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苏区革命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毛泽东到仰天堂作者:刘芳袁坤林来源:《源流》2018年第07期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省寻乌县作深入调查,写出著名的《寻乌调查》,文中对龙川提及10多次。
毛泽东对龙川的了解和重视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近年来,“毛泽东到过龙川”的说法在当地甚为流行,引起了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河源市党史研究室乃至周边省市党史研究人员的关注,均派人前往龙川调研此事。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史学院副院长侯月祥、区鉷,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韩强等党史专家、学者认为,毛泽东到过龙川这一历史事实可信。
近日,本刊记者前往龙川,采访了龙川县政府党组成员钟朝艺、龙川县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光进和黄克英老人等,并实地考察,对“毛泽东到过龙川”的史料进行了考究和梳理。
“毛泽东到过龙川”由来2011年4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龙川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在之前的革命史料整理过程中,龙川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发现一份原红21纵队排长、寻乌县长陈必达的访问笔录,笔录提到毛泽东进入寻乌的情形:“1928年12月24日(農历),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定南地方经两广亭(江广亭)、白面石、中和到菖蒲”、“毛泽东是从广东方向来的”。
该笔录引起朱光进的注意:两广亭位于龙川上坪境内,是粤赣交界处,毛泽东经两广亭、白面石前往菖蒲,是否到达龙川境内呢?当即,朱光进仔细研究当地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并率队前往与定南、寻乌交界的两广亭、上坪大窝里、仰天堂、青化等地开展调研,撰写了《毛泽东与龙川》一文,提出毛泽东曾到龙川仰天堂的可能性。
文中提到,仰天堂处于龙川与定南交界的江广亭(两广亭)和龙川与寻乌交界的江广亭(息肩亭)之间,与定南、寻乌都只有一山之隔,是旧时龙川、定南、寻乌三县边境陆路交通的主要驿站。
解放前,仰天堂附近方圆几公里只有大窝里卢屋、仰天堂黄屋以及从仰天堂移居中心段的黄屋共3座房子。
据龙川县上坪镇金龙村委史料记载,早在1927年,大窝里的卢振太(后为仰天堂党支部小组组长、农运会会长)、仰天堂的黄良永就在青化村刘昌明(后为龙川边境游击大队长)的介绍下加入寻乌赤卫队,开展地下组织活动,至1928年,在刘、卢、黄三人的策动下,大窝里和仰天堂村民卢承良、卢承金、黄观仁、黄水先、黄传高、卢玉太、卢新泉、黄廷前等10多人加入了地下组织活动,他们与寻乌地下党组织一起在寻龙边境开展革命活动。
龙南苏区革命历史及其贡献的介绍龙南,是革命斗争持续开展的红土地之一。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龙南这块土地上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与相邻的南雄、信丰等苏区县一道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壮大、坚守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龙南成为赣粤边游击区核心县份和主要区域之一。
(一)龙南较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领导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1、龙南有早的党组织。
1926年下半年,受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群众运动迅速发展的影响,龙南一些有志之士,外出寻求革命真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革命思想从此在龙南悄然传播,并出现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11月,进步青年廖光泮、杨桂曦、廖瑞祥、赖玉衡、徐世和等参加了由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创办的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
在学习期间,廖光泮、赖玉衡经陈赞贤、朱由铿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龙南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7年初,他们学习结业回到龙南,先后成立了龙南县总工会、龙南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和工人纠察队,并开展了工农革命运动。
在工人、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工会、农会组织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工人、农民积极分子,其中张运义、利集祥、朱宗腾等人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27年4月,中共赣州地委派鄢日新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来龙南,秘密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龙南县地方组织,廖光泮任龙南中共组织负责人。
中共龙南地方组织的诞生,是龙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始揭开了龙南人民革命史新的一页。
2、龙南有早的革命斗争。
1927年5月,廖光泮主持召开了有中共秘密党员参加的国民党县党部紧急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国民党龙南县党部反对南京非法组织政府宣言》,揭露了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的所作所为,号召龙南革命群众机警地进行战斗。
龙南的工农革命运动,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极端恐惧和镇压,龙南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右派摧残,廖光泮被迫离开龙南前往南昌,与中共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在赣南苏区这块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红色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诉说着先辈们永恒的初心。
先说说“八子参军”的故事吧。
那时候的赣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已经被战火搅得支离破碎,但他们心中有一团火,那是对革命胜利的渴望,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杨荣显,这个普通的老父亲,他的故事却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他有八个儿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本可以让儿子们守在身边,过着哪怕贫苦但好歹能团聚的日子。
可是啊,当红军的队伍来到家乡,当革命的号角吹起,他毫不犹豫地把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送上了战场。
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呢?就像一位勇士,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正义的事业。
他的儿子们也都特别英勇,没有一个退缩。
八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
老父亲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知道儿子们是为了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
这就是赣南苏区人民的初心啊,为了大家的幸福,愿意奉献出自己的小家,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还有一个关于“马前托孤”的故事。
红军女战士李美群,她也是赣南苏区千千万万革命者中的一员。
那时候战斗激烈,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她刚刚生下孩子,身体还很虚弱,但军情紧急,她必须归队战斗。
她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没了母亲。
可是,她没有丝毫犹豫,在马背上,她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乡亲。
她的眼神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
她知道,只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她就那样决然地投身到战斗中去了,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未来都交给了革命事业。
这种精神,在赣南苏区不是个例,而是很多革命者的共同写照。
赣南苏区的老百姓也是特别拥护红军的。
你看那时候,红军物资匮乏,老百姓们自己都过得不容易,可是他们把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把最好的床铺让给红军战士。
妇女们纳鞋底,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男人们帮忙运送物资、站岗放哨。
大家都齐心协力,因为他们相信红军,相信红军能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俗称赣南。
这里不仅是一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金土地,还曾是一块壮怀激烈、神奇光荣的红土地。
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经天伟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彪炳史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成立,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打响。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党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总结执政经验,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对于加快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艰辛探索奋战历程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
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
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
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
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
4月,闽西地区红军五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
赣州的红色故事摘要:一、赣州的历史背景二、赣州的红色故事1.红军长征2.中央苏区时期3.抗日战争时期三、赣州的红色景点1.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塔2.赣州苏维埃政权纪念馆3.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四、赣州的红色精神传承1.革命传统教育2.红色文化传承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正文: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传承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一、赣州的历史背景赣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素有“五岭之要会,闽粤之襟带”之称。
这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赣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赣州的红色故事1.红军长征赣州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
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赣州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赣州人民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持,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中央苏区时期赣州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
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赣州成立,赣州成为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中央苏区时期,赣州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付出了巨大努力。
3.抗日战争时期赣州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
赣州人民在新四军的带领下,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赣州的红色景点1.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塔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
这座塔见证了赣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赣州苏维埃政权纪念馆赣州苏维埃政权纪念馆详细展示了中央苏区时期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历史。
这里成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
3.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关于中央苏区时期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央苏区时期赣州的风貌。
参观博物馆,可以深刻感受到赣州人民为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在中央苏区的建立1927年至1936年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游击战争失败后,逐渐转向建立苏维埃政权。
其中一个成功的尝试便是在江西省建立了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的建立可追溯到1927年8月,当时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在湖南长沙发动了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毛泽东与其他共产党人意识到了南方游击战争的局限性,开始考虑建立苏维埃政权。
而中央苏区的建立则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当时南方的土地革命运动陷入低潮,国民党和军阀的进攻使得共产党的游击战争难以维持。
于是共产党开始尝试建立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并发动农民革命。
在1927年10月至11月,中共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发动了“广州暴动”,试图占领城市,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政权。
但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在失败后,共产党干部们商量决定,一部分人前往贵州,另一部分则前往江西。
他们在赣江上游的瑞金县策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发动农民起义活动,这便是中央苏区的开端。
1931年,由于对当地反动派的大规模打击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农民的大力支持,中央苏区逐渐稳固,成为了当时中国土地革命的大本营。
中央苏区主要由江西省的南部地区组成,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涉及21个县。
其北临河南、湖北两省,西接湖南、广西,东至福建,南与广东相连。
苏区内部以赣江为界,分为赣南和赣北两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赣南包括上犹、崇义、会昌、寻乌、黄金、定南、石城、安远等八县,赣北包括宁冈、永丰、兴国、龙南、全南、南城、信丰等七县。
在这里,中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军事、法律体系,和积极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中央苏区的建立对中国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苏区被视为中国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它的建立成功地证明了共产党通过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动农民革命的策略可行性。
同时,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央苏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让人们纪念。
中央苏区的建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领导能力,也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民族精神,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色文化遗址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县“赣南苏区革命历史遗址保护现状及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这一课题的调研工作,我局迅速组织人员就本县辖区内苏区革命历史遗址保护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以赣南为核心区域的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作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发展的和平年代,我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目前,我县现存革命历史遗址共计7处,分别为中共信南县委旧址、烟园围红军标语、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上中坪红军信南游击队队部旧址、龙南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墩头剿匪烈士墓、玉坑革命风暴旧址,多数分布于我县西部丘陵地带,属于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地区。
二、存在问题由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地域偏远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工作相对落后,文物年久失修,遭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破坏,损毁情况十分严重。
其中,中共信南县委旧址瓦面破损漏雨、梁架腐蚀潮朽;烟园围红军标语所在的围屋本体严重破损,红军标语蚕食、风化等情况尤为突出。
亟需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
三、相关建议鉴于我县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工作严重滞后,革命历史遗址濒临消失的现状,迫切希望得国家文物局和上级相关部门在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我县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工作:1、迫切需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对我县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目前,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江西省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文本》已顺利通过省专家组审核,并呈交国家文物局评审筛选。
恳请国家文物局将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在后续的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中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共和国的八大革命老区陕西老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陕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辛亥革命中,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
陕西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较早的省份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邑起义。
三十年代前期,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创建了渭北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建立了渭北、陕甘边、陕北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摇篮。
陕西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延安和陕西的名字是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陕西省的革命根据地,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
全省革命老区县(市)50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6.7%,老区乡(镇)972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7.9%,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
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陕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国务院每年以5000万元款项支援老区,并将陕北21个老区县(市)列入国定贫困县,9个列入省级贫困县,予以支持。
陕西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主任的“陕北老区建设委员会”,以省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老区建设的领导。
革命圣地延安,在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前夕,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三通”目标。
现在,西部大开发和《新世纪十年扶贫纲要》为陕西老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省简称赣。
全省土地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有汉、回、苗、畲、瑶等民族。
现有6个省辖市,5个地区,11个县级市,73个县,15个市辖区,1833个乡镇。
江西省革命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中央、闽浙赣、湘鄂赣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现属江西行政辖区部分,全省分布有老区乡镇的县(市)共81个,所辖乡镇共1684个,其中老区乡镇为1374个,占75%。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绪论1934 年10 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而遭致失败。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奉命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共约三四万人(其中包括2 万多伤病员),他们同苏区人民一道,在以项英、陈毅力主要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
在此前后,南方其他苏区的军民,也因红军主力转移或斗争形势恶化,相继转入游击战争。
从这时起,迄1937 年12 月新四军军部宣告成立,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含今海南省)、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河南的广大农村,经过北代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各地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创建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土地革命遭到挫折和主力红军北移后,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坚持斗争,百折不挠,逐渐形成了15 个游击区。
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些游击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苏区及其边缘游击区演变而成的,如赣粤边、闽赣边、闽西、皖浙赣边、闽北、闽东、湘鄂赣边、湘赣边、鄂豫皖边游击区;二是一直未形成苏区的老游击区或早已由苏区变为游击区的,如闽粤边、闽中、湘南、琼崖游击区;三是新开辟的游击区,如浙南、鄂豫边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北部边界,中心区域在江西信丰、大庾(今大余)和广东南雄三县交界的油山、北山地区,原为中央苏区赣南省的边缘游击根据地。
1934 年秋,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后不久,中央分局即派出一支部队到这个地区坚持与发展游击战争。
1935 年春,项英、陈毅及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红军与在该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会合。
此后,赣粤边区军民,在项英、陈毅以及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等领导下,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宁都苏区红色故事
宁都苏区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红色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党的领
导下的农民起义军开展了顽强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实现了土地革命。
宁都苏区的红色故事源于1927年,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毛泽东发动了中
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
随后,毛泽东带领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宁都地区,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游击战争。
在游击战争中,宁都苏区的党组织秘密地发展壮大,组织起了广大的群众。
群
众在党的指导下,开展了土地革命,平分了土地,解放了农民。
此举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觉悟和斗争性,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同时,宁都苏区的红色故事还有许多英雄事迹。
在一次次战斗中,宁都苏区的
革命战士们英勇奋斗,坚决抗击国民党军队。
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为了革命事业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宁都苏区的红色故事还与红军长征密不可分。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宁都苏区。
当时,红军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款待和支持。
这种无私的援助在红军长征的困难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宁都苏区红色故事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和人民的英勇
斗争精神。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过长期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它也提醒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宁都苏区的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宁都苏区的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铭刻了革命先烈的英勇
事迹,也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我们要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标题赣南苏区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
在过去的十年里,赣南苏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赣南苏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赣南苏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纷纷涌现。
赣南苏区的GDP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同时,赣南苏区还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稳步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赣南苏区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科研实力也大幅提升,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在赣南苏区崛起。
这些成就为赣南苏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南苏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训贫困户的就业技能,赣南苏区成功帮助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赣南苏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政府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改善了空气质量,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赣南苏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赣南苏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赣南苏区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当地的独特文化。
旅游业的兴起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赣南苏区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经济实力的提升、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扶贫攻坚的突破、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都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赣州的红色故事800字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保存一张1934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该报第三版刊登一篇内容为八兄弟争当红军的报道。
“八子参军”故事,在瑞金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的农民,他有8个儿子。
革命前,他家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
十地革命在瑞金深入开展后,各级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
杨荣显一家分得了一地、林,几个儿子也都娶上了娘妇,日子过得一天上一天好。
但是,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多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红军。
特别是第五次“围剿”,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向中央苏区逼近,妄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中央苏区的红军人数仅有敌人的五分之一,“扩红”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杨荣显积极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让8个儿子都报名参加红军。
第一次,杨荣显有5个儿子加入了红军,另外3个还不到年龄。
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5个儿子全部战死沙场。
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杨荣显还是把剩下的3个儿子一起送上了前线。
“扩红”干部请杨老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
他却说:“不要紧,要上都上。
”1934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幅瑞金八兄弟当红军的图画,记录了杨荣显老人8个儿子先后当红军的真实事迹。
画面虽然简单,但它在当时的“扩红”运动中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当年仅有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11.3万人支前参战,其中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仅有名有姓的烈士17166名,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可谓寸寸红十地,谝洒英烈血。
1934年深秋杨荣显老人在弥留之际,喝嚅着呼晚8个儿子的乳名。
守在老人身边的家人、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都不忍心把八兄弟牺牲的噩耗告诉他。
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为了永远铭记父辈的光荣,杨荣显的孙子们在家乡的山坡上堆起了8座空坟,每年的清明都要前去扫慕祭拜。
2005年,瑞金市歌舞剧团根据《勇敢坚决当红军》这一新闻,改编成歌舞剧《八子参军》,并搬上舞台。
【关键字】精品最美的祝福——献给赣南苏区振兴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当秋高气肃,北雁南飞,巍巍群山捧出红日,滔滔万水汇成海洋。
1931年11月7日,一个伟大的日子,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横空出世,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翻天覆地在瑞金创立。
那是一团燃起的红色火焰,荡涤尘埃,掀起地覆天翻,那是一声惊心动魄的春雷,发出轰天炸地的巨响。
打土豪,分田地,官兵一致,志高气旺;访贫寒,问疾苦,军民一家,神采飞扬。
赣南人民,节衣缩食送军粮,苏区儿郎,参战捐躯血溅疆场。
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四次“反围剿”的经典战役,谱写了军民鱼水的崭新篇章。
走进苏区龙南,山歌传诵着红军的故事,桃江水流淌着动人的乐章,鸡仔坑回荡着昨天的战歌,杜鹃花映红满天的霞光。
我们分明感受到,龙南是革命战争较早的发源地,龙南是革命斗争持续开展的红土地,龙南是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龙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的红色赣南——共和国的摇篮,中国革命记载着你的辉煌灿烂。
走进苏区龙南,我们欣喜地看到,赣南苏区的发展振兴,牵动着领导的心。
今年4月,县委谢宝河书记,县政府张逸县长多次到基层调研;县委黄斌副书记,宣传部长江素华翻山越岭,深入村组,挨家挨户,访农问苦。
今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亲临我县调研。
龙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得到高度赞扬。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振兴赣南苏区,在于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振兴赣南苏区,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
细读新龙南,像烛火把光明点亮,像沧海洒满了阳光,“三送”、“三城同创”酿造的甜美琼浆,播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细读新龙南,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以及新兴的工业之城,吹响了“经济发展强县”的号角。
细读新龙南,一湖三江四岸,一心两轴六组团,天蓝山绿水美城秀,“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鲜花绽放。
细读新龙南,山川秀丽,风景醉人。
玉虚石刻,太平廊桥,魅力九连,围屋故乡,这里奏响了创建“江西省旅游强县”的交响。
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永恒的初心,是一个红色的潮汐,涌动在赣南苏区的大地上。
红色故事,源自那个激荡着革命火种的时代。
在青山绿水间,毛泽东等革命先烈在赣南深山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赣南苏区。
这个苏区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培育出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书写了惊天动地的胜利篇章。
赣南苏区的红色故事承载着无数的牺牲与壮丽。
在人民共和国的初心中,这些故事从未被忘却。
那些无畏的革命者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斗争,他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生命诠释着初心的宝贵。
他们跋山涉水,走过溪流湖泊,浸透了鲜血和汗水,向着胜利的礼炮前进。
在赣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上,红军的步伐响彻云霄。
他们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敌强我弱的局面,坚守革命信仰,坚守初心。
这些红色的故事,成为英勇斗争的见证,也成为我们永不停歇的动力。
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对信仰的铭记。
这是一部庄严的史诗,记录着英雄们的传奇。
他们的初心,是为了追求真理与正义,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与解放。
正是因为他们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赣南苏区的红色故事还在不断延续着。
这片土地上涌动着新的创造力和活力,人民对初心的追求从未停歇。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永恒的初心,犹如苏区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铭
记那些红色故事,牢记那些英雄的名字,将初心永远镶在胸前,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龙南苏区革命历史及其贡献的介绍;龙南,是革命斗争持续开展的红土地之一;(一)龙南较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领导开展了;1、龙南有早的党组织;2、龙南有早的革命斗争;3、龙南有早的红军足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二、龙南是中共信南县委(隶属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1、东坑游击队;2、龙南苏区革命历史及其贡献的介绍龙南,是革命斗争持续开展的红土地之一。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龙南这块土地上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与相邻的南雄、信丰等苏区县一道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壮大、坚守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龙南成为赣粤边游击区核心县份和主要区域之一。
(一)龙南较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领导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1、龙南有早的党组织。
1926年下半年,受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群众运动迅速发展的影响,龙南一些有志之士,外出寻求革命真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革命思想从此在龙南悄然传播,并出现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11月,进步青年廖光泮、杨桂曦、廖瑞祥、赖玉衡、徐世和等参加了由中共赣州特别支部创办的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
在学习期间,廖光泮、赖玉衡经陈赞贤、朱由铿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龙南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7年初,他们学习结业回到龙南,先后成立了龙南县总工会、龙南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和工人纠察队,并开展了工农革命运动。
在工人、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工会、农会组织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工人、农民积极分子,其中张运义、利集祥、朱宗腾等人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27年4月,中共赣州地委派鄢日新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来龙南,秘密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龙南县地方组织,廖光泮任龙南中共组织负责人。
中共龙南地方组织的诞生,是龙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始揭开了龙南人民革命史新的一页。
2、龙南有早的革命斗争。
1927年5月,廖光泮主持召开了有中共秘密党员参加的国民党县党部紧急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国民党龙南县党部反对南京非法组织政府宣言》,揭露了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的所作所为,号召龙南革命群众机警地进行战斗。
龙南的工农革命运动,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极端恐惧和镇压,龙南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右派摧残,廖光泮被迫离开龙南前往南昌,与中共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
1929年底,廖光泮受党的派遣回到龙南,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广泛接触工人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社会情况,秘密宣传革命思想。
1932年4月,廖光泮因身份暴露不幸被捕而壮烈牺牲。
3、龙南有早的红军足迹。
中央苏区红军曾先后4次来到龙南县开展革命活动。
第一次是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挺进途中,于1月27日由信丰县崇仙羊枯坝进入龙南县东坑,红军利用在东坑圩休息时间,张贴了毛泽东起草的四方体《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和刷写了标语口号,向广大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革命理论,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列强,打倒新军阀,夺取革命政权,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是1929年2月中旬,从井冈山突围来到赣南游击的红五军,在大余县新城战斗后与军部失去联系的一部分部队共700多人,由南雄县界址圩经信丰县进入龙南县东坑乡。
第三次是1932年6月27日,由福建返回赣南的红一军团,由安、定、龙边的定南上寨,经龙南县东坑乡的芳洞、望半天、长坑尾等地进入东坑圩,前往广东南雄参加水口战役。
第四次是1932年7月中旬水口战役结束后,红一军团回师赣南信丰、龙南等地休整,红四军第十一师进驻龙南县城、水西、渡江、程龙、临江、南亨、里仁、杨坊等周边地区近10天。
这期间,红军打开县城监狱,释放被关押的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24人,广泛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行》等革命口号,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开义仓,分财物等革命斗争。
10天中,红军分兵追击龙南各地主武装等,击毙民团23人,红军足迹遍及龙南约三分之二面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自1927年4月至1937年冬,境内先后成立过1个区委(中共程龙区委)、7个乡村党支部和1个县城支部,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为巩固发展苏区、扩大红军、支援革命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龙南是中共信南县委(隶属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和“三南”红军游击队活动的基本根据地和核心县,为中央苏区后期革命斗争的坚守延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战略性大转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于1935年4月初突围转移到赣粤边油山地区,与中共赣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会合。
项英、陈毅在大余长岭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和布臵了今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
会议决定在信丰和“三南”(龙南、全南、定南)地区建立信南游击区。
会后至1935年冬,由黄成则、张日清率领的三南游击队和由肖国稠率领的信南工作团、由徐赤民率领的东坑游击队等游击队,先后进入龙南县境活动,并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1、东坑游击队。
1935年冬,为巩固和扩大“三南”游击斗争成果,中共赣粤边特委派出原特委警卫班长吴少华到“三南”游击队担任侦察班长。
1936年中共信南县委又派他带领侦察班到龙、定、虔、信、安五县边界山区独立开展游击活动。
以东坑为据点,又与徐赤民的东坑游击队及信南工作团部分成员结合在一起,整合后仍称东坑游击队,吴少华任队长,刘风元、徐赤民任副队长,肖国稠任政委,共有队员26人,编为步枪、短枪两个班。
游击队起初在望半天、凉伞迳、下山一带活动,之后扩展到芳洞、李子坑、梅子石、老鸦山、寨子、钧窑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据点,有群众基础,发展了队员,先后有陈维添、陈观桥、陈观福、何贵生等十多个人参加游击队,游击队队员发展到30多人,这一时期,东坑游击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2、中共信南县委。
1936年2月,中共赣粤边特委为加强对信南地区的领导,调派原中共南雄县委书记罗世珍到信南地区工作,于同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信南县委(代号刘文明)。
中共信南县委分工为书记罗世珍,组织部长肖国稠,宣传部长刘邦华,少共书记杨联邦,委员曹水清。
中共信南县委隶属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
“两广事变”发生后,信南县委领导机关迁驻龙南县哀溪山(今为安基山)上中坪。
从1936年2月至1937年5月,中共信南县委在龙南县组建成立了中共程龙区委,并相继建立了早禾坪、程龙、上中坪、大瑞山、下左坑、县城、东坑、里仁等8个党支部(其中东坑、里仁两个党支部隶属中共月子岗分区委),全县有党员40多人。
1936年6月,中共信南县委遵照赣粤边特委指示,趁“两广事变”发生后的有利时机,大力扩展新区(龙南境内开辟渡江、程龙、洒源等新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并将游击队相对集中活动,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秘密组织成立贫农团,开展打土豪斗争。
中共信南县委和三南游击队的积极活动,震惊了敌人。
国民党赣南第六绥靖区公署采用经济封锁、严密保甲制度、政治欺骗和组织军事“清剿”相结合的手段,对中共信南县委驻地和红军游击队活动区域进行了多次包围“清剿”。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中共信南县委和三南游击队不跟敌人硬拼,采取分散活动,化整为零,避实就虚,与敌人绕圈子的迂回战术,与敌周旋。
龙南游击区群众冒着杀头、坐牢危险为红军游击队递送情报、购买物资。
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中共信南县委和游击队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清剿”,保存了革命力量。
3、三南游击支队。
1937年1月,根据中共赣粤边特委指示,中共信南县委将活动在信南地区的三南游击队、南雄游击队、南山游击队、东坑游击队、崇仙游击队合编为“三南游击支队”。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信南游击区域扩大到东至安(远)定(南)边界,西至广东南雄,南至龙南程龙,北至信丰大阿的广大地区,并与油山中心游击区连成一片。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共信南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游击队,英勇顽强,艰苦卓绝,依靠群众,机动灵活,同敌人进行了传奇般的殊死斗争,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在政治上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三年中,红军游击队镇压了廖振翼、廖彩亮、钟光晨、廖老三等龙南土豪恶霸,先后在金盆山、早禾坪、丰山、上中坪、下山等地发动反“围剿”战斗,歼灭国民党军、政、警50多人。
二是在军事上牵制了敌人的力量。
中共信南县委在项英、陈毅和粤赣边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带领游击队与国民党正规军、保安团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
三是在经济上打破了敌人的全面封锁。
中共信南县委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经济封锁,紧密依靠群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进攻,同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重;三、龙南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发展、坚守,为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人民为建立、巩固、发展、;一是踊跃参红;兵追击龙南各地主武装等,击毙民团23人,红军足迹;二是积极支前;三是奋勇歼敌;三南游击队击毙敌人7人,俘虏14余人,缴获枪支2;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密依靠群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进攻,同时,通过打土豪等活动,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的经费,另一方面支持了赣粤边特委。
四是在信南地区广大贫苦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信南县委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扩大了游击区,党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党和游击队的威望日益提高,影响日益扩大,新四军北上抗日时,龙南7名青年农民参加了新四军。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为主力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龙南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发展、坚守,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和牺牲。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南人民为建立、巩固、发展、壮大中央苏区、扩大红军队伍、支援革命战争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和牺牲。
一是踊跃参红。
红军来龙南,所到之处,利用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大标语、散发传单等各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革命道理,以唤醒人民群众,提高劳苦大众的觉悟。
1932年7月16日,红军进驻龙南休整十天,在县城、乡村,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教育活动,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打土豪、开义仓、解救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
10天中,红军分兵追击龙南各地主武装等,击毙民团23人,红军足迹遍及龙南约三分之二面积。
在红军的宣传组织下,龙南人民自觉地支援、配合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