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通信方式的发展—李海燕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4
第五讲近现代中国的通讯⏹本讲内容:⏹壹:通讯工具的变迁⏹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落后的通讯方式⏹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民信局:由私人经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等业务的盈利机构。
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首创。
壹:通讯工具的变迁⏹1、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2、电话的发展⏹3、邮政⏹4、网络1、电报:(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
(3)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4)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5)1932年,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莫尔斯伽利尔摩·马可尼电报在中国的发展2、电话贝尔⏹3、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网络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通讯事业的早期历史⏹(一)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由此开始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史。
该社垄断中国的新闻市场达60年之久。
⏹(二)中国自己创办的通讯社,最早的是1904年成立的广州中兴通讯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通讯社纷纷到中国设立分社,打破了路透社的垄断地位。
⏹(四)据统计,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大多数是民营的。
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中,有一定影响的是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
⏹二、中国官方通讯社的产生⏹(一)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
中国通信发展史中国通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近代化进程。
以下是中国通信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阶段:1. 电报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77年,中国引入了第一条电报线路,连接了北京和天津。
随后,电报线路逐渐扩展到其他主要城市,并与国际电报网连接。
这标志着中国通信史上的重要突破,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和可靠。
2. 电话时代(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电话通信业于20世纪初开始发展。
1902年,中国第一条城市电话线路在上海建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线路扩展到其他城市,并逐渐普及到一些城镇和乡村地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对通信业实行国有化,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推动通信发展。
3. 无线电通信时代(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通信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开始建立无线电台和电视台网络,为广播和电视传输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
1960年代,中国推出了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并于1970年代初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
4. 数字通信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进入20世纪末,中国通信业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
1994年,中国建立了互联网接入点,并开始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中国的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大幅增加。
5. 移动通信和宽带时代(21世纪初至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之一。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广泛,包括2G、3G、4G和5G网络。
与此同时,宽带互联网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光纤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快速和稳定的网络连接。
总体而言,中国通信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电报和电话通信到无线电通信,再到数字通信和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
中国在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人民日报关于中国近代通信发展的参考文献近代我国通信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历史话题。
在人民日报的关于我国近代通信发展的参考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这一主题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近代通信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一、我国近代通信的起源人民日报的参考文献中,对我国近代通信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近代通信最初是如何由西方国家引进的,并逐渐在我国得到推广和发展的。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技术的引进和传播,还涉及到对新技术的接纳和应用。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特点。
二、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阶段在人民日报的参考文献中,还对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后来的本土化改进,再到最终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我国近代通信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
三、我国近代通信的影响和意义人民日报的参考文献还对我国近代通信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还对我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近代通信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也给我们当代的通信事业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近代通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人民日报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对我国近代通信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
对我国近代通信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趋势。
我深信,通过对我国近代通信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启迪当代我国的通信事业和科技创新。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反思第13课《万里一线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通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2.了解现代常用通信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
3.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良好的通信素养教学。
重点与难点1.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
2.结合实际生活,做健康通信方式的使用者。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都是当地的孩子,生活中对现代通信方式的接触、观察和使用机会多,对于通信话题的学习,学生参与热情高,调查汇报能顺利开展。
知道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与人沟通,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对于指导学生及他们的家庭成员正确使用通信方式也更有现实意义。
教学引入师:(出示《西游记》里“千里眼”和“顺风耳”图片)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从哪里认识的?生:我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到过,他们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师:几百年前,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觉得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瞬间知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是神仙才有的本领,可以说寄托了古人想探索和了解世界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没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也能短时间了解其他地方的事,听到距自己很远的人说的话,与不在身边的人取得联系。
活动一通信真方便师:李红爸爸在外地工作,眼看就要过生日了。
李红可以用什么方式给爸爸送上祝福呢?生:写信、打电话、发短信、视频聊天、买个礼物寄给爸爸等。
师:人与人之间这样的信息沟通、信息传递叫作通信。
(出示文字: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师:这些通信方式需要用到哪些通信工具呢?生:座机、手机、电脑、信纸等。
师:除了这些方式以外,还有发电子邮件、发传真等方式。
传真是利用传真机扫描文件内容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现在生活中使用不多,但是办公需要传一些正规合同文件时,常常会用到。
(出示座机、手机、电脑、传真机快递包裹、邮箱、邮局等照片)活动二争当通信小博士师:你建议李红用哪种通信方式祝爸爸生日快乐呢?为什么?生:我建议李红给爸爸打电话,这样爸爸立刻就能收到女儿的祝福。
第五讲近现代中国的通讯⏹本讲内容:⏹壹:通讯工具的变迁⏹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落后的通讯方式⏹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民信局:由私人经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等业务的盈利机构。
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首创。
壹:通讯工具的变迁⏹1、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2、电话的发展⏹3、邮政⏹4、网络1、电报:(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
(3)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4)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5)1932年,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莫尔斯伽利尔摩·马可尼电报在中国的发展2、电话贝尔⏹3、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网络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飞速发展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通讯事业的早期历史⏹(一)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由此开始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史。
该社垄断中国的新闻市场达60年之久。
⏹(二)中国自己创办的通讯社,最早的是1904年成立的广州中兴通讯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通讯社纷纷到中国设立分社,打破了路透社的垄断地位。
⏹(四)据统计,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大多数是民营的。
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中,有一定影响的是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
⏹二、中国官方通讯社的产生⏹(一)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
通信的发展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姓名:夏恒发班级:0121101 学号:2011210050通信,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
在古代,有要塞间的烽火传信,有驿站间的快马传信,有信鸽的飞鸽传书;在现代,有通讯工具间的通信,有一起吃饭交流时的传递信息等等。
正因为如此,使得不论在什么时代,通信都是重中之重的建设和争夺对象,统治者想掌握一个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一个国家的通信系统,这样才能对整个国家的运作起到调控作用,反对和冲击者要动摇一个国家,也首先就是破坏通信网络,一旦失去了联络手段,整个大局就会陷入瘫痪。
所以,在战乱纷飞的中国近代,在各种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中国现代,通信的发展与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抗争的历史,抗争国外侵略者的殖民与帝国主义,抗争国内统治者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而在这其中,通信领域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作用。
比如说在军事领域,通信方式的更新换代在近代史这一段时间里是发展得相当快的,从落后的依靠驿站传讯到后来的电报电话传讯,通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发展。
首先,在国外侵略者与清政府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通信方式落后的清政府,由于传令缓慢,加上实时战况无法第一时间传回,使得整个作战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一方面可以说是清政府懦弱怯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信方式落后,无法将海战战况和敌人的第一手实力情况传到指挥者的手里,导致李鸿章错误的认为应该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不仅错失了击败日本舰队的机会,更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与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而在之后,中国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之后,社会迎来相对开放的一段时间,这期间,一些沿海城市,比如说上海、广州之类的地方,都已经开始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失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中国社会经历着一系列的更新换代,虽然这其中还是伴随着各种帝国主义和本国官僚主义的压迫,但是依然在不可阻挡的进步着。
这一时期,在民用领域,报纸开始广泛的遍布,让普通民众得以获知国家大事,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讨论国家事务之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看似一小点的进步,却是后来的一切的一个助推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介绍一、廖祥忠,男,出生于1968年,汉族,籍贯湖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十部委扶持动漫产业部级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年鉴》主编、“全国新媒体艺术”院长论坛首任轮值主席。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导师。
学习简历: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1999年,获得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07—2005年,获得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工作简历2002.09—2002.11 在日本朝日电视台研修日本广播电视业务;2002.06—2005.05 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主任;2005.06—2007.2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7.02—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科研状况:(一)发表的论文:1、《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2003年,《河南师大学报》2、《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2003年,《社会科学辑刊》3、《走向未来的网络文学》2005年第六期《河南大学学报》4、《网络游戏——带刺的玫瑰》2005年第五期《现代传播》5、《“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2005年第六期《现代传播》6、《数字媒介与艺术创新》 2006年第三期《现代传播》7、《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 2002年,《现代传播》(二)已完成项目: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该项目为国家211重点学科项目,此论著共五十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本专著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艺术著作评选一等奖”;(三)作为主编完成的项目有:1、《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优秀论文集》2、《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3、《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原创动漫大赛优秀作品集》4、《中国动画年鉴》20065、《中国动画年鉴》2007(四)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有:1、国家211重点科研项目——《互动艺术研究》(五)在研项目(部级):1、《面向二十一世纪电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架构研究》:该项目为部级科研项目,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教育部2008年度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我国动画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3、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动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负责人;二、贾秀清,女,出生于1964年11月,教授,现任动画学院副院长。
课时作业1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解析】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2.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言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解析】从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来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已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B错;C、D只是反映了问题的表象。
从众多官员的反对、列强的侵略等史实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答案】 A3.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答案】 D4.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
通讯的发展历史归纳(重要人、事、报)导读:通讯的发展历史归纳(重要人、事、报)说明:本文为整理的知识提纲,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通讯脱胎于古代传记、游记。
三四十年代,我国通讯体裁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性的加强。
其间范长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记者。
黄远生是通讯体裁的奠基人。
我国早期的通讯常常叫“记事”,曾有概要记事、长篇记事、印象记事之分。
现在的记事性通讯中一般采用的是“印象记事”。
邵飘萍1916年担任过上海《申报》驻北京的特派记者;范长江曾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
迄今为止最早的报纸是公元前6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
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一般认为是唐代的邸报。
155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了,这也表明记者这一职业不但出现了,而且有了真正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中文的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纪传》,于1815年8月在华人较为集中的马六甲创刊。
担任刻印和发行工作的梁发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从事新闻工作的报业人员之一。
国人自己办报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王韬的《循环日报》,康有为、梁启超的《中外纪闻》,伍廷芳的《中外新报》,裘廷梁的《无锡白话报》等报纸。
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从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创办的“《德法年鉴》开始。
毛泽东1918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
范长江1935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
马克思曾指出,**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
刘少奇对记者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无产阶级记者传达上情,反映下情,就是在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职责。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1991年1中华全国新闻工作才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1994年做第一次修订,1997年1月又作了第二次修订。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党事业负责,对读者负责,这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腿勤、脑勤、手勤、嘴勤是记者要努力做到的勤奋,普利策说过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
近代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近代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随着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线电技术在20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其发展历程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无线电技术的起步、发展、应用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无线电技术的起步无线电技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无线电技术才刚刚开始兴起。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以传递语音、图像等信息。
早期无线通信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主要是外国科学家进行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处于萌芽阶段。
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所突破,国内开始有人开始尝试了解这门新兴的技术,在国内的信息传递中掀起了一场变革。
那个时期,早期的朝鲜人申述祖借鉴了梅洛的早期通信技术,自行研究无线电技术。
20世纪20年代,上海商人范老凤也成立了“光华机电公司”,开始介入无线电业务。
不久后,无线电工程师们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电机工程师协会”,他们充当着这门新兴技术的先锋,为这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标志着中国无线电技术的正式起步。
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期,国内的无线电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也与新技术潮流保持一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这个时期,无线电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进和提高设备性能,使其能够应用于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随着早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也逐步改进和增强,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壮大。
例如,由于国民政府的长时间关注与投资,国内的无线电技术在工程和研发方面已远超过其他地区,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
1956年,中国科学院(CAS)建立了全国首个电子工程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这标志着国内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子研究单位。
这个时期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已非常成熟,但在技术水平、应用场景、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落实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通商口岸(2)概况①衣:城市百姓穿“洋布”、“洋装”,辛亥革命后,装受欢迎。
②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人们吃西餐、面包,喝咖啡。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中山西餐馆2.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改革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3.农村的社会生活(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重点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再次,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计划供应。
劳动就业票证2.改革开放以来(1)吃:1987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2)穿:着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颜色从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菜篮子工程灰蓝色调安居工程环保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