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华夏古韵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891.49 K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以下是出guo的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华夏古韵》教案,欢迎大家浏览查看。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第一叠(2)欣赏歌曲《杏花天影》2.内容解析《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琴歌曲。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
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有深挚的惜别之情,适合绝大多数离宴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歌词:一叠“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初中音乐_华夏古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华夏古韵教案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唱歌《阳关三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编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合作、探究,并借助信息技术,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1. 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2. 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
原来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曲分成三大段,用同一种曲调变化演唱三次.所以称为“三叠”。
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
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创设情境,水墨画,古琴《阳关三叠》音乐)一、导入播放视频古琴曲《流水》精彩片段这首曲子什么名字?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了解古琴曲《高山流水》的故事吗?二、新授1、认识古琴,对比古筝,学生上台体验。
(摸摸,看看,说说)a古琴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传统拨弦乐器之一,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琴非常有讲究,从古琴上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万物。
B 感受体验古琴谱散音勾五弦古人在古琴谱上,非常的聪明,他们用汉字把整个的演奏过程记录下来,没有拍子和节奏,全靠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去演奏,我们目前还是用这样的简字谱来演奏。
2、引出琴歌,感受情绪在唐代,已经非常盛行为诗配乐,并进行演唱,这样的歌曲成为琴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琴歌《阳关三叠》,我们先来听一遍,说说这首琴歌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歌曲分为几部分?诗词背景怎样?3、观察歌谱,什么节奏多?(附点节奏)感受附点节奏的作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华夏古韵》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华夏古韵》教案第一单元:华夏古韵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唱《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知,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古琴知识、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的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老师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乐器呢?(2)交流知识老师提问:古琴有几根弦?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琴有头、颈、肩、腰、尾、足,琴的背面有两个孔,是古琴的出音孔。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3)播放《阳关三叠》,学生初步感受琴歌的特点。
(4)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
琴歌,就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抚琴而歌。
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
2、欣赏琴歌(1)老师提问:这首《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诗叫什么名字?(2)老师总结:《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歌词要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下阕,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歌曲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3)老师提问:《阳关三叠》中三叠是指什么呢?(4)老师总结: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今天我们就学唱第一叠。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2.内容解析《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
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乐曲还大胆地加上了各种人声,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80年代初期,赵松庭、蒋国基与作曲家钱兆熹共同策划“中国竹笛历史长河音乐会”,其中第一首作品就是由赵老命名、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
蒋国基演奏的骨笛是他和赵松庭先生用九斤重大公鸡的大腿骨仿制而成的。
骨笛音孔的排位是根据作曲家采用的|“活五调”——5 6 1 2 b3的音阶开孔。
乐曲采用复二部曲式,以引子,A、B段,尾声为结构,采用“活五调” 音阶以骨笛与民族乐队的形式而创作。
乐曲引子部分:骨笛与埙、打击乐等呼应,描绘出原始森林神秘朦胧的景色。
A段由4/4拍慢板11 61 6-11 61 b3-动机发展而成,描绘了“河姆渡人”崇尚凤鸟、太阳,表现出先民们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
B段是2/4拍小快板形式,描绘了先民们狩猎、乐舞的欢乐场面。
尾声是引子再现,又回到了神秘的原始森林中。
90年代后期,作曲家钱兆熹与蒋国基先生合作创作并由蒋国基先生首演的交响版《原始狩猎图》。
作曲家在B段进行了修改,用移调对位等手法,在演奏上增加了大幅度的吐音跳进,是乐曲更为丰富与完整。
《原始狩猎图》创作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的流行于海内外音乐舞台,它凝聚了老一代音乐家、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创作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与演奏家成功合作的典范。
舞阳骨笛,又称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华夏古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
2.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会演唱《阳关三叠》、《普庵咒》等中国传统歌曲。
4.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5.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演唱传统歌曲。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特点和音调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听过的中国传统音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2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音乐文化开始,一直到现代的中国音乐。
并引导学生从中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唱形式。
3.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3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音调、节奏、演唱方式等。
并播放几首著名的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从中感受这些特点。
4. 演唱传统歌曲(40分钟)选择《阳关三叠》、《普庵咒》等中国传统歌曲,让学生进行集体演唱。
在演唱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改善。
5. 总结(10分钟)总结当天学生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深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演唱中国传统歌曲的技巧和要点。
3.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否与同学协作,发挥个人特长。
4.学生通过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教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
2.通过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和演唱的过程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着重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演唱传统歌曲,学生在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这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授课过程中可能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学生们在演唱时间上有时会感到有些紧张,表现不够从容自信等问题。
华夏古韵——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作为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唱琴歌《阳关三叠》欣赏《流水》等一些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展示了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琴歌中吟唱的演唱形式。
了解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2、讲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高山流水》片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感受音乐与诗歌、文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间的深厚友谊。
3、通过古筝与古琴的对比,初步了解古琴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乐器。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三、评价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教师范唱和分段学唱的形式达成目标一。
2、对比欣赏两段音乐,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达成目标二。
3、通过认知、观看、讲解等形式对比两者的特点达成目标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吟唱的方式表演唱歌曲,感受古代琴歌的演唱形式。
难点:小附点节奏以及八度跳进和延音线的正确唱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四艺是什么吗?(琴棋书画)为何琴能够排在首位呢?对此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为,除了琴以外的三样,它们都是“有形”的事物,唯独琴音转瞬即逝为“无形”的事物,“无形胜有形”因此,琴被古人排在首位,可是,老师认为琴之所以能够排于四件雅事的首位,足以说明它在古代的重要性。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琴音走进音乐,首先,仔细聆听下面这段音乐,静静的感受这首古琴曲适合于怎样的一种场景?(播放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新课部分:2、首次播放琴歌《阳关三叠》,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当中找出刚才问题的答案。
(出示曲谱)3、生总结:古曲表现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4、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旋律感受到琴曲的忧伤,在歌词中确定琴曲表达了离别之情。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流水》《楚商》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关注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古琴文化,聆听作品,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以及演奏特点。
3、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琴的形制,以及认识打击乐器编钟、埙等,能够分辨其音色;(2)初步了解古琴的额滚拂及演奏技法,并感受古琴的音色之美。
教学重难点:1、视唱《流水》的主体旋律;2、感受《楚商》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古琴文化1、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出古琴。
【设计意图】用“知音”这一典故,为欣赏古琴曲流水作情感上的铺垫。
2、教师提问: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什么而成为知音?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古代乐器?【设计意图】认识古琴结构及其各部位名称,了解古琴的相关文化,了解学生对古琴的兴趣3、比较古琴与古筝这两种弹拨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弹拨乐器让学生更加详细深刻地了解古琴。
二、欣赏古琴名曲《流水》1、出示《流水》的结构图示,共分为四个部分【设计意图】了解古琴曲《流水》的结构,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2、播放古琴曲《流水》教师提问:这首《流水》经历了两千多年无数古琴艺术家的传承,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他,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仔细体会,音乐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你们有哪些感受?【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思考与关注,为欣赏后的交流做准备。
3、分段欣赏(1)赏析第一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的速度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2)赏析第二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3)赏析第三部分学生讨论乐曲中“动”的意境,了解“滚拂”技法。
【设计意图】了解古琴“滚拂”技法。
(4)赏析第四部分教师讲解:这段音乐在动之后,又回到了静,音乐从静到动,再由动到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古典音乐“静——动——静”特点。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 欣赏音乐、感受古乐器,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听辨音乐等方式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3 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听辨其音色,感受音乐作品的古韵。
2.目标解析1.中国古代乐器门类众多,本课只是撷取了历史最悠久的“几朵小花”,由点及面地对中国古代音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通过与世界古老乐器的对比,欣赏感受古老乐器演奏的乐曲,感受我国古代文化“和为贵”的哲学思想特点,感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比观看古今相似的乐器图片,思考乐器发明的来源,聆听乐器声音,让学生不仅从外形上能认识骨笛、埙、编钟,而且能从音色上区分同类或相似的乐器,从而了解骨笛、埙、编钟这三种乐器,并对这三种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欣赏乐曲,体会情感。
2 能分辨骨笛与竹笛,编钟与编磬的音色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播放笛子独奏曲《但愿人长久》(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的优美旋律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呢?”学生:“竹笛演奏!”(二)教学过程1.欣赏《原始狩猎图》1.看图片比较笛子与骨笛3.看图片介绍骨笛的悠久历史,拓展鹰骨笛知识。
4.欣赏《原始狩猎图》演奏视频提问:你能听出骨笛吹奏的音乐吗?整首音乐的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5.学生跟老师合作视唱骨笛的主题音乐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场景?6.老师小结《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
力度:弱——强——弱,速度:慢——快——慢。
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流水》《楚商》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感受古琴曲《流水》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关注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古琴文化,聆听作品,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以及演奏特点。
3、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琴的形制,以及认识打击乐器编钟、埙等,能够分辨其音色;(2)初步了解古琴的额滚拂及演奏技法,并感受古琴的音色之美。
教学重难点:1、视唱《流水》的主体旋律;2、感受《楚商》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古琴文化1、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出古琴。
【设计意图】用“知音”这一典故,为欣赏古琴曲流水作情感上的铺垫。
2、教师提问: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什么而成为知音?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古代乐器?【设计意图】认识古琴结构及其各部位名称,了解古琴的相关文化,了解学生对古琴的兴趣3、比较古琴与古筝这两种弹拨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弹拨乐器让学生更加详细深刻地了解古琴。
二、欣赏古琴名曲《流水》1、出示《流水》的结构图示,共分为四个部分【设计意图】了解古琴曲《流水》的结构,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2、播放古琴曲《流水》教师提问:这首《流水》经历了两千多年无数古琴艺术家的传承,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他,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仔细体会,音乐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你们有哪些感受?【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思考与关注,为欣赏后的交流做准备。
3、分段欣赏(1)赏析第一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的速度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2)赏析第二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3)赏析第三部分学生讨论乐曲中“动”的意境,了解“滚拂”技法。
【设计意图】了解古琴“滚拂”技法。
(4)赏析第四部分教师讲解:这段音乐在动之后,又回到了静,音乐从静到动,再由动到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古典音乐“静——动——静”特点。
音乐教案-华夏古韵教案主题:华夏古韵音乐教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了解华夏古韵音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巧。
教学内容:1. 学习华夏古韵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乐器、曲调、节奏等。
2. 学习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古韵音乐曲目,如《大江东去》或《广陵散》。
3. 学习乐器演奏技巧,如古筝、笛子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华夏古韵音乐的演出。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用录音或视频播放一段华夏古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介绍华夏古韵音乐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华夏古韵音乐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其起源、乐器、曲调和节奏的特点等。
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媒体资料进行辅助说明。
第三步:学习乐器技巧教师选择其中一种乐器,如古筝或笛子,向学生介绍其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可以安排专业乐器演奏家或乐团成员来学校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学习。
第四步:学习音乐曲目教师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古韵音乐曲目,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
逐步教导学生演奏该曲目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练习和排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乐器练习和小组合奏,让他们熟悉演奏曲目的节奏和和谐。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唱或舞蹈等配合演出。
第六步:演出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华夏古韵音乐的演出表演,可以安排在校内的音乐会或文化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兴趣和专注程度。
2. 评估学生音乐技巧的提高情况,包括乐器演奏和音乐表演的能力。
3. 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演出表演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一、说教材分析《华夏古韵》这一单元的设计是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
我把欣赏古琴曲《流水》、讲音乐故事、学唱古代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划分为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古代音乐雄浑古朴的风格。
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全面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说学情分析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孩子,音乐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空白。
但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叫我不能忽视每一节音乐课。
做好学情分析关注每位学生,掌握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依据学情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真正意义上将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教与学,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多种教育手段,通过唱、练、赏、演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知音”的故事,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能力目标:按照歌曲的意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
3、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知音”的故事,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以及古琴的音色;按照歌曲的意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
难点: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演唱时感情表达要符合歌曲的意境,以及歌曲中的八度大跳音程及圆滑线音的准确性。
五、说教法与学法由于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所有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因材施教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听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且这首歌旋律简洁,所以我采用了听唱法。
六、说教学过程在充分的理解和准备之后,我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以下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聆听故事,初步印象(3)逐步欣赏,深入理解(4)学唱歌曲,表现歌曲(5)课堂小结(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朋友》MTV。
《华夏古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音乐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一、设计理念: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音乐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学习目标:1、在古朴、深悠的琴声中,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欣赏由古乐器编钟演奏的乐曲《楚商》及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
三、学习重点、难点:1、编钟乐曲中所体现的我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格调,给人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觉。
2、《秦王破阵乐》的曲式结构。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投影仪等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播放古琴曲《流水》;2、置疑:该曲表现了怎样的一个情景?3、引出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
故事梗概: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者。
4、导入欣赏:编钟乐曲《楚商》。
5、提问:用什么乐器演奏的?6、简介乐器编钟。
据考证,河南信阳长台楚墓出土的编钟,可构成十二律半音阶。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了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的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它是我国古代最呼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已经相当丰富。
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复听此曲体现了我国古人的“以和为美”的思想,及“大乐和于天地”的思想。
8、欣赏:《秦王破阵乐》提问:此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此曲创作于初唐时期,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刚建立不久的唐朝政权转危为安,人们于是将隋末军中流传的一首歌曲《破阵乐》填上新词,在凯旋庆功时演唱,《破阵乐》来自唐乐中立部伎八曲之一其音乐风格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擂大鼓,声百里,动荡山谷,盛况空前。
华夏古韵教材分析(一)编写意图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八音之乐”为姊妹篇,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
以后的音乐材料,或揭示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或展示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
结合复习、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总结这些基本特征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对所听、所唱、所做的音乐材料的直接感想。
(三)具体教学材料分析1.音乐故事《流水》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通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琴曲。
1977年,美国科学家从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中选择了部分音乐作品,代表地球文化的精华,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间的知音”。
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的《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记载中见于《琴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
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高山流水》据称原来是一曲,后从中分出《高山》《流水》两曲。
经过各朝各代琴师的加工整理,现在所见的《流水》多为清代《天闻阁琴谱》中的版本。
《流水》共九段,另有尾声,可以分为具有起承转合结构关系的四个部分。
《华夏古韵》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的第一课时。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
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带有朋友情谊的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难点:1.歌曲的八度大跳音程及圆滑线音的时值要求把握准确。
2.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声音、情感等方面分析,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教法学法1.在学法上,我选择“音乐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
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
通过演唱练习,能使学生掌握歌曲以及诗人不舍的感情。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视频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过程1.首先出现课题然后进行导入:(1)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诉说朋友间的珍贵友情。
(由两名学生介绍)(2)教师点题:自古以来,“友情”一直是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人们都十分珍惜朋友间的珍贵友情,古人中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3)出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复述“知音”故事。
2.图片出现、总结: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
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
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 ,古筝是13根弦,古筝要大些。
3介绍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的音乐。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 欣赏音乐、感受古乐器,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听辨音乐等方式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3 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听辨其音色,感受音乐作品的古韵。
2.目标解析1.中国古代乐器门类众多,本课只是撷取了历史最悠久的“几朵小花”,由点及面地对中国古代音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通过与世界古老乐器的对比,欣赏感受古老乐器演奏的乐曲,感受我国古代文化“和为贵”的哲学思想特点,感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比观看古今相似的乐器图片,思考乐器发明的来源,聆听乐器声音,让学生不仅从外形上能认识骨笛、埙、编钟,而且能从音色上区分同类或相似的乐器,从而了解骨笛、埙、编钟这三种乐器,并对这三种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欣赏乐曲,体会情感。
2 能分辨骨笛与竹笛,编钟与编磬的音色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播放笛子独奏曲《但愿人长久》(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的优美旋律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呢?”学生:“竹笛演奏!”(二)教学过程1.欣赏《原始狩猎图》1.看图片比较笛子与骨笛3.看图片介绍骨笛的悠久历史,拓展鹰骨笛知识。
4.欣赏《原始狩猎图》演奏视频提问:你能听出骨笛吹奏的音乐吗?整首音乐的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5.学生跟老师合作视唱骨笛的主题音乐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场景?6.老师小结《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
力度:弱——强——弱,速度:慢——快——慢。
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2.欣赏《哀郢》1.看图片提问展示的是哪种乐器?(埙)2. 教师介绍埙的由来3. 欣赏《哀郢》视频思考:埙的音色有哪些特点?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曲名《哀郢》有什么含义?(学生讨论回答后师总结: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可以把哀伤演绎的荡气回肠。
乐曲让我们感受到悲伤、凄楚、哀婉、思乡的情感.哀郢:哀悼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家国之恨、身世之感以及使命感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4.介绍《哀郢》的作者屈原,感受作者悲愤情绪的由来(屈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最主要的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
《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
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3.欣赏《楚商》1. 展示编钟与编磬图片,学生比较并说出乐器名称2.听乐曲提问:编钟与编磬音色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形状象什么,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演变而来的吗?(音色:编钟声音浑厚,编磬声音清脆。
编钟倒过来象古代地酒杯,编磬象古代地犁头,古代音乐家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提验升华成了乐器,正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3.老师简介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
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
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4 欣赏《楚商》视频提问: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乐曲在古代适合在民间还是适合在宫廷演出?为什么?(《楚商》是以古琴曲《离骚》为素材,根据先秦时期楚国的音调特点改编整理的一首编钟乐曲,乐曲优美抒情,古朴典雅,给人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觉。
乐曲适合在宫廷演出材料:青铜、玉器昂贵,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演奏者:需要庞大的演奏乐手音乐旋律:体现皇族威严的宫廷正乐——雅乐)4.巩固与提高我们这节课欣赏了骨笛、埙、编钟演奏的乐曲,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乐器?(乐器展示)5.拓展延伸1、根据我们对编钟的了解,你认为生活中的事物有什么可以模仿它吗?(会唱歌的水杯)2、我们用小扬琴来代替水杯,跟着扬琴的声音先唱一下音阶,再跟随老师唱一下欢乐颂简谱,看一看是不是能演奏出来。
(七)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古代乐器,感受到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最后让我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在乐曲《梁祝》中结束音乐课堂。
华夏古韵(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1.内容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2.内容解析《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
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乐曲还大胆地加上了各种人声,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80年代初期,赵松庭、蒋国基与作曲家钱兆熹共同策划“中国竹笛历史长河音乐会”,其中第一首作品就是由赵老命名、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
蒋国基演奏的骨笛是他和赵松庭先生用九斤重大公鸡的大腿骨仿制而成的。
骨笛音孔的排位是根据作曲家采用的|“活五调”——5 6 1 2 b3的音阶开孔。
乐曲采用复二部曲式,以引子,A、B段,尾声为结构,采用“活五调”音阶以骨笛与民族乐队的形式而创作。
乐曲引子部分:骨笛与埙、打击乐等呼应,描绘出原始森林神秘朦胧的景色。
A段由4/4拍慢板11 61 6-11 61 b3-动机发展而成,描绘了“河姆渡人”崇尚凤鸟、太阳,表现出先民们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
B段是2/4拍小快板形式,描绘了先民们狩猎、乐舞的欢乐场面。
尾声是引子再现,又回到了神秘的原始森林中。
90年代后期,作曲家钱兆熹与蒋国基先生合作创作并由蒋国基先生首演的交响版《原始狩猎图》。
作曲家在B段进行了修改,用移调对位等手法,在演奏上增加了大幅度的吐音跳进,是乐曲更为丰富与完整。
《原始狩猎图》创作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的流行于海内外音乐舞台,它凝聚了老一代音乐家、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创作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与演奏家成功合作的典范。
舞阳骨笛,又称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距今约8000年,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出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贾湖骨笛,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鹰骨笛,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骨笛(残)。
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
用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5、管径1.5厘米。
管内中空,两端皆通,管下端开三孔。
制作时,先将骨肉剔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去髓。
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一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音孔,共三孔。
笛身雕刻图案花纹或题字为饰。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
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哀郢》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九章之三。
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首都“郢”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原作情感表达十分沉重,家国之恨、身世之感以及使命感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