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11
国考经济常识梳理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是一个重要的考查领域。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对于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国考中常见的经济常识进行一番梳理。
首先,我们来谈谈宏观经济的一些基本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常被提及的重要指标。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而 GNP 则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这两个指标在衡量经济规模和增长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计算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来影响经济,例如政府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则可以抑制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在微观经济方面,市场机制是核心内容之一。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则会上升。
此外,市场结构也有多种类型,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竞争程度。
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也是微观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个人偏好等因素,追求效用最大化。
生产者则要考虑成本、产量、价格等因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国际贸易也是国考经济常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关税、贸易壁垒、汇率等因素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话题。
经济增长通常用GDP 的增长率来衡量,而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福利的提高等方面。
2007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经济基础知识》考试试题2007年《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真题及答案2008-8-21【大中小】【打印】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这是由资源的()决定的A.独占性B.稀缺性C.无限性D.社会性「答案」B.2.我国目前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属于()。
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C.混合听有制D.股份合作制「答案」B.3.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
A.平衡措施B.引导措施C.紧急措施D.干预措施「答案」D.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则当该产品价格提高时,()。
A.会使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减少B.不会影响生产者的销售收入C.会使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增加D.生产者的销售收入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答案」C.5.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
A.最高收入B.最低收入C.平均收入D.超额收入「答案」A.6.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5和0.2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A.2.0%B.2.5%C.5.5%D.1.0%「答案」C.7.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A.生产者数量的多少B.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C.消费者数量的多少D.进入障碍的大小「答案」B.8.如果既定的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重新配置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这种资源重新配置被称为()。
A.一般均衡状态B.帕累托改进C.瓦尔拉斯均衡D.帕累托最优「答案」B.9.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
公考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经济体制: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包括供需关系、价格形成、市场竞争等。
2. 国民经济核算:知晓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3. 金融体系:熟悉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如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等,了解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4. 宏观经济调控: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以及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5. 产业结构调整: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目标,知晓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劳动力结构调整等相关内容。
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了解市场失灵的常见原因和对策,以及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调节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7.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形式和利益,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协定的作用。
以上是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的一些常识点,考生需要细化学习和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及答案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部分考的都是一些常识的题目,主要是看你平时的积累,以下就由店铺为你提供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一)1、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 )。
A、上海B、安徽C、广东D、浙江2、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下列有关财政政策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政府偏好对财政政策有重要影响B、税收、国债、公共支出等主要是财政政策工具C、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D、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是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3、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 )。
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文明的全球化D、资本的全球化4、下列关于外汇储备的说法不正确是( )。
A、外汇储备是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B、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居世界第一位C、某国的外汇储备包含其特有的外国国库D、经济实力越强的国家,其持有的外汇储备就越多5、下列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B、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C、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D、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答案1、答案: B解析: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容易误选C项,误以为设立深圳为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实际上,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而小岗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是在1978年。
2、答案: C解析: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经济学词汇。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判断题 4. 公文改错题 5. 案例分析题6. 综合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
A项中变化是指世界存在的状态而不是本原;B项中只强调运动(变化)而否认静止(不变);D项否认了变与不变既对立又统一。
A、B、D三项排除。
正确答案为C。
2.股份合作经济的性质是( )。
A.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B.外贸经济的一种形式C.国有经济的一种形式D.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正确答案:D解析: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
股份合作制性质属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之一。
正确答案为D。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B.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C.坚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D.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正确答案:B解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正确答案为B。
4.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有( )。
A.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B.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按股收入C.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正确答案:C解析:私营企业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如果私营企业主经营失误,即使投入了劳动,也可能一无所获。
同样,选项B和D属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正确答案为C。
5.“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见经济知识点及解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考试,对于考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经济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经济知识点,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经济知识点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GDP 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
二、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较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物价水平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考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等内容,以及如何计算和测算物价水平。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考生需要了解这两种政策的目标、手段以及操作方式等相关知识点。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大,而经济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推动因素以及经济发展的指标和路径等内容。
五、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而全球化则是指各国之间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原因、作用以及相关政策和机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六、投资与消费投资是指为了创造未来收入而购买资产或进行生产活动的行为,而消费则是指满足个人或家庭需求的支出。
考生需要了解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
七、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上财富的分配方式,社会保障是指社会为了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补贴。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河北华图教育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及其他公务员笔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年一度国考即将来临,面对常识,考生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如此宽泛的考试范围下,我们似乎感觉面对常识,再宽的知识面都是不够的。
其实,面对国考常识,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深入掌握知识点,只需要了解,明白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将国考常识中涉及较多的经济常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国考。
一、商品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货币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引起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反之为通货紧缩。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五、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六、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原因: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主要任务: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持平。
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及答案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一1、以下是一组国际组织的标志,选项中的名称与这组标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国际劳工组织、②联合国、③世界卫生组织、④世界贸易组织B、①世界卫生组织、②联合国、③世界贸易组织、④国际劳工组织C、①联合国、②世界卫生组织、③世界贸易组织、④国际劳工组织D、①联合国、②世界贸易组织、③国际劳工组织、④世界卫生组织2、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主要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 )。
A、稳中求稳,好之又好B、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C、抑制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落实宏观调控的任务之一D、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落实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3、自国际展览局成立150多年来,下列哪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的?( )A、中国B、墨西哥C、阿根廷D、马来西亚4、社保基金由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构成,它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和其他社会保障需要。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保基金的****是( )。
A、中央财政预算拨款B、彩票公益金C、个人投资D、国有股减持5、下列有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停是以第三方的中立身份直接参与有关当事方的谈判B、调解是第三方以各种方式促进当事方进行谈判的行为C、斡旋是将争端提交调解机构,使争端双方达成一致意见D、被要求方如同意举行磋商,则磋商应在接到请求后10天内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题答案1、答案: C解析: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卷。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经济常识知识点1.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2.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4.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经济常识一、考点透视及命题规律分析来源:考试大【考试大:你最佳的考试选择】 2007年3月3日政治常识的考查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六个部分。
这六个部分的内容广大考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也参加过这方面的考试,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这方面的考查与大学阶段的考试侧重点不同。
从近两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对于时政热点问题,考得比较多,比如每年召开的两会主题、国际政治争端等都成为考试焦点。
经济常识二、典型例题精讲来源:考试大【考试大:助你考试通关,掌握未来】 2007年3月3日例题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初次分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A 按劳分配B 公平C 效率D 共同富裕解析:答案为C。
本题属于对十六大报告内容考查。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例题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A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 人口多、底子薄C 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D 商品经济不发达解析:答案为A。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选项都属于初级阶段的特征。
例题3: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基本途径是()。
A 主观努力B 社会实践C 科学活动D 思想斗争解析:答案为B。
意识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这是最基本的途径,C 项科学活动包含于社会实践中。
例题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B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修修补补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改良主义解析:答案为C。
本题属于基础题,要对改革有全面准确地把握。
我国的改革不是对根本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经济常识三、历年真题讲评来源:考试大【天天考试大,天天进步大!】 2007年3月3日例题1:(2005年一类常识判断第11题)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所遵循的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