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 格式:pptx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11
古文在百度上搜索方式:古文题目+ 中招试题比较阅读真题以下真题没有参考答案一、【山西省2006年】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7~10题。
(10分)【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2)窥谷忘反.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3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实是/欲界之仙都B. 蝉/则千转不穷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 水/皆缥碧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
(2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
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 ”即可看出。
(3分)[参考答案]10、(2分)C11、(2分)B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八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 17 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2)不以疾.也疾:(3)发.大溪口发:(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等到夏秋水涨时,。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1)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2)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解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集锦甲《三峡》和乙《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甲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水,而水以夏水为盛,主要用了侧面描写,烘托出水的湍急;乙文写水,先写静态的水,突出水之清澈,再写动态的水,突出水之湍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尽显水之异。
3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写山,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乙文写山,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山奇的特点。
4甲乙两文作者在欣赏美景时都发出了感慨,甲文作者用“良多趣味”来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乙文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的叫声,甲文用猿声渲染深秋凄清悲凉的气氛;乙文用猿鸣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013中考山水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一、【参考范围】:《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三峡》、《答谢钟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
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
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
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一)《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互相轩.邈()⑵晓雾将歇.()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D、康乐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是两篇描写朱元思与中书进行书信往来的文学作品。
无论从主题内容、情感表达、文体语言还是艺术手法等方面,这两篇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主题内容来看,《朱元思书》主要描述了朱元思表达怀念之情和推崇之意,向中书表示了他的崇高情操和儒家理念。
他以散文的形式,深情地回忆自己与中书的往事,表达了对中书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答谢中书书》则是中书回信,表达了对朱元思的感激和赞许,回应了他的赞美和思念之意。
两篇作品通过书信往来,以个人感受和真实情感为基础,既反映了作者对友谊的重视,也传递了一种家国情怀和儒家思想。
这些主题内容在两篇作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表达,并体现了作者对友情、儒家文化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其次,从情感表达来看,《朱元思书》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中书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中书的赞许之情。
而《答谢中书书》则是中书对朱元思的应答,表达了作者对朱元思的感激和对友情的理解。
两篇作品都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真诚的情谊。
再次,从文体语言来看,《朱元思书》采用了散文的形式,以自由散漫的文风和抒情的笔调,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而《答谢中书书》则以书信的形式回应了朱元思的来信,采用了相对简洁明了的语言,并结合了修辞手法,将感激和赞许表达得更加准确和生动。
两篇作品在文体语言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从艺术手法来看,《朱元思书》以回忆和抒情为主要手法,通过回忆过去和表达情感来展示主题,并通过描写细节和情感表达,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而《答谢中书书》则采用了感激和赞许的手法,通过回应赞美和表达感激之情,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和对朋友的珍视。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抒情和表达的手法,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感动和深思。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24组)一、三峡(一)(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郦道元《西陵峡》)1.以下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给自足B.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素.食C.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妙D.良.多趣味用心良.苦良.久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甲文先写三峡周围的山势,次写夏水,再写春冬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前人记载或传说中身临三峡险境觉得可怕,作者却写出不同的感觉,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二)(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元思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三峡》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绝世佳作。
在他的诗作中,有一首名为《与朱元思书》的诗,表达了对朱元思的钦佩之情。
《中书书小石潭记》也是朱元思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雄浑的文辞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朱元思在《三峡》和《中书书小石潭记》中所展现出的文言现象。
一、《三峡》的文言风格1. 对古代文学的借鉴在《三峡》中,朱元思深受古代文学的影响,他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运用古典修辞手法,赋予诗篇以古韵。
这种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使得《三峡》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我国的壮丽风采。
2. 严谨的句式结构朱元思在《三峡》中运用了严谨的句式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呼应和对仗使得整篇诗篇显得更加凝练。
他精心雕琢每一个字词,使得诗篇的细节更加丰富,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3. 古典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三峡》中,朱元思运用了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古典修辞手法,使得诗篇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篇的表现力,同时也展现了朱元思深厚的文学修养。
二、《中书书小石潭记》中的文言风格1. 古文清峻《中书书小石潭记》以其古文清峻著称,朱元思运用了丰富的古词句,以言简意赅的句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这种古文清峻的风格,体现了朱元思对古代文学的尊崇和借鉴。
2. 对典籍的敬仰在《中书书小石潭记》中,朱元思多次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诗句,他对典籍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对典籍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了朱元思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扬。
3. 褒扬自然,咏叹风物《中书书小石潭记》以古文清峻的风格,褒扬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朱元思用深沉的文字描绘了小石潭的奇特景观,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咏叹之情。
三、文言现象的启示1. 传统文化的传承朱元思在《三峡》和《中书书小石潭记》中所展现出的文言现象,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深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致力于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入古典的文学风格,使得诗篇更具韵味、更具历史价值。
跟着书本去旅行——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学习一、单元主题读千古奇文,赏山川美景二、教材分析郦道元的《三峡》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
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三、组元意图中国古人非常善于欣赏山水之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已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美文。
本学习单元所选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都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都带有骈文特点,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以精炼的文字描绘了或壮美或秀美,或凄美或优美的山水景物,体验作者观景时的情景和视角,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绘景物及其特点与神韵,发现词语背后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独特的情感;在写作技法上,其完美诠释“诗中有画”的妙处,努力用语言营造画面感,多方法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谋篇布局精巧且值得借鉴;通过前后勾连、同课勾连、异课勾连等方法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体会古今汉语的特点。
四、单元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学段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学业质量描述:“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方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与朱元思书》《三峡》比较阅读1.相同之处:都主要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
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2.不同之处: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持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A、[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急湍甚.箭()(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3)至于夏水襄.陵()(4)属.引凄异()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3.【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几个字总写,然后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
4.【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从【甲】文中的“望峰息心”和“”可看出还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心态。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注】①挐:撑(船)。
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
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
④芥:比喻细微,微小。
⑤①白:酒杯。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3)上下一白 (4)及下船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填空和简答。
(5分)(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2分)【答案】1.(4分)(1)比高 (2)看到(3)全,部(4)到,等到每空1分。
2.(2分)A3.(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专题07 答谢中书书(八上)一、文言文阅读(共7题)1.(八上·泉港期中)《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B.蝉/则千转不穷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水/皆缥碧(2)翻译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①晓雾将歇________ ②水皆缥碧________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④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3)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俱备有时见日B.山川之美若脱笼之鹄C.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D.沉鳞竞跃鳞浪层层(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热爱之情。
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________”即可看出。
2.[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写到“高峰入云”,吴均《与朱元思书》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训练6篇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_____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_______________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_______________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