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探究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 熟悉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 [生成物] / [反应物],其中方括号表示浓度。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以抵消这种变化。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若改变温度、浓度或压力,平衡将向能够抵消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2个;2. 滴定管(10ml)2个;3. 温度计;4. 移液管(10ml)2个;5. 恒温水浴;6. 硫酸铜溶液(0.1mol/L);7. 氢氧化钠溶液(0.1mol/L);8. 氯化钡溶液(0.1mol/L);9. 氯化钠溶液(0.1mol/L);10. 硝酸溶液(1mol/L);11. 试管若干;12. 玻璃棒;13. 研钵;14. 研杵。
四、实验步骤1. 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平衡常数(1)将25ml硫酸铜溶液和25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于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将烧杯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25℃;(3)用移液管取10ml混合溶液于滴定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记录滴定终点;(4)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平衡常数。
2.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于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将烧杯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分别控制温度为10℃、25℃、40℃;(3)用移液管取10ml混合溶液于滴定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记录滴定终点;(4)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于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分别取10ml、20ml、30ml混合溶液于滴定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记录滴定终点;(3)分析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报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报告引言: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概念。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以及酸碱中的化学平衡,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规律。
实验一: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酶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反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种类,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首先,我们改变过氧化氢的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导致反应物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接下来,我们改变反应温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动能,使得反应物分子运动更加剧烈,碰撞频率增加,从而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最后,我们引入催化剂来观察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催化剂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反应速率。
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使得反应更容易发生。
实验二:酸碱中的化学平衡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醋酸和乙醇酸催化酯化反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和温度,观察化学平衡的变化。
首先,我们改变醋酸和乙醇的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醋酸浓度的增加,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而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则向反应物的方向进行。
这是因为浓度的改变导致了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反应的进行。
接下来,我们改变反应温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增加,但是化学平衡的位置不发生明显变化。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增加反应速率,但是同时也会增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使得化学平衡的位置保持不变。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的影响,浓度和温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而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 化学平衡受到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浓度的改变会改变反应物的摩尔比例,从而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而温度的改变则只会影响反应速率,不会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
化学平衡与温度的影响因素实验在化学反应中,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保持恒定的状态。
平衡的形成与反应物浓度、压力以及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讨论化学平衡与温度的影响因素,并介绍相关实验方法与结果。
一、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1.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比的指标,用于表示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关系。
对于一般的反应:$$aA + bB \rightleftharpoons cC + dD$$平衡常数$K_c$可以用如下表达式表示:$$K_c = \frac{[C]^c[D]^d}{[A]^a[B]^b}$$2.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根据化学动力学理论,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
然而,对于平衡反应而言,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平衡常数发生变化。
根据Le Chatelier 原理,温度升高会使平衡位置向右移动(生成物增多),而温度降低则使平衡位置向左移动(反应物增多)。
3.实验方法为了研究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准备不同温度下的反应体系;(2)根据反应方程和所用试剂的浓度,计算出平衡常数$K_c$;(3)采用适当的温度控制装置,使体系保持恒温状态;(4)通过测试生成物的浓度,计算得到平衡常数$K_c$的值;4.实验结果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可以得到平衡常数$K_c$与温度的关系。
通常结果会显示出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_c$增大;随温度降低,平衡常数$K_c$减小。
这表明温度对于平衡状态的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率。
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加。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使得反应物分子活动性增强,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温度降低则反应速率减慢。
3.实验方法为了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准备相同浓度下的反应体系;(2)根据反应方程确定所需反应物的摩尔比;(3)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并记录反应时间;(4)根据反应时间计算得到反应速率。
实验报告化学平衡实验
实验报告:化学平衡实验
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记录化学平衡实验结果,分析化学平衡的特征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特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反应不再产生净变化。
实验装置和试剂:
实验装置包括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滴管等。
试剂有氢氧化钠(NaOH)、硫酸铜(CuSO4)、盐酸(HCl)。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将烧杯清洗干净,配制适量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
2. 取一小瓶试管,放入一滴NaOH溶液。
3. 在另一试管中放入一滴CuSO4溶液。
4. 将两滴试液分别混合倒入第三个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
当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出现了混合溶液由透明逐渐变为浑浊的现象。
这表明发生了一种化学反应。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A和反应物B在一定比例下反应生成产物C和产物D。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净变化,但反应仍在进行。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观察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中,当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时,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导致产物的浓度也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反应不再产生净变化。
此外,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
实验报告结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在平衡状态下,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
对于一般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C]^c[D]^d / [A]^a[B]^b其中,[ ]表示物质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pH计、搅拌器等;2. 试剂:醋酸(CH3COOH)、醋酸钠(CH3COONa)、NaOH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将一定量的醋酸和醋酸钠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2. 测定醋酸溶液的pH值:用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醋酸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NaOH体积;3. 计算醋酸溶液的平衡常数:根据消耗的NaOH体积和醋酸溶液的浓度,计算醋酸溶液的平衡常数;4. 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值:用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醋酸钠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NaOH体积;5. 计算醋酸钠溶液的平衡常数:根据消耗的NaOH体积和醋酸钠溶液的浓度,计算醋酸钠溶液的平衡常数;6. 比较两种溶液的平衡常数,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醋酸溶液的平衡常数:K1 = 1.8 × 10^-52. 醋酸钠溶液的平衡常数:K2 = 5.6 × 10^-10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出醋酸和醋酸钠溶液的平衡常数;2. 醋酸溶液的平衡常数大于醋酸钠溶液的平衡常数,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钠的水解程度;3.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强等,其中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最为显著。
实验报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影响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反应的机理,探讨化学家们最终希望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实验旨在探索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过程的基础实验。
首先,搭建实验室,调整室温在20℃左右,硬度和PH值为6左右。
搭建实验室后,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多种容器,如金属容器、安全玻璃容器、环氧树脂容器和普通玻璃容器等。
另外,合成反应单元可以设置使用可控温度加热装置、氮气雾化降温设备、恒温设备和恒温搅拌设备等。
实验中,将放入实验室容器中的反应物分成3部分,分别使用不同的变量进行试验,如温度、压力等。
首先,考察进行催化反应的温度,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也会增加,但当温度过高时,反应会变慢或停止。
因此,温度必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其次是压力,增加压力也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如果压力过高,反应可能会受到影响。
最后,体积,体积的减小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过小的体积有可能会影响反应产物。
另外,实验过程中还必须保证化学反应的准确性,可以使用分光光度法,将测定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可靠分析。
此外,收集化学反应所获得的各种分子物质,并且可以采用色谱法、X射线衍射法等技术来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以确定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状态。
实验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类型的温度传感器、要测物质溶液等加以控制和计算,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方式来控制温度、压力和使用量等变量,确保测量精度和试验准确性。
从上述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不仅有温度、压力和体积,还有催化剂的存在、溶解度、PH值等,都可以影响反应的速度和可能的结果。
通过对各变量的控制,可以获得准确的结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实验报告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测定与影响因素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深入了解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并研究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c)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的稳定值。
对于一般的反应物A与生成物B之间的平衡反应:A ⇌ B平衡常数Kc的表达式为:Kc = [B] / [A]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定溶液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计算出平衡常数Kc的值。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 准备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包括浓度已知的反应液A和反应液B,比色皿,分光光度计等。
- 清洗并烘干比色皿和分光光度计。
2. 实验操作步骤:a) 准备好所需的稀释液,将反应液A与反应液B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b) 取一定体积的稀释液放入比色皿中,并记录其初始吸光度值(A1)。
c) 将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设定所需的波长。
d) 启动计时器,反应开始后,每隔一段时间(如30秒)记录比色皿中的吸光度值(An)。
e) 反应完成后,记录最终的吸光度值(An+1)。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吸光度数据,可以通过比色皿中吸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值,并进而计算平衡常数Kc。
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1. 根据实验操作中取的稀释液体积和稀释液的稀释倍数,计算出反应物A与生成物B的摩尔浓度(C)。
C(A) = (C_0(A) × V_0) / V, C(B) = (C_0(B) × V_0) / V其中,C_0(A)和C_0(B)为反应液A和反应液B的摩尔浓度,V_0为稀释液体积,V为稀释后溶液的总体积。
2. 根据比色皿中的吸光度值(An)与初始吸光度值(A1)之间的差异,计算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差值∆C。
∆C = C_1 - C_n其中,C_1为初始浓度,C_n为最终浓度。
3.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浓度差值∆C,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差值∆t,计算出反应速率的变化率ΔR/Δt。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等;3. 通过实验验证勒夏特列原理,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
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体系受到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的改变时,平衡将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实验器材1. 实验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滴定管、温度计、试管、酒精灯、冷凝管、石棉网等;2. 实验试剂:NaOH、HCl、CuSO4、KI、NaCl、CH3COOH、Na2CO3、NH4Cl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取一定浓度的CuSO4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K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2)在上述溶液中滴加适量的NaCl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3)分析实验现象,验证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实验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取一定浓度的CuSO4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K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2)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3)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至室温,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4)分析实验现象,验证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取一定浓度的NH4Cl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2)将烧杯密封,用橡皮管连接气球,逐渐增大压强,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3)减小压强,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平衡状态下的颜色;(4)分析实验现象,验证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在CuSO4和KI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浓度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在加热过程中,溶液颜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变浅,说明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
3. 理解浓度、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K)是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物理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乘积之比。
对于一般反应aA+bB⇌cC+dD,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C]^c[D]^d / [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滴定管、移液管、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等。
2. 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指示剂、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硫酸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
2.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于锥形瓶中。
3. 加入适量的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使用滴定管逐滴加入硫酸铜溶液,边滴边振荡锥形瓶,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5. 当溶液颜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时,记录滴定终点,并计算消耗的硫酸铜溶液体积。
6. 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浓度。
7. 利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和硫酸标准溶液,测定化学平衡常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测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1000 mol/L,盐酸溶液的浓度为0.1000 mol/L。
滴定终点时消耗的硫酸铜溶液体积为20.00 mL。
2. 计算化学平衡常数根据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n(NaOH) = 0.1000 mol/L × 0.02000 L = 0.00200 mol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n(HCl) = 0.1000 mol/L × 0.02000 L = 0.00200 mol根据化学计量关系,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即:n(NaOH) = n(HCl)因此,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浓度相等,即:c(NaOH) = c(HCl) = 0.1000 mol/L根据反应方程式,硫酸铜的物质的量为:n(CuSO4) = 0.00200 mol根据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化学平衡常数K:K = [Cu(OH)2] / [NaOH]^2[H2SO4] = (0.00200 mol / 0.02000 L) / (0.1000mol/L)^2 = 0.013. 结果分析实验测得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01,与理论值接近。
化学平衡与浓度的影响因素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化学平衡时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浓度变化对平衡位置的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等于生成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时,反应达到平衡。
平衡常数(Kc)描述了平衡时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物质:甲酸、丙酸、双氧水、碳酸钠等。
2. 实验仪器:容量瓶、比色皿、移液管、玻璃棒等。
3.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甲酸和丙酸,混合在容量瓶中。
b. 在另一个容量瓶中取一定量的双氧水和碳酸钠,混合。
c. 将两瓶溶液混合,并充分搅拌,使反应达到平衡。
d. 依次取出不同体积的混合溶液,放入比色皿中。
e. 使用光谱仪测量不同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
f. 根据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计算平衡常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可得到浓度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时,平衡常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对于一定类型的反应,当反应物浓度增加时,平衡常数会增大或减小,这取决于反应的特定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甲酸与丙酸的反应进行研究。
我们发现,随着甲酸浓度的增加,平衡常数Kc也随之增大。
这意味着甲酸的增加推动了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使生成物的浓度增加。
相反,如果丙酸的浓度增加,平衡常数Kc会减小,说明丙酸的增加推动反应向反应物的方向移动,从而反应物的浓度增加。
另外,我们还探究了双氧水和碳酸钠的反应。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这种反应中,反应物浓度增加时,平衡常数Kc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这表明双氧水和碳酸钠的反应受到其他因素(如温度、压力等)的影响更大。
综上所述,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变反应物浓度可以引起平衡位置的移动,从而改变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实验结论:浓度对化学平衡有明显影响,在特定反应条件下,改变反应物浓度可以改变平衡常数Kc的大小。
实验中的结果为我们研究平衡反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可用于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平衡的因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实验目的1.认识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对比等科学方法。
实验用品小烧杯、大烧杯、量筒、试管、试管架、玻璃棒、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两个封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圆底烧瓶。
铁粉、0.05 mol·L-1 FeCl3溶液、0.15 mol·L-1 KSCN溶液、0.1 mol·L-1 K2Cr2O7溶液、6 mol·L-1 NaOH溶液、6 mol·L -1 H2SO4溶液、0.5 mol·L-1 CuCl2溶液、热水、冰块、蒸馏水。
实验步骤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FeCl3溶液与KSCN溶液的反应(1)在小烧杯中加入10 mL蒸馏水,再滴入5滴0.05 mol·L-1 FeCl3溶液、5滴0.15 mol·L-1 KSCN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将混合均匀的溶液平均注入a、b、c三支试管中。
(2)向试管a中滴入5滴0.05 mol·L-1 FeCl3溶液,向试管b中滴入5滴0.15 mol·L-1 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试管c进行对比。
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向试管a中滴入5滴0.05 mol·L-1FeCl3溶液向试管b中滴入5滴0.15 mol·L-1KSCN溶液实验现象红色加深红色加深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3)继续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铁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铁粉向试管b中加入少量铁粉实验现象红色变浅红色变浅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因为2Fe3++Fe===3Fe2+,c(Fe3+)减小]2.在K2Cr2O7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2-7橙色+H2O2Cr2O2-7黄色+2H+取一支试管,加入2 mL 0.1 mol·L-1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中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平衡是否发生移动及移动的方向。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探究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掌握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和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反应,其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浓度: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剂:能显著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且在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当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1、仪器:锥形瓶、试管、量筒、温度计、秒表、胶头滴管、酒精灯、玻璃棒。
托盘天平、药匙。
2、药品: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约为 3%)、二氧化锰固体、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约为 01 mol/L)。
硫氰化钾溶液(质量分数约为 01 mol/L)、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约为 01 mol/L)、铁粉。
重铬酸钾溶液(质量分数约为 01 mol/L)、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约为 6 mol/L)。
四、实验步骤(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 1、2、3。
2、向试管 1 中加入 5 mL 过氧化氢溶液,向试管 2 中加入 5 mL 过氧化氢溶液和 1 g 二氧化锰固体,向试管 3 中加入 5 mL 过氧化氢溶液和 2 mL 氯化铁溶液。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报告册一、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出现浑浊最快的是号杯;出现浑浊较慢的是号杯;出现浑浊最慢的是号杯。
实验结论:注意事项:①硫代硫酸钠溶液应是新配的,不能浑浊;②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的浓度均在0.04mol/L~0.1mol/L之间为宜;③三组实验中要用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且按照表中所规定的比例取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水和硫酸溶液的体积,并保持总体积相同;④三个“十”字的清晰度要相同;⑤对三个杯内的混合溶液搅拌的程度、时间要相同;⑥计时器(秒表)在使用前要先进行检验、校对,保证其灵敏、准确⑦对三个杯内反应记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要相同,即搅拌并开始记录时间,到“十”字看不见时停止记时。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三个杯中出现混浊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为实验结论:注意事项:①热水浴的水温在50℃~60℃的范围内为宜。
②放入热水和沸水中的烧杯,要保持一会儿后再分别加入2mL硫酸溶液,目的是使大小烧杯和烧杯内液体的温度达到一致。
③其他与实验1相似。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未加二氧化锰之前加入二氧化锰之后实验结论:注意事项:①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双氧水的分解反应非常剧烈,故加入试管中的双氧水不宜过多,否则产生的氧太多太急,不易控制。
催化剂用量要少,试管不可太小,以防反应过分剧烈而使反应物冲出试管;②由于双氧水分解时反应剧烈,如果有有机杂质存在时,可能会引起爆炸,故所用二氧化锰须预先加以灼烧以除去其中的有机杂质。
双氧水溶液不要太浓,以3%为宜,以免发生危险。
二、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注意事项:①氯化铁溶液和氰化钾溶液的浓度不宜超过0.01mol/L。
否则由于开始实验时生成的血红色溶液太深,再加入铁离子或SCN—时,血红色加深会不明显,使实验过程中颜色变化不易观察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