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病原生物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35 MB
- 文档页数:33
包虫病课件一、概述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由寄生于犬科动物肠道中的绦虫——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的中绦期幼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包虫病可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
我国是包虫病高发区,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为了提高大家对包虫病的认识,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传播,本文将详细介绍包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二、病原学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科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条件下发育成六钩蚴。
当人或动物摄入含有六钩蚴的虫卵时,六钩蚴在肠道内孵出,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肝脏和肺部所阻留,形成包囊。
包囊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症状。
泡型包虫病的病原体为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的中绦期幼虫,其致病机制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
三、流行病学包虫病呈全球分布,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包虫病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犬科动物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而牛、羊等家畜和人为中间宿主。
传播途径主要是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带有虫卵的犬科动物。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牧民、兽医和从事畜牧业的工作人员。
四、临床表现1.囊型包虫病:病程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
随着包囊增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肝区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
当包囊破裂时,可引发过敏反应和感染。
若包囊侵犯重要器官,如脑、心脏等,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2.泡型包虫病:病程较短,病情进展迅速。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包囊增大,可出现肝区疼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等。
泡型包虫病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引发并发症。
五、诊断包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发现肝、肺等部位的单发或多发包囊。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测(如ELISA、免疫印迹等)和病原学检查(如包囊穿刺液检查、粪便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