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简易版)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9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10项)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1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 1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2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3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4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4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5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6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7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8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一、技术适应症年龄在18~70岁之间,属于高血压2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
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1.取穴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1~2mm,随即出针。
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
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一、技术适应症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气滞血淤型,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患臂功能。
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
患处局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或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二、技术特色本技术具有针具特殊、手法新颖、见效迅速、疗效显著、适用病种多、范围广、使用简便、安全稳妥等特点。
三、治疗方法1.器具钩针:特制。
测力握力器:中国中学生比赛专用,上海金甸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NL-90人体肘部扭力侧力仪:特制。
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臂90度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
推荐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说明:选取最常见的病症,采用中医简易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见效快、副作用少的优点。
但有些只是对证治疗,要注意明确诊断,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配合其他疗法。
一、感冒发热1、毫针刺合谷、曲池、外关,三棱针点刺大椎、肺俞放血。
2、大椎、肺俞、风门拔火罐。
3、按摩肩井、风池等穴,按揉取微汗。
4、单验方:(1)生姜30克,葱白2根,红糖30克。
水煎服,盖被出汗,用于风寒感冒。
(2)大青叶30克,薄荷10克。
水煎代茶频服。
用于风热感冒。
二、感冒头疼5、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6、按摩肩井、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偏头疼7、毫针刺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8、按摩肩井、风池及疼痛部位。
9、单验方:羌活9克、白芷6克、川乌4.5克、草乌4.5克,焙焦研粉,分9次服用,每日3次。
饭前服。
四、麦粒肿10、取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11、用三棱针在大椎穴点刺出血后拔罐,每日一次。
12、单验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干鲜均可,水煎,头煎内服,二煎熏洗患眼。
每日2—3次。
五、急性结膜炎13、三棱针点刺耳尖、太阳放血。
14、淡盐水或野菊花30克、双花30克煎水,浸毛巾局部热敷。
15、单验方:野菊花30克、酒大黄10克,水煎服,日一剂。
六、牙痛16、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17、用右手拇指按压疼痛同侧肩井穴,逐渐加压,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术。
18、单验方:川椒(微炒)30克,炙蜂房30克,共为细末,每次6克,水煎漱口。
七、急性扁桃体炎19、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放血。
20、单验方:生大黄9-12克,生甘草6克,沸水泡服,每日一剂。
八、落枕21、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22、在疼痛部位施行揉、滚、点、拿、拳叩、切击等手法,用力宜轻。
九、急性胃疼23、毫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24、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适用于寒性胃疼。
十、急性腹疼25、毫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或下巨虚。
30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简介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三、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罐内的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造成局部淤血、充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目的。
拔罐疗法对于一些肌肉疼痛、风湿痹痛、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四、艾灸技术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燃烧产生温热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目的。
艾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刮痧疗法刮痧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在人体表面进行刮擦,使皮肤出现充血、淤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排毒养颜等目的。
刮痧疗法对于一些感冒、中暑、肌肉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六、火疗法火疗法是通过火热的刺激达到温通经脉、祛除寒邪的目的。
火疗法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和痛症有很好的疗效。
七、热敏灸技术热敏灸技术是通过特定的灸法刺激热敏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敏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八、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注射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九、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以调身、调息、调心为主要手段的身心锻炼方法,通过修炼特定的功法和意念活动,达到调节身心状态、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十、耳穴疗法耳穴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耳穴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一、毫针刺法1、消毒(1)针具器械的消毒①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后用消毒巾或者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②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器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
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温度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③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医者手指和针刺部位的消毒①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将手洗刷干净,在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后,才能持针操作。
针毕应洗手,重新消毒后方可针刺下一病人。
②在患者需要针刺的学位皮肤上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时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需严格消毒的部位,可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消毒过的部位,应避免重新污染。
3.进针法(1)进针:临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之为“押手”。
进针时,最主要的任务是避免疼痛。
痛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上,因此要尽快将针尖穿过皮肤。
临床上一般用左手掐按欲针之处,可确定穴位和转移患者注意力,同时右手运指力于针尖,将针插入(可稍捻转)穴位。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者是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所针部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珍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中医适宜技术6类10项内容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针刺疗法、耳针疗法、腹针疗法、电针疗法等。
二、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通过使用中草药制剂,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中药疗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颗粒、中药贴敷等。
三、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的手法疗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人体穴位、经络,调理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按摩疗法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按摩、推拿调理等。
四、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的内功疗法之一,通过调整呼吸、身体姿势等方式,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调理、气功导引等。
五、食疗疗法食疗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食疗疗法包括:药膳疗法、饮食调理等。
六、气血调理疗法气血调理疗法是中医的基础疗法之一,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平衡,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气血调理疗法包括:气血调理按摩、气血调理食疗等。
1. 经络穴位针刺疗法经络穴位针刺疗法是针灸疗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经络穴位针刺疗法有:四神针、三针疗法等。
2. 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耳针疗法有:耳穴埋针、耳针压豆等。
3.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腹针疗法有:腹部针灸、腹针刺激等。
4. 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将电流引入针刺的穴位,增强治疗效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电针疗法有:电针刺激、电针推拿等。
5.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药疗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将中草药煮制成汤剂,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10类40项内容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学原理基础上,使用具有中医特点的技术手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根据目前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可以将其分为10类,总计40项内容。
第一类是经络刺激类技术。
其中包括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
针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则是将艾绒点燃后放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炙热刺激,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拔罐和刮痧则是通过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破血而促进血液循环,以缓解疼痛和疾病。
第二类是运动调摄类技术。
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运动调摄通过运动体操的方式来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增强气血循环和免疫力,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最为常见的中医适宜技术之一,它通过身体的柔韧性与力量的协调性,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第三类是按摩推拿类技术。
包括经络按摩、气功按摩、推拿按摩等。
按摩推拿通过局部刺激、揉捏、挤压等手法,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气血循环和器官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四类是食疗类技术。
中医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达到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如药膳烹饪、食疗调养等。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及药材,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目的。
第五类是草药类技术。
中医草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中药材制剂的方式,调养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中药材的种类繁多,每种中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第六类是气功类技术。
气功是中医适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达到调节人体气血,增强体质,治疗疾病的效果。
如八段锦、易筋经等。
第七类是贴敷类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中有很多具有敷贴作用的方法,如贴敷药膏、敷贴石膏等。
通过将草药泡水或制成糊状,然后涂抹在特定的区域上,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八类是美容养生类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中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于美容养生,如面部按摩、刮痧美容等。
通过调节气血循环,提高皮肤弹性和免疫力,达到美容养生的效果。
25项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瑰宝,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适宜技术。
下面将介绍25项中医适宜技术,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针刺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具来调节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包括针灸、针刺艾灸等。
2. 中药疗法:中药草药配方根据病情调配,通过草药的天然成分来治疗疾病。
3. 艾灸疗法:用艾绒或艾条燃烧,通过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调节气血,均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拔罐疗法:通过在特定部位施加真空力,促进气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祛痰的作用。
6. 拔火罐疗法:在拔罐的基础上,加热罐底,通过罐中产生的负压和热能,达到疏通经络,祛除风寒湿邪的目的。
7. 走罐疗法:将两个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负压调理经络,消散寒湿。
8. 灸罐疗法:将中药炮制成灸条,点燃后放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艾热温通,祛除寒湿。
9. 拨罐疗法:将乳胶罐体刷油后,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拨动或旋转罐体来刺激穴位和经络。
10. 推拿刮痧疗法:用特定的刮痧板在患者身上刮拭,通过刮拭作用刺激皮肤,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11. 拳法养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主要通过舒展肢体、调节呼吸、调整身心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12. 饮食调养:根据中医理论,合理选择食物搭配、烹调方法,达到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13. 四季养生:根据四季变化的气候特点,适应气候变化,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14. 刷牙法:中医认为,牙齿与脏腑经络有关,正确的刷牙方法可以改善口腔气血循环,以及预防口腔疾病。
15. 贴敷疗法:在特定的穴位上贴上药物或用热敷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16. 手法疗法:包括脉搏诊断、舌诊等,通过触摸身体的相关部位,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17. 水疗法:通过水的温度和压力来刺激身体,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十五项一、偏头痛1.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2.单验方:当归30g、川芎30g、细辛5g、蔓荆子10g、辛夷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冠心病3.耳穴压豆:取心、神门、小肠、肝穴。
每日按压穴位3次,每周更换两次。
4.单验方:丹参30g,草决明30g,绿茶一小撮泡水代茶饮。
三、高血压病5.单验方:耳穴压豆:降压沟、耳尖、肝、交感,每周二次更换,每日穴位按3次。
6.单验方:钩藤30g、夏枯草30g、茺蔚子30g、吴茱萸30g,水煎泡脚,每日1~2次。
四、肥胖病7.单验方:赤小豆100g、生山楂15g、大枣5枚。
煮粥顿服,每周1次,4周为1疗程。
8.单验方:绿豆、海带各100g,煮粥服,每周1次,4周为1疗程。
五、胃痛9.单验方:干姜6克、胡椒10粒,共研为末,分2次服,适用于胃痛寒湿者;黑枣,玫瑰花各适量,枣去核,装入玫瑰花,放入碗中盖好蒸烂。
每晚服枣5个,每天3次,经常食用。
适用于胃痛血瘀者。
六、尿路感染10.小蓟、鲜荠菜、马齿苋、白茅根煎汤频服,或代茶饮。
七、尿路结石11.玉米须、石韦煎汤代茶饮,核桃仁常食亦有化石作用。
八、颈椎病12.在疼痛部位行揉磙推拿按摩手法。
13.单验方:取粗盐颗粒,放入锅中炒热后,装入布袋中,热敷患处。
14.颈椎可行轻度屈伸,左右旋转等练功活动。
九、急性腰扭伤15.毫针刺腰痛穴、委中、阿是穴。
16.阿是穴点刺拔罐,配合委中放血。
17.单验方:生大黄粉60g、生姜汁适量,加开水调成糊状,适量敷患处,每日一次。
18.脐疗:苦参20g、荆芥20g、白鲜皮20g,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川芎20g、防风20g、茵陈20g、栀子20g、生姜30g,适用于慢性荨麻疹。
上药研末后填脐胶布贴封。
19.单验方:益母草15g,艾叶15g,蛇床子30g,水煎外洗。
十一、痛经20.耳穴压豆:内分泌,交感,神门。
十项中医适宜技术十项中医适宜技术1 口腔溃疡贴敷治疗吴茱萸12克,研为细末,以食醋调成膏状备用。
治疗前先用温水浸泡双足10 min左右,擦干后取膏药指腹大小,敷于双足的涌泉穴(足心正中陷凹处),外用胶布固定,2 h后揭去,早晚各1次, 5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
吴茱萸,性辛、苦、温,具有辛苦能降,引热下行的作用。
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腔,外敷该穴可以起到引火归原的作用,外贴穴位,药物经皮肤吸收,通过对俞穴刺激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以食醋调和可以减轻刺激性,增加渗透性,故效果颇佳。
2 艾灸法治疗妇女痛经(1)取穴:神阙、关元(2)大艾炷,每壮重量1.5g。
②根据痛经程度,轻者用4壮,中度用6壮,重者用8壮。
(3)将鲜姜统一切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
神阙穴置放细盐。
(4)用线香点燃艾炷,以免用火柴烧烫伤。
(5)疗程:初次以痛经开始时灸治三日,第二个疗程和第三个疗程在月经前三日开始灸治,共六日。
艾灸法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可有效改善痛经症状,临床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好。
3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常规消毒皮损部位,以三棱针在簇集疱疹周围刺络出血,视疱疹数量多寡选大中小号适当玻璃罐,以闪火法速将罐按至刺络部位,留罐10~15 min,令出血5—10毫升,以拔出水泡内液体、瘀血及局部皮肤充血发紫为佳。
每日1次,一般1~4次即可治愈。
拔罐后局部皮肤外涂碘伏。
4 拔罐法治疗感冒病人取俯卧位,暴漏背部。
沿督脉与膀胱经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
医者用闪火法拔罐,左手紧急把罐体扣在督脉。
然后,医者右手握罐,左手扶住并拉紧患者皮肤,上下往返推罐3—5次,至皮肤潮红。
再将火罐分别移到两侧的膀胱经,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走罐3—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俞穴。
5 推拿法治疗小儿伤食腹泻常用穴位及手法:①、顺运八卦1分钟,150次:患儿母亲怀抱小儿,使小儿面向操作者,医生用右手握患儿左手,使患儿手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