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概况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35
中国数学的发展繁荣时期
(西汉末期~隋朝中叶)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个高峰的标志就是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诞生。
距今至少有1800年的《九章算术》,其作者是谁?由谁编篡?至今无从考证。
史学家们只知道,它是我国秦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数学知识结晶,到公元1世纪时开始流传使用。
这本书全书共分为九章:
①方田(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积法)。
②粟米(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
③衰分(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
④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法)
⑤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
⑥均输(管理粮食运输均匀负担的计算方法)。
⑦盈不足(盈亏类问题解法,也涉及能够用这种解法处理的其他类型问题)。
⑧方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
⑨勾股(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单的测量问题的解法)。
全书收录了246道数学应用题,每道题都分为问、答、术(解法。
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三部分,而且每章的内容都与社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本书的诞生,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在世界上,当时也很难找到另一本能同媲美的数学
专著。
在这一数学理论发展的高峰期,除了《九章算术》这部巨著之外,还出现了刘徽注的《九章算术》以及他撰写的《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作者不详)、《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和祖冲之的《缀术》等数学专著。
这一时期,创造数学新成果的杰出人物是:三国人赵爽、魏晋人刘徽和南朝人祖冲之。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你都不难发现,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中国数学的起源(上古~西汉末期)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约前580~约前500年)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
的确,一个没有数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今天,我们会不屑一顾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然而上万年以前,我们祖先为了这事可煞费苦心了。
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如果要问他们所捕的4只野兽是多少,他们会回答:“很多只”。
如果当时要有人能数到10,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杰出的天才了。
后来人们慢慢地会把数字和双手联系在一起了。
每只手各拿一件东西,就是2数到3时又被难住了,于是把第3件东西放在脚边,“难题”才得到解决。
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就这样,在逐步摸索中,祖先从混混沌沌的世界中走出来了。
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们的数学知识已远远超出了会数1~3000的水平。
这一阶段他们在算术、几何,甚至在现代应用数学的领域,都开始了耕耘播种。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确立,乘法中诀已经各种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
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
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
当历史推进到秦汉时期,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在算术方面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中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具备了。
(2)中国数学的发展繁荣时期(西汉末期~隋朝中叶)(3)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个高峰的标志就是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诞生。
这本书的诞生,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在世界上,当时也很难找到另一本能同媲美的数学专著。
在这一数学理论发展的高峰期,除了《九章算术》这部巨著之外,还出现祖冲之的《缀术》等数学专著。
[中国数学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中国数学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篇一 :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起源,中国数学发展简史-发展繁荣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都不难发现,华夏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中国数学的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
接下来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国数学的发展缓慢。
就在中国数学发展缓慢的时候,西方数学已大跨步超前,于是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中西数学发展的合流期,这一时期约为公元1840年~1911年之间。
近代数学的开端主要集中在公元1911年~1949年这一时期。
尽管中国目前在世界数学的赛场上已处落后地位,然而,路遥识马力,今后鹿死谁手,仍然未可知。
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都不难发现,华夏祖先们每前进1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中国数学起源于上古至西汉末期,中国数学的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
接下来在元后期至清中期,中国数学的发展缓慢。
就在中国数学发展缓慢的时候,西方数学已大跨步超前,于是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出现了1个中西数学发展的合流期,这一时期约为公元1840年~1911年之间。
近代数学的开端主要集中在公元1911年~1949年这一时期。
尽管中国目前在世界数学的赛场上已处落后地位,然而,路遥识马力,今后鹿死谁手,仍然未可知。
数的发展史_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起源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
的确,1个没有数的世界不堪设想。
今天,人们对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会不屑一顾,然而上万年以前,这事可让人们煞费苦心。
在7000年以前,他们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如果要问他们所捕的4只野兽是多少,他们会回答:“很多只”。
如果当时要有人能数到10,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杰出的天才了。
后来人们慢慢地会把数字和双手联系在一起。
每只手各拿一件东西,就是2。
数到3时又被难住了,于是把第3件东西放在脚边,“难题”才得到解决。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你都不难发现,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中国数学的起源(上古~西汉末期)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约前580~约前500年)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
的确,一个没有数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今天,我们会不屑一顾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然而上万年以前,我们祖先为了这事可煞费苦心了。
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如果要问他们所捕的4只野兽是多少,他们会回答:“很多只”。
如果当时要有人能数到10,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杰出的天才了。
后来人们慢慢地会把数字和双手联系在一起了。
每只手各拿一件东西,就是2数到3时又被难住了,于是把第3件东西放在脚边,“难题”才得到解决。
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就这样,在逐步摸索中,祖先从混混沌沌的世界中走出来了。
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们的数学知识已远远超出了会数1~3000的水平。
这一阶段他们在算术、几何,甚至在现代应用数学的领域,都开始了耕耘播种。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确立,乘法中诀已经各种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
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
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
当历史推进到秦汉时期,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在算术方面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中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具备了。
(2)中国数学的发展繁荣时期(西汉末期~隋朝中叶)(3)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个高峰的标志就是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诞生。
这本书的诞生,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在世界上,当时也很难找到另一本能同媲美的数学专著。
在这一数学理论发展的高峰期,除了《九章算术》这部巨著之外,还出现祖冲之的《缀术》等数学专著。
中国数学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商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字母和数字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数学也不断发展。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古代数学古代数学主要有三个时期:先秦时期、汉代到隋唐时期、唐宋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尚书:“六铢”之中就包含有算术运算方法。
《九章算术》是将古代运算方法集中起来的一项数学成果。
在隋唐时期,王陂算经出现,这是一部有关算术、代数、几何、人工运算和天文理论的书籍。
唐代的《数书九章》更是囊括了古代数学大量的知识和成果。
2.八股文数学八股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时期的一种标志性的文章写作形式。
在明清时期,数学教育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后来,八股文数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而数学分成九科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3.古代算术古代算术指的是古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进行的算术运算。
在《数书九章》中,有大量关于古代算术的内容。
古代算术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计算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古人们使用的算盘、草率和算具等。
4.代数学代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数学学科。
最早的代数学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六铢”,唐代的“大衍数学”和宋代的“忘穴”等都是代数学的成果。
代数学在古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如几何学和算术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数学教育古代的数学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家教和私塾。
在家教方面,大富豪会请最好的数学家为其子弟授课。
而在私塾方面,数学家将自己的子女和其他有志于学习数学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进行数学教育。
6.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一门学科。
现代数学的发展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论、数理逻辑、数论、拓扑、代数等方面。
现代数学的发展推动了许多雷同的新学科和理论的出现。
以上是有关中国数学发展史的简介。
在古代,中国数学相当发达,与世界同步。
而在现代,中国数学在与其它强国数学学者竞争的同时,被大家逐渐所认同和赞扬。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就已刻有表示数字的符号。
到原始公社末期,就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在古代著作《世本》中就已提到黄帝使“隶首作算数”,但这只是传说。
在殷商甲骨文记录中,中国已经使用完整的十进制记数。
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又开始出现严格的十进位制筹算记数。
筹算作为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是中国古代数学对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
关于几何学,《史记》“夏本纪”记载说:夏禹治水,“左规矩,右准绳”。
“规”是圆规,“矩”是直角尺,“准绳”则是确定铅垂方向的器械。
这些都说明了早期几何学的应用。
从战国时代的著作《考工记》中也可以看到与手工业制作有关的实用几何知识。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希腊雅典学派时代相当。
“百家”就是多种不同的学派,其中的“墨家”与“名家”,其著作包含有理论数学的萌芽。
如《墨经》中讨论了某些形式逻辑的法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抽象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我国古书中最早体现微积分思想的一段)等。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关键词: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数学思想,古代数学,近现代数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数学发展源远流长,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思想和体系。
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数学,中国的数学发展见证了无数智慧的闪光。
本篇文章将带您探寻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数学成果到近现代的数学发展,感受中国数学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数学1、数学起源与背景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数学便已萌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土地测量、赋税、水利等实际需要的增加,数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开始显现。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中,《周髀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阐述了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秦汉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对分数、小数的认识日益深化,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应运而生,勾股定理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和刘徽的“割圆术”也是秦汉时期数学的重要成果。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王孝光的“沈括算图”是这一时期数学的杰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算经十书》等重要的数学著作。
三、中国近现代数学1、隋唐时期的数学思想和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唐代的《算经十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数学经典。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数学的实际应用,如天文学、工程学等。
2、宋元时期的数学成就和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杨辉的“杨辉三角”和朱世杰的“四元术”是这一时期数学的杰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算学启蒙》等重要的数学著作。
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保守,但仍有不少数学家在不懈探索。
这一时期,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李善兰的《代数学》等著作对于中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数学史(68页)一、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1. 结绳记事与原始数学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们就已经开始运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处理简单的计数问题。
这种原始的计数方式,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逐渐掌握了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如分数、乘除法等。
2. 夏商周时期的数学夏商周时期,我国的数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官员,如《周髀算经》中记载的“数为官”制度。
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数学符号和计算方法。
3. 先秦诸子与数学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数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有涉及数学的研究。
其中,墨子及其弟子对数学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在《墨经》中记载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理论。
4. 《九章算术》的问世二、秦汉时期的数学繁荣1. 秦朝的数学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度量衡进行了统一,这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为数学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了便利,使得数学知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2. 汉代数学家的贡献汉代,我国数学家层出不穷,如张苍、耿寿昌等,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其中,张苍的《算术经》和耿寿昌的《算术》都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数学著作。
3. 《周髀算经》与古代天文学汉代,另一部数学名著《周髀算经》问世。
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还与古代天文学密切相关。
它通过数学方法解释了天文现象,为后世数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4. 刘徽与极限思想东汉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割圆术”,用以计算圆周率。
他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为后世数学家探索圆周率及其他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发展1. 数学家群体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家群体日益壮大,如王弼、郭象等,他们在数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一时期的数学研究,更加注重理论探索和抽象思考。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史:历史与传统一直保鲜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基于当时基于当时用数学领域发展出的算法和工具而演变而成。
中国数学 but 研究的深远性及其贡献享誉全球,令它在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重点讨论近代中国数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数学的起源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一步步演变而来,从简单计数工具到绘制有规律图形。
其中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如分形计算、比例、极坐标、等值线、相似概念等,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
《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研究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很多数学领域的算法和工具。
二、唐宋数学的复兴唐宋时期,中国的数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诸如《郑玄算经》、《裴达森算经》、《支学算经》等著作相继推出,大大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巫马可以将数学技术应用到天文、地理和医学等领域,把它们作为辅助手段,让中国古代数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三、明清数学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数学技术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得到大幅提升。
榜样最高的是范仲淹,《流沙池记》、《定经》以及集大成的《算学启蒙》让中国数学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专业数学著作,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外,著名数学家周辩和穆蔚在回归分析、拉格朗日法及新型椭圆函数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哲学数学发展遭受中国历史的沉重打击,不得不向西方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推动了中国储存数学知识的转变。
现在,数学大多由实验研究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求解问题。
20世纪,中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在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实分析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结论提及中国数学发展史,我们不得不从古代,从夏朝开始说起,历时上千年,中国数学系统地学习了很多西方数学知识,把它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中国数学的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统一直保留良好,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数学经过了几次大转移。
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巴比伦(小知识)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他们的数学知识自然超前其他民族。
巴比伦数学以计算为主。
公元前6世纪,数学中心转移到了古希腊,以研究空间形式为主,形成了严密的公理化体系,十分发达。
公元前2世纪前后,古希腊数学走向衰替,以探讨数量关系为主的中国数学后来居上,在文艺复兴(15、16世纪)之前,中国数学(到14世纪初),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印度、阿拉伯数学占据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心。
文艺复兴之后,世界数学中心转移到了欧美。
从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初,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中国传统数学虽有高潮、低潮,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末年到魏晋时期东汉,庄园农奴制和门阀士族占据了经济政治舞台的中心;儒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被削弱,谶纬(小知识)迷信与繁琐的经学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谈「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为主、以「析理」为方法的辩难之风。
受此影响,赵爽撰《周髀算经注》,以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前此的勾股知识;魏刘徽撰《九章算术注》,总结、发展了《九章算术》编纂时代就使用的出入相补原理、截面积原理、齐同原理与率的理论,完善了重差术,引入了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方法,「析理以辞,解体用图」,以演绎逻辑全面证明了《九章算术》的公式、算法,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基础。
他还首创了求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及若干新的方法,纠正了《九章算术》的许多失误。
南朝祖冲之著《缀术》,是一部水平比刘徽《九章算术注》更高的著作,可惜隋唐算学馆学官(相当于今著名大学数学系教授)「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遂失传。
现在只知道他在计算圆周率(保持了900多年世界记录)及与其子祖暅之解决球体积方面的贡献。
此外,这一时期,还编纂了《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已佚)、《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等著作,开辟了同余式解法等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