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的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资本论中原始积累的概念三、原始积累的现实意义四、我国原始积累的过程及特点五、原始积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六、应对原始积累带来的挑战七、总结正文:一、引言《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巨著,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在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原始积累”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历程。
本文将从原始积累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资本论中原始积累的概念在《资本论》中,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资本家通过暴力、掠夺、欺诈等手段,积累大量原始资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得资本家拥有了生产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原始积累的现实意义1.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原始积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从封建社会中脱颖而出,进一步发展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
2.反映社会不公现象:原始积累过程中所涉及的暴力、掠夺等行为,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使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3.凸显历史进程中的阶级斗争: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这种斗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进,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四、我国原始积累的过程及特点1.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家通过计划经济、土地改革等手段,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为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2.特点:我国原始积累过程具有计划性、主动性、广泛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国家主导作用,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五、原始积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原始积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
2.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原始积累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3.塑造了国家经济格局:原始积累过程中,国家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的原始积累之我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所谓原始积累”中写到:“资本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淌着学和肮脏的东西。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这种统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利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用工人。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结束。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在短短10余年中以世界罕见的速度进行。
其积累速度之快、时间之短,全世界唯此一例。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别国没有的特点:由于这场原始积累是以国有资产为掠夺对象,是部分特权阶层和贪官污吏这些社会管理者以各种方式巧取豪夺自己看守的社会财富,使之从国库“和平”转移到私囊。
这批靠“灰色收入”起家的“灰色阶层”,拥有成百上千万元的资产,高级汽车、别墅、美女等超级享受一应俱全。
不少年轻人将他们奉为偶像,在他们的影响下,“勤劳致富”早已成为一种过时的思想观念。
正如经济评论家邓宁所说:“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形式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经济学的⾰命《资本论》第⼀卷第24 章“所谓原始积累”,这⼀部分讲的是资本主义和资本家是从哪⼉来的,讲的是资本主义起源这个问题。
我们这⼀讲便是集中讨论这个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般地以⽣产⼒的⾰命、交换的⾰命,⽽是以⼀场深刻的⾦融⾰命为标志。
欧洲16 世纪以来连绵不息、不断升级的战争产⽣了巨⼤的战争融资需求,跨国的⾦融信贷体系形成了,⼀个被称为“⾦融”的领域独⽴了,“国王的债务”被货币化了,成为在银⾏家们之间投资转卖的财富—资本,⼀条“由债务驱动”的发展道路由此开辟。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正在于紧紧抓住并率先深刻分析了这条后来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揭⽰了它产⽣的历史背景、崛起的根源、不可避免的危机,真理性地揭⽰了资本主义发展⽅式的限度及其与⽣俱来的脆弱之处。
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最⼴为流⾏的舆论⾥⾯⼤概只有⼀句话庶⼏正确:“马克思的经济学不是市场经济学。
”即使马克思活着,他本⼈也会同意这句话,但这丝毫说明不了什么。
相对⽽⾔,另外⼀种流⾏的舆论则是不正确的,这种舆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
持此观点的⼈忘记了《资本论》的副标题叫“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忘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恰恰是在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什么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最简单地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是“资本经济学”,把它理解为“⾦融经济学”倒庶⼏接近于马克思的原意。
实际上,马克思是在对“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才建⽴起他独特的⽅法论。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中,马克思就采⽤他独创的“经济学—哲学”⽅法,采⽤资本的语⾔或者⾦融的语⾔,重新叙述了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所讲述的内容。
“马克思的语⾔”使得熟悉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叙述的⼈们感到困惑不解,“马克思的⽅法”也使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陷⼊了双重困境,于是,经济学家们只好说《资本论》是哲学书,哲学家们则说《资本论》乃是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导读《资本论》是一部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
1867年马克思整理出版了第一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留的手稿,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列宁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
节选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
一、写作背景(一)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它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产业革命。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两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斗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革命斗争需要理论的指导。
《资本论》是经验的总结,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创立工人协会,参加国际工人运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凝结在该书中。
《资本论》是理论斗争的结果,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斗争中产生的。
(二)《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是学法律的,但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
在实际生活和斗争中提出大量经济问题。
如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遇到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农民问题,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等问题的辩论等,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
2.写作过程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40年时间研究和写作,分三个阶段:收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
1843年10月—1858年5月,时断时续,笔记和手稿包括三个部分,1843—1847年读书笔记;1850—1851年读书笔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原始积累(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本原始积累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资本原始积累马克思的名言励志名言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马克思《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是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是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杀戮过程,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掠夺;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3篇《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篇1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说明了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利润全部被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独占了,工人仅获得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的工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原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应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研究。
社会主义社会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资本的所有权,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也参与到了利润的分配中,并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润也不仅仅是只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独占。
通过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导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
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篇2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1.原始积累的秘密我们已经知道,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的资本。
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整个运动好象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
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
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种人,一种是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中坚人物,另一种是懒惰的,耗尽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
诚然,神学中关于原罪的传说告诉我们,人怎样被注定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而经济学中关于原罪的历史则向我们揭示,怎么会有人根本不需要这样做。
但是,这无关紧要。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
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前者无论怎样劳动,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没有可出卖的东西,而后者虽然早就不再劳动,但他们的财富却不断增加。
例如梯也尔先生为了替所有权辩护,甚至带着政治家的严肃神情,向一度如此富有才华的法国人反复叨念这种乏味的儿童故事。
但是,一旦涉及所有权问题,那末坚持把儿童读物的观点当作对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发育阶段都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就成了神圣的义务。
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
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
《资本论》第1卷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
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
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
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
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
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
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
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笔记引言《资本论》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中所谓的原始积累是马克思用来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通过阅读《资本论》相关章节,对所谓原始积累的含义、特征以及其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什么是原始积累?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在形成初期所进行的一系列积累过程。
马克思认为,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它包括了一切使工人成为自由雇佣劳动者、而非农奴、农工或农民的历史发展过程。
原始积累的特征根据马克思的写作,《资本论》中描绘了原始积累的几个特征:剥夺劳动者财产权在原始积累阶段,劳动者被迫放弃了他们过去拥有的土地、财产等,使得他们成为无产阶级,完全依赖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非合法手段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土地和资源。
这些非法手段包括殖民征服、胁迫、掠夺以及资本家与国家的勾结等。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创建过程。
通过原始积累,个体所有权逐渐转化为私有制所有权,资本家通过收购和控制资产,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
劳动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离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劳动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被剥离开来。
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
这一过程造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建立,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积累的作用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作用:资本积累的起点原始积累是资本积累的必要起点。
资本家通过原始积累拥有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展开了资本运作和扩张,实现了资本积累的开始。
变革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原始积累的过程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过去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体制被资本主义取代,劳动者变成了雇佣劳动者,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产生阶级矛盾原始积累导致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财产,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
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
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
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
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
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
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
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象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
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
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
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
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
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们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
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
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
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
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
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
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2-8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