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变压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变压器》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的第四节。
学习变压器可以使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和兴趣,因此这一节的内容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变压器也是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是远距离输送交流电不可缺少的装置。
学习变压器能够从能的转化和传递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基础。
教材对《变压器》这节课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通过实验手段,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围绕变压器的原理及工作特性展开,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
在这节物理规律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生的思维拓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注重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验探究过程的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强调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活化;
“变压器”一课的教学围绕“什么是变压器?”、“变压器副线圈为什么有电压?”、“变压器怎样将原线圈的电能传输给副线圈?”、“变压器副线圈上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定量关系是怎样的?”等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
变压器教案教案标题:变压器教案目标:1. 理解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变压器的构造和主要组成部分。
3. 能够计算变压器的变比和功率转换。
4. 理解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变压器的构造和主要组成部分。
3. 变压器的变比和功率转换计算。
4. 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变压器的变比和功率转换计算。
2. 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变压器实物模型或示意图。
3. 计算变压器变比和功率转换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变压器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变压器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介绍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解释变压器的构造和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芯、一次线圈、二次线圈等。
3. 讲解变压器的变比和功率转换的计算方法。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变压器实物模型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构造。
2. 通过实例,演示变压器的变比和功率转换的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变压器的变比和功率转换。
2. 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以变压器为核心的电子设备应用方案。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变压器的拆装操作,加深对其构造和原理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变压器应用的研究,了解更多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变比和功率转换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了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高二物理《变压器》教案3篇高二物理《变压器》教案2中国民用供电使用三相电作为楼层或小区进线,多用星形接法,其相电压为220V,而线电压为381V(近似值),需要中性线,一般也都有地线,即为三相五线制。
而进户线为单相线,即三相中的一相,对地或对中性线电压均为220V。
一些大功率空调等家用电器也使用三相四线制接法,此时进户线必须是三相线。
工业用电多使用6kV以上高压三相电进入厂区,经总降压变电所、总配电所或车间变电所变压成为较低电压后以三相或单相的形式深入各个车间供电。
一、知识目标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三相交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最大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最大值(或为零).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教法建议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大值、周期、频率.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们达到最大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教学设计方案三相交变电流教学目的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及特点.2、知道星形接法、三角形接法和相电压、线电压知识.教具:演示用交流发电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本章前面学习了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路中产生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如果三组互成120°角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产生三个交变电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相交变电流.板书:第六节三相交变电流二、进行新课演示单相交流发电机模型:只有一个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路中只产生一个交变电动势,这样的发电机叫单相交流发电机.它发出的电流叫单相交变电流.演示:三相交流发电机模型,提出研究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板书:一、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1、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互成120°角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三组线圈各自产生交变电流2、三相交变电流的特点:最大值和周期是相同的.板书:三组线圈到达最大值(或零值)的时间依次落后1/3周期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描述三相交变电流板书:三相交变电流的图像三组线圈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可对三组负载供电,那么三组线圈和三个负载是怎样连接的呢?板书:二、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1、星形连接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三相发电机和负载并不用6条导线连接,而是把线圈末端和负载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星形连接①把线圈末端和负载之间用一条导线连接的方法叫星形连接(符号Y)②端线、火线和中性线、零线从每个线圈始端引出的导线叫端线,也叫相线,在照明电路里俗称火线.从公共点引出的导线叫中性线,照明电路中,中性线是接地的叫做零线.③相电压和线电压端线和中性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相电压两条端线之间的电压叫做线电压.我国日常电路中,相电压是220V、线电压是380V2、三角形连接①把发电机的三个线圈始端和末端依次相连的方式叫三角板连接(符号△)②相电压和线电压两条端线之间的电压就是其中一个线圈的相电压,所以三角形连接中相电压等于线电压.高二物理《变压器》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三、情感目标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 I1I2=U1U2.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6、电能的输送,定性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2、难点:(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4、解决办法:(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第四节《变压器》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变压器”的教学围绕“变压器为什么能改变电压”变压器是怎样改变电压、电流等问题为线索来展幵教学过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先使学生理解互感现象,再通过学生探究活动,验证电压与匝数的关系,邂逅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推导出电压与线圈匝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材分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幵放性。
”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幵放的。
本节教材配有小实验,思考与讨论,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贴近生活的图片生动而形象,幵阔眼界的科学漫步。
教材对变压器原理的表述比较浅,在处理时要将这部分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利于学生理解透彻。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电磁感应》整章的学习,已经对磁生电以及涡旋电流有了基本的掌握,在《交流电》前两节的学习,对交流电的特点也比较清楚,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变压器这一节内容的必备知识。
但对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原线圈产生的电动势大小关系这一知识点比较欠缺,在教学中需作出补充提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2、过程与方法:1)能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多变量问题2)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激发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2)通过真实操作和记录,获得团队合作精神的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教学难点:(I )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重难点的突破措施:(I )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四、教学媒体变压器模型、学生电源、闭合铁芯、小灯泡、导线、多媒体等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互感现象?2、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__________ 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变压器就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 制成—首先通过两个问题复习前面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给学生知识上的准备,(二)新课讲授1、新课导入(1)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常常需要不同电压的交流电•如表所示平常市电的电压是220伏,那该怎么办呢一一我们需要变压器.(让学生体会到变压器作用的实际意义)(2)多媒体展示变压器的种类和式样(让学生对实际变压器有感性认识);(3)引导学生观察可拆变压器的构造,并通过示意图明确下列概念:原线圈一一与电源相连,输入电压U,线圈匝数为n i副线圈一一与用电器相连,输出电压U2,线圈匝数为n2铁芯一一有何特点?变压器是如何变压的呢?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
高中物理变压器教案(精选3篇)高中物理变压器教案1★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理想化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工具学生电源、可拆变压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灯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改变交流的电压。
大型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压有几万伏,而远距离输电却需要高达几十万伏的电压。
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也各不相同。
电灯、电饭煲、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需要220V的电压,机床上的照明灯需要36V的安全电压。
一般半导体收音机的电源电压不超过10V,而电视机显像管却需要10000V以上的高电压。
交流便于改变电压,以适应各种不同需要。
变压器就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变压器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1・变压器的原理思考与讨论:师:按上图所示连接好电路,接通电源,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生:灯泡亮了。
师:两个线圈并没有直接接触,灯泡为什么亮了呢?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1:当一个线圈中同交变电流时,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另一个线圈中激起感生电场,从而产生感生电动势,灯泡中有了感应电流,故灯泡发光。
生2:实验说明,通过互感现象,电源的能量可以从一个线圈传输给另一个线圈。
师:变压器就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构成的。
一个线圈跟电源连接,叫原线圈(初级线圈),另一个线圈跟负载连接,叫副线圈(次级线圈)。
两个线圈都是绝缘导线绕制成的。
铁芯由涂有绝缘漆的硅钢片叠合而成。
师:画出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互感现象时变压器工作的基础。
《变压器》教学设计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想化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变压器的匝数与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基本问题。
2.从电磁感应的角度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深刻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探究变压器的匝数与线圈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实验。
2.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学生电源、可拆变压器、电压表、小灯泡等[教学过程]一、课前实验演示演示1:一个线圈与小灯泡构成闭合电路,另一个线圈接电源,两个线圈并排放置,启发学生思考可能看到的实验现象。
演示2:把两个线圈套在一个铁芯上,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交流。
演示3:让铁芯闭合,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把学生思维调动到高点,开始变压器的学习。
设计意图1:对课本实验创新设计,分三个梯度进行演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领学生打开求知的思维之门,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铁芯的作用及互感现象,为学习变压器的原理及理解变压器理想化模型埋下伏笔。
二、学生提出质疑(教师预设)问题1.什么是变压器?问题2.铁芯导电吗?铁芯的作用是?问题3.变压器副线圈为何有电流?问题4.变压器为何能改变电压?是如何改变的?(教师预设所有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变压器的构造(一)构造:1.闭合铁芯2.原线圈(初级线圈)3.副线圈(次级线圈)(二)示意图(三)电路图中符号四、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一)互感现象交变电压加在原线圈上,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量,这个交变的磁通量不但穿过原线圈,也穿过副线圈,所以也在副线圈中激发感应电动势。
《变压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因为本节有一个探究实验。
所以,应该突出“探究”得出结论。
2.对于变压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在电磁学的基础上理解它。
使学生再次体会,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区别和交流电的优点。
3.因为变压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手段,多与实际相联系。
二、学生分析1.高二学生逻辑思维、归纳总结水平已经日渐提升,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探究类的实验也不再陌生。
2.已经学习了互感现象和交变电流,对电磁学研究方法有一些理解,所以理论分析学生应该能够做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原理3、掌握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探究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四、重点与难点1、变压器的原理2、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关系五、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理论推理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持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小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对线圈作用的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老师实物展示变压器的结构后,利用演示实验现象引出变压器的原理。
而后提出探究课题,实行实验。
整个过程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注重过程目标的实现,突破教学难点。
得出结论后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论分析加深对结论的理解,练习即时反馈学习效果,突出了重点。
电流与匝数的关系是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
六、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可拆变压器,多用电表、额定电压为4.2V的灯泡等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用电器额定电压的理解,让学生思考如何把我们的220V生活电压转变成不同用电器的额定电压?然后再简介生活中常见的变压器(图片展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变压器(二)新课学习一、变压器的构造n1n2构造:闭合铁芯原线圈(初级线圈) 副线圈(次级线圈)二、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互感现象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到变压器的原理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原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方向持续变化,在铁芯中激发的磁场也持续变化,变化的磁场在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变压器教案高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2. 掌握变压器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解决变压器相关的应用问题二、教学重点: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2. 变压器的结构和组成3. 变压器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三、教学内容:1. 变压器的定义和分类2.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 变压器的结构和组成4. 变压器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变压器的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变压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介绍变压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结构和组成,让学生理解变压器的基本知识。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变压器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变压器的变压效果。
4. 计算:教授变压器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变压器的转变比和输入输出功率。
5. 应用:布置一些变压器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变压器在电力传输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变压器的理解和掌握。
八、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变压器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拓展知识视野。
五、教学手段:1. 实物展示2. 实验操作3. 计算习题4. 互动讨论5. 图片、视频资料六、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和计算题,考察学生对变压器的掌握程度2. 考察学生对变压器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2. 学生反馈意见及建议3. 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果八、教学资料:1. 教辅资料2. 实验器材3. 图片、视频资料。
高中物理《变压器》教案第五章交变电流5.4变压器★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2.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理想化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讲解法★教学工具学生电源、可拆变压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灯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改变交流的电压.大型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压有几万伏而远距离输电却需要高达几十万伏的电压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也各不相同电灯、电饭煲、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需要220V的电压机床上的照明灯需要36V的安全电压一般半导体收音机的电源电压不超过10V而电视机显像管却需要10000V以上的高电压交流便于改变电压以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变压器就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这节课我们学习变压器的有关知识(二)进行新课1.变压器的原理思考与讨论:师:按上图所示连接好电路接通电源观察灯泡是否发光生:灯泡亮了师:两个线圈并没有直接接触灯泡为什么亮了呢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1:当一个线圈中同交变电流时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另一个线圈中激起感生电场从而产生感生电动势灯泡中有了感应电流故灯泡发光生2:实验说明通过互感现象电源的能量可以从一个线圈传输给另一个线圈师:变压器就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构成的一个线圈跟电源连接叫原线圈(初级线圈)另一个线圈跟负载连接叫副线圈(次级线圈)两个线圈都是绝缘导线绕制成的铁芯由涂有绝缘漆的硅钢片叠合而成师:画出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互感现象时变压器工作的基础在原线圈上加交变电压U1原线圈中就有交变电流它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量这个交变磁通量既穿过原线圈也穿过副线圈在原、副线圈中都要引起感应电动势如副线圈是闭合的在副线圈中就产生交变电流它也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量在原、副线圈中同样引起感应电动势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两个线圈并没有直接接触通过互感现象副线圈也能够输出电流师:在输入电压一定时原线圈、副线圈取不同的匝数副线圈输出的电压也不一样变压器由此得名那么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有何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目的: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器材:可拆变压器学生电源多用电表导线若干实验步骤:(1)按图示电路连接电路(2)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源6V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分别取副线圈匝数n2=1n1=2n2=1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记入表格(3)原线圈接低压交流电源6V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分别取原线圈匝数n1=n2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记入表格U1=6V(4)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注意事项:(1)连接好电路后同组同学分别独立检查然后由老师确认电路连接无误才能接通电源(2)注意人身安全只能用低压交流电源电源电压不能超过12V (3)使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测试然后再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2.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师:从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两个线圈的匝数之比师:写出数学表达式生:U1n1XU2n2=U1n1XU2n2只适用于理想变压器师:电流通过变压器线圈是会发热铁芯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也会发热所以变压器工作时存在能量损失没有能量损失的变压器叫做理想变压器实际上变压器的工作效率都很高在一般的计算中可以把实际变压器视为理想变压器师: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与副线圈的输出功率有什么关系生:因为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所以P出=P入师:若理想变压器只有一个副线圈则原副线圈中的电流I1与I2有什么关系生:据P出=U2I2P入=U1I1及P出=P入得:U2I2=U1I1则:I1U2n2=I2U1n1师:上式是理想变压器只有一个副线圈时原副线圈中的电流比公式如果副线圈的电压高于原线圈的电压这样的变压器叫升压变压器;如果副线圈的电压低于原线圈的电压这样的变压器叫降压变压器那么两种变压器的匝数关系如何生:升压变压器n2>n1降压变压器n2<n1师:两种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的大小关系如何生:升压变压器I2I1师:在绕制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时副线圈导线应比原线圈导线粗一些好还是细一些好降压变压器呢生:因为升压变压器I2I1所以副线圈导线要比原线圈导线粗一些师:课后请大家阅读教材47页“科学漫步”了解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变压器主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 2.变压器可改变交变电的电压和电流利用了原副线圈的互感现象3.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的变压器是理想化模型有P输出=P输入U1N1IN1X2U2N2=I2N1(四)实例探究☆理想变压器基本规律【例1】一个正常工作的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下列的个物理量不一定相等()A.交流的频率C.电功率B.电流的有效值D.磁通量变化率解析:变压器可以改变原副线圈中的电流因此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不一定有相同有效值所以选B.由于穿过原线圈的磁通量全部穿过副线圈因而原副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相同D错.变压器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感应副线圈中感应的交流频率与原线圈交流频率是相同的A错.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功率等于副线圈输出功率因此C错.答案:B 点评:变压器工作时原副线圈电压和电流不一定相同但对理想变压器来说原副线圈一定相同的量有(1)电功率(2)磁通量变化率(3)交流的频率☆理想变压器的综合应用【例2】如图所示为一理想变压器K为单刀双掷开关P为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U1为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I1为原线圈中的电流则()A.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a合到b时I1将增大B.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b合到a时R消耗功率减小C.保持U1不变K合在a处使P上滑I1将增大D.保持P的位置不变K合在a处若U1增大I1将增大解析:K由a合到b时n1变小而UI1n2n得I1=2I2由I2=2RI2n1n1nUnU2=2U1所以I1=22·1·U1n2和R不变n1减小时I1增大所以A对Rn1n1=22n2n2U2U1K由b合到a时P2=而U2=U1所以P2=2·.U1、n2和R不变n1增大时P2RRn1n12减小所以B对。
第四节《变压器》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变压器”的教学围绕“变压器为什么能改变电压”变压器是怎样改变电压、电流等问题为线索来展开教学过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先使学生理解互感现象,再通过学生探究活动,验证电压与匝数的关系,邂逅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推导出电压与线圈匝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材分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
本节教材配有小实验,思考与讨论,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贴近生活的图片生动而形象,开阔眼界的科学漫步。
教材对变压器原理的表述比较浅,在处理时要将这部分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利于学生理解透彻。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电磁感应》整章的学习,已经对磁生电以及涡旋电流有了基本的掌握,在《交流电》前两节的学习,对交流电的特点也比较清楚,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变压器这一节内容的必备知识。
但对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原线圈产生的电动势大小关系这一知识点比较欠缺,在教学中需作出补充提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2、过程与方法:1)能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多变量问题2)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激发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2)通过真实操作和记录,获得团队合作精神的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教学难点:(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重难点的突破措施:(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四、教学媒体变压器模型、学生电源、闭合铁芯、小灯泡、导线、多媒体等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互感现象?2、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变压器就是利用制成的。
首先通过两个问题复习前面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给学生知识上的准备,(二)新课讲授1、新课导入2、实验探究变压器的变压规律(1)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案猜测原副线圈的电压与什么因素有关,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可能想到与线圈匝数有关.实验仪器为学生电源(低压交流12V),可拆变压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设计实验操作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设计一个表格.(2)学生分组实验----控制变量法保持原线圈电压和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匝数,研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保持原线圈电压和副线圈匝数不变,改变原线圈匝数,研究原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3)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归纳出:原线圈电压和匝数不变时,副线圈匝数越多,U2 越大.原线圈电压和副线圈匝数不变时,原线圈匝数越少,副线圈电压越高.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原副线圈电压比跟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成正比.3、理论推导(1)理想变压器模型的建立在变压器的电磁感应过程中,电能和磁能的相互转化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伴随而来的损耗是一些次要因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实际的变压器抽象成理想变压器——一个没有能量损耗的理想变压器.(2)变压器主副线圈电压、电流、功率关系推导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回避源电动势和反电动势叠加的过程、相位差问题),注意两边磁通量相等--E 1 = n 1t∆∆Φ E 2 = n 2t∆∆Φ21E E =21n n对于理想变压器,导线电阻可以忽略,故 U 1 = E 1 ,U 2 = E 2 (副线圈看成一个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
所以21U U =21n n即: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两个线圈的匝数比。
如果n2>n1 ,则输出电压高,称升压变压器; 如果n2<n1 ,则输出电压低,称降压变压器。
思考:如果原线圈通入的是直流电,能否实现变压? 功率和电流关系 功率 P 1 = P 2电流21I I =12n n 分组讨论1:讨论右图所示变压器的电压、功率和电流的关系 (结论:21U U =21n n ,31U U =31n n ;P 1 = P 2 + P 3 ;n 1I 1 = n 2I 2 + n 3I 3)分组讨论2:讨论右图所示变压器的电压、功率&电流的关系(设两个副线圈的磁通分配相同) (结论:21U U =21n n 2,31U U =31n n 2;P 1 = P 2 + P 3 ;2n 1I 1 = n 2I 2 + n 3I 3)小结:从以上的探讨我们发现,变压器的电压关系和电流关系并不是用一个正比和反比可以简单地概括,而是会随着变压器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能量守恒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总是适用的。
4、规律应用【例1】理想变压器初级线圈和两个次级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 1=2200匝、n 3=440匝,电源电压为U 1=220V ,n 3上连接的负载电阻R=8.8Ω, n 2上连接的灯泡“110V 110W ”正常发光。
求原线圈中的电流I 1和n 2。
n 3 Rn 2 L 220Vn 1【例2】如图所示M 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2:1,电源电压u =311sin314t V 不变,变阻器R 的最大阻值为10Ω。
求(1)当变阻器的滑动头P 从最下端向上移动时,各个电表读数如何变化?(2)变阻器R 接入副线圈时电流表A 1的最小读数(3)如果变阻器R 断路,电流表A 1的读数又是多大?讨论原副线圈各个物理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输入电压U 1决定输出电压U 2 输出功率P 2决定输入功率P 1在U 1、N 1、N 2一定的情况下,输出电流I 2决定I 1 5、总结全课在本节课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使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请同学们总结归纳. 变压器:主要由铁芯和原、副线圈组成,理想变压器的基本规律是 (1)任何两组线圈的端电压与其匝数成正比,即K U n U n U n n n U U n n U U ====== 33211131312121,或、可见,电压仅与匝数有关,与负载无关,且同一个变压器各线圈的"每伏匝数"必相等。
(2)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或出入332211U I U I U I ,P P =因此,当副线圈所接负载变化时,副线圈的电流变化,原线圈的输入功率随之变化。
(3)输入端的安匝数等于输出端安匝数之和,即++=332211n I n I n I当仅有一组原副线圈时可简化为12212211n n I I n I n I ==或 6、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2、3(2)思考:如何测量高压线上的交流电压六、教学评价教材要求由实验得出理想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建议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指导下,定性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副线圈匝数有关系,从而确定第二步的研究方向:变压器的输入、输出电压及原、副线圈匝数的关系.第二步,介绍线圈和它的匝数,演示输入电压变化时输出电压(在空载条件下进行测量)变化的规律.实验数据应分布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条件,从而得到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公式.七、教学板书第四节变压器(一)变压器构造及原理(二)实验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三)理论推导变压器主副线圈电压、电流、功率的关系(四)例题讲评、总结八、教学反思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地探究和建构知识,是优化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和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力图将本课题的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启发式问题探究课,在教学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将课堂教学组织起来,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九、教学资源变压器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也是远距离输送交流电不可缺少的装置.学习变压器可以使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和兴趣,学习变压器能够从能的转化和传递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并为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基础.可拆变压器工作时,由于漏磁铜损、铁损较大,效率不高(低于60%),不能视为理想变压器.为了不影响演示效果,在设计可拆变压器时,已适当增加副线圈匝数作为补偿.教材从变压器工作时能量损耗忽略不计这一理想条件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变压器的交流规律,因而掌握理想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关系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用演示实验验证功率相等关系和电流比公式是有困难的,因为在实验条件下,传输功率小,变压器的效率低.但是做定性实验说明原线圈中的电流随副线圈电流的增大而增大、输入功率随输出功率增大而增大,对学生掌握理想变压器的规律是有好处的.实验可以避开I2=0,I1≠0的情况,也可以从I1很小这一事实出发,说明实际变压器效率一般是比较高的.学习几种常用的变压器,不仅增加了生产知识,还可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教学过程可采用讨论法,充分利用实物(或实物图)和结构示意图,适当介绍一些生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