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和命题双向细目表-八下
- 格式:doc
- 大小:403.09 KB
- 文档页数:26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请在试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选择题答案写在题中的括号内,填空题答案写在题中的横线上,解答题写在题后的空白处。
保持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语文知识积累(36分)
1.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气氛(fēn) 淳朴(chún) 混沌(tùn) 吆喝(yāo)
B.枸杞(qí) 甘醇(chún) 忌讳(huì) 晌午(shǎng)
C.敦厚(dūn) 内疚(jiù) 斟酌(zhēn) 罕见(hǎn)
D.押韵(yǎn) 隔阂(hé) 蘸料(zhàn) 酬谢(chóu)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3分)( )
A.瞰榄 羁绊 怅惘 大彻大悟
B.截难 嘱咐 磅礴 豁然开朗
C.腐蚀 描准 萌发 恼羞成恕
D.争讼 两栖 稀疏 戛然而止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我总是仰望高空,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B.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C.他本想招呼大家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没几回合,就被对方打败了。
D.初一的时候,大家的成绩比较接近,分差不会太大,而到了初三,则是迥然不同,这是为什么?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B.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C.“很好,”我父亲叫到,“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
D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②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⑤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①
D.④③②①⑤
6.选出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3分)( )
A.当下,很多父母深刻地体会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抵御诱惑的能力的重要性。
B.一般人以为诗只能整体欣赏,一分析就失去了诗的韵味,散文家朱自清却不这么看。
C.美术领域这几年很显著的现实题材创作风潮,广泛引起百姓的关注。
D.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养老服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结合点。
7. 古诗文默写(1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
, 。
(2)《小石潭记》中既表现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 。 (3)《关雎》中 , 。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辗转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4)《蒹葭》中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
, 。
, 。
8.综合性学习(6分)
河北省“低碳宣传周”开展以来,“低碳” 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下面是记者关于“低碳生活”的一则街头采访:
市民张先生说:“现在我家里的灯泡全是节能灯,包括台灯,过去没有意识到用电和低碳的关系,后来看到每用100度电,需要排放78公斤二氧化碳,觉得有些‘触目惊心’,便在节约用电方面用了心。”
市民樊小姐说:“现在我也在用行动践行低碳生活。去超市购物,都是自己带购物袋。家里洗菜的水,则用来拖地或者冲马桶。”
市民王先生说:“自从知道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少2~ 6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后,我就尽量爬楼梯了。以前每顿饭都要吃肉,现在知道肉类在屠宰、加工环节浪费了很多资源,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就尽量少吃肉了。”
(1)请写出你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获得的主要信息。(2分)
(2)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谈谈你打算如何“低碳生活”。(不得和选文重复)(2分)
(3)下面是快板书《低碳生活幸福多》中的一小节,请你模仿画横线的句子创作一 句,倡导大家都来过低碳生活。 (要求:前后连贯。)(2分)
说低碳,讲低碳,大家别嫌我哕嗦。低碳生活是什么,低碳生活有十多。购物多用小布袋,
环保意识靠自觉。弃物多用环保袋,小区干净又利索。 , 。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古城信步 李剑锋
①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 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②古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位于云贵扃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恍如梦境的古城,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陶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如痴如醉地呼吸远古空气,聆听纳西古乐,鉴赏东巴文字,领略滇西风情。
④古城依着狮子山、象山、虹山而建。街道连接小巷,小巷衔着万户门洞。门洞内为“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 的纳西宅院。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情调。这些蕴含纳西传统母房文化的宅院,主要由平房、妹楼、明楼、骑厦楼、古宗楼等组成。望着这些房子,我感觉到纳西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她奇迹般地将东巴经书、东巴古典舞蹈、东巴音乐以及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东巴象形文字等完整地保存下来。
⑤古城还是一座水中之城。我循着叮叮咚咚的水流声,走进了古城新华街。与江南水乡平静的水不同的是,古城的水是湍急地流着的。尽管水流急,但河岸很低,两岸绿树婆娑,垂柳依依。
⑥古城的河上,有很多桥。桥是古城的神来之笔,它使古城充满灵性。在草丛中,在垂柳间,那一座座桥就像一条条彩虹,把古城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⑦到了阿余灿至大石桥一段的街道,我信步走上大石桥的桥头,往南眺望,古城北面的玉龙雪山直指苍穹,发出的炫目银光,折射得古城迷离而神奇。当我调整视线往桥下看时,惊呆了:河水留有雪山的倒影。抬起头,眼前的景色使我又醉了:河道上,一座座古栗木板桥离河面很低,掩藏在绿柳草丛中。河水碰撞岸堤溅起水花,洒在桥板上,增添了桥的鲜活情趣。就在这时,一曲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从不远处漫了过来,流遍我全身,沁入我肺腑。
⑧随着音乐,我踅进一间古乐馆,择个临窗见河的位置坐下,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十余位年逾古稀的纳西乐师的演奏。一曲曲古奥的音乐,使我尘念尽除,心静如水。
⑨从古乐馆出来,行到大石桥至百岁坊的小巷时,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光滑、陡斜,顺着栗木板桥,望向对岸,纳西民居从河岸砌起,墙上攀满藤本植物,疏影横斜。在白沙铜街至“刮当阁” 匀水处街道,大了起来。西河水流到这里,变得如野马狂奔向前,溅起了一片片水花。
“刮当阁”匀水处两岸,种满粉团花树和柳树。柳条缠花枝,在风中轻轻起舞,微微发出簌簌声,蝴蝶翩翩翻翻,辨不清是花还是……这又是古城一处独特的景观。
⑩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来到华灯高照的广场。这时,仅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身上,既像为我洗尘,又像为我洗礼。对我来说,古城之行,不就是一场文化洗礼吗?
⑪雨中飘来的纳西古乐,显得更加悦耳,更加醉人。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9.本文在材料安排上以什么为线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10.“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联系全文看,“别具一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1.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句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3-15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 “终南捷径”, 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 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 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 ,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 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 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5.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16.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3分)
三.古诗文阅读(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