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施的设计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53
园林景观设计分类1.公共景观设计:公共景观设计是根据公共场所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为公众提供舒适、安全和美观的室外环境。
这类设计的重点通常是人类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公园、广场、街道、步行道等。
公共景观设计要考虑人流量、绿化比例、座椅安排、遮阳设施等因素,以创造愉悦的活动场所。
2.私人景观设计:私人景观设计主要针对家庭住宅和私人土地,追求独特性和个人化,从而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和喜好。
它不仅考虑了美学和功能性,还要与住宅建筑相协调,创造一个与室内空间相连的室外生活区域。
私人景观设计通常包括花园、院子、露台、游泳池等。
3.商业景观设计:商业景观设计是为商业建筑和商场提供外部环境美化和功能改善的设计。
商业景观设计注重吸引力和商业价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租户。
它可以包括商场前庭、酒店花园、购物中心的户外广场等。
商业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商业建筑的品牌形象、目标群体的喜好、风水等因素。
4.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这种设计方法旨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生态效益,创造绿色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生态景观设计常见于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住宅等项目中。
5.历史景观设计:历史景观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历史遗址或古老建筑中。
它既注重景观的保护和恢复,也注重与周围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协调。
历史景观设计通常包括古堡、宫殿、庙宇、古镇等。
这类设计要求设计师具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尊重。
6.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为了给游客提供独特的娱乐体验而打造的景观。
这些设计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如童话、冒险、科幻等,来创造一个奇幻或冒险的世界。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安全性、游乐设施的布局、主题元素的呈现等因素。
以上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分类。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要求和挑战,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创造出美观、实用、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
浅谈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的分类与设计研究作者:刘诗萌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街道空间一般被看作城市的肌理,在城市景观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街道空间也是一种对于城市风貌的直观展现。
一般来说,被看成城市形象的承载,是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街道空间相关概念在城市景观的范围中,广泛的使用型是街道景观最大的特色,它不仅是人们对于生活需求的一种展示,也是美学需求的一种表达。
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大致可将其区分为动态与静态景观两个方面。
动态景观主要指街道中较为动态的存在,譬如人与车辆,他们的活动让街道“动”了起来,让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中较为静态的存在,譬如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2.街道的现状2.1存在问题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但是街道空间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第一,现代商业发展打破了传统街道结构。
第二,开发的街道大同小异,没有城市特征。
第三,街道中的休憩空间被大大压缩。
3.街道空间分类与设计根据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街、历史文化的街道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3.1交通性街道顾名思义,主要是为车辆与人群提供通行,主要承担交通的功能。
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包括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地铁站、城市主要干道等,因为通行的速度快并且流量较大,一般多用直线式的道路,在不得不转弯的地方,应按照一定的施工要求标准来施工;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同时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3.2生活性街道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的类型。
景观设计分类及特征景观设计是指对于城市、建筑、公共空间等地方进行设计和布置,以达到美化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实施景观设计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场所需求,常常会将景观设计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景观设计分类及其特征。
1.公园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绿地为主,包括花坛、草坪、树木等。
其特征是注重环境的绿化和美化,通过植物选择、布局设计、景观建筑等手段,营造出宜人的自然氛围。
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人们会刻意考虑游憩功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合理设置,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以城市中心广场为主,其特征是注重交通流线和人流引导,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和社交功能。
在设计中,会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划分和布局,设置休憩、娱乐、艺术展示等功能区域,通过景观绿植、雕塑、喷泉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氛围。
3.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主要以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办公楼区等为主,其特征是注重商业氛围和商业功能的呈现。
在设计中,会着重考虑商业标识、商铺外立面、室内外连通等方面,以创造出吸引人们的商业氛围和商业空间。
4.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以居民区为主,其特征是注重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提升。
在设计中,会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和活动习惯,通过设置绿化带、健身设施、社区活动区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5.河道湖泊景观设计:河道湖泊景观设计主要以河流、湖泊等水域为主,其特征是注重水域的保护和利用。
在设计中,会考虑水域的生态及自然条件,通过河岸绿化、湖泊周边设施等手段,打造出宜人的水域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和水上活动的场所。
总体而言,景观设计的分类是为了满足不同场所和功能的需求,以达到美化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思路上会有所不同,但所有景观设计都应该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创造出舒适、美观和可持续的环境。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庭院与广场的功能定位及景观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绿地被视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改善空气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等。
在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中,庭院和广场是两种常见的绿地形式。
本文将围绕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探讨庭院与广场的功能定位及景观设计原则。
一、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形式进行分类。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关注庭院和广场两种绿地形式,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特点和分类标准。
1. 庭院庭院是指位于居住建筑内部的绿地空间,通常为小型封闭绿地。
庭院作为住宅区的私密空间,具有以下功能特点:①提供活动和休闲场所:庭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私密的户外活动和休闲场所,可以种植花草树木,摆放桌椅休憩。
②增加绿色环境:庭院的绿化装饰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还可以调节气温、改善空气质量。
基于以上功能特点,庭院的分类标准主要可以按照使用方式和景观设计来进行划分。
例如,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庭院可以分为私人庭院、社区庭院和公共庭院;根据景观设计不同,庭院又可以分为花园庭院、中庭花园和水景庭院等。
2. 广场广场是城市绿地中开放的公共空间,通常用于集会、游憩、交流等活动。
广场的功能特点如下:①社交交流:广场是人们社交交流的场所,提供了一个相互碰撞、互动的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②城市活力:广场是城市的重要标志,能够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根据使用方式和形态特点,广场可以分为城市中心广场、社区广场和专用广场等。
城市中心广场通常位于市中心,是城市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域;社区广场则位于住宅区内,主要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专用广场则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如体育广场、文化广场等。
二、庭院与广场的功能定位庭院和广场作为城市绿地的不同形式,在功能定位上有一些差异。
1. 庭院的功能定位庭院作为居住区的私密空间,其主要功能是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美化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
城市景观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原理1.市点状景观设计——⼩型公园绿地缘起——何谓“⼝袋公园”⼝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
城市中的各种⼩型绿地、⼩公园、街⼼花园、社区⼩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边常见的⼝袋公园。
在不同国家,⼝袋公园⼜被称为迷你公园、绿亩公园、袖珍公园、⼩型公园、贴⾝公园等,⾯积多在1 万平⽅⽶以下。
⼝袋公园:纽约佩雷公园公园占地390 平⽅⽶,为喧哗的都市提供了⼀个安静的城市绿洲。
园中谨慎地使⽤跌⽔、树阵⼴场空间、轻巧的园林⼩品和简单的空间组织。
公园的亮点是6 ⽶⾼的⽔幕墙瀑布,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
瀑布制造出来的流⽔的声⾳,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公园三⾯环墙,前⾯是开放式的⼊⼝,⾯对⼤街。
⼝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积⼩、离散性分布的特点,能见缝插针地⼤量出现在城市中,为当地居民服务。
⼝袋公园对于⾼楼云集的城市⽽⾔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能够在很⼤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同时部分解决⾼密度城市中⼼区⼈们对公园的需求。
它们是由⼀块空地或被遗忘的空间发展起来的。
国外许多⼝袋公园是社区组团、私⼈实体或基⾦会利⽤这些空间建成,为当地的邻⾥使⽤。
规模⼩,对于⼝袋公园的规模,学界⽬前没有明确界定。
根据经验,美国⼝袋公园占地多在800-8000㎡之间,参考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积最⼩公园的规定,⼀般认为⼝袋公园的规模在400-10000 ㎡之间。
功能“少” 区别于综合公园的多功能,⼝袋公园的使⽤者主要从事的是简单⽽短暂的休憩活动,如饭后的散步、⼩坐或⼉童的游戏等。
功能“少”并不是功能单⼀,⽽是结合本地使⽤者的需求极具针对性。
⼈性化尺度⼝袋公园中使⽤者的活动多以⽇常、⾼频率的活动为主,这要求公园内各种设施要符合⼈们⽇常使⽤的尺度习惯。
同时,在⾼强度开发区中“见缝插针”的⼝袋公园,以⾃⾝更亲切的尺度去缓解⾼密度建设对⼈们所形成的压⼒是⾮常必要的。
多样化场所⼝袋公园多存在于⾼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区,承受⼤量的⼈流,因此需要尽可能设置多种功能相互⽀持来满⾜⼈们的各种使⽤需求。
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常见尺寸汇总——服务设施篇
1、垃圾桶布置:
(1)一类道路和商业繁华地区,间距不大于50米。
(2)二类道路设置,间距不大于100米。
(3)三类及三类如下道路(包括绿地),间距不大于200米。
(4)游人集中的场地应布置1-2个,尤其是坐的地方。
2、公共地下室服务半径:
(1)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
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主干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
1000m为宜;居民楼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
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
(2)游人使用的厕所面积大于10hm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
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m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
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各厕所内
的蹲位数应与电阻率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公园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
(参公
园设计规范,弧型适当的增加女性公厕的蹲位)。
3、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分类整理点的服务半径:
(1)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是0.7~1.0km2,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
不应大于70m。
(2)人力收集的小型转运站,在城镇不宜超过0.5km,交通信号收
集小型转运站,在城镇不宜超过2.0km;垃圾货运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景观中的设施一、场地内休息设施座椅(具)(1)座椅(具)是住区内提供人们休闲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装点景观进行设计。
应结合环境规划来考虑座椅的造型和色彩,力争简洁适用。
室外座椅(具)的选址应注重居民的休息和观景。
(2)室外座椅(具)的设计应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普通座面高38-40加,座面宽40-45加,标准长度:单人椅60cm左右,双人椅120cm左右,3人椅180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110° 为宜。
(3)座椅(具)材料多为木材、石材、混凝土、陶瓷、金属、塑料等,应优先采用触感好的木材,木材应作防腐处理,座椅转角处应作磨边倒角处理。
二、拦阻设施以保障人车的安全和便利而设置的。
分为:1、强制性拦阻——通过拦阻设施建立内外的隔离,形成行车路线,阻断人流,保障区域内的人身安全,包括墙栏、栏杆、断墙、护柱、沟渠、防音墙等。
栏杆/扶手栏杆具有拦阻功能,也是分隔空间的一个重要构件。
设计时应结合不同的使用场所,首先要充分考虑栏杆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其次要考虑栏杆的造型美,突出其功能性和装饰性。
常用材料有铸铁、铝合金、不锈钢、木材、竹子、混凝土等。
栏杆大致分为以下3种:(1)矮栏杆,高度为30-40^,不妨碍视线,多用于绿地边缘。
也用于场地空间领域的划分。
(2)高栏杆,高度在90cm左右,有较强的分隔与拦阻作用。
(3)防护栏杆,高度在100T20cm以上,超过人的重心,以起防护围挡作用。
一般设置在高台的边缘,可使人产生安全感。
扶手,设置在坡道、台阶两侧,高度为90cm左右,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老人和残障人使用。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设高度0.65m与0.85m两道扶手。
围栏/栅栏围栏、栅栏具有限入、防护、分界等多种功能,立面构造多为栅状和网状、透空和半透空等几种形式。
围栏一般采用铁制、钢制、木制、铝合金制、竹制等。
栅栏竖杆的间距不应大于110mm。
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山石工程、水景工程、交通设施、建筑设施工程、建筑小品、植物绿化及施工构造技术等。
一、山石工程园林景观的修造多选择有一定自然景观优势的地形,但有时在平原无法满足。
因此,改造地形,人工堆山置石就显得很有必要。
按照假山的构成材料,可分为石山、土石山、土山三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石山的峻奇、土山的苍翠等。
利用山石可堆叠多种形式的山体形态,如峰、峦、岭、崮、岗、岩、坞、谷丘、壑、蚰、洞、麓、台、栈道、磴道等。
此外,还常用孤石来造景,如着名的苏州冠云峰、瑞云峰,杭州邹云峰,上海玉玲珑等。
堆山置石的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常用的石材有湖石类(南湖石、北湖石)、黄石类、青石类、卵石类(南方为蜡石、花岗石)、剑石类(斧劈石、瓜子石、白果石等)、砂斤石类和吸水石类。
选用时可拓宽思路,灵活选用,所谓“遍山可取,是石堪堆”。
传统的选石标准讲究透、漏、瘦、皱、丑。
二、水景工程水景工程在景观中有调剂枯燥、衬托深远的作用。
中国传统景园常用凿池筑山的手法而一举两得,既有了山又有了水。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合理布局山水是园林景观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景工程包括驳岸、闸坎、落水、跌水、喷泉等的处理。
在平面上,水面的形式和驳岸的作法是决定水体景观效果的关键,在自然山水园林设计中,应仿效自然形式,忌将池岸砌成工程挡土墙,人工手法过重,失去景物的自然美。
三、交通设施园林景观工程中的交通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汀步等,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
它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构成序列,为水电,工程创造条件等作用,有时桥、路本身也是景点。
园林景观中道路形式有很多,按功能分,有主、次干道和游憩小路;按材质分,有土草路、碎石路、块石路、地砖路、混凝土路、柏油路等。
水面上交通主要有桥梁、汀步等。
桥梁往往做景观处理,有时还辅以建筑,如杨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
汀步多做趣味处理,与水面、水生植物互为辉映,聚散不一,凌水而行,别有风趣。
景观栈道铺设于居住景区、旅游景区等户外场所。
是连接沿途重要景观节点的桥梁通道,更是一个旅游景区的重要骨架与脉络。
景观栈道的功能对生态景观起到通道、屏障、过滤、源和汇五个基本功能。
有层次有节奏的引导游客行为,约束游客随意性,尽可能减少游客对资源的破坏。
具有引导、规范、增加可进入性、提升安全保护等功能。
通过各种线形、铺装材料、照明灯具、标识符号等元素,丰富了视觉效果、美学特征,也增加景点吸引力。
景观栈道的分类及分级栈道的整体路线设计有的是拆线,有的是曲线,有的是高低错落,有的是循序渐进等不一样的步行空间,但是分布在不同的载体上,他们的样式也不一样。
山体栈道一般常见的样式有悬挑式、斜柱式。
目前山体上出现的栈道,一般分两类:台阶型步道,坡度在20%-45%应采用“之”字型;坡度大于55%的应设置台阶,同时配合挡土设施设置扶手等保护设施;同一步道台阶高度、踏面宽度应一致;爬梯型步道,通常在陡坡或悬崖处要设置爬梯,同时根据需要增设绳索护栏等安全设施。
水体栈道常见的有立柱护栏式,凹槽式等。
这种栈道是介于水体和驳岸之间的一种景观构筑物,它是将人们的行走路线随着视线延伸的一种手法,让人们视觉感受从硬质的陆地空间过渡到软质的水体空间。
重点抓住人们对水的亲近性,进而设计的一种景观设施。
一般展现为:栈桥型步道,桥宽至少为1-3米,最好与交合处的游步道宽度一致,可供游客舒适地行走。
陆地栈道一般有凹槽式、平板式、立柱护栏式等,一般是根据地势平地而起的一种景观构件,更多的是出现在休闲景区,起着一种围合、引导和疏散的作用构件。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把人的路线隔离开来,给周边的生物预留一些活动的空间,防止人们去踩踏和破坏。
一般展现为:平地形游步道,在景区中较为平坦的区域可将游步道设计成柔和的曲线,应合理选择铺装材料搭配,不容易产生单调感和疲劳感。
江西飞顺建业有限公司主营景区规划高空玻璃栈道、高空混凝土栈道、江西高空玻璃索桥设计、美化、亮化、绿化及各类型栈道施工,公司拥有专业施工队伍与丰富的现场作业经验。
建设当代生态城市的景观设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居家生活的和谐,渴望远离大都市的喧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豪华装修转变为如今注重室内、室外和谐共存,讲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
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市场魅力。
由此推动了当前住宅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并进入了更加讲究精、美、意境的新阶段。
良好的景观设计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居家环境。
一、传统的承继中国传统的造园术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空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欣赏方式和创造构筑程式,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对当今的住宅景观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园林艺术手法是我们在当前住宅景观设计中可以大加借鉴的宝贵遗产。
其倡导的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意境可以大大提升住宅景观的空间意韵,让居者真正在自然中得到精神的贻养。
中国传统园林,其造园手法在遵循“中和”,追求意境的大法则前提下,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充分发挥传统的“有法无式”的设计理念,以达到感性与理性、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在当今特别是在南方城市的住宅景观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
二、布局的合理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的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构成小区景观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考虑到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突出主体,分别主次,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