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管工程规范-管道跨距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9
管道间距规范要求管道间距规范要求是指在工业、建筑等领域中,安装管道时需要满足一定的间距规范。
这些规范要求是为了保证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避免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交叉碰撞,以及进行管道的维修和维护等工作。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管道间距规范要求。
首先,在管道的平行布置方面,一般要求同一支管道之间的间距应大于等于支管道外径的2倍或1.5倍。
这是为了保证在支管道进行维修、更换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相邻支管道之间的干扰。
其次,在管道的交叉布置方面,针对不同管道的交叉情况,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例如,对于热力管道和冷冻水管道的交叉布置,要求热力管道的中心线与冷冻水管道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等于100mm,而热力管道的中心线与冷冻水管道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则没有特殊要求。
这是为了防止热量传递或凝结水在管道交叉处的积聚。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管道间距规范要求。
例如,在油水管道的交叉布置中,要求油管与水管的最小垂直间距应大于500mm,并且油管的中心线要高于水管的顶面。
这是为了避免油水混合或漏油现象的发生,以及防止油管的渗漏对水质造成污染。
在管道的并列布置方面,要求同一平面上并列的管道之间的间距应大于等于其外径的1倍。
并且,对于在走道或过道中的并列管道布置,还需要考虑人员通行的需要,要保证足够的通道宽度,并设置合适的防护措施,确保通行的安全性。
此外,管道的间距规范还需要考虑管道的材质、温度、压力等因素。
具体间距的计算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设计进行,以满足工程的要求并确保管道的正常运行。
总之,管道间距规范要求是为了保证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避免相互干扰和交叉碰撞,并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维修和维护工作。
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管道情况、工艺要求和安全标准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间距计算和安排,以确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
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是指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设计中,对于管道的布置和间距所做的规范和要求。
合理的管道布局和间距标准不仅可以保证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管道的类型和用途。
不同类型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例如,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的管道布置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此外,还需要考虑管道的用途,比如输送液体、气体、固体等不同介质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也有所不同。
其次,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到管道的材质和直径。
不同材质和直径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也有相应的规定。
例如,金属管道和塑料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的要求就不同,直径较大和较小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管道的材质和直径,以确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到管道的周围环境和安全要求。
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设计中,管道系统往往需要穿越不同的场所和设备,因此在布置和间距上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和安全要求。
例如,在狭小空间和易燃易爆场所的管道布置和间距就需要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最后,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到维护和维修的便利性。
合理的管道布置和间距可以提高管道系统的维护和维修效率,降低维护和维修成本。
因此,在制定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时,需要考虑到维护和维修的便利性,以提高管道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管道的类型和用途、材质和直径、周围环境和安全要求、维护和维修的便利性等因素。
合理的管道布置和间距标准不仅可以保证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守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配管设计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石油化工装置基础设计阶段进行配管研究的管道布置设计,以及详细设计阶段的管道布置设计。
1管道布置1.1 管道布置一般要求1.1.1 管道布置设计的基本要求:a) 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b) 应符合有关的标准;c) 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整齐美观,并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d) 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e) 在确定进出装置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一致;f) 管道应尽可能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方可埋地或在管沟内敷设;g) 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1.1.2 管廊上应统一考虑仪表、电气槽板所需的位置。
全厂性管廊或管墩上应留有10 %~30 %的空位,并考虑其荷载。
1.1.3 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1.4 管道布置应使管系具有一定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允许值的情况下,应用最少的管道组成件,最短的长度将管道连接起来,并尽量减少焊缝。
对于合金管道、泵及压缩机的吸入管道、真空管道更应如此。
1.1.5 在规划管道时应考虑其支承点和柔性。
尽量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吸收热胀自行补偿。
1.1.6 管道布置应尽量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
不可避免时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气管、排液管和切断阀。
管道布置应尽量减少管道“盲肠”。
1.1.7 法兰的位置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或机泵上方。
输送腐蚀性介质管道及高压管道上的法兰宜设安全防护。
1.1.8 异径管件应紧靠需要变径的位置,以使布置紧凑、节约管材和减少焊缝。
1.1.9 管道布置应整齐有序,横平竖直,成组成排,便于支撑。
整个装置的管道、纵向与横向标高应错开,一般情况下,改变方向同时改变标高,但特殊情况或条件允许时也可平拐。
pvc管最大允许跨距
PVC管(聚氯乙烯管)的最大允许跨距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管道的直径、壁厚、用途以及所承受的压力等。
一般来说,PVC管的最大允许跨距在工程实践中是通过计算和参照相关标准来确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PVC管的最大允许跨距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管道直径和壁厚:直径越大、壁厚越厚,管道的承压能力越高,相应地,最大允许跨距也会增大。
2. 管道用途:不同用途的PVC管,其承受的压力和最大允许跨距要求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用于排水系统的PVC管,其最大允许跨距通常较用于给水系统的管道要大。
3. 相关标准:我国有相应的PVC管材标准(如GB/T 10002.1-2006等),其中规定了不同类型、规格的PVC管的最大允许压力、弯曲半径等参数,从而影响了最大允许跨距。
一般来说,PVC管的最大允许跨距在10-20米之间,但这仅作为一个参考值,实际工程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和调整。
为确保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建议在设计时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充分考虑管道的支撑和固定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供的最大允许跨距仅供参考,具体数值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需求进行计算。
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管道跨距规定1 总则1.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及其附属装置中温度不超过400℃的各种保温及不保温液体和气体管道的跨距及支承系统设计。
1.2 本规定规定了管道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16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供设计参考。
1.3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规定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种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以此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1.4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规定所规定之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1.4.1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1.4.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或要求为零的位置上;1.4.3 支吊架应尽可能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要对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载荷作用引起连接面泄露,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1.4.4 导向架不宜过分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系统的载荷;1.4.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1.5 本规定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问题的管道,应按设计规定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1.6 为使管道支承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对比较复杂的管系宜按以下步骤配置管架:第一步根据配管要求和初步应力分析划分管段,并确定端部固定架和必不可少的导向架位置;第二步分析管段的载荷条件及支承要求,对各集中载荷点及支承连接点等重要部位配置管架;第三步按本规定中所规定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配置其余各中间管架;第四步对需要进行热应力和动态分析的管段,应按相应规定作必要的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架位置作适当的调整;第五步校对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其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建筑构件来支承管道或作管架生根点用,以便尽量减少附加支承构件的数量,并按此要求在允许最大跨距范围内调整管架的位置;第六步检查与相邻管道及其支承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碰撞的情况,及有无可合并使用的管架,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管架位置作出调整。
第六章配管第一节配管设计规定一、总则1、本通则适用于巴陵石化分公司煤代油工程工艺系统管道布置设计。
2、本通则不适用于非金属管道、有色金属管道、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布置设计。
3、执行本通则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一般规定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4、永久性的工艺、热力管道不得穿越工厂的发展用地。
5、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6、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7、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8、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9、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10、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1、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2、管道布置设计应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的要求。
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4、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
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5、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
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6、管道系统应有正确和可靠的支承,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承件脱离、管道扭曲、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的现象。
17、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
第六章配管第一节配管设计规定一、总则1、本通则适用于巴陵石化分公司煤代油工程工艺系统管道布置设计。
2、本通则不适用于非金属管道、有色金属管道、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布置设计。
3、执行本通则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一般规定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4、永久性的工艺、热力管道不得穿越工厂的发展用地。
5、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6、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7、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8、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9、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10、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1、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2、管道布置设计应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的要求。
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4、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
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5、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
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6、管道系统应有正确和可靠的支承,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承件脱离、管道扭曲、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的现象。
17、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SLDI 333C06-2001管道跨距规定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录1.总则2.管道基本跨距的确定3.管道允许最大跨距的确定4.管道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5.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及其允许最大跨距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实施日期:2001-01-151 总则1.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及其附属装置中温度不超过400℃的各种保温及不保温液体和气体管道的跨距及支承系统设计。
1.2 本规定规定了管道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16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供设计参考。
1.3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规定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种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以此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1.4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规定所规定之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1.4.1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1.4.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或要求为零的位置上;1.4.3 支吊架应尽可能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要对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载荷作用引起连接面泄露,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1.4.4 导向架不宜过分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系统的载荷;1.4.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1.5 本规定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问题的管道,应按设计规定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1.6 为使管道支承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对比较复杂的管系宜按以下步骤配置管架:第一步根据配管要求和初步应力分析划分管段,并确定端部固定架和必不可少的导向架位置;第二步分析管段的载荷条件及支承要求,对各集中载荷点及支承连接点等重要部位配置管架;第三步按本规定中所规定的允许最大跨距和最大导向间距配置其余各中间管架;第四步对需要进行热应力和动态分析的管段,应按相应规定作必要的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架位置作适当的调整;第五步校对有关构筑物的位置及其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已有建筑构件来支承管道或作管架生根点用,以便尽量减少附加支承构件的数量,并按此要求在允许最大跨距范围内调整管架的位置;第六步检查与相邻管道及其支承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碰撞的情况,及有无可合并使用的管架,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管架位置作出调整。
1 总则1.0.1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内的管道设计。
1.0.2 执行标准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1.0.3 本标准中所列的管道跨距是按照我院工程设计标准《装置内管道跨距的计算方法》(B C3-5-1-96)编制的。
1.0.4 本标准所列的管道跨距只供连续跨均布载荷下的水平直管使用。
对于带末端跨的水平直管、水平弯管、水平Ⅱ型管、带垂直管段的Z型管和有集中载荷的水平直管的允许跨距,应按《装置内管道跨距的计算方法》(B C3-5-1-96)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1.0.5 本标准代替《管线的跨距(B A3-3-10-90)和《装置内管线的基本跨距》(BA3-7-2-84)。
2 编制的原始数据2.0.1 本标准所列管道的跨距,按下列基本数据计算确定。
操作温度:T=250℃管材:20号钢]=110MP a(壁厚≤16m m)许用应力:[σ250℃]=104M Pa(壁厚=17~40mm)[σ250℃=1.864×105MPa弹性模数:E250℃3 管道的跨距3.0.1 无缝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1。
3.0.2 L 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2。
3.0.3 S TD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3。
3.0.4 X S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4。
3.0.5 S CH2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5。
3.0.6 S CH4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6。
3.0.7 S CH8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7。
3.0.8 L 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8。
3.0.9 S TD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9。
3.0.10XS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见表3.0.10。
表3.0.1无缝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2L 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3ST D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4X S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不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表3.0.5S CH2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距表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续表3.0.5表3.0.6sch4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续表3.0.6表3.0.7 SC H8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3.0.7 SC H80无缝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续表3.0.7表3.0.8 LG级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8续表3.0.8续表3.0.8表3.0.9 STD大直径焊接钢管保温管道允许跨距表续表3.0.9续表3.0.9。
不知道大家在刚开始记忆规范、图集的时候有没有觉得特别的费劲,这个尺寸,那个数值的,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管道距墙距离,给大家找了一些资料,做了下汇总!并都标明了出处了!有需要的收藏!1、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版,第1500页(网上可下载到,大约100Mb 或《水暖工长速查》第119页(杨磊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管井管道:敷设在管井内的管道,管道表面(有防结露保温时按保温层表面计)与周围墙面的净距不宜小于50mm《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版,第1504页2、水暖管离墙距离水暖管离墙距离:标准图规定给水、热水、采暖管(DN15〜DN3)中心起距墙表面50mn为宜,DN4以上取60mn为宜。
因为距离过近,立管阀门安装不便,有时需要破坏墙面才能将阀门装上;距离过远则影响美观,且占用空间(其他管道也一样一清秋怀远)。
均采用管外皮距墙表面30mm而对于排水管,由于打口所需,采用承口距墙表面50mm《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第39页3、排水柔性接口铸铁管离墙距离当管道沿墙或墙角敷设时,应保证管道及附件的安装及检修距离,管道与墙体面层净距一般为40〜60mm管道及附件不得入墙,其卡箍与法兰压盖的螺栓位置应调整至墙(角)的外侧,以便于拧紧螺栓。
《排水柔性接口铸铁管技术规程》(DB11/T364-2006,北京地方标准,可在百度文库下载到),第6页4、立管管外皮距建筑装饰面的间距(mr)(明装给水立管)管径32 以下32~50 65~100 125~150间距20〜25 25〜30 30~50 60《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8-2005 )第42页;(此书为陕西地方标准,可在百度文库下载到)采暖干管距墙尺寸:供水干管沿内墙架空敷设,当管径V DB80寸,供水干管距墙尺寸为150mm当管径A DB80寸,供水干管距墙尺寸为180mm回水干管在室内地坪以上沿内墙敷设时,当管径V DN80寸,回水干管距墙尺寸为50mm当管径A DN8时,回水干管距墙尺寸为65mm《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8-2005 )第189页采暖立管距墙尺寸:当设计采用单立管安装时,立管中心距后墙尺寸为50mm如仅后墙有一组散热器(一臂形)时,则立管中心距侧墙尺寸为65mm如后墙和侧墙另一侧各有一组散热器(双臂形)时,距侧墙尺寸仍为65mm如后墙和侧墙同侧有散热器(直角形)时,距侧墙尺寸为200mm如后侧、侧墙同侧和另一侧各有一组散热器(丁字形)时,距侧墙尺寸为300mm立管之间距离:当设计采用双立管安装时,供水立管一般按照在右侧,回水立管一般按照在左侧。
第六章配管第一节配管设计规定一、总则1、本通则适用于巴陵石化分公司煤代油工程工艺系统管道布置设计。
2、本通则不适用于非金属管道、有色金属管道、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布置设计。
3、执行本通则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一般规定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4、永久性的工艺、热力管道不得穿越工厂的发展用地。
5、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6、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7、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8、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9、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10、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1、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2、管道布置设计应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的要求。
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4、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
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5、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
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6、管道系统应有正确和可靠的支承,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承件脱离、管道扭曲、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的现象。
17、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管道允许跨距和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十六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石油化装置内外输送介质温度不超过400℃的液体的气体管道。
本标准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间题的管道,应按设计标准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2 管道跨距和支吊架的设置2.1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标准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跨导向间距,以虎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2.2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标准允许距距和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2.2.1 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2.2.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的位置上;2.2.3 支吊架应尽可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应以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荷载作用引起连接面泄漏,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2.2.4 导向架不宜过份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统的荷载;2.2.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3 管道基本跨距的确定基本跨距是用以确定管段允许跨距的基准数据。
本规定根据三跨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别以计算法和图表法规定如下:第 2 页 共 25 页 04B226 – 19973.1 计算法 3.1.1 刚度条件根据管段不应在轻微外界扰力作用下发生明显振动的要求,规定装置内管段的自振频率不低于4次/秒,装置外管段的自振频率不低于2.55次/秒,由此规定的跨距计算如下。
相应管道允许扰度,装置内为1.6mm ,装置外为3.8cm. L 01=0.2124qoIE t (1-a) L 01*=0.2654qoIE t (1-b) 式中: L 01一装置内管道由刚度条件决定的跨距,m; L 01*一装置外管道由刚度要件决定的跨距, m; I 一管子扣除腐蚀裕量后的惯性矩(见表1), cm 4;E t 一管材在设计温度下的弹模量(见40B201-1997《工艺管道应力分析技术规定》附录二),MPa ;qo 一每米管道的质量(包括管子 、隔热层、物料质量及其他垂直均布持续荷载),kg/m 。
第六章配管第一节配管设计规定一、总则1、本通则适用于巴陵石化分公司煤代油工程工艺系统管道布置设计。
2、本通则不适用于非金属管道、有色金属管道、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布置设计。
3、执行本通则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一般规定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4、永久性的工艺、热力管道不得穿越工厂的发展用地。
5、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6、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7、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8、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9、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10、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1、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2、管道布置设计应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的要求。
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4、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
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5、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
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6、管道系统应有正确和可靠的支承,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承件脱离、管道扭曲、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的现象。
17、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管道允许跨距和导向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十六种典型管段的管架配置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石油化装置内外输送介质温度不超过400℃的液体的气体管道。
本标准主要根据管系静态一次应力条件制定,对需考虑热应力和振动间题的管道,应按设计标准另作相应的热应力和动态分析核算,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架位置。
2 管道跨距和支吊架的设置2.1 配管设计中,可先根据管道的设计条件按本标准的计算方法或图表,求出基本跨距,然后按各管段的配置形式和载荷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允许跨导向间距,以次作为配置管架的基本条件。
2.2 配置管架除应满足本标准允许距距和导向间距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2.2.1 管架应尽量设置在直管段部分,避免在小半径弯头、支管连接点等局部应力较高的部位设置支承点,以防管系中局部应力过载;2.2.2 刚性支吊架应设在沿支承方向上管道位移为零的位置上;2.2.3 支吊架应尽可靠近阀门、法兰及重管件,但不应以它们作直接支承,以免因局部荷载作用引起连接面泄漏,或阀体因受力变形导致阀瓣卡住、关闭不严等不良后果;2.2.4 导向架不宜过份靠近弯头和支管连接部位,否则可能额外地增加管系应力和支承统的荷载;2.2.5 对因清理、维修等要求而需经常拆卸的管段,不宜设置永久性管架。
3 管道基本跨距的确定基本跨距是用以确定管段允许跨距的基准数据。
本规定根据三跨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别以计算法和图表法规定如下:3.1 计算法3.1.1 刚度条件第 2 页 共 25 页 04B226 – 1997根据管段不应在轻微外界扰力作用下发生明显振动的要求,规定装置内管段的自振频率不低于4次/秒,装置外管段的自振频率不低于2.55次/秒,由此规定的跨距计算如下。
相应管道允许扰度,装置内为1.6mm ,装置外为3.8cm. L 01=0.2124qoIE t (1-a) L 01*=0.2654qoIE t (1-b) 式中: L 01一装置内管道由刚度条件决定的跨距,m; L 01*一装置外管道由刚度要件决定的跨距, m; I 一管子扣除腐蚀裕量后的惯性矩(见表1), cm 4;E t 一管材在设计温度下的弹模量(见40B201-1997《工艺管道应力分析技术规定》附录二),MPa ;qo 一每米管道的质量(包括管子 、隔热层、物料质量及其他垂直均布持续荷载),kg/m 。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SLDI 333C06-2001 0 新制定全部顾英张彦天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要说明修改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管道的净空高度或埋设深度规定目录1. 总则2. 管道的净空高度或埋设深度工作规定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 SLDI 333C06-2001 实施日期:2001-01-15第 1 页 共 2 页管道的净空高度或埋设 深度规定一、总 则1、本通则适用于中石化兰州设计院工艺系统管道布置设计。
2、本通则不适用于非金属管道、有色金属管道、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布置设计。
3、 执行本通则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管道的净空高度或埋设深度1. 管道跨越厂区、装置区的铁路和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管道跨越铁路时,轨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5m ; B 、管道跨越厂内道路时,路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m ;C 、管道跨越装置内的检修道路和消防道路时,路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m ;D 、管架立柱边缘距铁路中心线不应小于3m ,距道路路肩不应小于lm 。
2. 管道与铁路或道路平行敷设时,其突出部分距铁路中心线不应小于3.5m ,距道路路肩不应小于lm 。
3. 管道穿越厂区、装置区铁路和道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管道穿越铁路和道路的交角不宜小于60°,穿越管段应敷设在涵洞或套管内,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B 、套管的两端伸出路基边坡不得小于2m ;路边有排水沟时,伸出水沟边不应小于lm ;C 、套管顶距铁路轨面不应小于1.2m ,距道路路面不应小于0.8m ,否则应核算套管强度。
4. 管墩、管架上敷设的管道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全厂性管道的高度:a 、管道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4m ;b 、管廊下方考虑通行时,管底距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2.lm ;c 、多层管架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架结构确定,但不宜小于1.2m 。
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合理的管道间距可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有效维护,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成本。
本文将就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首先,管道与管道间距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同类型的管道系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管道间距的设计要考虑管道的直径、材质、工作压力、介质、温度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管道与管道间距的标准也受到现场条件的影响。
在实际施工中,管道系统往往需要考虑现场的空间限制、设备布局、安全通道等因素。
因此,管道与管道间距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现场条件,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另外,不同类型的管道系统在管道与管道间距的设计上也有一些特殊要求。
例如,燃气管道系统、化工管道系统、供水管道系统等,在管道与管道间距的设计上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在实际施工中,管道与管道间距的施工也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管道与管道间距的准确控制和合理布置。
同时,施工现场也需要保持清洁整洁,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总的来说,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环节。
合理的管道间距设计可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有效维护,为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因此,相关工程人员在进行管道系统设计和施工时,需要充分考虑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要求,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施工质量的可控性。
在实际工程中,管道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工程人员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和施工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