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起源及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17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随着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结构逐渐替代了石材和砖砌体。
随着波特兰水泥成为建筑材料后,在高层建筑中,不仅全面替代了砖石,还成功替代了铸铁等材料,成为20世纪、21世纪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1883年芝加哥建起了第一幢11层高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该结构采用铸铁和砖砌结构,第一次将外墙作为非承重隔墙,大大减少了墙体的厚度,有效增大了室内的可利用空间。
第一幢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是1903年建成的美国辛辛那提市的Ingalls大厦,高64m,16层。
虽然这两幢标志性高层建筑均已拆除,但其成功建造为市场注入了活力,随后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1. 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高潮(1920年~1935年)1920年~1935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代表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高层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主要是框架结构、内部框架外部砖墙结构等。
划时代的作品是1931年4月落成的美国纽约市的帝国大厦(图1-8),102层,381m,塔尖高度443m,钢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全部现场铆栓连接、中间设支撑形成电梯井筒,该大楼仅用了25个月建造完成,并位居世界第一高楼达41年,至今仍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在此期间,上海兴建了一批高层建筑,上海和平饭店,1929年建成,77m,12层;中国银行,1929年建成,77m,12层等。
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成为当时最高建筑,而黄浦江边的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名片(图1-9)。
该时期的结构承重材料外墙多为厚重的砖、石墙体,结构内部为单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或铸铁外砌砖墙结构体系;墙下条形基础,并用木桩加固。
随后世界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停滞了近20年。
2. 第二个发展高潮(1950年~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用建筑出现了飞速的发展。
1.3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1.3.1 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房紧张,地价昂贵,迫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
⑴近代(形成期)1819年,美国芝加哥16层Monadnock大楼,砖承重墙体系,底部八层砖墙1.8m厚1801年,美国曼彻斯特7层棉纺厂房,厂房内部采用铸铁框架承重1854年,美国长岛黑港采用熟铁建造灯塔1883年,美国11层保险公司,生铁柱,熟铁梁(世界第一栋高层建筑)1889年,9层 Second Rand Merally大楼,全钢框架(第一栋高层钢建筑)⑵现代(发展期)帝国大厦20世纪,钢结构技术的进步、电梯的发明,房屋建筑高度越来越高框架抗侧力体系-加竖向支撑或剪力墙来增强抗侧刚度和强度。
1905年,50层Metrop Litann大楼1913年,60层高234m的沃尔沃斯(Woolworth)大楼1929年,319m的Charysler大厦1931年,102层381m帝国大厦(采用平面结构理论,用钢量为206kg/m2)⑶二战结束后地价昂贵、平面结构理论——三维立体结构理论、轻质材料。
1972年,世界贸易中心(Twin Towers)高402m,110层——钢结构1974年,西尔斯大厦 442m(立体结构-框筒束体系,用钢量161kg/m2,与帝国大厦相比减少20%)——钢结构1996年,吉隆坡建成石油大厦,88层,高450m,是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2003年,10月中国台北101大厦,101层,高508m,首次突破500m高度。
全世界前10幢已建的最高建筑物1.3.2 我国高层建筑概况我国的现代高层建筑起步较晚,解放前,仅在几个大城市有为数很少的高层建筑。
解放以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陆续建造一些;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建设加快了步伐,开始大批建造;进入80年代后,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高层建筑发展史云端的回想--国际高层建筑吉隆坡双塔,西尔斯大厦,世贸中心……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摩天大厦,这一个个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无论从晴朗的海上远眺维多利亚港,还是从夜晚的空中俯瞰曼哈顿岛,那栉次鳞比的高楼都构成了繁华都市的标志,那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都演绎着现代的乐章。
高层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
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影响了人类的心灵深处。
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85年建成10层高的家庭生命保险大厦(詹尼设计,1931年被拆除),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栋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发展史-1900 ~19351895年2I层的纽约美国担保大厦,也被认为是第一栋独立塔楼建筑超过20层的新哥特式的卡匹托大厦,1913 年57 层的伍尔沃思大厦,高度达792英尺,保持世界最高纪录达17 年,直到77 层的克莱斯勒大厦建成。
仅一年后,1931年,102层的帝国大厦建成,标志美国摩天楼的黄金时代达到顶点,建筑高度为1250英尺。
这一时期美国的高层建筑经过两个发展阶段:1.1900-1920年,折中主义阶段;2. 1920-1940年,艺术装饰时期。
中国之一高楼1300米(介绍中国高楼建筑的发展史)珍珠号【文档一:中国之一高楼1300米】一、背景介绍高楼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中国的高楼建筑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步,从最早的几层楼房,发展到现今的超高层建筑。
本文将以中国著名的一座高楼——1300米的珍珠号为例,介绍中国高楼建筑的发展史。
二、早期高楼建设的起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开始迈入高楼建设的新时代。
当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一些大城市开始兴建多层的住宅楼、商业楼和办公楼。
这些高楼在当时虽然不算特别高,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壮丽的景象了。
三、高楼建筑的蓬勃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楼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量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许多有名的地标建筑。
这些高楼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办公和居住空间,还为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美丽与活力。
四、中国高楼建筑的技术创新在高楼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们积极探索并应用了许多创新的建筑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楼的建设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其中包括防震技术、节能技术、模块化建筑技术等等。
五、1300米的珍珠号1300米的珍珠号是中国著名的一座高楼,位于中国的大都市,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这座高楼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技术,结合了多个功能,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
除了提供居住和办公空间外,还拥有商业区、娱乐设施、餐饮场所等。
【附件】:1、中国高楼建筑的照片集2、1300米的珍珠号的施工图纸3、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筑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8年7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法,旨在规范和管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建设活动。
【文档二:珍珠号】一、背景介绍珍珠号是中国著名的一座高楼,高度达到了130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该建筑不仅具有令人惊叹的高度,还体现了中国高楼建筑的崛起与发展。
本文将以珍珠号为例,介绍中国高楼建筑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层建筑现状及发展研究0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城市建筑特点无法满足人口聚集的需要,所以城市建筑向空间、纵向发展已成为必然。
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根本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减少、科技进步等。
随着钢结构技术的发展和多种高性能建筑材料的产生,对于高层建筑的要求已不仅限于满足使用,建筑形式和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重要。
1、我国高层建筑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最早的高层建筑始源于公元524年,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岳寺塔,高度约为50米,比它晚约500年的山西应县木塔(见下图)堪称世界木结构的奇迹。
近代我国高层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起初由于经济、技术水平有限,高层建筑发展较为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建设用地紧缺,高层建筑迅速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
主要分以下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属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20层以下的框架结构为主。
例如北京民族饭店、广州人民大厦等建筑。
第二阶段为70年代,以20-30层建筑为主,主要用于住宅、旅馆、办公楼等。
以北京饭店新址、广州白云宾馆为例。
第三阶段为80年代,仅1980~1983年所建的高层建筑就相当于建国年以来30多年中所建高层建筑的总和。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广州国际大厦。
第四阶段从90年代开始,高层建筑兴建速度加快,1990-1994年间,每年建成10层以上建筑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占全国已建成的高层建筑的40%。
同时,超高层建筑也在发展,其层数和高度增长更快,建成了多座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共97层、高492米,是地标性建筑。
2、我国高层建筑特点我国高层建筑在不断崛起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点: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结构形式趋于复杂;组合或混合结构为主体;新型结构不断涌现。
2.1建筑高度不断增加起初,我国建筑的层数都不高,例如12层的北京民族饭店,高度为47.4米,1968年建成的广州宾馆高为27层,这主要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技术水平。
摩天大楼的兴起与发展内部控制的论文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审计内部控制论文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1,忆: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19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对高层建筑的需求不再是宗教信仰下的崇拜,而迅速发展的建筑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也使得建造更高更大的高层建筑成为了可能。
不过,摩天大楼的拔高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美国纽约划时代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兴建之时,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济危机正在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当20世纪后半叶的欧美经济陷入低潮之后,亚洲作为经济新秀迅速崛起,而随之带来的则是各城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众多超高层建筑。
中国的高层建筑在改革开放之后得以大量兴建,作为中国经济的象征,380米的深圳地王大厦和420米的上海金茂大厦是一个时代的骄傲。
2,惊:新经济浪潮下的摩天大楼热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摩天大楼热迅速升温,越来越高的摩天大楼已经快要突破工程技术的极限。
在法国巴黎,德芳斯越来越多的超高层方案已经突破了200米和300米的大关;在迪拜,建造超级摩天的热情从来就没有消退过。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楼计划同样让人闻之振奋, 628米的上海中心将于2014年投入使用。
3,问:什么是全球性摩天狂热的“原因”?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和消失都具有必然性,对于摩天大楼的狂热性追捧亦不例外。
在蔓延全球的摩天热潮背后,我们究竟可以看见什么?3.1从追求“天人合一”到对地标的渴望摩天大楼建造动力首先来自人类潜意识里天人合一观念的驱动。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虽然存在极大差异,但潜意识中都有“天人合一”的渴望。
在古希腊雅典卫城,高大雄伟的帕特农神庙建在当地最高的石灰岩山岗上,在古希腊人眼中,超过海平面200米的神庙能让他们更接近守护神雅典娜。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天人合一情节至今依然渗透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通过科技再生产的方式,把天人合一的意识固化成现代都市中不断“攀高”的摩天大楼,当人们进入或仰视时,就如同走进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众被激起神圣情绪一样,从而对现代科技产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