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安塞腰鼓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5篇Lesson 17 Ansai waist drum lesson 2 teaching plan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2、篇章2:安塞腰鼓模板通用版3、篇章3:安塞腰鼓模板标准版4、篇章4:安塞腰鼓范文规范版5、篇章5:安塞腰鼓模板标准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
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用时10分钟)?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doc(精选)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doc (精选)17.安塞腰鼓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二、学生分析对于鲁中山区的孩子来说,那厚重的黄土,粗犷的民歌,那遥远的陕北是那么陌生。
好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以热烈激昂的情感和文笔,把这种民风民俗活脱脱,热辣辣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把人心拉入了那旷古辽远的黄土高坡。
在这里,对于这篇散文,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不能不被打动,不能不被感染,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做好接受思想震撼和感情洗礼的准备。
17《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安塞腰鼓视频,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的情况。
检查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1)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2)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三、朗读,感知1. 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说说你对安塞腰鼓有什么感受呢?用“——的安塞腰鼓”说一句话。
2.找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注:可填词、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的内容)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3. 看图仿读课文片段,读出你的真情实感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4. 自由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宏伟场面,雄壮声响,击鼓后生,绮丽舞姿5. 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写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粗犷豪迈、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从而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17《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安塞腰鼓视频,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的情况。
检查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1)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2)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三、朗读,感知1. 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说说你对安塞腰鼓有什么感受呢?用“——的安塞腰鼓”说一句话。
2.找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注:可填词、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的内容)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3. 看图仿读课文片段,读出你的真情实感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4. 自由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宏伟场面,雄壮声响,击鼓后生,绮丽舞姿5. 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写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粗犷豪迈、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从而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第 17 课安塞腰鼓教课方案设计 ( 新课标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17安塞腰鼓教课目标:1、整体感悟,能发布自己的看法。
2、品尝排比句式的节奏、气概与激情,感觉“安塞腰鼓”所发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课重、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述了气吞河山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指引学生借助文字描述再现形象领会境界是教课的难点;指引学生品读描述形象、揭露内涵的排比句,从不一样角度、层面感觉安塞腰鼓的所发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看法即教课的要点。
教课方法:1、多媒体助学 2 、朗读导学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拥有代表性的优异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浑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日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随着安塞腰鼓的节奏,领会它的气概,感觉此中的生命律动。
二、研习课文:(一)第一请大家赏识全文朗诵,在整体感知的同时,依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诵(配乐、配画面)。
2、指引学生区分构造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归纳安塞腰鼓所发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约束,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摆脱了、打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二)讲读,要点打破。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安塞腰鼓原文七年级语文课文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安塞腰鼓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安塞腰鼓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第周第课时
原有人数:实到人数:
17.安塞腰鼓(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利用工具书,积累好词佳句,识记“骤.雨、恬.静、瞳.仁、晦.暗”等词
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3.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学习作者运行排比句式描写场面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骤.雨()恬.静()瞳.仁() kàng()奋 pángbó()()淋lí()冗.()杂晦.()暗烧zhuó( ) jī( )绊戛.( )然而止颤.栗 ( )
2.结合语境,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亢奋晦暗羁绊蓦然
戛然而止大彻大悟搏击冗杂
3、认真读课文2——3遍,然后回答问题。
(1)朗读形式: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
课文1-4段可安排1名语感较好的学生朗读;9、10、11段可由3人分别朗读,前1人的声音还没落,后面一人赶紧跟进,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来;13、17、22、24段由男生齐声读。
①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烦人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气味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
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②文中大量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两个例子
③文章中用___、___、___来形容安塞腰鼓,突出了它的特点。
④文章开头一段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3、阅读本文,你已经读懂了哪些问题,将你的体会与同学共享。
4、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还遇到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5、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研讨,解决疑难问题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
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2)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3)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4)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5)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太阳帽,洋气十足。
其中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6)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
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
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
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
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
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
”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
(7)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
她每天背着个破书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元的助学贷款……”
(8)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9)我惊讶地开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10)黄春草的手指向远方,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
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
(11)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不超过50字)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3、第(6)段中划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4、请你谈谈你对第(10)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这句话的理解。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6、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
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
(50字左右)
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