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声学发展史.ppt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62
声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声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工作主要在音乐方面。
《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令伶伦取竹作律,增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
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管(笛、箫)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这样听起来都很和谐,这是最早的声学定律。
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自然律,只不过是用弦作基础。
古代对声本质的认识与今天的声学理论很接近。
在东西方,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某种方式传到人耳,引起人的听觉。
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
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几乎同时代所有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对研究物体的振动和声的产生原理作过贡献。
声的.传播问题很早就受到了注意,早在2000年前,中国和西方就都有人把声的传播与水面波纹相类比。
1635年就有人用远地枪声测声速,以后方法又不断改进。
1738年,巴黎科学院的科学家利用炮声进行测量,得到0℃时空气声速为332m/s。
1827年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和法国数学家斯特姆在日内瓦湖进行实验,得到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35m/s,这在当时“声学仪器”只有停表和人耳的情况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强约为10-12W/m2,在1000Hz时相应的空气质点振动位移约是10-11m,可见人耳对声的接收本领确实惊人。
19世纪中就有不少人耳解剖的工作和对人耳功能的探讨,1843年发现著名的电路定律的欧姆提出,人耳可把复杂的声音分解成谐波分量,并按分音大小判断音色的理论。
在欧姆声学理论的启发下,人们开展了听觉的声学研究(以后称为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名的是亥姆霍兹的《音的感知》。
至今完整的听觉理论还未能形成,目前人们对声刺激通过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过程有所了解,但这过程以后大脑皮层如何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古代声学发展简介——应物10902 舒浪20世纪70年代,音乐家吕骥、黄翔鹏等人在普查和测试古乐器当中,偶然发现一个编钟壳体能演奏出两个基音。
当时简直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谁也说不清楚一钟双音的物理机制,一场有否双音钟的争论由此而发。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证实确有双音钟,因为在它的每一钟体的鼓中央与鼓侧旁分明标出两个基音的音高。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声学家的重视。
他们以最先进的实验手段揭开了双音钟的奥秘。
一时间,为了弄清古代人的创造发明物的机制,忙坏了今日的音乐界与科学界的学者。
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声学史》卷告诉我们的一个故事。
其实中国人民很早就和声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神话传说及典籍,在距今五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地新石器时代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创造的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乐器与舞蹈,当时的音乐并非是用于娱乐而是用来祈福,如打击乐器,管乐器及用以招来雨水,驱除乾旱之舞。
之后逐渐过渡到夏、商时期,根据古典文献记载,此时的音乐舞蹈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继而到了周代,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
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
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
而在周代还有采风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收集民歌民谣,为后代保留了许多的民间风采,在春秋时期经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荆轲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声学发展简史丄声学就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得产生.传播.接收与效应得物理学分支学科。
媒质包括幹种状态得物质,可以就是弹性媒质也可以就是非弹性媒质;机械波就是抬质点运动变化得传播现彖。
A声学发展简史声音就是人类最早研究得物理现彖之一,声学就是经典物理学中历史垠悠久,并且十前仍处在前沿地位得唯一得物理学分支学科°从上古起直到19世纪,人们都就是把声音理解为可听声得同义语•中国先秦时就说''悄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与乃成乐”。
声、音、乐三者不同,但都指可以听到得现象。
同时又说''凡响F1声;声引起得感觉(声觉)就是响,但也称为声,这与现代对声得定义相同•西方国家也就是如此,英文得得词源來源于希腊文•总思就就是''听觉-鼻世界上最早得声学研究工作主要在音乐方而。
《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令伶伦取竹作律. 増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
三分损益法就就是把管(笛.箫)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这样听起來都很与谐,这就是最早得声学定律。
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得自然律.只不过就是用弦作基础。
亠195 7年在中国河南信阳出上「蟠螭文編钟,它就是为纪念甘国于公元前5 25年与楚作战而铸得。
其音阶完全符合自然律,音色淸纯,可以用來演奏现代音乐。
15 8 4年, 明朝朱载垢提出了平均律占片代乐器制造中使用得乐律完全相同,但比西方早提出30 0年。
占代除了对声传播方式得认识外.对声木质得认识也与今天得完全相同。
在东西方.都认为声音就是由物体运动产生得.在空气中以某种方式传到人耳月I起人得听觉•这种认识现在瞧起來很简单,旦就是从古代人们得知识水平來瞧,却很了不起。
-例如,很长时期内.占代人们对日常遇到得光与热就没有正确得认识. 一宜到牛顿得时代「人们对光得认识还有粒子说与波动说得争执,且粒子说占有优势。
至于热学. ''热质〃说得影响时间则更长.直到19世纪后期,恩格斯还对它进行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