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参评申报表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举办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例评选活动的通知淄教电字【2012】1号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局属各学校:为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决定举办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选活动,现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活动项目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选活动,包括交互电子白板应用课例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例两个项目。
二、评选方式评选将按照30%、50%、20%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
同时,根据各单位活动组织情况、报送时间及参评成绩,设优秀组织奖。
三、参评要求参评课例要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学科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突出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提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软件,力求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并在常态化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科教学特点,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教学相长,体现师生共同成长。
1.交互电子白板应用课例参评课例要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环境(既包括传统电子白板产品,也包括交互式一体机如等离子、液晶、LED、背投等)的教学设计,阐述交互技术的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明示教学中所用资源(教学平台、学习工具或软件)。
教学过程要体现交互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充分体现课堂的互动和交流,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总结与反思要包括应用交互技术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1)课例光盘内容要求:一节根据教学设计实施的课堂教学录像(一个标准课时);(2)录像技术指标:拍摄录像时采用双机位或多机位,用数据线或录屏软件专门采集白板图像,对拍摄到的上课录像和白板图像进行编辑,恰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电子白板上的内容;推荐采用MPEG-2标准对拍摄的课例进行压缩,也可用wmv标准进行压缩,压缩的视频码流为5000kbps,音频码流192kbps,45分钟的课程文件的大小约为1.7GB,可使用软件“格式工厂”的最新版本进行视频的压缩处理。
附件2教学设计要求建议按照下图所示思路开展教学设计。
应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规律及已有基础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困难点及其最佳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诊断整合点,并根据整合点的需要选择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所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内容、对象、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及实效性强的整合点确定,整合点支撑软件选择及教学环境确定,教学反思等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一、教学内容分析概括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对学习本节课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学生学习本节课普遍存在的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具体要求表述。
例如,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教学重点,一般应为需要学生理解、熟记、系统掌握并转化为相应能力的内容。
教学难点,一般应为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或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特别是,应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
建议对基础概念类知识,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对方法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控制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根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
建议重点关注下列类型整合点: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学生需要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步骤,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
附件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课例相关要求及提交方式本附件主要说明展示类别及课例提交材料的相关要求,展示教师报名要求和相关材料提交方式。
一、展示类别及课例提交材料要求拟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课例展示的教师,须从研讨课、模拟展示课、观摩课、微课或智慧学习云课中选择一种类型准备相关材料,并提交给组委会,具体要求如下:(一)研讨课1.研讨内容及时间要求针对已经上过的一节课,阐述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智慧),教学的瓶颈性问题及破解这些问题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需要技术支持的融合点,按照融合点需要所选择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及工具软件(建议尽可能选择可交互性资源),以及利用所选择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和效果。
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融合点教学。
课例阐述时间7分钟。
2.提交课例须报送材料展示教师须提交按照自己教学思路和方法所统筹设计、选择和准备的教学套件资源,以及课例的说课课件和说课录像。
教学套件资源应包括教学设计(模板见附表2)、教学课件、教学资源与软件(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技术规范见附表7)、练习与作业、课堂录像等。
(二)模拟展示课1.模拟展示内容及时间要求针对已经上过的一节课,进行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模拟讲课。
应重点展示信息技术支持知识深度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探究的应用成效,以及基于数据的教学调控与个性化学习的应用效果。
应尽可能展现资源与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和学生智慧培养方面的教学安排。
课例模拟展示时间12分钟。
2.提交课例须报送材料展示教师须提交按照自己教学思路和方法所统筹设计、选择和准备的教学套件资源,以及该课例的模拟展示录像。
教学套件资源应包括教学设计(模板见附表2)、教学课件、教学资源与软件(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技术规范见附表7)、练习与作业、课堂录像等。
(三)观摩课1.上课内容及时间要求展示教师根据展示要求题目(题目见附表6),准备一节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融合创新现场观摩课。
优质课参评申报表附件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材料报送要求(一)教学设计要求建议按照下图所示思路开展教学设计。
应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规律及已有基础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困难点及其最佳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诊断整合点,并根据整合点的需要选择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所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内容、对象、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及实效性强的整合点确定,整合点支撑软件选择及教学环境确定,教学反思等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一、教学内容分析概括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对学习本节课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学生学习本节课普遍存在的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具体要求表述。
例如,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教学重点,一般应为需要学生理解、熟记、系统掌握并转化为相应能力的内容。
教学难点,一般应为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或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特别是,应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
建议对基础概念类知识,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对方法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控制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根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
建议重点关注下列类型整合点: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学生需要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步骤,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
参赛要求优质课大赛比赛的重点是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型和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比赛项目分为研讨课、模拟展示课、观摩课和微课。
(一)研讨课1.项目介绍针对已经上过的一节课,参赛教师在7分钟内,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智慧),落实教学目标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所确定的整合点,所选择的教学环境,为整合点所选择的资源与软件,应用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整合点教学。
2.参赛需报送材料(1)参赛教师推荐表(表格见附件一);(2)参赛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见附件二)、说课PPT、说课实录、教学资源与软件(教学课件,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技术规范见附件七)。
3.研讨课评分标准(见附件三)(二)模拟展示课1.项目介绍针对一节已经上过的课,在12分钟之内,向评审专家、现场参会教师模拟讲课。
应重点展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应尽可能展现学生智慧培养方面的教学安排。
2.参赛需报送材料(1)参赛教师推荐表(表格见附件一);(2)参赛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见附件二)、讲课PPT、模拟讲课实录、教学资源与软件(教学课件,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技术规范见附件七)。
3.模拟展示课评分标准(见附件四)。
(三)观摩课1.项目介绍在所规定的学科基础上,针对每一学科出一个题目,参赛教师根据题目准备一节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整合课。
应重点展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应尽可能展现学生智慧培养方面的教学安排。
2.参赛需报送材料(1)参赛教师推荐表(表格见附件一);(2)参赛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见附件二)、讲课PPT、课堂实录、教学资源与软件(教学课件,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专题网站,工具软件等)(技术规范见附件七)。
3.观摩课评分标准(见附件五)。
2022青岛市信息融合优质课现开展我市20XX年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参评范围、内容和名额(一)评选范围: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教研、电教部门和从事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评选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着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突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实录。
(三)名额分配:学校按分配名额报送(同一学科不超过3节)详见《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名额分配表》(附件2)。
二、评选等级及评选流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设置一、二等奖两个等次。
(二)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参赛优质课进行听课、评课,层层选拔(优质课评价标准见附件1),经公示后上报市电教馆。
XX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选,评出一、二等奖。
同时择优上报参加20XX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
三、材料要求(一)申报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申报表》(附件3)并加盖单位公章,同课例一并上报报送单位。
(二)技术要求。
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课例录制须采用专用设备,双机位或多机位。
教学中师生使用的电子设备(如交互式白板、互动电视、移动终端)上的图像信号需单独采集或录制。
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包含“20XX 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
视频要求采用MP4格式,编码AVCH.264,帧率25,音频编码AAC音频码率12,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700MB。
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反思随课例一并报送,以zip压缩方式打包,压缩包大小不超过700M。
信阳市电化教育馆信市电教〔2019〕3 号信阳市电化教育馆关于开展2019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各县区电教馆(站),各管理区教育办(局),局直有关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深度融合,经研究,决定举办我市2019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工作各县区和市直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和推荐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确保每项作品都能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参赛作品要求(一)参赛人员范围全市基础教育领域所有学段(学前至高中所有学段)学科的教师。
(二)课例类型1、移动终端类:是指教师在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2、交互式电子设备类:是指教师在具有交互式电子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液晶书写屏等)的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课例能够有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促进师生、生生深层次互动。
3、数字教材应用类:是指应用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教材平台中数字教材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的课例,课例应反映数字教材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常态应用、创新应用和特色应用,可以同时关联使用其他数字资源、应用和平台。
4、创客/STEAM类结合开源硬件与其他加工制作技术结合,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设计、制作、展示和评价自己的智能创意产品(智能设备或互动装置)的教学活动;体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综合特征的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
参赛作品请参照信阳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分标准。
(附件3)(三)制作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一个课时的课。
虞城县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年会实施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办公室二○一二年三月二日目录办公室主要职责及工作方案 (3)会议日程安排表 (5)材料组主要职责及工作方案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例(优质课)评分表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论文评分表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件评分表 (11)会议组主要职责及工作方案 (12)技术组主要职责及工作方案 (15)课件论文评审组主要职责及工作方案 (17)场地与后勤保障组主要职责及工作方案 (19)依据虞城县教育局《关于举办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年会的通知》虞教电[2011]41号,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年会由商丘市电教馆、虞城县教育局共同主办,虞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虞城县电教馆、虞城县现代教育技术协会和虞城虞城县一中承办,虞城县移动公司协办。
成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办公室(以下简称大赛办公室),会议由大赛办公室负责实施,办公室设在虞城县电教馆,办公室下设工作组,主要职责与工作方案如下:一、办公室主任:李峰张友建周冰1、主要职责:⑴负责会议的内容、时间、地点安排和比赛项目的确定。
⑵组建各工作组,制定各工作组工作职责。
⑶安排赛前培训、比赛过程的实施与监督,完成组委会与各赛场的上传下达。
⑷编制会议指南,审核各项目比赛方案,发布大赛会议的各类通知。
⑸负责会议顾问及嘉宾的邀请。
⑹负责会议期间领导巡视的活动安排。
⑺做好大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工作方案:参考全国优质课大赛方案,结合我区新课程改革,以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面提升现代教育发展水平为会议宗旨,确定会议内容主要有:以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为主题的学术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协会会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决赛、同题异构课决赛、结合现行教材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点为核心的优秀课件、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
关于转发保定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08年保定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等七项评选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各乡镇总校、县直中小学:根据保定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08年保定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等七项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我县2008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网络教学能手、ScienceWord优秀教案、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CAI课件、学校主题网页和摄像、摄影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报送数量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选:各乡镇小学数学1节,初中数学1节;县直初中、小学各1节。
2、网络教学十大能手评选:各乡镇小学1名,初中1名;县直初中、小学各1名。
3、ScienceWord优秀教案:各乡镇小学5篇、初中组5篇;县直中小学各3篇。
4、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选:各乡镇总校小学组5篇、初中组5篇;县直中小学各3篇。
5、CAI课件评选:各乡镇小学组5个;初中组5个;高中6个。
6、学校主题网页评选:各乡镇小学组3个、初中组2个;县直中小学各1个。
7、摄像、摄影作品评选:各乡镇2件;县直中小学各1件。
二、报送时间: 6月10前将参评作品交县电教仪器站。
三、其他:各项参评作品相关要求及奖项设置参照市文件执行。
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要迅速传达到辖区相关学校,并成立相应领导评审机构,逐级进行评选,力争在省市评选中获得优异成绩。
2008年5月25日关于开展2008年保定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等七项评选活动的通知保教电字(2008) 7 号各县(市、区)教育局(文教局、公益局),市直各学校: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8年河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冀教电[2008]1号)和河北省教育厅转发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的通知(冀教电[2008]3号)通知精神,决定组织开展‚2008年保定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网络教学能手、ScienceWord优秀教案、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CAI课件、学校主题网页和摄影摄像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选(一)评比内容1、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2.23•【字号】教办电教〔2022〕42号•【施行日期】2022.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厅直属中小学校、幼儿园: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2021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信息化驾驭能力,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省教育厅决定开展2022年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活动。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内容和名额(一)评选范围:全省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各级各类教研、电教部门从事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评选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是指教师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着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突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实录。
(三)评选名额:各地、各单位参评名额见附件1,不得超额推荐。
二、评选等级及评选流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设置一、二、三等奖三个等次。
(二)初评推荐。
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评选推荐的方法进行。
各地、各单位认真组织,严格评选,择优推荐,经公示后报送。
(三)省级评选。
省教育厅成立河南省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委员会,对各地、各单位推荐参评作品进行评选,评选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颁发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