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21.39 KB
- 文档页数:6
大计机复习小结第一章:知识点:图灵:理论计算机创始人 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创始人第一台计算机 时间 地点 特点: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 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缺陷是没有储存程序第1~4代计算机特点:1:使用电子管及继电器构成处理器和储存器,体积巨大,功耗高,寿命短,维护费用大。
2:用晶体管制造,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
3: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体积和功耗降低,而且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大大提高。
4: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操作系统不断完善,数据可管理、网络以及各种应用软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计算机按规模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
计算机特点: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计算机系统组成 硬件五大结构及示意图: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五大结构分别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图示:计算机软件分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简答题2、4 第二章:知识点:数制转换:十转二:整数部分除以2,取余,逆序书写,直至商为0。
小数部分乘2,取整部,顺序书写,直至达到精度要求或小数部分为0。
二转十:将各位数码乘以相应位权,然后相加。
二转八:整数部分从右向左,小数部分从左向右,每3位二进制一组,变为1位八进制。
不足3位时分别在最左端和最右端补0凑够3位。
二转十六:整数部分从右向左,小数部分从左向右,每4位二进制一组,变为1位十六进制。
不足4位时分别在最左端和最右端补0凑够4位。
数据单位换算: 1KB =1024 Byte (102B) 1MB =1024 KB (202B) 1GB =1024 MB (302B) 1TB =1024 GB (402B) 原码 反码 补码 补码运算:原码:正号为0,负号为1,数值部分为二进制绝对值。
计算机整体学习规划➢写在前面:如果你是一名零基础跨考的考生,本科完全没有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老师给你的建议是越早准备越好,从基础的阶段开始,每天花至少5-6个小时去学习。
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老师也希望你可以尽早地开始学习,俗话说:赶早不赶晚,这样到后期对你的学习帮助也会比较大。
下面我将会给大家依次介绍:➢参考教材:➢考研书籍:王道/天勤考研计算机专业考研复习指导(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天勤考研计算机专业考研复习指导(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四4版陈守孔➢分值分布:分值:数据结构45分、计算机组成原理45分、操作系统35分、计算机网络25分。
题型:单选题和应用题。
单选题:共40道题,每题2分,满分80分。
其中1-10题是数据结构部分,11-22题是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23-32题是操作系统部分,33-40题是计算机网络部分;应用题:共7道大题,满分70分。
41题、42题是数据结构题,分值各为10分和15分,43和44题是计算机组成原理题,各占8分和13分,45题和46题是操作系统题,各占7分和8分,47题是计算机网络题,分值为9分。
➢ 学习顺序:从分值的分布上来看想必大家也知道计算机考研的重点在哪些科目上面。
但是,科目所占分值越大,代表其难度越高。
难点大都集中在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
所以,小编给大家的学习顺序建议为:注意:数据结构的复习是贯穿始终的。
复习阶段时间线:➢ 复习建议:(1)数据结构统考中数据结构占45分,由11个选择题,2个综合题以算法设计题为主。
数据结构属于最最基本的一门课,也是最接近数学的课程。
这门课的特点和数学很像,对于记忆的要求不高,关键在于理解和运用。
一旦理解了概念,加上一定量的练习,这部分分数就很好拿到。
所以必须像数学一样持续学习,持续理解,反复训练做题能力。
对于各种结构和相关算法要十分熟悉(各种树、各种图,各种排序),对于算法代码一定要自己动笔写,看懂和会写完全不一样。
计网知识点总结详细计算机网络是指由若干结点和链路组成的,能够实现信息交换的系统。
它是信息化时代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不仅涉及到网络基础原理,还包括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网络基础原理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链路组成的系统,可以实现信息交换。
结点可以是计算机、打印机、路由器等任何能够接入网络的设备;链路是连接这些结点的物理或者逻辑通道。
1.2 OSI七层模型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型,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责任,利用这一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网络系统。
1.3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所采用的协议体系,包括了IP、TCP、UDP、ICMP等一系列协议。
它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协议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环境中。
1.4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结点和链路的物理或逻辑安排方式。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多种形式,每种拓扑结构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1.5 带宽和速率带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传输介质的数据量,通常以bps(比特每秒)为单位;速率则是指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速度,常用Mbps(兆比特每秒)或Gbps(吉比特每秒)来表示。
带宽和速率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
二、网络协议2.1 IP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负责网络中数据包的传输、路由和分片等功能。
IP协议是网络层的核心协议,通过IP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结点,实现了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1.三网合一指的是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互联网两个基本特点是连通性和共享。
3.资源共享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和硬件共享。
4.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和链路组成。
5.1983年是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6.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7.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是一个大规模的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
8.RFC(Request For Comments)意思是请求评论。
9.互联网的正式标准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互联网草案,建议标准,互联网标准。
10.互联网的组成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是指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核心部分是指各种复杂的网络线路。
11.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分为客户-服务器方式(C/S)和对等连接方式(P2P)。
12.三种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13.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在计算机网络中表示单位时间内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14.时延分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15.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16.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17.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18.协议三要素是指语法,语义,同步。
19.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20.OSI七层模型由上到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1.TCP/IP体系结构从上到下分别为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结合OSI模型后为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分别为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2.运输层两个主要协议为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为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4.5路由选择算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本章中主要研究了网络层的转发功能。
我们知道当分组到达一台路由器时,该路由器索引其转发表并决定该分组被指向的链路接口。
我们也知道路由选择算法在网络路由器中运行、交换和计算信息,用这些信息配置这些转发表。
路由选择算法和转发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图4-2所示。
在已经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转发后,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本章的其他重要主题,即网络层的至关重要的路由选择功能。
不管网络层提供的是数据报服务(在此情况下,在给定源和目的地址之间的不同分组可能采用不同的路由),还是虚电路服务(在此情况下,在给定源和目的地址之间的所有分组将采用相同路径),网络层都必须为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分组确定所采用的路径。
我们将看到路由选择的工作是:确定从发送方到接收方通过路由器网络的好路径(等价为路由)。
主机通常直接与一台路由器相连接,该路由器即为该主机的默认路由器(defaultrmiter),又称为该主机的第一跳路由器(first-hop router)。
每当主机发送一个分组时,该分组被传送给它的默认路由器。
我们将源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作源路由器(sourcemuter),把目的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称作目的路由器(destinationmuter)。
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由选择问题显然可归结为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路由选择问题。
这是本节的重点。
因此,路由选择算法的目的是简单的:给定一组路由器以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路由选择算法要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径。
通常,一条好路径指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
然而我们将看到,实践中现实世界还关心诸如策略之类的问题(例如,诸如“属于组织Y的路由器X不应转发任何来源于组织Z网络的分组”之类的规则),这也使得概念简单、性能优秀的算法变得复杂。
然而这些概念简单、性能优秀的算法的理论奠定了当今网络路由选择实践的基础。
可以用图来形式化描述路由选择问题。
我们知道图( graph)G=(N,E)是一个N个结点和E条边的集合,其中每条边是取自N的一对结点。
网络计划知识点总结网络规划是指根据网络设计的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规划和管理,以便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设计目标。
网络规划是网络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只有在网络规划上做好了,才能保证网络设计和运营的顺利进行。
下面我们将从网络规划的基本概念、网络规划的步骤、网络规划的方法和网络规划的要点等方面,对网络规划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网络规划的基本概念1.1 网络规划的定义网络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网络使用需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和配置,以实现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的目标。
1.2 网络规划的意义网络规划是为了实现网络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分配,以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
网络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1.3 网络规划的目标网络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配置,实现网络连通、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和资源调配的目标。
此外,网络规划还要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1.4 网络规划的原则网络规划的原则是根据网络设计的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和配置,以达到网络设计的目标。
网络规划应该遵循“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原则,以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
二、网络规划的步骤2.1 网络规划的准备阶段网络规划的准备阶段是指在进入网络规划之前,对网络设计的目标、要求和范围进行调查和了解。
在这一阶段,要明确网络规划的目标、任务、时间、资源和范围等,以便为网络规划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网络规划的需求分析阶段网络规划的需求分析阶段是指在对网络规划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以确定网络规划应该满足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要对网络规划的业务需求、数据传输需求、网络连接需求和信息共享需求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明确网络规划的实施方向。
网络规划的方案设计阶段是指在对网络规划的需求进行分析后,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调研和评估,设计出合理的网络规划方案。
必修一知识点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一、数据、信息和知识1.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所表示的意义;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信息、物质和能量构成世界三大元素3.三者关系:数据作为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经过处理后,就有可能转化为相应的信息。
人们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后,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信息才会内化为知识。
二、信息的特征①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道快下雨了②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时效性: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④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人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⑤真伪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空城计”⑥可处理性(可增值性):玉不琢,不成器。
孟浩然的诗词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⑦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
三、数字化1.数字信号:是离散时间信号的数字化表示。
其信号的自变量、因变量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
如数字体温计。
2.模拟信号:是指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所表达的信号。
其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
如声音信号、图形信号、水银体温计。
3.数字化:是将复杂多样的事情属性或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对象的过程。
这些信息被数字化后可以更方便地在数字设备中存储、处理和传输。
如:电子书四、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化1.二进制化为十进制:将二进制1110转化为十进制数是()?(1110)2=1×23+1×22+1×21+0×20=142.八进制化为十进制:将八进制123转化为十进制数是()?(123)8=1×82+2×81+3×80=833.十六进制化为十进制:将十六进制5A转化为十进制数是()?(5A)16=5×161+10×160=80+10=904.二进制化为八进制:将二进制1111转化为八进制数是()?(1111)2=取三位,不够补零,分成001=1和111=7等于(17)85.八进制化为二进制:将八进制17转化为二进制数是()?(17)8=将每位数分别化为3位的二进制,1=001和7=111→001111=11116.二进制化为十六进制:将二进制101111转化为十六进制数是()?(101111)2=取四位,不够补零,分成0010=2和1111=15等于(2F)167.十六进制化为二进制:将十六进制2F转化为二进制数是()?(2F)16=将每位数分别化为4位的二进制,2=0010和F=1111→00101111=1011118.八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转化(都需要先转化为二进制):将八进制17转化为十六进制数是()?(17)8=(1111)2=F将十六进制2F转化为八进制数是()?(2F)16=(101111)2=(57)8五、数据编码1.计算机中常见的存储单位与换算关系:1B=8b(位) 1KB=1024B=210B 1MB=1024KB=210KB=220B1GB=1024MB=210MB=230B 1TB=1024GB=210GB=240B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一个西文字符占一个字节。
bupt计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及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2. 学会分析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路由选择和网络安全等问题;3. 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网络故障排查、网络优化等;2. 提高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使其能够设计简单的网络应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网络技术问题进行有效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网络世界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3.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精神,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网络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网络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等,对应教材第一章。
2.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讲解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功能,传输介质的特点及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
3. 网络通信原理:分析数据传输、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应教材第三章。
4. 网络编程:学习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编程模型和编程方法,掌握套接字编程、HTTP协议编程等,对应教材第四章。
5. 网络安全: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加密技术、认证协议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对应教材第五章。
6. 网络管理:学习网络管理的目标、任务、管理体系和网络管理工具,对应教材第六章。
7. 实践教学:结合理论教学,安排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编程、网络安全防护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6年施⼯管理知识点讲解:⼯程⺴络计划类型和应⽤ 2016年⼆级建造师备考,同学们⼀定要多复习课本,并多做些习题哦!本⽂“2016年施⼯管理知识点讲解:⼯程⺴络计划类型和应⽤ ”由整理⽽出,希望你能取得好成绩! 2Z103032⼯程⺴络计划的类型和应⽤ 考点1⼯程⺴络计划类型的不同划分⽅法 1.按⼯作持续时间的特点划分 (1)肯定型问题的⺴络计划。
(2)⾮肯定问题的⺴络计划。
(3)随机⺴络计划等 2.按⼯作和事件在⺴络图中的表⽰⽅法划分 (1)事件⺴络——以节点表⽰事件的⺴络计划。
(2)⼯作⺴络——以箭线表⽰⼯作的⺴络计划(我国JGJ/T121—99称为双代号⺴络计划); ——以节点表⽰⼯作的⺴络计划(我国JGJ/T121—99称为单代号⺴络计划)。
3.按计划平⾯的个数划分 (1)单平⾯⺴络计划。
(2)多平⾯⺴络计划(多阶⺴络计划,分级⺴络计划)。
美国较多使⽤双代号⺴络计划,欧洲则较多使⽤单代号搭接⺴络计划。
我国《⼯程⺴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99)推荐常⽤的⼯程⺴络计划类型包括:①双代号⺴络计划;②单代号⺴络计划;③双代号时标⺴络计划;④单代号搭接⺴络计划。
考点2双代号⺴络计划 1.双代号⺴络计划的基本概念 双代号⺴络图是以箭线及其两端节点的编号表⽰⼯作的⺴络图,如图3—2所⽰。
(1)箭线(⼯作)。
⼯作是泛指⼀项需要消耗⼈⼒、物⼒和时间的具体活动过程,也称⼯序、活动、作业。
双代号⺴络图中,每⼀条箭线表⽰⼀项⼯作。
箭线的箭尾节点i表⽰该⼯作的开始,箭线的箭头节点j表⽰该⼯作的完成。
⼯作名称标注在箭线的上⽅,完成该项⼯作所需要的持续时间标注在箭线的下⽅,如图3—3所⽰。
由于⼀项⼯作需⽤⼀条箭线和其箭尾和箭头处两个圆圈中的号码来表⽰,故称为双代号表⽰法。
在双代号⺴络图中,为了正确地表达图中⼯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应⽤虚箭线。
虚箭线是实际⼯作中并不存在的⼀项虚设⼯作,故它们既不占⽤时间,也不消耗资源,⼀般起着⼯作之间的联系、区分和断路三个作⽤:①联系作⽤是指应⽤虚箭线正确表达⼯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②区分作⽤是指双代号⺴络图中每⼀项⼯作都必须⽤⼀条箭线和两个代号表⽰,若两项⼯作的代号相同时,应使⽤虚⼯作加以区分;③断路作⽤是⽤虚箭线断掉多余联系,即在⺴络图中把⽆联系的⼯作连接上了时,应加上虚⼯作将其断开。
应用层:FTP 文件传输协议控制连接21号,数据连接20号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DNS 域名系统主机名到ip地址53号运输层:TCP 传输控制协议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网络层:ICMP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封装在ip报文中IP 网际协议链路层:ARP 地址解析协议:ip地址到mac地址;封装在以太帧中MAC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PPP 点对点协议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控制协议CSMA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 具有碰撞检测的CSMAhub 集线器放大信号1、在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 的220.100.50.0 IP 网络中,最多可分割成_2^5 = 32 个子网,每个子网内最多可连接2^3 – 2 = 6 台主机。
2、、交换网络可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3、计算机网络主要有七个常用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利用率。
4、网络122.21.136.0/24 和122.21.143.0/24 经过路由汇聚,得到的网络地址是122.21.136.0/21 。
(前21 位匹配)5、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构成由两级子网组成, 即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6、集线器的英文称为“Hub”。
“Hub”是“中心”的意思,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它工作于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参考模型第一层,即“物理层”。
集线器与网卡、网线等传输介质一样,属于局域网中的基础设备,采用CSMA/CD(一种检测协议)访问方式。
7、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其中之一,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常用于网页服务器的远程控制,可供用户在本地主机运行远程主机上的工作。
1)计算机与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时,要用____直通线_ 线;主机跟路由器的局域网接口相连时使用_____交叉线___线。
一、概念1.CMDR:控存数据寄存器,存放从控存读出的微指令2.CMAR:控存地址寄存器,用于存放微指令的地址,当采用增量计数器法形成后续微指令地址时,CMAR有计数功能3.系统并行性:并行包括同时性和并发性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后者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段发生。
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或者同一时间段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只要在时间上互相重叠,就存在并行性。
4.进位链:传递进位的逻辑电路5.间接寻址:通过访存(若是多次间址还需多次访存)得到有效地址6.微程序控制:采用与存储程序类似的方法来解决微操作命令序列的形成,将一条机器指令编写成一个微程序,每一个微程序包含若干条微指令,每一条微指令包含一个或多个微操作命令7.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通过有限的指令条数简化处理器设计,以达到提高系统执行速度的目的8.中断隐指令:在机器指令系统中没有的指令,是CPU在中断周期内由硬件自动完成的一条指令,功能包括保护断点,寻找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关中断9.周期挪用/周期窃取:DMA方式中由DMA接口向CPU申请占用总线,占用一个存取周期10.单重分组跳跃进位:n位全加器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进位同时产生,小组与小组间采用串行进位11.双重分组跳跃进位:n位全加器分为若干大组,大组内又分成若干小组,大组中小组的最高进位同时产生,大组与大组间的进位串行传送12.超标量:在每个时钟周期内同时并发多条独立指令,即以并行操作方式将两条或两条以上指令编译执行,在一个时钟周期内需要多个功能部件13超流水线:将一些流水线寄存器插入到流水线段中,好比将流水线再分道,提高了原来流水线的速度,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一个功能部件被使用多次14.水平型微指令:一次能定义并执行多个并行操作的微命令。
从编码方式上来看,直接编码、字段直接编码、字段间接编码、直接编码和字段直接和间接混合编码都属于水平型微指令。
本章框架第一节基本概念知识点2021 2020 2019 2018 单多单多单多单多网络图的组成 1 1工艺关系和组织关系 1 紧前工作、紧后工作和平行工作、先行工作、后续工作线路、关键线路和关键工作一、网络图的组成网络图是由箭线和节点组成,用来表示工作流程的有向、有序网状图形。
双代号网络计划(箭线式网络图)单代号网络计划(节点式网络图)双代号网络计划:◇箭线及其两端带编号的节点表示一项工作◇箭线的箭尾节点i表示工作开始,箭头节点j表示工作完成◇一条箭线表示项目中的一个施工过程单代号网络计划:◇一个节点表示一项工作网络图中的节点都必须有编号,其编号严禁重复,并应使每一条箭线上箭尾节点编号小于箭头节点编号。
节点编号可以间断、严禁重复。
■虚箭线的作用联系作用是指应用虚箭线正确表达工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区分作用是指双代号网络图中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用一条箭线和两个代号表示,若两项工作的代号相同时,应使用虚工作加以区分。
断路作用是用虚箭线断掉多余联系,即在网络图中把无联系的工作连接上时,应加上虚工作将其断开。
二、工艺关系和组织关系(逻辑关系)1.工艺关系◇生产性工作之间由工艺过程决定的先后顺序;◇非生产性工作之间由工作程序决定的先后顺序。
2.组织关系(人可以改变的)由于组织安排或资源(人、财、物)调配而产生的先后顺序三、紧前工作、紧后工作和平行工作四、先行工作和后续工作在工程网络计划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某项工作进度出现拖延,则受影响的工作必然是该工作的后续工作。
相对于某工作而言,从网络图的第一个节点(起点节点)开始,顺箭头方向经过一系列箭线与节点到达该工作为止的各条通路上的所有工作,都称为该工作的先行工作。
相对于某工作而言,从该工作之后开始,顺箭头方向经过一系列箭线与节点到网络图最后一个节点(终点节点)的各条通路上的所有工作,都称为该工作的后续工作。
五、线路、关键线路、关键工作线路从起点节点开始,沿箭头方向顺序通过一系列箭线与节点,最后达到终点节点的通路。
•第八条用户单相用电设备总容量不足10千瓦的可采用低压220伏供电。
但有单台设备容量超过1千瓦的单相电焊机、换流设备时,用户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消除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否则应改为其他方式供电。
•第九条用户用电设备容量在100千瓦以下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在50千伏安及以下者,可采用低压三相四线制供电,特殊情况也可采用高压供电。
•第十二条对基建工地、农田水利、市政建设等非永久性用电,可供给临时电源。
临时用电期限除经供电企业准许外,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逾期不办理延期或永久性正式用电手续的,供电企业应终止供电。
•第十七条供电企业的用电营业机构统一归口办理用户的用电申请和报装接电工作,包括用电申请书的发放及审核、供电条件勘查、供电方案确定及批复、有关费用收取、受电工程设计的审核、施工中间检查、竣工检验、供用电合同(协议)签约、装表接电等项业务。
•第十九条供电企业对已受理的用电申请,应尽速确定供电方案,在下列期限内正式书面通知用户:居民用户最长不超过五天;低压电力用户最长不超过十天;高压单电源用户最长不超过一个月;高压双电源用户最长不超过二个月。
若不能如期确定供电方案时,供电企业应向用户说明原因。
用户对供电企业答复的供电方案有不同意见时,应在一个月内提出意见,双方可再行协商确定。
用户应根据确定的供电方案进行受电工程设计。
••第二十一条供电方案的有效期,是指从供电方案正式通知书发出之日起至交纳供电贴费并受电工程开工日为止。
高压供电方案的有效期为一年,低压供电方案的有效期为三个月,逾期注销。
用户遇有特殊情况,需延长供电方案有效期的,应在有效期到期前十天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视情况予以办理延长手续。
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前款规定期限。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变更用电。
用户需变更用电时,应事先提出申请,并携带有关证明文件,到供电企业用电营业场所办理手续,变更供用电合同:1.减少合同约定的用电容量(简称减容);2.暂时停止全部或部分受电设备的用电(简称暂停);3.临时更换大容量变压器(简称暂换);4.迁移受电装置用电地址(简称迁址);5.移动用电计量装置安装位置(简称移表);6.暂时停止用电并拆表(简称暂拆);7.改变用户的名称(简称更名或过户);8.一户分列为两户及以上的用户(简称分户);9.两户及以上用户合并为一户(简称并户);10.合同到期终止用电(简称销户);11.改变供电电压等级(简称改压);12.改变用电类别(简称改类)。
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复习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分类P1通用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大型机、服务器、工作站、微型机和单片机和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的性能指标P5数字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及各自主要功能P6五大部件: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主要功能:保存原始数据和解题步骤;运算器主要功能: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控制器主要功能:从内存中取出解题步骤程序分析,执行操作;输入设备主要功能:把人们所熟悉的某种信息形式变换为机器内部所能接收和识别的二进制信息形式;输出设备主要功能:把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变换为人或其他机器所能接收和识别的信息形式;计算机软件P11系统程序——用来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应用程序——按任务需要编制成的各种程序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课件+作业第三章内部存储器存储器的分类P65按存储介质分类: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非易失性: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类:存取时间与物理地址无关随机访问:随机存储器RAM——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可读可写只读存储器ROM——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只读存取时间与物理地址有关串行访问:顺序存取存储器磁带直接存取存储器磁盘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RAM——静态RAM、动态RAM只读存储器ROM——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辅助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存储器的分级P66存储器三个主要特性的关系:速度、容量、价格/位多级存储器体系结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主存储器、外存储器;主存储器的技术指标P67存储容量:存储单元个数M×每单元位数N存取时间:从启动读写操作到操作完成的时间存取周期:两次独立的存储器操作所需间隔的最小时间 ,时间单位为ns;存储器带宽:单位时间里存储器所存取的信息量,位/秒、字节/每秒,是衡量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技术指标;SRAM存储器P67基本存储元:用一个锁存器触发器作为存储元;基本的静态存储元阵列P68双译码方式P68读周期、写周期、存取周期P70DRAM存储器P70基本存储元:由一个MOS晶体管和电容器组成的记忆电路;存储原理:所存储的信息1或0由电容器上的电荷量来体现充满电荷:1;没有电荷:0;一个DRAM存储元的写、读、刷新操作P71DRAM的刷新:集中式刷新和分散式刷新P73存储器容量的扩充P73位扩展——增加存储字长P73字扩展——增加存储字的数量P73字、位扩展P74例题P73只读存储器ROM P80掩模ROM、PROM、EPROM、EEPROM、Flash 存储器P80-86并行存储器P86双端口存储器:指同一个存储器具有两组相互独立的读写控制线路;多模块交叉存储器:连续地址分布在相邻的不同模块内,同一个模块内的地址都是不连续的;对连续字的成块传送可实现多模块流水式并行存取,大大提高存储器的带宽; cache基本原理P92避免 CPU“空等”现象CPU 和主存DRAM的速度差异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cache由高速的SRAM组成cache的基本原理P93命中、未命中、命中率P93例题P94cache与主存的地址映射P94全相联映像:主存中的任一块可以映象到缓存中的任一块;直接映像:每个缓存块可以和若干个主存块对应;每个主存块只能和一个缓存块对应;组相联映像:某一主存块 j 按模 u 映射到缓存的第i 组中的任一块;替换算法P98先进先出算法FIFO:把一组中最先调入cache的块替换出去,不需要随时记录各个块的使用情况,所以实现容易,开销小;近期最少使用算法LRU:将近期内长久未被访问过的行块换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cache每命中一次,命中行计数器清零,其它各行计数器增1;当需要替换时,比较各特定行的计数值,将计数值最大的行换出;最不经常使用LFU:被访问的行计数器增加1,换值小的行,不能反映近期cache的访问情况;随机替换:从特定的行位置中随机地选取一行换出; cache的写操作策略P99写回法、全写法、写一次法P99-100第四章指令系统指令系统P103程序、高级语言、机器语言、指令、指令系统、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C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P103指令格式P105操作码:指令操作性质的二进制数代码地址码:指令中的地址码用来指出该指令的源操作数地址一个或两个、结果地址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三地址指令、二地址指令、一地址指令、零地址指令;三种二地址指令SS、RR、RSP106指令字长度、机器字长P107例题P110操作数类型P110地址数据、数值数据、字符数据、逻辑数据寻址方式P112确定本条指令的操作数地址,下一条欲执行指令的指令地址指令寻址顺序寻址——PC+1跳跃寻址——转移类指令数据寻址P112-116立即寻址——形式地址就是操作数直接寻址——有效地址由形式地址直接给出隐含寻址——操作数地址隐含在操作码中间接寻址——有效地址由形式地址间接提供寄存器寻址——有效地址即为寄存器编号寄存器间接寻址——有效地址在寄存器中基址寻址——有效地址=形式地址+基地址变址寻址——有效地址=形式地址+变址寄存器的内容相对寻址——有效地址=PC的内容+形式地址堆栈寻址——栈顶指针段寻址例题P118指令的分类119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传送、程序控制RISC技术P121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CISC——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指令系统的特点P121第五章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P127指令控制、操作控制、时间控制、数据加工CPU的基本组成P127控制器、运算器、cacheCPU中的主要寄存器P128数据缓冲寄存器DR、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数据地址寄存器AR、通用寄存器、状态字寄存器PSW操作控制器的分类P130时序逻辑型:硬布线控制器存储逻辑型:微程序控制器指令周期P131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全部时间;指令周期、机器周期、时钟周期P131一个指令周期含若干个机器周期一个机器周期包含若干个时钟周期取指周期数据流P132执行周期数据流P133—138时序信号的作用和体制P141时序信号的基本体制是电位—脉冲制;数据加在触发器的电位输入端D ,打入数据的控制信号加在触发器的时钟脉冲输入端 CP;电位高低表示数据是1还是0,要求打入数据的控制信号来之前电位信号必须已稳定;节拍电位、节拍脉冲P142控制器的控制方式P144同步控制方式:即固定时序控制方式,各项操作都由统一的时序信号控制,在每个机器周期中产生统一数目的节拍电位和工作脉冲;异步控制方式:不受统一的时钟周期节拍的约束;各操作之间的衔接与各部件之间的信息交换采取应答方式;联合控制方式:同步控制和异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指令在固定的周期内完成,少数难以确定的操作采用异步方式;微程序控制原理P145微程序控制是指运行一个微程序来实现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仿照计算机的解题程序,把微操作控制信号编制成通常所说的“微指令”,再把这些微指令按时序先后排列成微程序,将其存放在一个只读存储器里,当计算机执行指令时,一条条地读出这些微指令,从而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控制相应的部件执行规定的操作;微程序、微指令、微命令、微操作P145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P150微命令的编码方法P151直接表示法:微指令的每一位代表一个微命令,不需要译码;编码表示法:把一组相斥性的微命令信号组成一个小组即一个字段,然后通过小组字段译码器对每一个微命令信号进行译码,译码输出作为操作控制信号;混合表示法:把直接表示法与字段编码表示法混合使用,以便能综合考虑微指令字长、灵活性、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微指令格式P153水平型微指令:是指一次能定义并能并行执行多个微命令的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微指令中设置微操作码字段,采用微操作码编译法,由微操作码规定微指令的功能,称为垂直型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的结构类似于机器指令的结构;硬连线控制器P155基本思想:通过逻辑电路直接连线而产生的,又称为组合逻辑控制方式;这种逻辑电路是一种由门电路和触发器构成的复杂树形逻辑网络;三个输入:来自指令操作码译码器的输出;来自执行部件的反馈信息;来自时序产生器的时序信号,包括节拍电位信号M和节拍脉冲信号T;一个输出:微操作控制信号硬布线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某一微操作控制信号C用一个逻辑函数来表达;并行处理技术P161并行性的概念:问题中具有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时间并行:让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件,以加快硬件周转而赢得速度,实现方式就是采用流水处理部件;空间并行:以数量取胜;它能真正的体现同时性时间+空间并行:综合应用;Pentium中采用了超标量流水线技术;流水线的分类P163指令流水线:指指令步骤的并行;将指令流的处理过程划分为取指令、译码、取操作数、执行、写回等几个并行处理的过程段;算术流水线:指运算操作步骤的并行;如流水加法器、流水乘法器、流水除法器等;处理机流水线:是指程序步骤的并行;由一串级联的处理机构成流水线的各个过程段,每台处理机负责某一特定的任务;流水线中的主要问题P164资源相关:指多条指令进入流水线后在同一机器时钟周期内争用一个功能部件所发生的冲突;数据相关:在一个程序中,如果必须等前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才能执行后一条指令;解决数据相关冲突的办法:为了解决数据相关冲突,流水CPU的运算器中特意设置若干运算结果缓冲寄存器,暂时保留运算结果,以便于后继指令直接使用,称为“向前”或定向传送技术;控制相关:由转移指令引起的;解决控制相关冲突的办法:延迟转移法、转移预测法;例题P165第六章总线系统总线的概念P184总线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互联机构,是多个系统功能部件之间进行数据传送的公共通路;总线的分类P184内部总线——CPU内部连接各寄存器及运算部件之间的总线;系统总线——CPU和计算机系统中其他高速功能部件相互连接的总线;按系统传输信息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I/O总线——中、低速I/O设备之间互相连接的总线;总线性能指标P185总线宽度:指数据总线的根数;寻址能力:取决于地址总线的根数;PCI总线的地址总线为32位,寻址能力达4GB;传输率:也称为总线带宽,是衡量总线性能的重要指标;例题P193总线上信息传送方式P190串行传送:使用一条传输线,采用脉冲传送有脉冲为1,无脉冲为0;连续几个无脉冲的处理方法:位时间;并行传送:每一数据位需要一条传输线,一般采用电位传送电位高为1,电位低为0;分时传送:总线复用、共享总线的部件分时使用总线;总线接口P192I/O接口,也叫适配器,和CPU数据的交换一定是并行的方式,和外设数据的交换可以是并行的,也可以是串行的;总线的仲裁P193集中式仲裁:有统一的总线仲裁器;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独立请求方式P193—195分布式仲裁:不需要中央仲裁器,每个潜在的主方功能模块都有自己的仲裁器和仲裁号;P195总线的定时P196同步定时:事件出现在总线上的时刻由总线时钟信号来确定;异步定时:后一事件出现在总线上的时刻取决于前一事件的出现,即建立在应答式或互锁机制基础上;PCI总线P200PCI:外围设备互连,PCI总线:连接各种高速的PCI设备;PCI是一个与处理器无关的高速外围总线,又是至关重要的层间总线;它采用同步时序协议和集中式仲裁策略,并具有自动配置能力;PCI总线支持无限的猝发式传送;即插即用;第七章外围设备外围设备的定义和分类P209除了CPU和主存外,计算机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可作为一个外围设备来看待;外围设备可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和过程控制设备几大类;磁记录原理P210计算机的外存储器又称磁表面存储设备;所谓磁表面存储,是用某些磁性材料薄薄地涂在金属铝或塑料表面作载磁体来存储信息;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均属于磁表面存储器;磁性材料上呈现剩磁状态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磁化元或存储元,是记录一个二进制信息位的最小单位;磁表面存储器的读写原理P211在磁表面存储器中,利用一种称为磁头的装置来形成和判别磁层中的不同磁化状态;通过电-磁变换,利用磁头写线圈中的脉冲电流,可把一位二进制代码转换成载磁体存储元的不同剩磁状态;通过磁-电变换,利用磁头读出线圈,可将由存储元的不同剩磁状态表示的二进制代码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磁盘的组成和分类P213硬磁盘是指记录介质为硬质圆形盘片的磁表面存储设备; 它主要由磁记录介质、磁盘控制器、磁盘驱动器三大部分组成;温彻斯特磁盘简称温盘,是一种采用先进技术研制的可移动磁头固定盘片的磁盘机;它是一种密封组合式的硬磁盘,即磁头、盘片、电机等驱动部件乃至读写电路等组装成一个不可随意拆卸的整体;磁盘上信息的分布P215记录面、磁道、扇区P215磁道编号P215磁盘地址由记录面号也称磁头号、磁道号和扇区号三部分组成;磁盘存储器的技术指标P216存储密度:存储密度分道密度、位密度和面密度;道密度:沿磁盘半径方向单位长度上的磁道数,单位道/英寸;位密度:磁道单位长度上能记录的二进制代码位数,单位为位/英寸;面密度:位密度和道密度的乘积,单位为位/平方英寸;平均存储时间=寻道时间+等待时间+数据传送时间P216数据传输率P217例题P217磁盘cacheP218磁盘cache是为了弥补慢速磁盘和主存之间速度上的差异;磁盘阵列RAIDP218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廉价冗余磁盘阵列,或简称磁盘阵列;简单的说, RAID 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 RAID 级别;RAID 0 提高存储性能的原理是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上存取, 这样,系统有数据请求就可以被多个磁盘并行的执行,每个磁盘执行属于它自己的那部分数据请求;这种数据上的并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总线的带宽,显着提高磁盘整体存取性能;第八章输入输出系统外围设备的速度分级P236在CPU和外设之间数据传送时加以定时:速度极慢或简单的外设:CPU只需要接受或者发送数据即可;慢速或者中速的设备:可以采用异步定时的方式;高速外设:采用同步定时方式;I/O和主机信息交换方式P237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直接内存访问DMA方式、通道方式程序查询方式P239数据在CPU和外围设备之间的传送完全靠计算机程序控制;当需要输入/输出时,CPU暂停执行主程序,转去执行设备输入/输出的服务程序,根据服务程序中的I/O指令进行数据传送;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输入/输出方式,只需要很少的硬件;但由于外围设备动作很慢,程序进入查询循环时将浪费CPU时间;中断的概念P242中断是指CPU暂时中止现行程序,转去处理随机发生的紧急事件,处理完后自动返回原程序的功能和技术;程序中断方式的原理P242在程序中断方式中,某一外设的数据准备就绪后,它“主动”向CPU发出请求中断的信号,请求CPU暂时中断目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而进行数据交换;当CPU响应这个中断时,便暂停运行主程序,并自动转移到该设备的中断服务程序;当中断服务程序结束以后,CPU又回到原来的主程序;中断处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P243CPU只有在当前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即转入公操作时才受理设备的中断请求;保存现场P243中断屏蔽P243中断处理过程P243单级中断和多级中断P245单级中断系统中,所有的中断源都属于同一级,所有中断源触发器排成一行,其优先次序是离CPU近的优先权高; 当响应某一中断请求时,执行该中断源的中断服务程序;在此过程中,不允许其他中断源再打断中断服务程序,既使优先权比它高的中断源也不能再打断;多级中断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有相当多的中断源,根据各中断事件的轻重缓急程度不同而分成若干级别,每一中断级分配给一个优先权;优先权高的中断级可以打断优先权低的中断服务程序,以程序嵌套方式工作;一维多级中断是指每一级中断里只有一个中断源,二维多级中断是指每一级中断里又有多个中断源;DMA的基本概念P253直接内存访问DMA是一种完全由硬件执行I/O交换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中,DMA控制器从CPU完全接管对总线的控制,数据交换不经过CPU,而直接在内存和I/O设备之间进行;DMA方式一般用于高速传送成组数据;DMA方式的优点P253DMA能执行的一些操作P254从外围设备发出DMA请求;CPU响应请求,把CPU工作改成DMA操作方式,DMA控制器从CPU接管总线的控制;由DMA 控制器对内存寻址,即决定数据传送的内存单元地址及数据传送个数的计数,并执行数据传送的操作;发中断,向CPU报告DMA操作的结束;DMA传送方式P254停止CPU访问内存、周期挪用、DMA与CPU交替访内P254 DMA数据传送过程P257传送前预处理;正式传送;传送后处理;P257通道的基本概念P261通道是一个特殊功能的处理器,它有自己的指令和程序专门负责数据输入输出的传输控制,而CPU将“传输控制”的功能下放给通道后只负责“数据处理”功能;这样,通道与CPU 分时使用内存,实现了CPU内部运算与I/O设备的平行工作;通道的功能P253通道具有两种类型的总线:存储总线:承担通道与内存、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通道总线即I/O总线,承担外围设备与通道间的数据传送任务;从逻辑结构上讲,I/O系统一般具有四级连接:CPU与内存通道设备控制器外围设备优先级别:由于大多数I/O设备的读写信号具有实时性,不及时处理会丢失数据;所以通道与CPU同时要求访内时,通道优先权高于CPU;CPU对通道的管理P262CPU是通过执行I/O指令以及处理来自通道的中断,实现对通道的管理;来自通道的中断有两种,一种是数据传送结束中断,另一种是故障中断;通道对I/O模块的管理P262通道通过使用通道指令控制I/O模块进行数据传送操作,并以通道状态字接收I/O模块反映的外围设备的状态;通道的类型P262选择通道、数组多路通道、字节多路通道P263第九章操作系统支持虚拟存储器的概念P282虚拟存储器是借助于磁盘等辅助存储器来扩大主存容量,使之为更大或更多的程序所使用;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存储器的逻辑模型,不是任何实际的物理存储器;它指的是主存-外存层次;以透明的方式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比实际主存空间大得多的程序地址空间;实地址:或物理地址,计算机物理内存的访问地址,由CPU引脚送出,是用于访问主存的地址,对应的存储空间——物理存储空间或主存空间;虚地址:或逻辑地址,在编制程序时独立编址,使用的地址,对应的存储空间——虚存空间或逻辑地址空间;虚地址到实地址的转换过程——程序的再定位;虚存的访问过程P283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程序以虚拟地址编址并存放在辅存中;程序运行时CPU以虚地址访问主存,由辅助硬件找出虚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判断这个虚地址指示的存储单元是否已装入主存:如果在主存,CPU就直接执行已在主存的程序;如果不在,要进行辅存向主存的调度;虚存与cache的异同P283几种虚拟存储器P284段式、页式、段页式页式虚拟存储器P284页、页表:页式虚拟存储系统中,虚地址空间被分成等长大小的页,称为逻辑页;主存空间也被分成同样大小的页,称为物理页;相应地,虚地址分为两个字段:高字段为逻辑页号,低字段为页内地址偏移量;实存地址也分两个字段:高字段为物理页号,低字段为页内地址;通过页表可以把虚地址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页式虚存地址映射:地址变换时,用逻辑页号作为页表内的偏移地址索引页表,并找到相应物理页号,用物理页号作为实存地址的高字段,再与虚地址的页内偏移量拼接,就构成完整的物理地址;虚页内容若没有调入主存,则计算机启动输入输出系统,把虚地址指示的一页内容从辅存调入主存,再提供CPU访问;转换后援缓冲器P285段式虚拟存储器P286段式虚拟存储器,是以程序的逻辑结构所形成的段如主程序、子程序、过程、表格等作为主存分配单位的虚拟存储器管理方式的存储器;每个段的大小可以不相等;每个程序都有一个段表映象表,用于存放该道程序各程序段从辅存装入主存的状况信息;段表一般驻留在主存中;段式虚存地址映射P287段页式虚拟存储器P287把程序按逻辑单位分段以后,再把每段分成固定大小的页;程序对主存的调入调出是按页面进行的,但它又可以按段实现共享和保护,兼备页式和段式的优点;虚存的替换算法P289虚拟存储器中的替换策略一般采用LRU Least Recent1y Used算法、LFU算法、FIFO算法,或将两种算法结合起来使用;例题P289。
网络计划的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计划的概念和作用1.1 网络计划的定义网络计划是一种用图形表示工程项目作业或活动安排的方法,它是一种系统化的工具,用于分析和规划工程项目中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等信息,以实现项目进度的合理安排和控制。
1.2 网络计划的作用网络计划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进行项目规划和安排,明确项目各项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和资源,有效地控制项目完成时间,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1.3 网络计划的优势网络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工期进行有效控制,及时顺应项目变化,调整工作计划,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成效。
二、网络计划的基本概念2.1 关键路径关键路径是指在网络计划中贯穿整个项目的、不受任务浮动影响的一系列紧密相连的任务,是影响整个项目完成时间的关键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和控制。
2.2 节点在网络图中表示项目活动的起始点或终止点,节点之间的线段则代表活动或工作的先后顺序和关联关系。
2.3 活动网络图中表示项目任务的线段,用来表示任务的工作内容、工期和完成要求等信息。
2.4 事件网络图中表示项目活动的起始点或终止点,是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2.5 浮动在网络计划中,浮动指的是一项任务可以推迟或提前的时间范围,即任务可以在不影响整个项目进度的情况下推迟或提前完成。
三、网络计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1 网络计划的基本原理网络计划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事件和活动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通过图形化的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逻辑分析和时间安排,确定项目任务的工作内容、工期和完成要求,实现项目进度的合理控制和管理。
3.2 网络计划的制作方法网络计划的制作方法包括确定项目任务、绘制网络图、计算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确定关键路径、进行资源调度和安排等步骤。
四、网络计划的应用4.1 项目规划网络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项目规划和安排,明确项目各项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和资源,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计算机网络重要知识点1、请列举解决 IP 地址耗尽问题可以采用的两种或以上的技术,并选择其中一种技术简述其基本原理。
答:采用无类别编址CIDR,使 IP 地址的分配更加合理。
采用网络地址转换NAT方法以节省全球 IP 地址。
采用具有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的 IP 协议 IPv6。
2、简述网络层的数据报服务与虚电路服务的主要特征。
答:数据报服务的特征:1)不需建立连接;2)要求路由选择;3)数据报不一定能按序到达目的节点;4)对故障的适应性强;5)易于平衡网络流量。
(答对任意一条得1分 3分)虚电路服务的特征:1)要求先建立连接;2)路由选择;3)按顺序传送分组;4)可靠性较高;5)适用于交互方式环境。
(答对其中任意一条得1分 3分)3、简述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CSMA/CD) 的工作原理答: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2分)原理可以简化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先听后发: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发送,否则不发送。
(1分)边听边发:在发送过程中,仍需继续监听。
(1分)冲突停止: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然后发送一串干扰信号。
(1分)延迟重发:延迟一段随机时间(通过退避算法计算),重新发送该数据。
(1分)4、简述域内路由协议RIP和OSPF在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时的主要区别。
答:RIP:(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1分)(2)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1分)(3)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 30 秒。
(1分)OSPF:(1)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
(1分)(2)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1分)(3)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1分) 5、5、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有和关系与区别?答: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关系与区别如下:流量控制:接收端向发送端发出信号,请求发送端降低发送速率;拥塞控制:接收端也向发送端发出信号,告之发送端,网络已出现麻烦,必须放慢发送速率。
(3分)流量控制:主要控制收发端之间的通信量;拥塞控制:全局性控制,涉及所有主机、路由器以及其它降低网络性能的有关因素。
(3分)6、OSI和TCP/IP模型各层主要功能:OSI物理层传输比特,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帧,网络层传输数据包,传输层拆分数据单元,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表示层关注的是所传递信息的语义和语法。
TCP/IP最底层是链路层(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帧,互联网层传输报文,应用层包含了所有高层协议,包括虚拟终端(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协议(SMTP)。
7、以太网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解决了站点的( 检测到冲突后继续等待的时间 )。
8、路由器是根据目的主机( 网络地址 )地址转发数据的。
9、 TCP协议采用( 滑动窗口 )来实现流量控制。
10、以下地址中,属于子网192.168.15.19/28 的主机地址是( A )。
A.192.168.15.17 B.192.168.15.14 C.192.168.15.16 D.192.168.15.3111、 IP 协议提供的是服务类型是( 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
IP服务的三个特点为不可靠的数据投递服务、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服务和尽最大努力投递服务。
12、在以太网中,使用( CSMA/CD )方法访问介质。
13、工作在网络层的网络互联设备是(路由器)。
a、网桥是一种将两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并按MAC(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转发帧的设备,工作在链路层。
b、中继器是一种简单的增加局域网传输距离的设备,它作为信号放大器,可使实际的网络跨越更大距离。
它工作在物理层。
c、路由器是将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起来的设备,主要用来实现协议转换和路径选择。
它工作在网络层。
14、 175.15.28.5/19的子网掩码是( 255.255.224.0 )。
15、下列不属于路由选择协议的是( B )。
A. RIP B. ICMP C. BGP D. OSPFRIP协议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
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
主要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中,比如校园网以及结构较简单的地区性网络。
对于更为复杂的环境和大型网络,一般不使用RIP。
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它是TCP/IP 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
(ping命令使用该协议)边界网关协议(BGP)是运行于TCP 上的一种自治系统的路由协议。
BGP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的协议,也是唯一能够妥善处理好不相关路由域间的多路连接的协议。
(用途:路由选择)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
16、提供远程管理网络设备功能的网络管理标准是( D )A. RARPB. FTPC. UDPD. SNM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ARP)允许局域网的物理机器从网关服务器的ARP 表或者缓存上请求其IP 地址。
FTP是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的英文简称,而中文简称为“文传协议”。
用于Internet上的控制文件的双向传输。
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UD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1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由一组网络管理的标准组成,包含一个应用层协议(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数据库模型(database schema)和一组资源对象。
该协议能够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用以监测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是否有任何引起管理上关注的情况。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IP数据包头里包括内容的是( B )。
A. 源IP、目的IPB. 源端口、目的端口C. TTL生存时间D. 协议号IP包格式:TCP报文格式:18、通过因特网远程登录到一台主机202.168.20.100 ,我们采用( Telnet )。
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陆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
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
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
19、防火墙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对通过的数据包进行过滤 )。
20、当通信子网采用(虚电路)方式时,不需要首先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连接。
21、CDMA是(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22、100Base-T使用哪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23、在网络互连设备中,交换机处于数据链路层。
24、( ARPANET )最先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思想。
25、Internet的网络层含有四个重要的协议,分别为( IP,ICMP,ARP,RARP )26、快速以太网规定的无效帧是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
27、什么是网络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它在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答:为了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2分) 主要由语法(1分)、语义(1分)和时序(1分)(指事件实现中顺序的详细说明)。
通信协议有层次特性,大多数的网络组织都按层或级的方式来组织,在下一层的基础上建立上一层,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其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一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
网络协议确定交换数据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
(1分)28、在TCP的拥塞控制中,什么是慢启动和拥塞避免?答:慢开始: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将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 MSS 的数值。
(1分)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 MSS 的数值。
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2分)拥塞避免:当拥塞窗口值大于慢开始门限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1分)拥塞避免算法使发送端的拥塞窗口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RTT就增加一个MSS 的大小。
(2分)29、在IP数据报的传输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分片?IP数据报首部格式中的标识字段有什么作用?答:在IP层下面的每一种数据链路层都有自己的帧格式,其中包含帧格式中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这称为最大传送单元MTU(2分)当一个IP数据报封装成链路层的帧时,此数据报的总长度一定不能超过下面的数据链路层的MTU值,当数据报的长度超过下面网络的MTU值时,必须分片(2分)。
当数据报由于长度超过网络的MTU而必须分片时,标示字段被复制到所有数据报片的标识字段中,标识字段的值使分片后的各数据报片最后能正确的重装成为原来的数据报(2分)30、万维网WWW是一种网络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使用什么传输协议?答:万维网并不是某一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1分)万维网是Internet上的一种应用系统,一个大规模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提供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交互式超媒体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分)为了使万维网文档在Internet上传输,万维网客户和服务器端程序之间的交互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基于传输层的TCP协议进行可靠的传输。
(3分)31、C RC计算:(1)、CRC校验原理具体来说,CRC校验原理就是以下几个步骤:1)先选择(可以随机选择,也可按标准选择,具体在后面介绍)一个用于在接收端进行校验时,对接收的帧进行除法运算的除数(是二进制比较特串,通常是以多项方式表示,所以CRC又称多项式编码方法,这个多项式也称之为“生成多项式”)。
2)看所选定的除数二进制位数(假设为k位),然后在要发送的数据帧(假设为m位)后面加上k-1位“0”,然后以这个加了k-1个“0“的新帧(一共是m+k-1位)以“模2除法”方式除以上面这个除数,所得到的余数(也是二进制的比特串)就是该帧的CRC校验码,也称之为FCS(帧校验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