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导引术的传承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190.91 KB
- 文档页数:2
导引术的名词解释导引术,又称为引导术,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引导和调整人的心灵和身体,以达到平衡和健康的状态。
它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哲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对于改善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引术的起源与发展导引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道家哲学和医学理论。
道家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身体、心灵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引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导引术的基本原理导引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的呼吸、感知和能量的流动来改善身心健康。
它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在体内的流动受到阻碍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和疾病。
通过导引术的方法,可以调整能量的流动,消除阻碍,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三、导引术的技术和方法导引术包含了多种技术和方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观察呼吸、调整呼吸和练习冥想。
观察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关注呼吸的起伏和变化,可以让人意识到身体和心灵之间的联系。
调整呼吸则是通过深呼吸、缓慢呼吸或特定的呼吸模式来调整身体的能量和平衡。
练习冥想则是通过专注和集中注意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四、导引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导引术在健康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导引术作为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疗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来改善身心健康。
五、导引术的传承与发展导引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导引术需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效果,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六、结语导引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身心健康调理方法,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导引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增强自身的内在力量,使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大三中医学导引传承中医智慧与理论导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智慧与理论。
大三中医学导引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智慧,以传承中医文化。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中医智慧的内涵、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以及大三中医学导引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大三中医学导引如何传承中医智慧与理论。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代。
中医学的起源与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最早的巫医祭祀,到后来的甲骨文中的医学记载,再到《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哲学思想,融合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多种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智慧。
二、中医智慧的内涵中医智慧是中医学中独有的智慧,是在长期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形成的。
中医智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智慧注重的是人体的平衡与调节,通过观察和治疗疾病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2. 辨证论治:中医智慧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辨别病因、病机、病情,以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3. 防病于未然:中医智慧注重预防保健,重视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总结和归纳中医智慧的体系。
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望闻问切:中医学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2. 阴阳学说:中医理论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的。
人体也是阴阳的综合体,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修身养性等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遗产。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作为中国导引史上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性导引术,它们虽有着各自的功法特点、目的和作用,但从发展轨迹来看,足以窥视古代导引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导引术从早期的一些散式仿生术发展成完整的导引体系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的华佗以仿生导引术为基础,将其简约精编,归纳提炼,创编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易学易练的养生导引术,这代表了汉代时期古代导引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早期的导引术势多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动作,力求获得动物的某些灵性和能力。
“熊经鸟伸”一类肢体运动的原型可能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巫舞,而“吹嘘呼吸”一类呼吸运动则可能与巫医的移精变气理论与治疗方法有关。
但此时的导引术多为一术,多为针对一病或多病的散式功法,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的导引图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直到东汉末年五禽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散式功法的状态。
八段锦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这是导引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八段锦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动作数量增加到了八个,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动作名称,这对后来易筋十二式的发展产生了历史影响。
八段锦将不同导引术势汇编成套并以歌诀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而广泛流传。
“易筋十二势”继承了八段锦的特点,但在其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如:有的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有的动作讲究意随气走,力由气生。
总而言之,导引术发展至明代的主要变化是:第一、导引术的功法较前更为丰富;第二、导引术与武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内炼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讲究身架沉稳,劲力贯串,刚柔相济,筋强体壮,运气发力。
导引术的锻炼目的从一般的医疗养生发展为锻炼筋骨肌肉、强身健体东汉时期的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养生家。
古代导引术的形成古代导引术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它的形成源远流长,承载着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这种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学说中,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去违背它。
因此,导引术也被视为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方法。
古代导引术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在没有现代科学的发展之前,人们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和简单的实践来理解自然现象。
他们发现,一些动植物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会出现,这与自然界的变化和季节变迁有关。
于是,人们开始根据这些规律来预测天气、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古代人们对于星象的观察和研究。
古代人们发现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们的位置和运动与地球上的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观察星象,古代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例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时间与季节的变化有关,月亮的盈亏与潮汐有关等。
于是,人们开始利用星象来导引自己的行动,例如追求适宜的天气条件出行、寻找航行的方向等。
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是导引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例如,他们发现高山地区气候寒冷,适宜种植高山作物;河流沿岸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等。
于是,人们开始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居住地和发展农业、渔业等产业。
古代导引术的形成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其它古代文明也有类似的发展。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泛滥来预测农作物的收成;古希腊人利用星象来预测战争的胜负等。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于导引术的应用。
总的来说,古代导引术的形成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的产物,它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古代导引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取代了古代导引术的很多功能,但它的历史和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和研究。
导引术气功的起源和各代发展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
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
《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一、殷周时期的气功萌芽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
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
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
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
”(《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二、先秦诸子与气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古代导引术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导引术的起源和发展2.古代导引术的应用3.古代导引术的故事4.导引术在现代的应用和价值篇1正文导引术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健身养生方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鼎盛于宋明时期。
它是通过调息、打坐、行气等手段,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代导引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被用于健身养生,还被用于治疗疾病。
在汉朝时期,导引术被正式列为医学的一种,医生们常常会结合导引术来治疗疾病。
据说,华佗就是一位擅长使用导引术治疗疾病的名医。
古代导引术的故事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故事是关于苏东坡的。
据传,苏东坡在海南岛流放期间,由于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导致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后来,他通过学习导引术,每天坚持练习,最终身体康复,重新焕发活力。
导引术在现代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现代人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而导引术作为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显著的健身养生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许多企业和学校都开始推广导引术,帮助员工和学生缓解压力,增强体质。
总的来说,导引术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健身养生方法。
篇2 目录2.导引术的应用和实践3.导引术的故事和传说4.导引术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篇2正文古代导引术是一种通过呼吸调整、体位变换和意念引导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引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引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方法。
如唐代的“孙真人导引法”,宋代的“八段锦”等,都是导引术的代表作。
导引术的应用和实践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通过导引术的实践,人们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导引术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术。
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
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
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亦作“道引”。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
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
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
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一、导引术的起源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
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
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此段文字说明呼吸吐纳和熊经鸟伸等活动是导引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养形、益寿等。
如呼吸吐纳属导引之列,则有关导引的文献记载就更久远了。
如先于《庄子》的《老子》第二十九章就有“或呴或吸”等属于呼吸吐纳类字句。
再往前的《山海经》中也有“无骨子食气”等载述,而所谓“食气”即是吐纳导引法之一,类似的还有“咽气”、“服气”等等。
此类方法又往往与“辟谷”相联系,“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后世有“辟谷食气”之说。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帛书》中除“导引图”等内容外,还有“却谷食气”一篇,其中载“食气者为呴吸”,表明食气即呼吸吐纳的意思。
肢体动作类导引的起源,则可上溯的更为古远。
有文献可作佐证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郁滞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所谓“舞”,即手舞足蹈,是肢体活动的代称,其目的是宣导肢体气血郁滞,此处“宣导”一词,实为“导引”的同义词。
再如宋?罗泌《路史?前记》第七卷载:“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閟;人既郁于内,凑里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导引术健身气功在古代被称为“导引术”(又名“气功”)。
说起渊源来十分久远,现代人大多已经不知其名其意了,但实际上导引术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来自于生活,历经千年仍然鲜活地存在着。
一、导引术的源起1.宣导气血的舞蹈很难想象,看上去如此沉稳安静的导引术最初的发源竟是欢快的舞蹈。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远古之时,人们模仿动物飞行和跳跃的姿态,编排出了很多姿式美妙、欢畅淋漓的舞蹈,每逢狩猎前后、劳动收获之余必要尽情歌舞一番,在唱唱跳跳之间,鼓舞士气,分享欢乐。
逐渐地,人们慢慢发现,这些舞蹈不仅仅可以使人快乐,振奋精神,还可以解除疲劳,强身健体,甚至连身上的很多病痛经过这番歌舞之后,症状也会有所减轻乃至消失。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阴雨连绵,空气湿冷,沼泽遍地。
这种气候不仅令人心情阴郁,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导致人体内气血瘀滞、筋骨萎缩、腿脚发肿,行动困难。
为了缓解人们的病痛,尧帝便编排了一种舞蹈,教人们通过舞蹈来活动全身的关节,疏通经脉。
尧帝所创造的舞蹈宣导了人体的气血,祛除了水湿之气,从而根治很多的病痛,这种舞蹈被后世称做“禹步”。
其实这种方法就好比当时的大禹治水采取疏导江河的方法一样,有效控制住了洪水的泛滥。
古人对待人体,就如同对待天地江河一般,可谓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非常智慧。
可以说这种“舞”就是导引术的前身。
此后,经过历代养生家的钻研,逐渐赋予了导引术更多医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我们看到的现代导引术(健身气功)已经和舞蹈截然不同了,很难再把公园里常见的太极拳、八段锦和舞台上那些至情至性的舞蹈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现代舞蹈像是少女对天性的一种尽情表达,那么传统健身则更像一位安详的老人在参禅悟道,冷静、柔和、写意……2.导引术曾是中原地区的主要祛病方法《黄帝内经》中的《异法方宜论》也有关于导引术祛病的记载,它讲述了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因生活环境的迥异,而出现了不同的锻炼方法或治病方法。
马王堆导引术功法教学马王堆导引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学术财富,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马王堆导引术的基本内容和功法教学,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实践这一古老的功法。
一、马王堆导引术简介马王堆导引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汉朝时期,是一种通过呼吸调整气机、调和阴阳的技法。
它倡导通过自主控制呼吸节奏和力度,达到调整身体能量流动、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马王堆导引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呼吸调控:通过深呼吸、慢呼吸、缓慢吸气、长呼气等呼吸方式来改善人体气血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
2. 心理调整:通过冥想、专注等心理技巧来调整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
3. 感知觉掌控:通过集中注意力、感知自身身体状态和五感感觉等,增强对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敏感度,提升全面感知能力。
4. 气场调和:通过练习导引功法,调整体内外的能量流动,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平衡的目标。
二、马王堆导引术功法教学要点要学好马王堆导引术,以下几个要点是关键: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
马王堆导引术需要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嘈杂声音和其他干扰。
2. 采用正确的姿势。
可以选择坐姿或者站姿,但必须保持身体挺直,放松身体肌肉,保持舒适。
3. 注重呼吸调控。
通过练习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方式,调整呼吸节奏和力度,使呼吸更加平稳、深入。
4. 注意心理调整。
在练习马王堆导引术时,保持冥想、专注的状态,放松心情,放空杂念,专注于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呼吸。
5. 持之以恒。
马王堆导引术需要长期坚持和练习,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和提升导引术的技巧和效果。
三、马王堆导引术的益处练习马王堆导引术可以获得很多益处,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身心健康。
马王堆导引术通过调控呼吸和能量流动,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机能,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2. 改善情绪和压力管理。
练习马王堆导引术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增强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历史悠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导引养生术逐渐被社会认识,为人们所接受。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以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1、个体化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注重个体化,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以人为本的,不同的病人可能需要针对其体质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体寒的人,导引养生术推荐在冬天多加衣服,同时吃一些由姜黄和羊肉制成的食品等。
2、综合治疗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注重综合治疗,即调整身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这种治疗充分考虑了人的身体和环境的联系,相信身体健康与外界环境的和谐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对于疲劳和抑郁的人,导引养生术推荐他们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接触自然界的美好,同时多食用清淡的食品来调整身体的代谢。
3、治疗基础在预防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治疗基础在预防。
中医学强调“上医治未病”,强调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因此导引养生术不仅仅是针对已经生病的人,更是针对健康人群的养生方法。
例如,导引养生术鼓励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吃饭、适当运动、保持愉快心情等。
4、健康与自然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注重健康与自然,即认为自然是恢复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导引养生术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相信和自然保持联系可以使人体健康。
例如,在导引养生术中,自然疗法常常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如中草药,穴位按摩等。
二、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在当代的价值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及其方法论特征与当代的社会和医学有很多协同之处。
导引养生术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治疗基础在预防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点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证实。
特别是因为现在环境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越来越容易生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传统导引养生术来保持身体健康。
1、养生成为当代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更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彭祖导引养生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彭祖导引养生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包括体质诊断、饮食调养、起居调理、锻炼养生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人体自我调节能力,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该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如下:
1. 传承情况:彭祖导引养生术的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在一些地区和家族中还有相关传承和口耳相传的情况。
2. 文化价值:随着现代养生观念的兴起,彭祖导引养生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资源之一。
3. 传统文化保护:针对彭祖导引养生术的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相关活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出版图书等方式,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4. 科技应用:现代科技在彭祖导引养生术的传承和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方式将这一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总的来说,彭祖导引养生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挑战,但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
需要我们保护传承这一重要的中华文化资源,让更多人受益,提高自我养生能力,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古传导引12段功!传承自上古的国术秘法!
十二段动功:
一叩齿
齿为筋骨之余,常宜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每次叩击三十六数。
二咽津
将舌舐上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啯然有声,使灌溉五脏,降火甚捷,咽数以多为妙。
三浴面
将两手自相摩热,覆面擦之,如浴面之状,则须发不白,即升冠鬓不斑之法,颜如童矣。
四鸣天鼓
将两手掌掩耳窍,先以食指压中指弹脑后骨,上下左右各二十四次,去头脑疾。
五连膏肓
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将两肩扭转二七次,治一身诸疾。
六托天
以两手握拳,以鼻收气,运至泥丸,即向天托起,徐徐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气。
七左右开弓
此法要闭气,将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以两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泻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风邪积气。
八摩丹田
此法将左手托肾囊,右手摩丹田,三十六次,然后左右手转换如前法,暖肾补精。
九擦内肾穴
此法要闭气,将两手摩极热,向背后擦肾堂及近脊命门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十擦涌泉穴
此法宜左手把住左脚,以右手擦左脚心,左右交换各三十六次。
十一摩夹脊穴
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统会一身之气血,运之大有益,并可治痔。
十二洒腿
足不运则气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洒七次左右,交换如前。
(配图仅供参考)
上十二段乃运导按摩之法,古圣相传,却病延年,明白显易,尽人可行。
庄子曰:呼吸吐纳,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者之所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