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91.00 KB
- 文档页数:62
细菌的遗传分析教案教案标题:细菌的遗传分析教案目标:1. 了解细菌的遗传特征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细菌遗传分析的基本实验步骤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发学生对细菌遗传分析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的遗传特征对其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影响。
知识讲解:3. 介绍细菌的基本遗传特征,包括DNA结构、基因、突变等概念。
4. 解释细菌遗传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如药物抗性研究、疾病传播机制等。
5. 介绍细菌遗传分析的基本实验步骤,包括细菌培养、DNA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等。
实验设计:6.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细菌遗传分析实验,可以选择具体的细菌种类和研究目标。
7. 学生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步骤,并解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预期结果。
实验操作:8.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操作,包括细菌培养、DNA提取、PCR扩增等。
9. 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10.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PCR产物的凝胶电泳结果分析。
1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
总结:12.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回顾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13.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遗传分析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作业:14.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菌遗传分析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15.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讨论等内容。
评估:16.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结果讨论的深度。
17. 针对学生的评估结果,提供个别或整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细菌培养基和培养器具- DNA提取试剂盒- PCR扩增仪和相关试剂- 凝胶电泳设备和试剂-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计算机和投影仪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了解实际细菌遗传分析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