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地设计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387.58 KB
- 文档页数:11
二沉池固体负荷计算公式二沉池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固液分离的作用。
为了评估和设计二沉池的性能,需要计算二沉池的固体负荷。
固体负荷是指污泥在单位体积内所含的干固物质的质量。
通过计算二沉池的固体负荷,可以评估二沉池在固液分离方面的能力,为二沉池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对于水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沉池,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固体负荷:固体负荷 = Qs / A其中,固体负荷表示二沉池的固体负荷,单位为kg/m³;Qs表示进入二沉池的总固体质量流量,单位为kg/s;A表示二沉池的有效截面积,单位为m²。
这个公式是基于二沉池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来计算固体负荷的。
水力停留时间是指污水在二沉池内停留的平均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HRT = V / Q其中,HRT表示水力停留时间,单位为s;V表示二沉池的有效体积,单位为m³;Q表示进入二沉池的总流量,单位为m³/s。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使用污泥停留时间(SRT)来替代水力停留时间计算固体负荷。
污泥停留时间是指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的平均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RT = V / Qs其中,SRT表示污泥停留时间,单位为s;V表示二沉池的有效体积,单位为m³;Qs表示进入二沉池的总固体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可以对二沉池的固体负荷进行准确的评估。
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固体负荷,可以提高二沉池的固液分离效果,确保污水处理过程的高效运行。
注意:以上公式仅适用于常规的二沉池设计,对于特殊类型的二沉池,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并进行相应的修正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和运行。
二沉池设计计算范文二沉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沉降可沉性颗粒物。
设计二沉池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以确保其能够满足处理要求。
以下是一个关于二沉池设计计算的详细说明。
1.二沉池尺寸计算:在设计二沉池时,首先需要确定其尺寸。
一般而言,二沉池的长度应该是水流速度的15到30倍,宽度则取决于设计流量和流速。
设计流量一般根据污水处理工程的需求确定。
流速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通常建议为0.25至0.3m/s。
通过确定流速可以计算出二沉池的长度和宽度。
2.决定水流参数:在计算二沉池的设计流速时,需要考虑到水流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水的流速、水的深度和水的粘度。
水的流速可以通过设计流量和二沉池的横截面积计算得出。
水的深度一般为2至3米。
水的粘度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和水的温度进行估计。
3.确定沉降速度:沉降速度是计算二沉池中颗粒物沉降效果的重要参考因素。
可以通过试验或文献资料来确定不同颗粒物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一般而言,直径在0.05mm至1mm之间的颗粒物沉降速度较慢,而直径大于1mm 的颗粒物则容易沉降。
4.计算沉降时间:在设计二沉池时,需要根据沉降速度计算沉降时间。
沉降时间取决于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和二沉池的长度。
根据设计要求,沉降时间一般应为1至2小时。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所需二沉池的长度。
5.计算污泥容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沉降后的颗粒物会形成污泥。
因此,在设计二沉池时需要计算污泥的容积。
污泥容积一般可以通过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和二沉池的长度计算得出。
6.计算渣(泥)仓尺寸:总之,二沉池的设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和考虑,从流量、流速到沉降速度、沉降时间、污泥容积和渣仓尺寸等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计算,可以确保二沉池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沉降可沉性颗粒物,达到污水处理的要求。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 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二沉池固体负荷计算公式二沉池固体负荷计算是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工程师确定二沉池的尺寸和运行参数,以确保污水处理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
固体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二沉池的污水中的悬浮物的质量。
二沉池内的悬浮物主要是污水中的悬浮物和生物污泥。
在实际工程中,固体负荷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国家和地区的规范和标准来确定。
下面是一个通用的二沉池固体负荷计算公式。
V=Q/(A*H)*(M-m)其中V为二沉池的固体负荷,单位为kg/m²·d;Q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平均日进水流量,单位为m³/d;A为二沉池的有效面积,单位为m²;H为二沉池的有效高度,单位为m;M为二沉池出水中的悬浮物质量浓度,单位为mg/L;m为二沉池进水中的悬浮物质量浓度,单位为mg/L。
二沉池的固体负荷计算公式通过将总出水中的悬浮物质量减去总进水中的悬浮物质量,并将结果除以二沉池的有效面积和有效高度,从而得到了二沉池的固体负荷。
在实际应用中,该公式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情况来确定参数的数值。
一般来说,污水处理系统的日进水流量可以通过对进水管道的流速进行测量,进而计算得到;二沉池的有效面积和有效高度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出水和进水中的悬浮物质量浓度可以通过现场采样和试验分析来测定。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只是计算固体负荷的一种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二沉池和不同性能要求的污水处理系统,可能会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参数需要考虑。
总之,二沉池固体负荷的计算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合理和准确地计算固体负荷,可以确保二沉池的设计和运行符合要求,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和水质要求。
周边进(出)水型二沉池的设计才振刚众所周知,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控制,直接排入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很低,长年徘徊在10%以下,一些城市的水环境已经恶化,修建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迫在眉睫。
在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性污泥法,而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构筑物之一。
下面,我结合实际工程,就二沉池的选型、计算探讨如下:一、适用条件沉淀池主要是去除悬浮于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
初次沉淀池主要是对污水中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而二次沉淀池是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比重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一般来说,二次沉淀池多采用竖流式和辐流式,前者比较适用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后者则适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二、不同类型二沉池设计、运行参数比较一般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原污水从池中心进入,在池周边出流,进口处流速很大,程紊流现象,影响了沉淀池的分离效果。
而周边进水型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原污水从池周边流向池中心,澄清水则从池中心返回到池周边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
原污水流入位于池周边的进水槽中,在进水槽底部设有进水孔,再从进水孔均匀地进入池内进行悬浮颗粒的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效率。
根据国外资料介绍,这种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比一般辐流式沉淀池要高出一倍。
沉淀池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水力负荷来计算有效面积,用固体负荷做较核,在二沉池中尤为重要。
根据国外资料,国外所采用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最大为2.72m3/(m2.h),最小为1.0m3/(m2.h),而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所采用的水力负荷值,最大为1.19m3/(m2.h),最小为0.73m3/(m2.h),由此可以看出,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水利负荷要比普通型二沉池水力负荷平均高出1.72倍。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设计计算设计计算以提高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槽配水的均匀性。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设计中考虑水流分布的均匀性,并介绍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了解二沉池配水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沉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液体。
其中配水槽是二沉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进入二沉池的污水均匀分布到沉淀池各处。
在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来保证配水的均匀性:1.进水口的数量和位置:根据二沉池的尺寸和处理能力,确定进水口的数量和位置。
进水口应均匀分布在配水槽的一侧,以确保水流均匀地进入沉淀池。
2.进水口的直径和流量:根据设计需求和污水处理量,确定进水口的直径和流量。
水流的速度和流量应均匀分布,以避免水流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3.水流的方向和速度:配水槽内部应设计合适的结构,以引导水流均匀地流动并分布到沉淀池各处。
可以使用引流设备和隔板来帮助水流的均匀分布。
4.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根据设计需求和配水槽的尺寸,确定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这些设备应合理布局,以确保水流沿着合适的路径流动,从而实现均匀分布。
为了计算配水槽的均匀性,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步骤:1.确定配水槽的尺寸和容积。
这些参数将根据污水处理量和二沉池的尺寸来确定。
2.考虑水流的路径和方向。
设计配水槽内部的结构,如隔板和引流设备。
这些设备应根据水流的路径和方向来确定。
3.使用计算公式和模拟软件来计算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分布。
可以使用计算公式来估算水流的速度和流量,或使用模拟软件来模拟水流的分布情况。
4.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设计参数。
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进水口的数量、直径和流量,以及隔板和引流设备的数量和位置。
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来提高水流的均匀性。
在设计计算中,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水流的湍流情况、污水的浓度和粘度等。
这些因素将对水流的分布和均匀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设计中予以考虑。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试验来验证设计计算的结果。
二沉池的计算二沉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让其经过二次沉淀,以达到净化排放的目的。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详细介绍二沉池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二沉池。
首先,二沉池的计算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水力学设计:二沉池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其所处的位置、对进出水管道的连接方式、以及污泥泵的安装位置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根据进水口的流量和污水处理量来确定进水池的尺寸和流量。
2. 沉降速度的计算:主要是根据污水的悬浮物质粒径、污水的流量和水质来计算出沉降速度,以此来确定池深和滞留时间。
3. 污泥收集器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污泥产生量和处理量来预估污泥的体积和重量,进而确定收集器的尺寸和数量。
4. 气浮与搅拌系统的设计:二沉池需要配备有气浮和搅拌系统来促进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污泥的自然沉降。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特别考虑到这些系统的安装位置和功率等因素。
5. 防污染设计:二沉池的运行过程中易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进出水口和污泥处理部分进行防污染设计。
在设计二沉池时,还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1. 污水流量:二沉池的设计应该根据污水处理量和进出水口的流量来决定尺寸和滞留时间。
2. 污染物的性质: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以决定出污泥的沉降速度,进而确定出池深和滞留时间。
3. 污泥的处理方式:二沉池污泥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排放或沉淀后再处理。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污泥的存储和处理方式。
4. 污泥处理设备的选择:可以根据污泥产生量和处理量来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理设备,如压滤机、离心机、自动刮泥机等。
最后,在设计二沉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污水出水口的排放水质标准。
2. 设计应保证污泥泵的排放量满足要求,并进行合理的排水处理。
3. 设计应当考虑到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总之,二沉池设计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设计。
二沉池常用计算方法详解二沉池是以沉淀、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获得澄清的处理水为其主要目的。
二沉池有别于其它沉淀池,其作用一是泥水分离(沉淀)、二是污泥浓缩,并因水量、水质的时常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活性污泥。
通常处理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和系统处理构筑物的容积大小成正比的,所以二沉池的设计计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处理效果和建设费用的大小。
一般二沉池有辐流式、平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池型有圆形、方形。
在过去多年中,对沉淀池的研究较为欠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设计单位(水处理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或方法,这些技术并不总是有明确的理论论证,常常也会发生矛盾。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要求在经济负荷下,提高出水质量标准,由此对沉淀池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过去已经承认了的参数产生了疑问。
M影响二沉池运行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二沉池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在沉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流量、水温; (2)沉淀池:表面积和出流量、池高度、溢流堰长度地点和负荷、进水形式、池型、污泥收集系统、水力条件、水波和自然风影响;(3)污泥:负荷、区域沉淀速度、污泥体积指数、硝化程度;(4)生物处理情况:活性污泥模式、BOD负荷;在浓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混合液流量;(2)池体:池表面积、池高、污泥收集系统;(3)污泥:沉速(ZSV)、SVI、混合液浓度和负荷、回流比、污泥槽高度。
欲获得满意的二沉池运行效果,就必须适当的满足二沉池运行的诸多的条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有如下几点:1.1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特别是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影响着二沉池的工艺设计与运行。
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有二个:一是污泥指数SVl(mL∕g);二是污泥沉降比:SV%oSVl的物理意义是:曝气池出口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mL) oSV%又称30分钟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分钟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浓缩池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同时减少死水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分离的区域;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或向下沉淀时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而与沉淀池的深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理论上讲,池体越浅,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理论依据所在。
使这些沉淀池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 5〜3. 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 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 6〜0. 9m/min。
(3) 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 (m 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 / s。
(4) 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 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 15〜0. 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 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 1〜0. 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 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 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 5〜1. 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 25〜0. 5m。
(6) 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 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 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 3m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0.2m3/s,设计人数N=10万人,沉淀时间t=。
斜管沉淀池设计方案1.二层池改建说明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取消MBR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构造】精心整理根据水流和泥流的相对方向,可将斜板斜管沉淀池分为异向流(逆向流)、同流向和测向流(横向流)三种类型,其中异向流,应用的最广。
异向流的特点:水流向上、泥流向下,倾角60度。
初步设定为横向流。
【斜管沉淀池的排泥】池也不少,但须严格管理,不然容易堵塞,造成排泥困难,影响沉淀效果。
适用于中小水量的斜板沉淀池,面积小,管长不大条件下。
精心整理C多斗式排泥比穿孔管排泥较易控制管理,且不易堵塞,适用于中小型斜板沉淀池,但斗深增加池壁高度,影响土建造价。
2.设计参数及要求▲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次,或设斜管冲洗设施。
5.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条件:用水量800m3/d左右设计参数:沉淀池个数n=3精心整理沉淀池表面负荷:q=2.4m3/(m2·h)斜管孔径为100mm斜管水平倾角为60°设计计算:。
斜管的自身垂直高度h3=1.0mt =(h2+h3)*60q=(1+1)*60/1=120min4.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精心整理污泥储存时间T=24h进水悬浮物浓度 C1=280mg/L=0.28⨯10-3 t/m3出水悬浮物浓度C2=30 mg/L=0.03⨯10-3 t/m3污泥密度γ=1t/m3o=97.50%γ50°Θ6. 沉淀池的总高度沉淀池超高h1=0.3m沉淀池底部缓冲层h4=1.0m∴ H=h1+h2+h3+h4+h5=0.3+1.0+1.0+1.0+2=5.3m精心整理7. 进水流入槽、布水孔设计采用条形平底槽, 等距设布水孔:孔尺寸200mm200mm6.斜管填料安装方法直管特点1、处理效率高于活性污泥法,一般水力负荷为300-500m3/ m2•d,有机负荷为2000-5000g/ m3,因此缩小了占地面积。
污泥体积负荷(qv)和表面负荷q′是设计计算二沉池表面积的参数。
二者有如下关系:q′=qv/(MLSS×SVI)在处理水量一定时,沉淀池表面面积与表面负荷成反比,A =Q/q′,为了保持较低的出水SS值和BOD值,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中规定活性污泥法二沉池表面水力负荷1.0-2.5m3/(m2.h) ,德国对水平流态的二沉池(平流、辐流二沉池)规定:q′≯1.6 m3/(m2.h);qv≦0.45m3/(m2•h),对竖流式沉淀池,因存在着污泥层的过滤作用和活性污泥的絮凝作用,污泥体积负荷较大q′≯2.0 m3/(m2.h)、qv≦0.6m3/(m2•h)。
浓缩机设计选型及典型矿山工艺流程朱长亮河北邯邢矿冶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9-03-16第一章设备选型1.概述浓缩设备在选矿厂一般用于过滤之前的精矿浓缩和尾矿脱水,还可广泛用于煤炭、化工、建材以及水源和污水处理等工业中含固料浆液的浓缩和净化。
浓缩机主要由圆形浓缩池和耙式刮泥机两大部分组成,浓缩池里悬浮于矿浆中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上部则成为澄清水,使固液得以分离。
沉积于浓缩池底部的矿泥由耙式刮泥机连续地刮集到池底中心排矿口排出,而澄清水则由浓缩池上沿溢出。
常用的浓缩设备有中心传动式和周边传动式浓缩机、周边传动式浓缩机又分为辊轮传动式和齿条传动式两类。
在黄金选矿生产中,常用多层浓缩机。
我国于1954年由沈矿开始仿制原苏式浓缩机,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初步形成我国的浓缩机系列,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国内中小型选矿厂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初,浓缩机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浓缩机的迅速发展,各种型式的、多种规格的、技术先进的浓缩机陆续出现,如Ф100m大型浓缩机、自动提耙的周边传动式浓缩机、高效浓缩机、深锥浓缩机、大型澄清机械等。
我国生产的中心传动式浓缩机目前多为中小型、直径在20m以下,超过Ф20m的有Ф45m以及Ф38m、Ф42m的;而周边传动式浓缩机直径一般为15-53m,此外还有少数达到Ф100m以上的几种规格。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二沉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主要设施之一,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沉淀物。
它通过静态沉淀的原理来实现悬浮物的分离,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包括污水流量、沉淀时间、设计参数等方面的考虑。
一、污水流量的计算二沉池的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污水流量。
通常,污水流量是通过对城市排污水收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来确定的。
对于已有的污水处理厂,可以直接通过测量出厂流量来确定。
流量的计算通常包括平均日流量、最大日流量、小时最大流量等。
二、沉淀时间的计算沉淀时间是指污水从进入二沉池到流出二沉池的所需时间。
它是设计二沉池容积的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一次沉淀时间范围为1.5-3小时。
沉淀时间的计算可以采用以下公式:Tv=Q/V其中,Tv为沉淀时间,Q为污水流量,V为二沉池容积。
三、二沉池容积的计算二沉池容积的计算可以采用水力负荷法和污泥负荷法两种方法。
1.水力负荷法水力负荷法是基于入口和出口的液体负荷以及沉淀速度来计算的。
二沉池的水力负荷计算公式如下:F=Q/A其中,F为水力负荷,Q为污水流量,A为二沉池的有效面积。
根据沉淀速度来确定二沉池容积。
一般沉淀速度范围为0.1-0.3m/s。
2.污泥负荷法污泥负荷法是根据污泥生成的速率来计算二沉池容积。
二沉池的污泥负荷计算公式如下:L=V/Q其中,L为污泥负荷,V为二沉池容积,Q为污水流量。
污泥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试验来确定,一般范围为0.1-0.3 kg/(d·m^3)。
四、设计参数的计算除了污水流量和二沉池容积外,还需要进行其他设计参数的计算,如进出口管道的尺寸、出水质量要求等。
进出口管道的尺寸计算通常通过流速计算来确定。
一般来说,流速范围为0.3-0.6m/s。
出水质量要求通常根据具体的污水处理标准来确定,如COD、BOD、悬浮物等的目标浓度。
综上所述,二沉池的设计计算主要包括污水流量、沉淀时间、二沉池容积以及其他设计参数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合理的设计计算,可以确保二沉池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
二沉池设计计算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 ,表面水力负荷)/(5.1~6.023h m m •,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 ,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1502d m kg •≤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园斗宜为55°5.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 ,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
8、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 /(s ·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 /h ,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 。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 (1)沉淀池表面积2'max 7805.12360065.0mnq Q F =⨯⨯==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3m s ; 'q —表面负荷,取321.5m m h ⋅;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m FD 52.3114.378044=⨯==π取32m 。
2、实际水面面积222'25.8044324m D F =⨯==ππ实际负荷)/(45.1322360065.0442322max h m m D n Q q •=⨯⨯⨯==ππ,符合要求。
3、沉淀池有效水深t q h '1=式中 t ——沉淀时间,取2h 。
m h 0.325.11=⨯=径深比为:67.103321==h D ,在6至12之间。
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r X RRX +=1 则 L mg X R X r /900040008.01111=⨯⎪⎭⎫ ⎝⎛+=⎪⎭⎫ ⎝⎛+=采用间歇排泥,设计中取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为2T h =3108.923242)90004000(212400020000)8.01()(21)1(m N X X QXT R V r =⨯⨯+⨯⨯⨯⨯+=++=5、污泥斗计算αtan )(15r r h -=式中 r ——污泥斗上部半径,m ; 1r ——污泥斗下部半径,m ; α——倾角,一般为60C ︒。
设计中取 r =2m ,1r =1m 。
m 73.160tan )12(tan )(15=︒-=-=αr r h 污泥斗体积计算:322222121557.12)1122(383.114.3)(3m r r r r h V =+⨯+⨯=++=π6、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设计中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池底坡度为0.05 m r D h 7.005.02223205.0224=⨯⨯-=⨯-=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体积:32221124494.213)443232(127.014.3)(12m D DD D h V =+⨯+⨯=++=π则还需要的圆柱部分的体积:3541344.6967.1294.21308.923m V V V V =--=--= 高度为:m F V h 87.025.80444.696'33===7、沉淀池总高度设计中取 超高0.3h m =,缓冲层高度 20.3h m =m h h h h h h H 9.673.17.087.03.00.33.054321=+++++=+++++=辐流沉淀池示意图见图4-2图4-2 二沉池高度示意图8、排泥装置二沉池连续刮泥吸泥。
本设计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将泥刮至污泥斗。
在二沉池的绗架上设有10=i ‰的污泥流动槽,经渐缩后流出二沉池,采用渐缩是为保证中心管内污泥流速不宜过大,以利于气水分离。
因为池径大于20m,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传动装置在绗架的缘外,刮泥机旋转速度一般为1~3rad/h 。
外围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超过3m/min ,一般采用1.5m/min ,则刮泥机为1.5rad/min 。
① 吸泥管流量二沉池排出的污泥流量按80%的回流比计,则其回流量为:s m Q R Q /37.046296.08.035=⨯==本设计中拟用6个吸泥管,每个吸泥管流量为:sm Q Q /031.02637.02635=⨯=⨯=规范规定,吸泥管管径一般在150~600mm 之间,拟选用mm d 250=,s m d Q v /63.025.014.3031.04422=⨯⨯==π,71.81000=i 。
② 水力损失计算以最远一根虹吸管为最不利点考虑,这条管路长4m ,4.0=进口ξ,0.1=出口ξ,局部水头损失为()m g v h 028.08.9263.00.14.02221=⨯⨯+==ξ沿程水头损失为m h 0348.04‰71.82=⨯=中心排泥管s m Q 35123.0337.03== 故中心管选择DN500,s m v 25.1=,100096.4=i()m g v h 11.08.9225.10.14.02223=⨯⨯+==ξm iL h 02.00.4‰96.44=⨯==泥槽内损失20.02001.05=⨯==iL h m泥由槽底跌落至泥面(中心筒内)10.06=h m ,槽内泥高10.07=h m 。
则吸泥管路上总水头损失为7654321h h h h h h h h ++++++=10.010.020.002.011.00348.0028.0++++++= m 5928.0= ③ 吸泥管布置所以,6根吸泥管延迟经均匀布置。
9、二沉池进水部分计算二沉池进水部分采用中心进水,中心管采用铸铁管,出水端用渐扩管。
为了配水均匀,岩套管周围设一系列潜孔,并在套管外设稳流罩。
(1)进水管计算当回流比80%R =时,单池进水管设计流量为()()sm Q R Q 31585.0325.08.011=⨯+='⨯+=进水管管径取为mm D 9001= 则 流速:s m AQ v 92.09.014.3585.0421=⨯⨯==当为非满流时,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常用资料知:流速为1.43m s 。
(2)进水竖井计算进水竖孔直径为mm D 20002=进水竖井采用多孔配水,配水口尺寸为m m 5.15.0⨯,共设8个沿井壁均匀分布;流速为:()2.0~15.013.065.15.0585.01<=⨯⨯==s m A Q v ,符合要求孔距为:m D l 285.0665.014.30.2665.02=⨯-⨯=⨯-=π 设管壁厚为0.15m ,则m D 3.2215.00.2=⨯+=外(3)稳流罩计算稳流筒过流面积 vQ f 进=式中 v ——稳流筒筒中流速,一般采用s m 02.0~03.0。
设计中取s m v 03.0=25.1903.0585.0m f ==稳流筒直径m D fD 37.50.214.35.19442223=+⨯=+=π10、 二沉池出水部分设计 ① 集水槽的设计本设计考虑集水槽为矩形断面,取底宽=b 0.8m ,集水槽距外缘距池边0.5m ,集水槽壁厚采用0.15m ,则集水槽宽度为:10.1215.08.0=⨯⨯m 。
设计中采用Q Q α=',其中α——安全系数,取1.5,得s m Q 3'4875.0325.05.1=⨯=集水槽内水流速度为:s m F Q v 87.07.08.04875.0'=⨯==s m 4.0> 符合要求。
采用双侧集水环形集水槽计算,槽内终点水深为m vb q h 23.08.087.02325.02=⨯==槽内起点水深为3222332h h h h k += 式中 k h ——槽内临界水深,m ; α——系数,一般采用1.0。
m g gb aq h k 161.08.02325.00.1322322=⨯⎪⎭⎫ ⎝⎛⨯== 3222332h h h h k +=m 65.023.023.0161.02322=+⨯= 校核如下:因此,设计取槽内水深为0.7m ,取超高0.3m ,则集水槽总高为0.13.07.0=+m 。
集水槽水力计算()()m D l 83.971.23314.38.0215.025.0=-⨯=-⨯-⨯-=π湿周: m h b X 2.27.028.02=⨯+=+= 水力半径: m X W R 255.02.28.07.0=⨯==水流坡度: %079.0255.0013.087.0232232=⎪⎪⎭⎫ ⎝⎛⨯⨯=⎪⎪⎭⎫ ⎝⎛=--vnR i 则沿程水头损失为:m il h 077.083.97%079.01=⨯==局部按沿程水头损失的30%计,则集水槽内水头损失为:()m h h 1.0077.03.13.011=⨯=+=② 出水堰的计算二沉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主要构筑物,污水在二沉池中得到净化后,出水的水质指标大多已定,故二沉池的设计相当重要。
本设计考虑到薄壁堰不能满足堰上负荷,故采用︒90三角堰出水。
如图5-3所示。
图5-3 三角堰示意图LQ q qh L L L bL n n Q q ==+===052217.0 式中 q ——三角堰单堰流量,s L ; Q ——进水流量,m 3; L ——集水堰总长度,m ; 1L ——集水堰外侧堰长,m ; 2L ——集水堰内侧堰长,m ; n ——三角堰数量,个; b ——三角堰单宽,m ; h ——堰上水头,m ; 0q ——堰上负荷,()m s L ⋅。
设计中取m b 16.0=()m L 48.10014.325.0331=⨯⨯-= ()m L 456.9514.328.025.0332=⨯⨯-⨯-=m L L L 936.195456.9548.10021=+=+= 6.122416.0936.195===b L n 取1225个s L n Q q 265.012251000325.0=⨯==m q h 027.03.07.07.05252=⨯==()m s L L Q q ⋅=⨯==66.1936.1951000325.00介于()m s L ⋅9.2~5.1之间,符合要实用标准文档文案大全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