意图:课前请同学收集身边的固态物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分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汇报。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探究活动一:探究晶体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的特点之一:自范性[过渡]晶体和非晶体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教案目标】1、了解晶体的初步知识,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2、知道晶胞的概念,了解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学会通过分析晶胞得出晶体的组成。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觉得物质性质”的客观规律.【教案重点】晶体、晶胞的概念。
【教案难点】计算晶胞的化学式.【教案过程】[导入]走进化学实验室,你能见到许多固体,如蜡状的白磷(P4>、黄色的硫黄、紫黑色的碘(I2>和高锰酸钾(KMnO4>、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0〉、白色的碳酸钙等。
放眼世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也都是固体.你一定还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更多的固体,如金属、玻璃、陶瓷、砖瓦、水泥、塑料、橡胶、木材……b5E2RGbCAP你是否知道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如玻璃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又称玻璃体>。
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p1EanqFDPw[板书]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投影]常见的晶体<或展示实物):[思考]晶体规则的几何外型与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存在什么关系?[投影]表3—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自范性微观结构晶体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型)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的有序排列非晶体没有<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型)原子排列相对无序[讲解]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白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所谓自发过程,即自动发生的过程。
不过,“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水能白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就不能下泻。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熔融态物质冷却凝固,有时得到晶体,但凝固速率过快,常常只得到看不到多面体外形的粉末或没有规则外形的块状物。
DXDiTa9E3d[板书]1、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白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获得晶体的几种途径
2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3初步学会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4掌握晶体和晶胞的概念
5掌握晶体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一)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二)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四、教学用品
晶胞实物模型、2铁架台、酒精灯、食盐晶体、胆矾晶体、硝酸钾晶体、蒸发皿、圆底烧瓶、碘、水、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数一数钠晶胞和铜晶胞所含的原子数。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晶体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们以有序的、重复的方式排列在空间中。
晶体常常具有明确的几何形状,并表现出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本文将设计一节晶体的常识教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晶体的特点、结构和应用。
一、引入(段落一)在课程开始时,可以用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晶体的兴趣。
比如,可以讲述一个科学家在研究晶体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发现,或者问一个激发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冰的形状总是六边形?”引入部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对晶体的关注。
二、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段落二)在本节课程中,首先需要对晶体进行定义和描述。
可以简明扼要地解释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空间排列规律形成的固体。
然后,介绍晶体的特点,如外形规则、内部结构有序、有独特的性质等。
可以用一些实例或图片进行说明,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晶体的特点。
三、晶体的结构(段落三)本节课程的重点是介绍晶体的结构。
晶体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等几种类型。
可以通过示意图、立体模型或实验演示等方式展示不同类型晶体的结构。
同时,还可以讲解晶体的晶格和晶格参数的概念,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晶体结构,如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
四、晶体的应用(段落四)晶体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节课程中,可以简要介绍一些晶体的应用,如石英晶体在计时器中的作用,硅晶体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等。
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如晶体管的发明对电子学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晶体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五、晶体的实验(段落五)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晶体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与晶体有关的实验。
例如,可以进行晶体的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晶体的制备过程,并观察不同条件下晶体的形态和性质差异。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六、总结与展望(段落六)在本节课程的最后,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回顾晶体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应用。
可以提问一些追加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与晶体相关的话题。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激发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分类晶体的基本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晶体的概念和特性。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晶体的形态和结构。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二章:晶体的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晶体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最密堆积、简单立方等。
晶体结构的描述方法:空间点阵、球棍模型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晶体结构的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不同晶体结构的异同。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三章:晶体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晶体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晶体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熔点、硬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晶体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晶体性质的表现。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晶体性质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四章:晶体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晶体应用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晶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
晶体在光学和电子学中的应用:液晶、光电器件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应用实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晶体应用的原理和优势。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晶体常识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高中化学晶体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概念,了解晶体的种类和性质,掌握晶体结构及其在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晶体的概念
2. 晶体的种类和性质
3. 晶体的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晶体的概念和种类,晶体的结构及应用
教学难点:晶体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示例分析,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一段描写晶体的文字或图片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晶体的概念和种类
1. 老师讲解晶体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晶体的种类和分类方法。
2. 讲解晶体的几何形状和外观特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外观。
三、分析晶体的结构
1. 老师通过示意图或示例分析晶体的结构,说明晶体的有序排列和规则性。
2. 让学生讨论晶体的结构特点,并举例说明不同晶体的结构差异。
四、探讨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老师介绍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学工业、医药领域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展示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总结晶体的概念、种类、结构及应用,强化学生对于晶体常识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实验任务,让学生深入理解晶体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常识,通过讲解、示例分析和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应用。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他们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