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201.11 KB
- 文档页数:42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了解国际分工的类型,充分理解国际分工学说。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深化期的特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分工,亦称劳动分工,即若干社会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大的国际分工,而每一次分工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International Division 0f Labor)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Labor)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限制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除了最早、最简单的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以外,劳动分工分别经历了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分工。
而国际分工是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一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此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The World Market)是指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发展的趋势。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一)分类世界市场的形成分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二)条件条件分为地理条件、物质基础。
地理条件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相互联系,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提供地理条件。
物质基础来源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形成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贸易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夸大也就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其意同是产生剩余产品。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正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分工合作,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推动全球生产与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背景和意义国际分工的形成源于各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各国在经济、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分工,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进行专门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通过国际分工,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通过分工合作,各国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国际分工不仅带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紧密联系。
二、国际分工的形式和特点国际分工的形式多样化。
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国际分工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产业链分工、劳动力分工、资本分工等。
各国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的分工形式,从而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分工的特点在于互补和相互依存性。
各国之间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同时,各国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国际分工的特点使得各国在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
三、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拓展。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将各自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国际分工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各国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国际间贸易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通过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此外,国际分工也带来了职业分工和技术进步。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和协同合作,使得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类型与模式•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未来展望目录01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
它是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体现。
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包括专业化生产: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跨国交换:国际分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全球协作:国际分工使得各国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依赖,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供应链。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特点010*******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自然条件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各国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市场优势。
经济发展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
主要分工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如欧洲列强与美洲、非洲、亚洲之间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的分工。
第一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特点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如英国与印度、中国之间的纺织品和茶叶等农产品的分工。
主要分工形式03主要分工形式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如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全球生产链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01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今02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02国际分工的类型与模式指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赖劳动力的产业,如农业、纺织业等。
配套习题集:第五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课程导入】自1980年以来,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5%,对外贸易总额从不足全球贸易总额的1%增长到2004年的6.2%。
可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是我国不断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本趋势。
【资料库】数据表1 BEC标准划分的产品类型表注:根据贸易产品的主要用途,联合国统计处在第3次修订的产品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按产品生产阶段的宽泛经济类别定义的分类(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简记BEC标准),将贸易品分为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产品、资本品、消费品等等,大大方便了有关国际分工的研究。
表2 我国对外贸易不同类型产品进出口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 (单位:%)资料来源:根据1995、2000、2003和2004年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的结果从5种类型产品的对外贸易构成看,初级产品的比例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1995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45.41%,2000年到2004年中间产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49%左右。
在中间产品中,半成品的比重逐步下降,零件和部件的比重日益上升,这就证明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
在最终产品中,资本货物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日益提升,而消费货物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日益下降,这表明了中国进出口最终货物的质量有明显的改进。
从5种类型产品的出口构成看,最终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5年到2004年,几乎每年都为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