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分析: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摩擦与汽车防抱死系统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教材特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过液体压强以后,进一步了解大气压强的知识,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量及其应用。

教材按照“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认识大气压的应用”的顺序编写。(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达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2)教材通过“信息浏览: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发展史的同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再者通过活动2介绍了估测大气压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大气压的测量过程,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体验大气压的大小。(3)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和两种气压计。(4)对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的感受、日常生活应用和航天事业三个侧面加以介绍,从日常生活到科技领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STS”栏目介绍了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航等内容。整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2.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又要让学生观察实验,交流讨论,时间紧张。所以经备课组研究将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授至“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二课时学习“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并进行巩固练习。且在第一课时中将图8-27的实验移到巩固练习,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能起到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学情分析

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平常很难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所以学生并不容易感知和理解大气压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大气压的存在”。要多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在感悟大气压强的“神奇”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大气压是确实存在的。通过亲自经历测量大气压的过程,感悟大气压强的大小;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分析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乐于用身边器材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

四、分析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及处理

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处理:(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补充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大气压确实存在,几个实验中尤以小洋人奶瓶实验效果更好,学生兴趣浓,直观感受深,信息刺激强。

(2)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人生活在大气中,对大气压感受很不深,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都不能直接演示,只能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让学生计算出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让学生切实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2.难点及突破

难点:(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突破:(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通过改变透明杯口的朝向,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让学生反复观察课件,希望通过多次刺激加深对实验过程的认识。关于“大气压等于高为760mm的汞液柱产生的压强”的原因,由于分析过程太难,就是有时间分析,学生也很难听懂,所以实际教学中,只从大气压支持着汞柱,简单直接地得出两者压强相等。

(3)感知大气压的大小:除了上述所述之外,还可以举一些数据加以说明。

五、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通过复习液体压强产生原因及方向,引出空气有重力,能不能产生压强,压强方向怎样,过度到新授,使前后知识相衔接,降低新旧知识过度的台阶。

2.通过教师补充设计的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通过演示演示实验3让学生感受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

3.关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只让学生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作简单了解。

4.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即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也直观地说明了大气压值是很大的,能很自然地引出“大气压到底有多大”,进而过渡到“怎样测量大气压”。

5.估测大气压:重在交给学生估测的方法,在讨论估测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后,自然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6.托里拆利实验:重在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到是大气压支持着高为760mm汞柱。但实验不能直接演示,所以用课件反复展示实验过程。

7.反馈练习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设计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体见教案)

8.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你有什么收获”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9.布置作业

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没有课堂书面作业,但我根据本节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两个练习,并要求学生下节课展示,这样做既对学生做出了严格要求,也给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多,大气压概念抽象,学生感受不像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那么直观,大脑对知识刺激产生的痕迹不很深。

2.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展示不够,学生对实验过程不很清晰,对现象的语言叙述不明了。

3.估测大气压的处理不能落到实处,课后学生动手做的不很多,问其原因,大多回答:找不到注射器,也不知道挂什么重物,下节课或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共同做实验:

器材:一次性注射器(20ml)、刻度尺、盛水塑料桶、杆秤

实验过程:(略)

收集的数据:V=20ml=20cm3 h=7cm

塑料桶和水的总质量m=

计算:F=G=×kg=

S=V/L=20cm3/7cm=×10-4m2

p=F/S=×10-4m2=×104Pa

4.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明确,课后了解了他们哪些知识未听懂。主要有:(1)大气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2)为什么大气压朝向各个方向(3)为什么大气压等于高为760mm汞柱产生的压强。这些教师需要作必要的说明,高速他们本节课只要认识到什么程度,至于他们的疑问,不需要掌握或者暂时还很难讲清。

5.一个想法:是否有必要将每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用小黑板挂出或印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