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端午节吃粽子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端午节粽子教案(通用4篇)端午节粽子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粽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及种类。
品尝粽子的味道。
2、了解粽子的由来,知道粽子是横县的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重点难点1、认识粽子态的不同形状及大小种类。
2、知道粽子是横县的特产。
活动准备1、在活动区中摆放不同的粽子图片、包粽子材料及各种味道不同粽子的实物;2、《包粽粑》音乐。
活动过程一、引出主题:猜“草叶包裹四角尖,再用细绳腰上栓,白米猪肉里面塞,家家过年摆上桌。
”教师:“小朋友们猜对了,是粽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横县大粽。
”二、认识粽子1、说说粽子形状。
(1)、教师:“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它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看见过的粽子。
(2)、出示并介绍有关不同粽子的图片,让幼儿观看了解粽子的多种形状。
有三角粽、四角粽、长形粽子等。
2、说说粽子的味道。
(1)、教师:“有各种各样的粽子,那么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呢?里面包着什么呢?”(2)、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吃过的粽子,并说说不同的粽子用哪些方法来吃才更好吃。
(3)、请幼儿品尝粽子的各种味道,让幼儿懂得有甜粽、咸粽、原味粽,有白粽、肉粽、凉粽、花生绿豆红豆粽等,让幼儿感受粽子的各种美味。
3、认识包粽子的材料。
4、让幼儿认识粽子的由来。
三、教师小结:横县大粽是广西横县人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横县有“无粽不成年”之说,也就是过年时没有粽子吃不像过年的意思。
我们的横县大粽形状是平底、上拱、中部丰满隆起的长条形,就像怀着宝宝的妈妈一样多子多福。
在材料则是以山上带香的粽叶和红绳索用作包裹,表示吉祥的意思。
人们在过年之前把粽子包好,在晚上放进锅里煮。
在过年时一家人便围坐一起吃起锅大粽,代表全家团团圆圆。
大粽多由妈妈亲手做作,故称之为妈妈大粽,吃起来最有妈妈味道。
四、幼儿随着音乐跟着老师跳舞蹈《包粽子》结束活动。
首先我对目标的制定:我制定的认知目标为了解粽子的形状、大小和种类,了解粽子的由来,知道粽子是横县特产;情感目标为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端午节粽子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端午节》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学习粽子的制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3. 学习粽子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理解。
重点: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粽子的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粽子制作材料。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3. 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端午节资料,相互交流。
(3)学习课文生字词和句子,进行课堂互动。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粽子制作,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端午节起源:纪念屈原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叶文化意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七、作业设计答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叶等。
这些习俗寓意着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先贤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2.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一幅端午节的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注重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端午节吃粽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学会制作粽子。
3.感受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教材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历史、民俗、食俗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并激发学生对制作粽子的热情。
2.制作粽子(1)材料准备:糯米、猪肉、葱、姜、香叶、荷叶、细绳、调料等。
(2)步骤:①将糯米浸泡2小时,洗净,沥干。
②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盐、酱油、姜、葱腌制一段时间。
③将粽子叶稍微洗洗,泡一下水,控净水分。
④把糯米和沥干水分的腌制好的猪肉混合在一起,加入少量的调料,在摆好的粽子叶上放一些。
不要放过多,也不要放得太松。
⑤将荷叶剪成适当大小,放入沸水中煮至表面有些软。
⑥叠放好的粽子叶上面放上一片荷叶。
⑦把粽子的四个角往中间裹,用线捆好。
(3)现场制作教学将材料准备好,现场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实践制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品尝粽子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口味、不同风味的粽子,让学生尝试,并与学生分享粽子的习俗、来历和制作方法。
4.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粽子心得和体会,总结粽子的制作过程,以及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制作粽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教师如何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制作粽子。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端午节的起源、历史、民俗和食俗。
2.示范教学法:现场讲解和演示制作粽子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听到、摸到和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制作技巧和步骤的认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协作制作粽子,相互协作、交流和合作,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制作粽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自我反思和提高。
端午节吃粽子的教案端午节吃粽子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吃粽子的教案1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陆家豪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他转,只听见他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有肉的、红枣的,很好吃的,但是我比较喜欢吃肉的,肉的更好吃。
”“我也喜欢吃肉的。
”“我不喜欢吃肉的,肉的有肥肉的。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鉴于孩子们对粽子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有关端午节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就是系列活动之一。
《粽子里的故事》段落明显,情节发展线索清晰。
讲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病了,不能说话讲故事,就采来荷叶包粽子,把好听的故事包在了里面。
动物们吃了粽子却不会讲故事,于是,动物们想办法,找到一个小姑娘来吃粽子、讲故事。
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跃然纸上,给粽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童话色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述。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猜猜可能是关于什么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故事,为了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利用PPT进行分段欣赏,通过看看、猜猜、讲讲、听听来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个环节是游戏“吃粽子”,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
在此环节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3个粽子,每个粽子里面都有一个小游戏,如:第一个粽子是“听话”,要求孩子在仔细听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二个粽子是“悄悄话”,要求孩子用心听、仔细听、听清楚、听完整,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第三个粽子是“祝福”,考虑到大班孩子马上要离开成长了3年的幼儿园了、老师和小朋友了,通过游戏为他们创设一个互相祝福的机会,增进同伴间的友情。
吃粽子小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端午节和吃粽子的习俗,并能正确说出粽子的制作材料和过程。
2. 技能目标: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关于吃粽子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指导制作自己的粽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粽子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端午节和吃粽子的认知、技能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促使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粽子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绳子、竹叶、糯米、粽子馅料(如肉、豆沙等)、火腿、开水、笔和纸。
2. 学生准备:带来一些端午节的礼品和食品,并准备好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幻灯片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意义和习俗,激发学生对端午节和吃粽子的兴趣。
2. 学习粽子的制作过程(15分钟)教师介绍粽子的制作过程,并逐步展示制作粽子的材料和步骤。
学生可以观看和记录,同时可以相关问题。
3. 分组制作粽子(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材料和工具,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一起制作自己的粽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4. 分享和品尝粽子(10分钟)学生完成粽子制作后,各小组可以轮流分享自己制作的粽子,包括制作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正面评价别人的努力。
5.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个制作粽子的过程,并对粽子的制作进行总结,强调团队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可以将这种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六、教学延伸1. 自编故事:学生可以根据制作粽子的经历,自己编写一个关于吃粽子的小故事,包括制作过程、团队合作和分享的感受。
2. 文化插画:学生可以画一幅描绘端午节和吃粽子的插画,展示他们对端午节和吃粽子的理解和喜爱。
3. 班级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例如包粽子比赛、粽子品尝会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自编故事和文化插画,并进行展示,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幼儿园端午节品尝粽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食品粽子。
2.通过品尝粽子,培养幼儿的味觉体验。
3.促进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二、教学内容1. 粽子品尝在端午节前,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粽子,并在节日来临时安排小朋友们一起品尝。
2. 介绍端午节老师可以通过PPT、手绘等方式向幼儿们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增强小朋友们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流程1. 粽子品尝(1)切开粽子将准备好的粽子切开,让小朋友们观察粽子内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粽子的香气和色泽。
(2)品尝粽子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先自由品尝尝试,尝出粽子的味道之后可以将不同口味的粽子逐一介绍,这样让小朋友体验不同口味的粽子,增强他们的味觉认知。
(3)品尝过程中的交流在品尝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粽子的喜好和感受,增加小朋友间的友谊和信任。
2. 介绍端午节(1)来历老师可以在PPT中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让小朋友们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2)习俗和意义老师可以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及其含义,如插艾叶、佩香囊、赛龙舟等,让小朋友们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品尝粽子的感受和交流方法,了解其口味偏好和交流能力的情况。
2. 观察小朋友们对端午节介绍的反应,了解幼儿对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难点幼儿对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可能存在认知不全面的情况,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和讲解。
2. 重点通过品尝粽子培养幼儿的味觉体验和品尝礼仪,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加强幼儿园小朋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友谊和信任。
端午吃粽子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应该能够:1.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了解中国传统食品——粽子的种类、做法和意义。
3.能够亲手制作粽子,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节日与传统食品。
2.教学难点:制作粽子的过程与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端午节的介绍1.引导幼儿谈论他们喜欢过哪些节日。
2.谈论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3.观看视频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4.播放端午节的经典歌曲。
2. 活动名称:制作粽子1.老师向幼儿展示不同口味的粽子,并让幼儿尝试辨认口味。
2.让幼儿了解粽子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小组合作,互相分工协作制作粽子。
4.观察、品尝各组制作的粽子,并让幼儿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口味。
3. 活动名称:绘制端午节场景1.引导幼儿回忆并描述端午节的场景和活动。
2.老师向幼儿展示端午节的图片、画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让幼儿自由创作端午节的场景图画,并分享他们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主动性、合作精神等。
2.登记幼儿制作粽子的评价,包括制作的质量和口感,以及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3.收集幼儿自由创作的端午节场景图画,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作为班级展示。
五、教学反思1.本次教学通过对传统节日和传统食品的介绍,让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制作粽子的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同时本次课程也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耐心引导,尤其是制作粽子的活动,幼儿往往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
幼儿园大班品尝粽子活动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品尝粽子,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2.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幼儿的感恩心理。
教育理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开始,现代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和品德素养培养,在特殊的月份里,让幼儿品尝粽子,传递文化与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1.什么是粽子?让孩子们探究粽子的起源、历史、形状和风味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幼儿对粽子的它说“情有独钟”。
2.制作粽子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做法可以在语文、数学、美术等各学科中进行)。
3.品尝粽子引导孩子们用礼貌的方式品尝粽子,并进行交流。
4.游戏中加入各种粽子相关的游戏,比如“互相猜测馅料”游戏、“快速剥开粽叶找到馅料”游戏,增强幼儿记忆力、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故事、问答、展示、讨论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到更多关于粽子和传统文化的知识。
2.通过分享、展示和品尝美味的粽子,为幼儿创造一个美的体验,促进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所感受到的。
教学步骤:1.导入:提前准备好粽子的材料,准备一张绘有粽子图案的海报,引导幼儿们了解粽子的形象及历史文化。
2.制作粽子材料的展示:教师用大屏幕或PPT将过程以图片方式介绍,引导幼儿了解粽子是如何制作的。
3.现场制作粽子:教师将材料准备好,让幼儿们认识各种材料,与幼儿一起制作粽子,让幼儿们体验制作经过并感受到其中的艺术。
4.品尝粽子:让幼儿参与到品尝粽子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的方式品尝粽子,并进行交流。
5.扩展活动:教师可以穿插各种粽子相关的游戏和故事,让幼儿在快乐中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
比如,根据故事中的描述,让孩子们猜测广东粽包的馅料、湖南粽子包的馅料,以及中国境内其他地区的粽子馅料。
教学评价:1.通过对幼儿的参与观察和测试,可以了解到幼儿对粽子和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
端午节吃粽子活动教案(通用9篇)端午节吃粽子活动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活动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吃粽子活动教案1活动目的:1、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了解端午节来历。
2、感知粽子的形状,知道粽子有很多品种。
3、鼓励幼儿大胆和小伙伴讨论交流,提高幼儿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1、各种形状的粽子。
2、粽叶、米、盘子等。
活动过程:一、出示粽子,引入话题。
老师:小朋友们知不知道端午节呀?谁来告诉大家端午节在什么时候?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什么?幼儿回答。
老师: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好多粽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动脑筋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出来。
小结:粽子有各种形状,真有意思!二、尝一尝,说一说。
1、认识粽子。
老师:我们一起来闻一闻粽子,香吗?小朋友们知不知道这香味从哪里来的呢?是粽叶散发出来的香气。
2、品尝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都吃过粽子吗?你们都吃过哪些粽子?老师这里也有许多粽子,我们一起来品尝,说一说和你吃过的一样吗?3、说一说粽子。
幼儿说一说自己吃过的粽子馅和味道!粽子的种类很多,真是丰富呀!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软陶制作粽子(端午节手工)五彩粽子香包(端午节手工)信封袋做粽子(端午节手工)幼儿园手工——包粽子(端午节手工)端午节手工——粽子折纸端午节吃粽子活动教案2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体验吃粽子的快乐。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
活动准备:每组桌子放上大小形状味道各不一样的粽子一盘,湿巾纸若干。
活动过程:1、猜猜摸摸今天老师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放了一样好吃的东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猜猜会是什么?——幼儿摸一摸,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的,再猜猜会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这一会儿像……有一会儿像……会是什么呢?——哇,原来是是香香的粽子2、尝尝说说——好香的粽子,你吃过吗?什么味的?你们还想不想吃?——幼儿吃粽子A、每位幼儿拿一个小粽子,自己来剥,剥下的粽叶放在盘子里。
端午节吃粽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 粽子的制作方法和食材3. 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 粽子的制作方法和食材3. 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四、教学难点:1. 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2. 粽子的口感和风味五、教学准备:1. 教具:粽子、粽子图片、视频、食材等2. 材料:粽叶、糯米、五花肉、红豆等3. 工具:刀、剪、勺子、蒸锅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2. 展示粽子图片,引发学生对粽子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和食材,包括粽叶、糯米、五花肉、红豆等。
2. 讲解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如何折叠粽叶、如何装填糯米和食材、如何系绳子等。
三、动手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粽叶、糯米、五花肉、红豆等食材和工具。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包粽子,练习折叠粽叶、装填糯米和食材、系绳子等技巧。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
四、品尝粽子(10分钟)2. 粽子熟透后,学生品尝自己亲手包的粽子,交流口感和风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在包粽子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挂艾草、做香囊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端午节的习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由来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粽子制作方法和食材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包粽子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粽子口感和风味的评价。
端午节品尝粽子教案中班语言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常被称为粽子节。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品尝粽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
在中班中,了解端午节和品尝粽子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教授中班孩子端午节期间品尝粽子并渗入文化。
第一步:讲授端午节在教授如何品尝粽子之前,我们需要先告诉孩子端午节的含义。
我们可以用绘本和图片来讲述端午节的历史和传统活动,比如赛龙舟、挂艾草、贴习惯十二生肖的字和品尝粽子。
同时,孩子们也要学习端午节的习俗和信仰,包括祛病驱邪和纪念屈原等。
第二步:介绍粽子的做法现在,我们将向孩子们展示粽子是由什么制成的以及如何制作。
我们可以将白糯米、糯米饭、葱叶等成分展示给孩子们,告诉他们如何将它们包成方形和三角形的粽子。
老师们可以在平板电脑上搜索相关视频和口味不同的粽子做法,与孩子们分享良好的食谱和传统的口味。
第三步:品尝粽子现在,所有粽子都包好了,孩子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品尝一下。
在这里,我们可以向孩子们展示粽子制作的工具,比如锅、锅铲等,并告诉他们如何适当地煮、蒸和包装版本。
当孩子们品尝粽子时,我们可以向他们提供不同口味的粽子,如咸粽子或甜粽子,并询问他们的感受。
同时,我们也应该告诉孩子们吃粽子的正确方式,比如切成小片、用筷子拿和不要把粽子直接放在地上。
第四步:渗透文化要了解一个文化需要探究其中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教授中班孩子端午节期间品尝粽子时,我们还要告诉他们更多关于这种传统的文化含义。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粽子形状的寓意,含义及它的作用和价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孩子们分享一些粽子的有趣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屈原和如何庆祝端午节的。
总而言之,在教授中班孩子端午节期间品尝粽子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端午节和品尝粽子可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爱孩子们、教孩子们,让品尝粽子成为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课程。
端午节粽子教案(通用教案:端午节粽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传统节日》。
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节日,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本节课将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感受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节日的气氛。
2.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节》。
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美味的粽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和来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课文《端午节》的朗读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粽子模型、艾叶、菖蒲等端午节相关物品。
2. 学具:粽叶、糯米、红枣等制作粽子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粽子模型、艾叶、菖蒲等物品,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引入新课。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端午节》,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用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习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端午节来历:纪念屈原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张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
2. 作业答案:手抄报内容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自己的体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制作粽子,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是,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习俗,并将制作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下次课与同学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1. 课文《端午节》:本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绘,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讲解课文中提到的重点内容,如屈原的故事、粽子的制作过程等,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端午节吃粽子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编写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教学内容。
主要围绕端午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习俗传承等方面,探索粽子在当代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粽子的制作工艺和吃法,并加深对粽子文化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A. 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特别是有关龙舟比赛和习俗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选择相应内容。
B. 粽子的种类和制作工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当然是粽子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手把手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特别是在粽子包裹和蒸煮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同时,老师应该介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粽子种类,以及不同的食用习俗和吃法。
C. 粽子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向学生介绍粽子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如何用民间故事和传说,与学生分享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传统故事和传统意义。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A. 视频教学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端午节粽子的视频,特别是介绍粽子制作过程和吃法的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粽子的相关知识。
B. 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
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遍粽子的制作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和难度;或者让学生比赛看谁能最快最准确地将粽子包裹完成等。
C. 故事讲解法故事讲解法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粽子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统故事和传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粽子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A.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粽子的制作工艺和吃法,理解粽子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B.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传统故事和传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粽子文化的深层意义和人文价值。
吃粽子教案及反思中班语言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粽子的来历和制作过程,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粽子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由来。
2. 教学难点,学生对粽子的制作过程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
三、教学过程。
1. 初步导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粽子的来历和端午节的由来,激发学生对粽子的兴趣。
2. 学习制作粽子。
(1)准备材料,糯米、粽叶、红枣、猪肉、蛋黄等。
(2)制作过程:a. 学生观察老师示范的粽子制作过程。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老师在一旁指导。
c. 学生制作完成后,老师进行统一展示和品尝。
3. 情感体验。
学生品尝粽子,了解粽子的美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粽子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总结端午节的由来和粽子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缺乏耐心,有的学生在分组合作时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耐心和细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另外,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制作粽子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粽子制作活动,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和端午节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开展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端午节吃粽子教案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发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或赛龙舟的录像和图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鸭蛋、粽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经常看见大人包粽子、吃粽子,这是为了什么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组织幼儿观看图片或幼儿用书,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龙舟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怎样划龙舟的一边划龙舟还做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绿色的粽子里面有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包出来的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3、教师介绍其他的有关的风俗习惯。
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4、品尝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篇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活动准备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活动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幼:屈原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端午节品尝粽子教案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其中,品尝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端午节文化,本文将介绍一份端午节品尝粽子的教案。
I. 学习目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掌握制作和品尝粽子的方法,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II. 学习内容1. 端午节简介2. 粽子的起源和种类3. 制作粽子的步骤和技巧4. 粽子的品尝和鉴赏III. 学习过程1. 端午节简介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和故事等形式呈现。
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了解它是中国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
2. 粽子的起源和种类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了解它的起源和种类可以通过讲解、展示、贴画等方式来完成。
起源:根据历史记载,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
当时,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都和端午节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历史上屈原一直是楚国的官员,在他遭受政敌排斥、流放和自杀后,人们为纪念他,就在端午节赛龙舟、敬酒祭祀等活动中,会品尝由糯米、豆沙、肉等原料包裹而成的粽子。
种类:粽子的种类繁多,根据地域、食材和制作方式等不同,可以分为北京五仁粽、江南咸肉粽、港式咸肉粽、南方蛋黄肉粽等等。
3. 制作粽子的步骤和技巧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亲手制作粽子。
制作的步骤包括:准备材料、洗米、泡米、调料、包粽子、蒸煮等环节。
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技巧以及卫生安全措施。
4. 粽子的品尝和鉴赏将制作好的粽子进行品尝和鉴赏,讲解粽子的口感、香味、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文化的内涵,增进文化交流和认同感。
IV. 思考题1. 你制作的粽子味道如何?哪个环节的技艺还需提高?2. 你最喜欢的粽子是哪一种?为什么?3. 探讨一下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V. 总结端午节品尝粽子教案,从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传统文化知识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制作。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2021年端午粽子教案范文(通用5篇)端午粽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吃过粽子吗?粽子什么样子?吃起来味道如何?2、板书课题,学习“端、粽”和这两个字的偏旁。
二、认读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2、学生认读生字。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总会”说明了什么?2、“盼着”又说明了什么?五、学写生字“午、节、叶、米、分”1、观察字形结构。
2、师范写生书空。
3、描红练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开火车读词语。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端午节吃粽子教案设计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端午节吃粽子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发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或赛龙舟的录像和图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鸭蛋、粽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经常看见大人包粽子、吃粽子,这是为了什么
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组织幼儿观看图片或幼儿用书,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
龙舟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怎样划龙舟的一边划龙舟还做些什么他们为
什么这样做
绿色的粽子里面有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包出来的
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
3、教师介绍其他的有关的风俗习惯。
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4、品尝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篇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3 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
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篇三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农历五月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3、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文化(重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