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温度计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4.31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初中物理知识点:热学热学一、热现象:(一.)温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度( ℃ )。
3.测量工具:温度计;4.温度计(1)制作原理:利用液体的胀热冷缩。
(2)常用种类:实验用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寒暑表(测量范围:-30℃~50℃)。
(3)使用方法:使用前------使用时-------5.体温计的特殊结构:(1)三棱形的柱体(起放大液体的作用,容易观察液面的位置);(2)缩口——液泡和毛细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部分(作用:上升到毛细管的水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在缩口处被切断)。
6.使用方法:使用前必须先向下甩一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
(二)物态变化:1.熔化:固变液,吸热,(晶体有熔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一直升高)。
2.凝固:液变固,放热。
3.汽化:液变气,吸热。
(1)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A.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液体的表面。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的气流。
(3)沸腾:A.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
B .影响沸腾的因素:液体表面上气压的大小(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4液化:气变液,放热。
(1)液化方法:A.降温 B.压缩体积(2)例如:“白气”、雾、露。
液化气。
二、热和能: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焦耳J。
物体间只要有温度差存在就有热传递发生。
初中温度知识点总结一、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的热度大小的度量概念,是衡量物体分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和华氏度(℉)等。
二、温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一般通过温度计来进行,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膨胀性质和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等。
三、温度的转换1. 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的转换公式为:℉=1.8℃+32;℃=(℉-32)/1.8。
2. 摄氏度和开尔文的转换摄氏度和开尔文之间的转换公式为:K=℃+273.15;℃=K-273.15。
四、温度的影响1. 温度对物体性质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以使物体膨胀,密度变小,而温度的降低则可以使物体收缩,密度增大。
2. 温度对物质相变的影响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使物质发生相变,比如固体变成液体(熔化)、液体变成气体(汽化)、气体变成液体(凝结)等。
五、温度的传导和交换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作用,物质的热传导性取决于物质的类型、温度和密度等因素。
2. 热对流热对流是指液态或气态物质中由温度差产生的热对流现象,常见的例子是气流的对流换热和水流的对流换热。
3.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表面通过辐射传递热量的现象,常见的例子是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升温。
六、温度的应用1. 温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温度的计量和调控在烹饪、空调和暖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温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精确的温度测量和控制。
总之,温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温度的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应用温度知识,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收藏(通用9篇)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收藏篇1物理大餐: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接下来的内容是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温度。
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 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总结归纳: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初中物理温度知识点详解温度是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单位。
在初中物理学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温度知识点进行详解。
一、温度的概念与表达方式温度是物体内部原子、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通常使用摄氏度(℃)作为单位进行表示,摄氏度是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为基准进行定义的。
在温度表达方式中,除了摄氏度外,还有华氏度(℉)和开尔文(K)等单位。
二、温度的测量与温度计为了测量物体的温度,人们发明了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包括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测量温度,而电子温度计通过电阻值的变化来测量温度。
三、摄氏和华氏温度的转换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在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进行转换。
转换公式如下:华氏度 = 摄氏度 × 9/5 + 32摄氏度 = (华氏度 - 32)× 5/9四、温度的传递与传导温度可以通过热传递方式进行传递,常见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由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热量的过程,如金属的传导性很好,因此我们常用金属材料制作热导体。
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由于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如水的加热过程中,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的传播进行热量传递,如太阳的辐射。
五、热膨胀与温度变化关系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体的体积或长度的变化,这就是热膨胀现象。
物体的热膨胀系数是描述物体热膨胀性质的量,通常用单位温度升高引起的单位长度变化来表示。
不同物质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例如铁的热膨胀系数较大,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较小。
六、热平衡与温度调节当两个物体接触时,会发生热平衡的过程。
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热量不再流动的状态。
人们可以通过设备和手段来调节物体的温度,例如使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
综上所述,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度量,通过温度计进行测量,并且可以用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等单位进行表示。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通常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根据的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
①使用时,要认请温度计的和,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只与充分接触,
③待示数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
二、熔化和凝固
5、熔化:物质从变成,熔化要。
凝固:物质从变成,凝固要。
6、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
7
8、晶体的熔化曲线与凝固曲线
(1)物质在AB段是态,热,温度。
(2)物质在BC段是态,热,温度。
(3)物质在CD段是态,热,温度。
(4)物质在DE段是态,热,温度。
(5)物质在EF段是态,热,温度。
(6)物质在FG段是态,热,温度。
(7)物质熔化用时,熔点是;凝固用时,凝固点是,说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
固点是的。
9、装有晶体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时,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1)(2)。
三、汽化和液化
10、汽化:物质从变为叫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都要。
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通过和可以使气体液化。
1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1)(2)。
四、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要。
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甘肃白银市第四中学刘贵民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②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1℃同上5.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 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固体、液体、气体。
7.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8.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9.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1.. 熔化和凝固图像: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A.给盛有水的杯子盖好杯盖B.用吹风机吹湿头发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D.把水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保存答案:B解析:A.给盛有水的杯子盖好杯盖使杯子上方空气流速变慢,蒸发减慢。
故A不符合题意;B.用吹风机吹湿头发使头发上方空气流速变大,蒸发加快。
故B符合题意;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使蔬菜上方空气流速变慢,蒸发减慢。
故C不符合题意;D.把水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保存使水果温度降低,蒸发减慢。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有关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热传递时,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B.吹风扇时会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环境温度C.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温度和内能均变大D.酒精灯中的酒精燃烧一半后,剩余酒精热值不变答案:D解析:A.发生热传递时,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而不是温度在传递,故A错误;B.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吹风加快水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蒸发,而水在蒸发时吸热,故B错误;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虽不变,但由于吸收热量,所以内能增大,故C错误;D.酒精燃烧一半后,剩余酒精的热值不变,因为热值不受质量的影响,受物质种类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3、淡水资源缺乏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利用太阳能、海水等资源获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图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液化B.先汽化,后液化C.先汽化,后凝华D.先液化,后汽化答案:B解析: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整个过程先汽化,后液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科学研究表明,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不可能达到该值或比它更低。
初中物理温度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温度计知识点总结
温度计
测温度的温度计,热胀冷缩是规律。
冰水混合作零度,标准沸水百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
泡全浸入被测液,不碰容器底或壁。
进入稍候一会儿,示数稳定再读数。
计数仍留被测液,视线与柱上面平。
温习提示:温度计在读数时,仰读偏小俯偏大。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距(υ)像的性质应用
u>2ff<υ<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υ=2f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
f<u<2f>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fυ>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
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
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
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
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
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
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