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2二躯干骨三颅骨
- 格式:pptx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25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全身骨借骨连结构成的整体支架称骨骼。
运动系统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0~70%,构成人体的基本框架,具有支持人体、保护体内器官和运动的功能。
在人体的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
骨性标志、肌性标志:我们常把体表可被识别或可摸到的骨结构称为骨性标志,把体表可看到的肌隆起或凹陷称为肌性标志。
第一节骨和骨的连结一、骨和骨连结总论(一)骨总论1.数目成人全身骨共有206块。
2.分类(1)根据部位分类: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根据外形分类: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类型。
3.形态(l)长骨:呈圆柱形或三棱形,有一体两端。
中部称骨干(骨体),其内部的空腔称骨髓腔,两端膨大的部分称骺。
(2)短骨:似立方体形,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呈板状,如颅盖诸骨、胸骨等。
(4)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椎骨、颅底诸骨等。
此外,尚有一种籽骨,多发生在某肌腱内,呈扁圆形,如髌骨等。
术语:*对骨的描述,常用突、棘、粗隆,凹、窝、压迹,腔、窦、小房,管、口、孔、裂等术语。
4.基本构造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1)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类型。
l)骨密质:致密坚硬,耐压性强,位于骨的表面。
长骨骨干处骨密质较厚。
2)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结构疏松,位于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
颅盖诸扁骨的内、外两层骨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和外板,中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l)特点: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其内面有大量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2)作用:决定骨的生长、营养及其损伤后的修复。
(3)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l)红骨髓:呈深红色,主要由网状组织、血细胞和少量脂肪组织等构成,有造血机能。
5岁前,全身所有骨内均为红骨髓;从6岁前后开始,部分骨的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至成年,仅长骨的两端、扁骨和不规则骨有红骨髓。
运动系统组成及功能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骨通过骨连接互相连接在一起组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
骨骼肌是动力部分,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引起各种运动。
1、骨和骨连接成人共有206块骨。
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四肢骨又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根据形态,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长骨多位于四肢,呈中空的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体部细长称为骨干,内有管状的骨髓腔。
长骨两端膨大称为骺,幼年时,骺和干结合部有一层软骨称为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钙化为骺线,骨即不再增长;短骨近似立方体,主要分布于手腕和足的后部。
扁骨呈板状,主要参与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
有的不规则骨内含有含气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及血管及神经等构成。
骨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结缔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两部分。
骨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前者主要由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组成,使骨具有韧性和一定的弹性,后者主要由钙盐(如磷酸钙和碳酸钙)组成,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机物逐渐减少,无机物逐渐增多。
成人骨质内的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
幼儿骨质内有机物含量比成人多,因而富有韧性和弹性,但硬度小,不容易发生骨折,易于变形。
老人的骨质无机物含量较高,因而骨的韧性和弹性小而脆性大,硬度高,容易发生骨折。
若老年人伴有大量钙的流失,则骨的密度下降,形成骨质疏松,以致骨质变脆,硬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
同时,骨为体内最大的钙库,人体的钙99%存在于骨内。
当血钙增高时,钙盐可沉积于骨内;反之,当血钙降低时,可使骨钙溶解入血,以此来调节血钙的浓度。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歇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
在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
随着年龄增大,成人的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为脂肪所代替,形成黄骨髓。
解剖一.运动系统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2.成人骨总计206块:分为躯干骨,颅骨,四肢骨3.骨的基本构造:骨质、骨髓和骨膜骨髓中有造血机能的叫红骨髓,长大后部分变成黄骨髓骨膜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有重要作用4.骨连结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及半月板关节的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环转5.脊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和复杂的韧带关节连结而成椎骨:椎体、椎弓及椎弓上发出的突起椎体:椎管,管中容纳脊髓椎弓:棘突、横突颈椎:第七颈椎又称隆椎腰椎:椎体最大,棘突呈板状且水平伸向后方,棘突间隙较大6.椎骨的连结: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相连结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7.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从侧面观察上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颈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后,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后这些生理性弯曲增强了脊柱的弹性和支持能力,对行走或跳跃所产生的震动起缓冲作用。
8.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及1块胸骨连结而成胸骨:胸骨角正对第二肋胸廓有维持体形,保护胸腔内脏器及参与呼吸运动等功能9.颅骨:共23块脑颅:由8块颅骨构成,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一块,顶骨、颞骨各2块。
面颅:由15块颅骨构成,犁骨、下颌骨、舌骨各一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颚骨各两块。
10颅的整体观:由额、顶、颞、蝶4块骨构成,四骨相连的点叫翼点颞下颌关节:是颅骨连结中唯一的关节,可作张口,闭口、前后及左右移动等动作11.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及手骨肩胛骨:外侧角有关节盂。
内侧角平第二肋,下角平第七肋肱骨:容易骨折部位:外科颈尺骨:后内方:尺骨茎突桡骨:外侧由向下突起叫桡骨茎突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及指骨三部分12.上肢骨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肩关节的特点是肱骨头打,关节盂小,关节囊松而薄;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前、后壁都有肌和腱加强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的上端构成。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解剖学之运动学系统构成
解剖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运动系统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在运动系统的学习中可分为骨、骨连结以及骨骼肌三部分。
首先,骨学中,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按照骨的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颅骨,包括脑颅骨和面颅骨。
脑颅骨共8块,包括有成对的顶骨、颞骨和不成对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骨共15块,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下鼻甲和腭骨,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在记忆的时候,脑颅骨可记忆成对的,而面颅骨记忆不成对的,这样会方便记忆。
2.躯干骨,包括26块脊柱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
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首先是椎骨,椎骨由位于前部椎体和位于后部椎弓构成。
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
颈椎、胸椎和腰椎都有特征性结构:颈椎,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有横突孔;胸椎,棘突较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横突肋凹(特征性);腰椎,椎体粗壮,棘突宽厚呈板状,水平后伸;而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骶管上通椎管,下端开口称骶管裂孔。
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时常以此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其次是胸骨,最重要的是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最后是肋骨,包括
真肋、假肋以及浮肋。
3.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