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36
ecer13h标准
ECER13H标准是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制定的一个标准,专门用于评
估汽车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
这个标准主要用于评估汽车内饰材料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量,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健康。
ECER13H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测试环境:测试需要在温度为4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进行。
2. 测试样品:测试需要使用尺寸为300mm x 300mm的样品,样品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划痕。
3. 测试方法:将样品放置在测试环境中,持续加热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测量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
4. 结果判定:根据测试结果,将内饰材料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
中A级表示释放量最小,对健康影响最小。
通过ECER13H标准的测试,可以判断汽车内饰材料对驾驶员和乘客健康的潜在影响,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汽车内饰材料选择。
车用内饰材料燃烧安全性能检测董激文陈蕾季晓丹(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产业用纺织品检测重点实验室)1前言汽车内饰材料是指汽车内部所有的材料,包括车内装饰所用的单一材料或层积复合材料,如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套、安全带、头枕、扶手、活动式折叠车顶、所有装饰性衬板(包括门内护板、侧围护板、车顶棚衬里)、仪表板、杂物箱、室内货架板或后窗台板、窗帘、地板覆盖层、遮阳板、轮罩覆盖物、发动机罩覆盖物等,还包括撞车时吸收碰撞能量的填料、缓冲装置等材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车辆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加,而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的发展,促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
内饰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舒适度及乘用人员安全性。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没有统一的内饰件质量要求标准,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重视和关注内饰材料的质量性能。
众所周知,品牌主机厂都有一套各自完善的内饰件质量考核体系,即所谓的主机厂标准。
我国即将出台的汽车装饰用机织物、针织物国家标准也制定了相当规范的内饰件考核指标体系。
总的来讲,目前各层面对车用内饰材料的质量要求,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内饰材料常规性能,如原材料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老化性能等;二是内饰材料有毒有害释放,如气味、甲醛、雾翳、有机物散发等;三是内饰材料燃烧安全性能,如水平燃烧性能、垂直燃烧性能、熔滴测试、烟密度、氧指数、燃烧等级分类等。
其中燃烧安全性能作为重要指标,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已经被众多国家制定为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来强制执行。
本文则就车用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作介绍。
2世界各国车用内饰材料燃烧法规一般的车用内饰材料都是可燃的。
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密闭程度高、人员密度大,动态行驶等特点,一旦车辆上发生火灾,不但难以控制火势,而且会危及车上乘客的生命安全。
如何减少和控制车辆火灾,车辆的各种内饰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好坏就成了关键。
汽车内饰件甲醛测试标准汽车内饰件甲醛测试标准是保证汽车内部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甲醛是一种有害物质,长期接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汽车内饰件的甲醛含量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控制。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汽车内饰件甲醛测试标准,旨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标准:1. GB/T 27630-2011《汽车内部空气质量评价方法》该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部空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其中包括了甲醛的测试方法和限值。
按照该标准,汽车内部空气中甲醛的限值为0.08mg/m3。
2. GB 18580-201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该标准规定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的要求。
按照该标准,汽车内饰件中甲醛的释放量应该控制在0.124mg/m3以下。
3. QC/T 1076-2017《汽车内饰材料甲醛释放限量及检测方法》该标准主要针对汽车内饰材料的甲醛释放限量和检测方法进行规定。
按照该标准,汽车内饰件中甲醛的释放量应该控制在0.05mg/m3以下。
以上标准是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汽车内饰件甲醛测试标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可以参考这些标准来选择符合要求的汽车产品。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咨询销售人员或者查看相关的检测报告来了解汽车内饰件的甲醛含量情况,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汽车内饰件甲醛测试标准的出台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应该关注汽车内部空气质量,并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
同时,汽车生产企业也应该加强对于汽车内饰件甲醛含量的控制和管理,以提高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新车验车注意事项内饰及座椅检查新车验车注意事项-内饰及座椅检查新车验车是购买全新汽车后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仔细检查车辆的各项功能和性能,可以确保所购买的新车质量完好。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车验车过程中内饰及座椅的检查要点,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进行新车验车。
一、内饰检查1.1 仪表板和中控台首先,仔细检查仪表板和中控台的制作工艺和安装是否精细,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崩缝或变形现象。
同时,检查仪表台的指示灯和按键是否正常工作,确认各项功能是否完好。
1.2 音响系统检查音响系统的声音质量,调节音量大小,确保音质清晰且没有杂音或爆音。
尝试打开和关闭收音机、CD播放器、蓝牙连接等,确认这些功能是否正常可用。
1.3 空调系统检查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将温度调至最低和最高,观察空调出风口的风量和温度是否正常。
同时,操作空调的各个按键和旋钮,确保它们能够灵活且精确地调节温度、风向和风量。
1.4 座椅调节和舒适性调整座椅的前后、上下和倾斜角度,并尝试坐在座椅上,感受座椅的舒适性和支撑性。
检查座椅的调节机构是否灵活,无卡顿或异响,并注意座椅材质和制作工艺是否满足个人需求。
1.5 车内照明打开车门,观察车内照明是否亮度均匀,并测试车内各个灯具的开关是否正常。
另外,戴上安全带,确保安全带的插扣是否灵活、牢固。
二、座椅检查2.1 座椅材质和制作工艺仔细观察座椅材质和制作工艺,注意座椅表面是否平整,无明显的瑕疵、划痕或色差。
同时,检查座椅的缝线是否整齐牢固,以确保座椅的耐用性和舒适性。
2.2 座椅内部结构轻轻压下座垫,检查座椅弹性和回弹性,确保座椅内部结构坚固耐用。
同样地,试着压按座椅背部,检查背部结构是否稳定,无松动或异响。
2.3 座椅调节和安全性能使用座椅调节机构,调整座椅的前后、上下和倾斜角度,确保调节机构灵活可靠。
此外,检查座椅的头枕调节功能,确认头枕能够轻松调节并提供足够的头部支撑。
2.4 安全带检查座椅上安全带的制作工艺和材料,确保安全带平整牢固,无明显的拉伸或破损。
汽车进厂检验制度1. 概述汽车进厂检验制度是一套规范汽车进厂检验流程及要求的体系,旨在确保汽车在进入厂区前进行全面、系统的检验,以保障汽车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汽车进厂检验制度的主要内容。
2. 检验对象所有要进入厂区的汽车都必须进行检验,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出厂的新车、售后维修车辆、租赁车辆等。
不同类型的汽车可以根据其用途和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检验。
3. 检验类型3.1. 外观检验外观检验主要针对汽车外部造型、喷漆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以确保汽车外观的整洁和美观。
具体检验项目包括: - 车身是否有划痕、变形等损伤 - 喷漆是否平整、无色差等 - 玻璃是否完好、清晰等3.2. 内饰检验内饰检验主要关注汽车内部空间的布局、座椅舒适性、仪表盘功能等方面,以确保驾乘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具体检验项目包括: - 座椅是否平整、无破损 - 仪表盘功能是否正常、清晰可读 - 空调、音响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3.3. 功能检验功能检验主要测试汽车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检验项目包括: - 刹车系统是否灵敏、制动效果良好 - 转向系统是否灵活、无异常 - 灯光、雨刷器等辅助设备是否正常工作4. 检验流程4.1. 预约车主或企业需提前与进厂检验部门进行预约,确定检验时间和地点。
4.2. 登记车主或企业在进厂后,需在登记处进行登记,提供车辆相关信息进行初步审查。
4.3. 外观检验车辆进入外观检验区进行外观检查,检验人员根据检验项目进行检查,记录检验结果。
4.4. 内饰检验车辆进入内饰检验区进行内饰检查,检验人员根据检验项目进行检查,记录检验结果。
4.5. 功能检验车辆进入功能检验区进行功能测试,检验人员根据检验项目进行测试,记录检验结果。
4.6. 确认结果检验完成后,检验人员根据检验结果,确定车辆是否合格。
若合格,发放检验合格标志;若不合格,提出整改要求。
4.7. 整改复检如车辆不合格,车主或企业需按照整改要求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再次提交检验。
汽车验收质量控制措施1.前言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汽车的质量符合标准和客户需求,汽车制造商在汽车验收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
本文档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验收质量控制措施。
2.样品检验在汽车生产中,制造商通常会从生产线上随机选取一部分车辆作为样品进行检验。
样品检验是一种常见的质量控制措施,它可以代表整个生产批次的质量水平。
样品检验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生产出的汽车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样品检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观检验:检查车辆的车身、油漆、灯光、玻璃等外观部件的质量和完整性。
内饰检验:检查车辆的座椅、仪表盘、中控系统等内饰部件的组装质量和品质。
功能检验:检查车辆的发动机、变速器、悬挂系统等关键功能部件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安全检验:检查车辆的制动系统、安全气囊、安全带等安全装备的可靠性和功能是否正常。
3.测试驾驶除了样品检验,汽车制造商还会进行测试驾驶来验证汽车的质量和性能。
测试驾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路试:在不同路况和行驶速度下,对车辆的制动、悬挂、转向等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以确保其安全和稳定性。
动力性能测试:通过测量加速度、最高速度等指标来评估车辆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性能。
燃油经济性测试:测试车辆在不同速度和负载条件下的油耗情况,以验证其燃油经济性。
噪音测试:通过测量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噪音水平来评估车辆的噪音控制效果。
4.终端验收最后一道质量控制措施是终端验收,也称为客户接收检验。
在这个阶段,汽车制造商会邀请客户亲自验收自己购买的汽车。
终端验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辆完整性检查:客户检查车辆的外观、内饰、功能部件等是否完好无损。
车辆性能验证:客户进行路试,评估车辆的驾驶感受和性能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
文件核对:客户核对车辆的技术参数、保修条款、购车发票等相关文件是否符合自己的购车需求。
5.结论汽车验收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汽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样品检验、测试驾驶和终端验收,汽车制造商可以有效地控制汽车质量,并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客户需求。
汽车内饰件国家标准汽车内饰件是指安装在汽车内部,用于美观、舒适和功能性的各种部件,包括仪表盘、座椅、方向盘、中控台、车门内饰板等。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内饰件的设计和制造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规范汽车内饰件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国家对汽车内饰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确保汽车内饰件的质量和安全性。
首先,国家标准对汽车内饰件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了规定。
汽车内饰件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标准,不能含有有害物质,如甲醛、苯等。
同时,对于汽车内饰件的工艺要求也很严格,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耐磨性、耐高温性和抗老化性能,以确保汽车内饰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脱落、变形等问题。
其次,国家标准对汽车内饰件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规定。
汽车内饰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乘车人员的安全,在遇到碰撞或其他意外情况时,不会对乘车人员造成伤害。
因此,国家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饰件在碰撞测试、燃烧测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确保其在安全性能上达到国家标准。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汽车内饰件的外观和舒适性进行了规定。
汽车内饰件的外观应该美观大方,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在舒适性方面,汽车内饰件的设计要考虑到乘车人员的舒适感受,避免出现硬度不足、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总的来说,国家标准对汽车内饰件的制造、安全性能、外观和舒适性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汽车内饰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达到国家标准。
制造商在设计和生产汽车内饰件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也应该关注汽车内饰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选择质量和安全性能有保障的汽车产品。
汽车内饰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汽车脚垫中醛酮类的检测及安全风险评估摘要:本次风险评估工作随机抽取了20个批次市场流通的汽车脚垫产品,对其醛酮类有害物质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本次汽车脚垫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将存在人身健康的安全风险隐患。
关键词:汽车脚垫;醛酮类、有害物质、风险评估、风险识别、一、引言汽车脚垫是集吸水、吸尘、去污、隔音、防滑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汽车内饰产品。
汽车脚按材质可分为亚麻脚垫、化纤脚垫、PVC脚垫、橡胶脚垫、呢绒脚垫、高温热隔防阻棉脚垫、超纤仿皮(聚氨酯)脚垫等[1],其中的塑料、橡胶、皮革和织物都会散发挥发性有机物,尤其在高温环境下,消费者长期吸入这些有害气体,严重损害身体健康[2]。
汽车脚垫作为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有必要对其导致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检测及判定依据目前,汽车脚垫没有国家和行业产品标准,本次试验依据ISO 12219-2-2012《道路车辆的内部空气第2部分:测定来自车辆内部零件和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筛选法袋法》和GB/T 39897-2021《车内非金属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进行检测,风险评估参考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三、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及评价1、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本次汽车脚垫的监测数据,根据GB/T 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
即用所检项目危害程度的高低和发生危害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来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2、发生危害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总体可能性本次评价将危害等级分为5级,依次是微弱、弱、中、强、极强,用数字1、2、3、4、5表示;所检项目的危害程度由超出标准数值的比例决定见表1。
表1监测项目危害等级同样将发生危害事件的总体可能性分为5级,依次是极低、低、中、高、极高,用数字1、2、3、4、5表示。
将超出标准值的样品所占总采样样品的比例作为事件发生的总体可能性见表2。
汽车内饰材料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
汽车内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
因此对车内有害气体的检测标准远高于室内有害气体的检测。
汽车车内有害气体主要有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
有害气体主要来自汽车内饰材料的加工过程中
使用的含有害物质的化学制剂。
如:与泡沫塑料的粘合过程中所使用的粘合剂以及在阻燃整理加工中所使用的阻燃剂。
这些产品在高温条件下挥发出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超标后, 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损害。
如异
味刺激咽部, 易引起咽部疼痛,引发感冒;异味刺激眼部, 影响视觉, 给行车带来不安全隐患;长期处于污染严
重的车内, 还会给人体造成更为严重的疾病。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标准第275项是关于汽车车内甲醛含量的检测的,该标准设置了甲醛的车内使用条件。
不同于已经设置了相关测试标准的家具行业, 对于汽车制造业, 必须设置不同的温度。
为了模拟极端情况, 选择了60℃。
实验材料须在封闭的实验容器中保存3 h, 并进行水分测定。
装入实验容器里的物质也不能
像家具模拟实验中那样,为每立方米对1平方米的比例。
在车内空间,每立方米使用的材料要多得多,这一
点人们必须考虑在内。
除了鉴定实验材料的水分外,实验容器中也要注水, 并测定水分含量。
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持续湿润的环境,模仿了所需的条件, 并为可能发生的甲醛的水解分离做好了准备。
另外,水还能溶解散发出的甲醛,并进行收集。
下一步,是对这一水解阶段进行研究, 查明水中甲醛的含量。
最好所得期望值描述了汽车内饰纺
织品甲醛的潜在甲醛散发量,这一期望值还与内饰纺织品的重量有关。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车内voc 与车内气味测试评价规程-回复中国汽车健康指数车内VOC与车内气味测试评价规程引言: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因为长时间待在车内,一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汽车乘坐者的健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2018年发布了《汽车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VOC)限量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汽车健康指数车内VOC与车内气味测试评价规程。
一、测试目的:车内VOC与车内气味测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乘坐者的健康,通过定量测试车内空气中的VOC含量并评估气味质量,确保排放的有害物质不超过标准限值,为提高车辆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二、测试样品:测试样品包括整车、车内饰材、内饰辅助件等。
1. 整车:应当在生产线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进行测试,包括轿车、客车、货车等各类车型。
2. 车内饰材:主要包括座椅、方向盘、中控台、门板、脚垫等,通常由塑料、橡胶、胶粘剂等材料制成。
3. 内饰辅助件:指装饰材料、空气净化器等。
三、测试方法:测试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车内VOC含量的测定,二是车内气味质量评价。
1. 车内VOC含量测定:(1)取样: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分别在车内空气、车内饰材、内饰辅助件取样。
(2)样品制备:将采样得到的空气通过取样瓶收集,用适当的溶剂稀释后制备待测溶液。
车内饰材样品通常需要经过柱式萃取或溶解等方法得到待测溶液。
(3)测定: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仪器设备,对待测溶液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芳香烃、醛类、酮类、酯类等VOC的含量。
2. 车内气味质量评价:(1)取样:根据相关标准要求,使用人工嗅闻或者气味分析仪器对车内气味进行取样。
(2)气味评价:使用标准嗅闻试验室条件,由专业员工进行气味评价,依据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如刺激性、恶臭、草木香等。
(3)结果分析:统计分析气味评价结果,制定等级评价体系,如优、良、中、差等。
内饰测试工程师岗位职责
内饰测试工程师是汽车制造业中相当重要的职位,他们负责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以及产品安全性测试等任务,确保汽车内饰的质量符合标准和客户期望。
以下是内饰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职责:
1. 研究和分析内饰产品规格书,了解产品的基本特性,并确定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
2. 根据测试要求编写测试计划,并执行测试。
测试包括功能测试、电气测试、强度测试、可靠性测试、噪声测试、安全测试等。
3. 研究汽车标准和相关规定、法规,了解测试要求,并考虑使用的安全设施及保护措施。
防止测试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
4. 维护测试设备,确保设备及相关测试材料质量符合标准,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并在有需要时调整测试设备。
5. 跟踪测试结果,分析和记录测试数据和结果,制定相关测试报告。
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建议、优化和改进措施。
6. 跟踪产品开发过程,与其他部门和过程相关人员合作,确保产品按时交付,并进行合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7. 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做好团队合作,积极面对问题和挑战。
8. 继续学习和发展技术,了解行业动态,不断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保持领先地位。
总之,内饰测试工程师是制造商保证汽车内饰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需要有丰富的测试经验和专业知识,有判断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
同时,内饰测试工程师需要有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坚定的自我素质和道德。
CNCA-02C-060 2005《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产品)《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颁布令3C质量管理手册是建立和实施CCC质量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建立实施CCC强制性认证的必要依据。
本手册依据汽车零部件CCC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产品CCC认证实施规则(CNCA-02C-060:2005)的实施要求进行编制,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顺序做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
本手册是保证3C质量产品认证的基本准则,也是公司对所有客户的承诺,遵循本手册是公司全员应尽的责任。
本手册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即生效。
总经理签署::签署日期:2014年5月16日3C强制性认证管理任命书为了更好的实施3C强制性认证质量管控,特任命为总质量负责人,其相关管理人员如下明细表:3C认证管理人员明细表总经理签署:签署日期:2014年5月16日质量负责人授权书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设置及其原则,任命为本厂质量负责人,被授权人依照《岗位职责》、《汽车内饰件产品3C认证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有关制度,执行其工作范围的职责、行使岗位职权并承担相应义务:1 负责建立满足认证机构要求的文件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2 确保认证产品(含强制性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3 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保管和使用。
4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5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工作。
6 及时向认证机构申报涉及获证产品安全性能的变更。
7 对于认证产品质量负责等工作的最高权力。
总经理签署:签署日期:2014年5月16日认证联络员授权书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设置及其原则,任命为本厂认证联络员,被授权人依照《岗位职责》、《汽车内饰件产品3C认证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有关制度,执行其工作范围的职责、行使岗位职权并承担相应义务:1 负责执行产品认证工作和经办认证对外联络。
车内空气中有机物浓度要求(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序号项目浓度要求(mg/m3 )1 苯≤0.112 甲苯≤1.103 二甲苯≤1.504 乙苯≤1.505 苯乙烯≤0.266 甲醛≤0.107 乙醛≤0.058 丙烯醛≤0.05检验方法:1.车内空气中有机物的浓度检测按 HJ/T400-2022 的规定进行。
实施采样时,在HJ/T400-2022 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受检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车辆门、窗和乘员舱进风口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和空调等设备不工作。
2.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其他条件(如汽车出厂时的内饰状态改变与否、出厂与检测的间隔时间等),可由相关方商议约定。
内饰材料:汽车内饰零件所用的单一材料或者层积复合材料,如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套、安全带、头枕、扶手、活动式折叠车顶、所有装饰性衬板(包括门内护板、侧围护板、后围护板、车顶棚衬里)、仪表板、杂物箱、室内货架板或者后窗台板、窗帘、底板覆盖层、遮阳板、轮罩覆盖物、发动机罩覆盖物和其他任何室内有机物,包括装车时吸收碰撞能量的填料、缓冲装置等材料。
技术要求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必须满足以下技术要求:燃烧速度不大于 100mm/min。
内饰材料燃烧特性取样要求:标准试样形状和尺寸见下图,试样的厚度为零件厚度,但不超过 13mm。
以不同种类材料进行燃烧性能比较时,试样必须具有相同尺寸(长、宽、高),通常取样时必须使试样沿全长有相同的横截面。
当零件的形状和尺寸不足以制成规定尺寸的标准试样时,则应保证下列最小尺寸试样,但要记录。
a)如果零件宽度介于 3mm~60mm,长度应至少为 356mm。
在这种情况下试样要尽量做成接近零件的宽度。
b)如果零件宽度大于 60mm,长度应至少为 138mm。
此时,可能的燃烧距离相当于从第一标线到火焰熄灭时的距离或者从第一标线开始至试样末端的距离。
c)如果零件宽度介于 3mm~60mm,且长度小于 356mm 或者零件宽度大于 60mm,长度小于 138mm,则不能按 GB 8410 标准试验。
汽车内饰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2024版)
1 抽样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被抽样生产者、销售者的待销产品中抽取。
在确认的每批次汽车内饰材料产品中随机截取样品10块,其中5块作为检验样品,5块作为备用样品。
一般要求每块样品的尺寸为356mm×100mm,当零件的形状和尺寸不足以制成规定尺寸的标准试样时,则应保证满足标准规定的最小试样要求。
2 抽查产品名称及执行标准
本次抽查的产品名称主要为:汽车内饰材料,产品执行标准见下表。
表1 产品名称及执行标准
3 检验依据
表2 检验项目及依据
重要程度分级:A类-极重要质量项目,是指直接涉及影响人身健康、安全的指标;B类-重要质量项目,是指产品涉及环保、能效、关键或特征性指标等;C-一般质量项目,外观、尺寸等不直接影响产品使用的指标。
执行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的产品,检验项目参照上述内容执行。
凡是注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细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细则。
依照有关规定或产品适用标准,需要检测的其他项目,可视情况进行调整。
4 判定规则
4.1依据标准
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
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等
4.2判定原则
经检验,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定为被抽查产品所检项目未发现不合格;检验项目中任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判定为被抽查产品不合格。
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高于本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标准要求时,应按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在汽车内饰纺织品甲醛含量测试中的比较作者:王红来源:《中国纤检》2011年第14期摘要分别采用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来检测汽车内饰纺织品中甲醛的含量,并根据检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优劣。
关键词:水萃取法;蒸汽吸收法;汽车内饰纺织品;甲醛含量我国是一个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随着汽车工业支柱产业地位的逐步确立,汽车工业逐渐成为产业用纺织品的最大用户。
与皮革材料相比,纺织材料以其透气、环保、成本低等特点受到消费者和生产商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每辆汽车耗用纺织品材料平均为42 m2,用于内装饰(坐席、车顶篷、侧面板、地毯、行李箱等)、增强材料、里衬、垫底织物、轮胎、皮带、气囊、消声器和隔热器材等。
汽车内饰纺织品面料有仿皮、平纹、立绒等品种,有纯纺织品也有复合材料,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汽车内饰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有害物质的化学助剂,如与泡沫塑料的粘合过程中使用的粘合剂以及在阻燃整理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阻燃剂等,这些产品在高温条件下挥发出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超标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
因此,为了人们的健康、安全和环保,检测汽车内饰纺织品中有毒气体并限定其在一定的范围,是检测人员所面临的重要工作。
对于汽车内饰材料中的甲醛测试,国内外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先后制定了多种检测方法:如PV3925、GME60271、GB/T 2912.2(蒸汽吸收法)、AATCC112[1]。
GB/T 17591—2006(阻燃织物)中规定:阻燃织物应符合GB 18401—2003及国家有关纺织品强制性标准的要求[2],因此,水萃取法也可用来检测汽车内饰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
本文因此探讨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在汽车内饰纺织品甲醛含量测试中的优缺点,以期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测试结果。
1测试原理“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都是建立在吸光光度法的基础上的,即水萃取或吸收后的甲醛用乙酰丙酮显色,再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液的吸光度值,根据已知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校正曲线和试样质量,计算出最终纺织品上的甲醛含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