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提问是探究的前提,学生提问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根据平时的教学信息和调查了解,学生的提问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等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从创设民主氛围、创设问题情意、教授质疑方法、提供解疑机会等四个方面阐述小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提问能力民主氛围问题情境质疑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学生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对这个课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有以下一些思考和认识与同行切磋。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而课堂上学生一般会表现出“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让人瞧不起自己。这些心理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最终学生也无疑可问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且要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2>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打消学生的惧怕和隔阂心理。<3>尊重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要乐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4>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状态的倾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质疑行为,

然后加以引导,使之纳入“正题”。此处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氛围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让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引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吧: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小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景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学生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的好学倾向,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教授质疑方法,让学生能于提问题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为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好问和好奇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会问”、“善问”。在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从最基本的问题质疑,如“比的意义”教学中,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与分数有什么关系?<2>从课题入手,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去质疑,把课题具体化,从而明确学什么。例如:学习《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这一课题时,可质疑:①什么是小数?怎样的小数叫一位小数?②小数怎样读?怎样写?③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④小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等等。<3>在比较中质疑,如方程与等式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4>从原因上质疑。如在“一个最简

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规律中,可质疑为什么分母的质因数只能含有2、5?到底是什么原因呢?<5>从结论(概念)质疑,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结论中为什么要用“只”字,少了这个“只”字行吗?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

四、提供解疑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抓住“问的契机”,做到会问、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 16÷3= 32÷3= 21÷3=

81÷3= 11÷3= 342÷3= 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于是提出了400米与800米赛跑的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样的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