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1)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42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Chinese medicine courses bone jure science curriculum)课程编号:1023404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医学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解剖学方剂学解剖学后续课程:推拿学总学分:3.5学分总课时:56 学时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医骨伤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防治人体筋骨、关节、皮肉、经络、脏腑等方面各种损伤性疾患的一门相对独立的临床学科。
设置本学科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并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损伤性疾患所取得的新方法、新成果,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分十个篇幅;分述中医骨伤科学发展概况、损伤分类和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和治疗大法等。
尤其按部位着重介绍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主要诊治方法。
同时有所侧重介绍颈肩腰腿痛、关节病的中医诊断与特色治疗等。
2.教学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结合临床实践讲解中医治疗方面的传统方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新经验、新成果。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演示法和练习法,充分利用X 线片、骨胳标本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深入浅出地展示教学内容,加强辅导,介绍相关内容教学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实践水平。
3.对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二、教学单元与课时安排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2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源流、发展和悠久历史。
正确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意义,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二)课程内容中医骨伤科学源流、形成和发展。
历代中医骨伤科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成就。
坚持中医结合研究方向,使骨伤科学在医疗实践和研究中更加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中医骨伤学》教学大纲(供辅修本科班及骨伤专业使用)前言《中医骨伤学》骨伤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防治骨折和脱位的一门科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专业临床课程之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骨伤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选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安桢主编的《中医骨伤学》共八章,第一章总论,着重介绍常见骨折的诊疗。
第二至第四章,着重介绍常见四肢骨折、颅骨与躯干骨折,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第五至第八章,着重介绍常见关节脱位的诊疗,包括整复方法、固定方法、药物治疗、练功疗法及其他疗法等。
本课程教学分堂讲学及见习,共110学时,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熟悉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内容,突出讲授重点。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充分利用X 线、幻灯片、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在临床见习时密切联系课堂讲的内容,除继续巩固掌握骨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防治常见的骨折、脱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 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概况。
2 了解隋唐以来骨伤学的主要著作和成就。
3 掌握建国以来骨伤学的重大发展。
4 掌握骨伤等常见骨折与脱位诊疗方法及新发展。
教学内容:l 介绍骨伤学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2 讲述历代骨伤学的主要成就。
3 列举事实说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使骨伤学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第一章骨折概论【目的要求】!.熟悉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其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3.掌握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其并发症。
中医骨伤科学讲义中医骨伤科学~~~~~~~~~~~~~~~~~~~~第一讲第一单元总论第一节中医骨伤科的定义和学科范围定义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和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由外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伤害和疾病的学科。
学科范围中医骨伤科基本包括了西医骨科的诊疗范围。
即需要诊治除头部以外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损伤和疾病。
由于骨骼一肌肉系统又与周围神经、脊髓和周围血管关系密切,所以一部分周围神经、脊髓、周围血管的损伤和疾病也应在骨科接受诊断与治疗。
必须指出,中医骨伤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还必须面对一部分头部损伤病人,所以其诊疗范围比西医骨科更大,要求中医骨伤科医师的知识面更宽广。
中医骨伤科研究与治疗的主要内容(一) 损伤:包括骨折、脱位、筋伤(软组织损伤)、内伤(创伤并发症)。
(二)骨病:包括骨关节先天性畸形,如成骨不全(脆骨病)、软骨发育不全、石骨症、颈肋、斜颈、半椎体畸形、脊椎裂、先天性肩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骨关节感染,结核、各种关节炎、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等,骨肿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等。
第二节骨伤科的临床理学诊断法一、望诊要有细致认真的态度,也要有基本要领和方法;要看出明显的异常,也要发现轻微的改变。
要熟悉正常状态及正常范围的变异;进行对称部位的比较。
(一) 望诊方法1、显露足够的范围——病变主诉部位与牵涉部位可以很大,一般上肢与肩带病要露出上半身躯干;脊柱、骨盆、下肢最好脱去全衣。
损伤越重、显露越广。
2、取适当位置——上肢及肩带以站、坐为佳;脊柱、骨盆、下肢以先站后卧为要,因部分肢体参差及腰背肌自主性肌紧张于俯卧位消失。
3、卧位要有硬板床,立位要赤足。
4、光线好、辨皮色看循环。
5、静态结合动态(二) 望诊内容体态——人的身材轮廓。
人生长发育三个旺盛期:5、10岁、青春期:骨骺病损在旺盛期更显;原发性脊柱侧凸在青春期发展迅速,过后停止发展。
有些病有特殊体态:软骨发育不全——躯干正常而肢体短小;1垂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骨骺骨生长迅速——“巨人症”——体态高大而匀称,生长随骨骺线闭合而停止长高;但又影响膜内化骨而成“肢端肥大症”。
教学设计讲授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章节名称:总论(第一、二章)适用专业:中医学课堂教学设计表教学预测:(1)该专业的学生已学习了解剖学、医学影像学,生理学,病理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西医诊断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同时也学习了部分内外科学知识,加上该年级学生已经在医院进行了各临床科目的见习,对识别及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加之解剖学,医学影像学,方剂学等方面内容本身相对枯燥且抽象,在讲解时应注意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引入新知识。
(2)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模式,并对临床工作中诊疗过程比较感兴趣,但是关于如何进行临床运用药物及治疗并不十分了解,特别是辩证施治,方剂的选用,用法,用量等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讲解用药、治疗方案等相关内容,课堂中可以适当穿插自身的临床经验。
(3)学生已经在医院进行了骨科专业的临床见习,但普遍反映对于病例的问诊及查体均不熟练,对于如何进行治疗没有很好的临床思维概念,学校应在平时增加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课进行规范的教学查房模式进行见习带教,以执业医师考试病例问诊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病例资料收集,书写及汇报病史的能力。
(4)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已建立微信群,平时交流比较多,已建立较好的感情基础,且学生对于网络辅助学习兴趣浓厚,可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为教学服务,都有利于本章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①第一本骨伤专著书名,作者,主要观点。
②骨伤病的分类及病因。
(2)熟悉①中医骨伤科发展史。
②骨伤病的病机。
(3)拓展①现代骨伤的发展,四大骨伤诊疗中心。
②浏览5篇以上目前关于中医骨伤发展史的文献,学生通过多途径学习形式加深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解及认知。
能力目标:(1)临床思维能力:通过病例引入,创设话题,提出问题,以“诊断”和“治疗”为核心,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2)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与的能力。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教案
授课教师(职称、学位): 宋敏(副教授、学士)
主讲教师(职称、学位): 宋敏(副教授、学士)
系部、教研室: 中医骨伤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医骨伤科学
课程类别: 考查
授课学期: 2005~20XX年度第2学期授课班级: 医学影像本科03级
总学时: 72学时
教材版本: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中医骨伤科学》主编刘柏龄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填写说明
一、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完成教案准备,并携带教案授课。
二、教案按教材章节(或单元)填写,每份教案以1~3学时为宜。
三、“课程性质”为“必修/限选/任选”、“考试/考查”。
四、“教材版本”包括教材系列、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本及出版时间。
五、“教学目标与要求”: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使学生掌握、熟悉、了解的要点。
六、“课程资源准备”:包括教室条件说明、教具准备、多媒体或电子教案准备、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
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等设计内容。
八、“课后记录”:通过教学的实施对教案进行检查,如重点内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讲清,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具等引用是否合适,学生有何反应,教学效果评价等,应予以记录,以备今后总结提高。
九、本教案用A4纸打印或用钢笔、中性笔撰写。
第1页
2。
《中医骨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1.目的: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骨伤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实践知识 . 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中医骨病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知识,以研究防治人体骨骼、关节、筋肉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中医骨病学是医学类中医骨伤专业的临床课程。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医骨病学》共十三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中医骨病学范围与分类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及治疗原则;第二章介绍骨关节的形态和机能;第三章至第十三章介绍各类骨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并结合现代医学对部分章节做了重点介绍,使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骨病学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 热爱中医骨伤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遵守医学伦理,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在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尽可能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承受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
2.知识目标:学会应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注重经典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常见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熟悉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外向型/针推专业使用)I 前言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和西医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适用于中医专业本科的临床主干课程,为必修课。
本大纲参照中医专业要求及教学计划而编写,适用于针灸推拿-外向型/针推专业本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教学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教委制订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讲授和示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基础及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要求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级别对应(掌握用表示,熟悉用表示,了解不做标示)。
3.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4.总教学时数为32学时,无临床示教。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病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辅导,课堂教学阶段,重点讲授中医骨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II 正文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了解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要求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和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内容1.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发展。
2.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一、教学目的:通过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熟悉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相互联系。
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要求1.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
2.熟悉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相互联系。
3.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类专业使用)Ⅰ前言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和西医基础课程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之后开设的一门适用于中医专业本科的临床主干课程,为必修课。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教学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教委制订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讲授和示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基础及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要求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级别对应(掌握用表示,熟悉用表示,了解不做标示)。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在常见病症治疗中可删减部分临床不常见的病种。
总教学时数为32学时,无临床见习。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病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CAI课件.加强辅导,课堂教学阶段,重点讲授中医骨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布置复习和阅读参考书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Ⅱ正文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一、教学目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二、教学要求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建立对中医骨伤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1、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发展。
2、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3、清代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医骨伤科受到歧视与摧残的历史。
4、解放后,由干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骨伤科得到新生与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一、教学目的: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熟悉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相互联系。
1.病因病机:慢性劳损引起胫骨结节处骨能失去濡养而致。
2.诊察要点:胫骨结节处疼痛,膝关节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缓解。
X 线见骸韧带以及周围软组织有肿胀阴影。
本病需与胫骨结节骨髓撕脱相鉴别。
3.治疗:膝关节制动,外用内服中药。
第六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病因病机:与创伤、大剂量使用激素、长期过量饮酒以及接触放射线等原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主要与肝肾亏损,正虚邪侵以及气滞血瘀有关。
2.诊察要点:有髓部疼痛,跛行等症状,体检"4"字试验阳性,Thomas 征阳性,晚期髓关节活动受限,X表现可分为4期。
本病需与髓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3.治疗:药物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中药治疗,对于早期患者还可采用限制负重,功能锻炼等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主要有钻孔减压术, 带肌蒂或血管蒂植骨术,血管移植术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七节骨性关节炎1.病因病机:是以关节软骨变性坏死、软化以及骨赘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老年常见病,临床根据局部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中医传统归入骨痹,现也有人认为其属"骨瘦"。
2.诊查要点:发病缓慢,有"休息病"特点,积液多者试验阳性, X线有退行性改变。
本病需与骨关节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3.治疗:适当休息,消除关节劳损因素,综合治疗,积极功能锻炼,严重者行关节或手术治疗第八节骨质疏松症1.病因病机:好发于老年人,尤其女性,病因多而复杂,年老体虚,肾虚精亏,饮食失调,日照活动少等为常见病因。
病理特征为骨质变薄,骨架变细,数量减少,血清钙磷多正常。
2.诊查要点:有急慢性腰背酸痛,易于骨折,驼背畸形,X片可见椎骨密度减低,骨密度可测定。
本病需与骨质软化症,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以及成骨不全症相鉴别。
3.治疗:以中医中药保守治疗为主,配合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腰背部疼痛剧烈者可加用西药对症治疗。
《中医伤科学》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学专业使用)前言《中医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骨关节损伤及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临床课程之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伤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为今后参加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医伤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十九讲。
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为基础理论,介绍中国骨伤科发展简史、骨伤病的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检查、治疗方法、骨折、脱位、筋伤、内伤、骨病等。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6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0学时,医院见习、实训20学时。
教学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X线片、CT、MRI、幻灯片、挂图、实物、录像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实行启发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要求及内容第一讲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定义。
2. 熟悉各历史时期中医伤科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论著及学术贡献。
建国以来中医伤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新时期本学科的特点和展望。
3. 了解中医伤科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1.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2.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3. 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4. 中医骨伤科的发展5. 中医骨伤科的兴盛6. 中医骨伤科的危机1840-1949年7.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安排】1学时第二讲骨伤病的分类和病因病机【目的要求】1. 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及其内容。
损伤的内因、外因内容。
骨伤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的病理变化。
2. 熟悉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相互关系。
损伤各种分类法的定义。
3. 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分类意义。
损伤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
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生理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骨伤病的分类1. 按损伤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外伤和内伤。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用)课程编号:081560英文名称:osteology and traumatology of T.C.M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数:54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2 学时;上机学时: 0 学时;课外实践:0 学时;其他学时:0 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2.5 学分;一、课程简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应用中医理论阐明骨伤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突出中医药内涵为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课、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熟悉中医骨伤科的主要内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急诊处理原则,同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动手能力不足的特点,加强骨伤科手法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中医骨伤科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由中西医结合学院骨伤教研室以形态直观,实践性强,教学动态化为特点,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内容形象化。
以多媒体教学配合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法。
三、理论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
掌握: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 中医伤科的起源、发展。
2. 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
3. 清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医骨伤科受到歧视的历史。
4. 解放后,由于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骨伤科得到新生与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计划学时】2学时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第一节损伤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72,理论48,实验(见习)24,网络××一、课程简介《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课程。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已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伤科的基本理论与伤科疾患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分为总论、各论两部份。
总论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阐述中医伤科发展简史、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查、治疗方法及创伤急救等内容:各论从第六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等骨伤科常见疾患的诊治要领。
二、课程目标: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常见病的辩证诊治规律急重病疑难病的诊断、救治的原则杨凌以及了解和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新成果。
在教学中既强调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又要突出伤科的学术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重要学术内容必须讲深讲透,既强调临床实用性,又能反映当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造就新世纪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安医学特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
要通过创新的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的习积极性,以适应新世纪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一)总论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
2.掌握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中医伤科的起源、发展。
2.历代中医伤科的主要成就。
3.清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医伤科受到歧视的历史。
4.解放后,由于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伤科得到新生与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第一节损伤的分类【目的要求】1.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
2.熟悉损伤各种分类法的相互联系。
3.掌握损伤常用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按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
2.按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3.按受伤时间分类(新伤、陈伤)。
4.按受伤部位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分类(闭合性、开放性)。
5.按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
6.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运动损伤等)。
7.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类(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等)。
第二节损伤的病因【目的要求】1.掌握损伤的内因、外因。
2.了解损伤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外因、内因的定义。
2.外因:包括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外感六淫及邪毒感染等。
3.内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及职业工种及七情内伤等。
第三节损伤的病机【目的要求】1.了解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生理活动。
2.熟悉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相互关系。
3.掌握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1.简述人体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重点介绍损伤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
第三章临床诊查第一节损伤的症状体征【目的要求】l.了解损伤的全身情况。
2.掌握损伤的局部症状体征。
【教学内容】l.损伤后全身情况。
2.损伤的局部症状体征,包括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等)及特殊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等)。
常见骨病的症状(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与体征(畸形、肌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窦道等)。
第二节骨病【目的要求】l.了解骨病的全身症状体征。
2.了解骨病的局部症状体征。
【教学内容】l.骨病的全身症状、体征2.骨病的局部症状体征,包括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及特殊体征(畸形、肌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窦道等)。
第三节四诊【目的要求】1.熟悉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2.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在骨伤科运用要点。
【教学内容】l.望诊:望全身、望局部。
2.闻诊:一般闻诊、局部闻诊。
3.问诊: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全身情况、其他情况。
4.切诊:伤科常见脉象。
第四节骨关节检查法【目的要求】1.掌握肢体角度,长度及周径测量方法。
2.掌握肌力测定标准3.熟悉人体各关节活动功能及其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1.检查方法和次序:遵循对比原则,并按照一定次序进行。
2.测量检查:包括脊柱与四肢的角度、长度及周径测量法,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及测量注意事项。
3.肌力检查:检查内容(肌容量、肌张力)、肌力测定标准(0~5级)。
4.临床检查法:包括摸法(触摸、挤压、叩击、旋转、屈伸、摇晃)与特殊检查法(颈部、腰背部、骨盆及四肢各部位)。
第五节影像学检查【目的要求】1.熟悉X线检查方法。
2.了解CT、MRI、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原理。
【教学内容】l. X线检查方法:一般x线检查法(x线透视、平片摄影);特殊x线检查法(体层摄影、立体摄影)。
2.CT、MRI、放射性核素的检查原理及应用范围。
第四章治疗方法第一节药物一、内治法【目的要求】l.了解骨伤科内治法的特点和分类。
2.熟悉损伤三期辨证和部位辨证方法。
3.掌握骨病内治法的适应症和常用方剂。
【教学内容】l.骨伤内治法(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①初期治法(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的适应症、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②中期治法(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的适应症、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③后期治法(补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补养脾胃法、舒筋活络法)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①按部位辨证用药法:②主方加部位引经药:如《跌损妙方.用药歌》等。
2、骨病内治法(1)清热解毒法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2)温阳散寒法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3)祛痰散结法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4)扶正祛邪法和临床应用。
二、外治法【目的要求】1.了解骨伤科常用的药物外治法种类。
2.掌握药物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敷贴药(药膏、膏药、药散)的配制方法、种类及临床应用。
2.搽擦药(酒剂、油膏、油剂)的配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3.熏洗湿敷药(热敷熏洗、湿敷洗涤)的配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4.热熨药的种类、配制方法及临床应用。
第二节手法【目的要求】l.熟悉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2.掌握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教学内容】1.施行正骨手法注意事项。
2.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重点介绍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等手法。
第三节固定一、外固定【目的要求】l.了解石膏绷带的用法及优缺点。
2.熟悉牵引疗法的分类和操作方法。
3.了解外固定器的种类和适应症。
4.掌握夹板固定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l.夹板固定: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和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2.石膏固定:石膏绷带的用法、衬垫、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牵引疗法:皮肤牵引、布托牵引和骨牵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外固定器固定:类型、适应症及操作方法。
二、内固定【目的要求】l.了解内固定物的材料要求和缺点。
2.熟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种类。
3.掌握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症。
【教学内容】1.切开复位与内固定的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不能达到满意的闭合复位、合并血管或神经损伤等。
2.切开复位与内固定的缺点:延迟愈台或不愈合、手术创伤和失血、神经或血管损伤、组织粘连等。
3.内固定物的材料要求:抗酸抗碱、不起电解作用、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
4.内固定的种类:钢丝、螺丝钉、接骨板、髓内针等。
第四节练功【目的要求】1.了解练功疗法的分类、作用及注意事项。
2.熟悉全身各部位常用骨伤练功方法。
【教学内容】l.练功疗法分类:按照锻炼的部位分类(局部锻炼、全身锻炼)及按有无辅助器械分类。
2.练功疗法作用: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等。
3.练功注意事项:包括运动强度、动作要领、循序渐进、随访等。
4.全身各部位练功法:包括颈项部、腰背部、肩肘部、腕手部、髋膝部、足踝部常用骨伤练功法。
第五章创伤急救第一节急救技术【目的要求】1.熟悉急救技术的原则及其意义。
2.掌握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五项急救基本技术。
3.掌握创伤的创口情况及清创术具体步骤。
【教学内容】l.急救救护的原则与创伤救护的步骤。
2.创伤救护的五项基本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转送。
3.创伤处理:伤口、清创术、术后处理及内治。
第二节周围血管损伤【目的要求】1.熟悉周围血管损伤的病因病机与诊查要点。
2.掌握周围血管损伤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l.病因病机:血管断裂、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压受压、创伤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2.诊查要点:临床表现、检查。
3. 治疗:急救止血、休克和多发性损伤的处理、血管痉挛的处理、清创与探查术、手术治疗及血管损伤的术后处理。
第三节周围神经损伤【目的要求】1.熟悉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病机。
2.掌握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查要点。
3.掌握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l.病因病机:周围神经损伤原因、分类、病理过程。
2.诊查要点:外伤史、局部检查、症状体征及电生理检查。
3.治疗方法:非手术及手术疗法。
第四节创伤性休克【目的要求】1.熟悉创伤性休克的病因病机及诊查要点。
2.掌握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l.创伤性休克的定义。
2.病因病机:失血、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组织破坏、细菌毒素作用。
3.诊查要点:诊断要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辩证分型(气脱、血脱、亡阴、亡阳)。
4.治疗方法:积极抢救生命、消除病因、处理创伤、补充与恢复血容量。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防治并发症、中医疗法(中药、针灸)及其它治疗。
第五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目的要求】1.熟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与病因病机。
2.了解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诊查要点与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l.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
2.病因病机:肢体外部受压,肢体内部组织肿胀,大血管受阻,导致肌肉坏死。
3.诊查要点:诊断要点(病史,症状体征、压力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各部筋膜间隔综合征特征、辩证分型(瘀阻经络、肝肾亏虚)。
4.治疗方法:改善血循环、切开减压、防治感染及其他并发症、中医治疗(中药、理筋、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