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含解析

错误!

1.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现状。

2.分析湿地的生态功能,理解其服务价值。

3.能结合湿地减少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

一、湿地的概念和功能

1.湿地的概念

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层次内容

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在6米以内的海域

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功能。

3.中国湿地

(1)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3)分布错误!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沉积物充满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和围海造田、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3.我国湖泊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三、保护湿地

1.目前存在的问题

填平湿地,建造楼宇;裁弯取直,铺砌水泥护坡;将天然河流变为人工明渠等。

2.危害

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保护措施

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能为我国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此外还有观光和旅游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2.湿地包括水深200 m以内的海域。(×)

3.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

4.我国洞庭湖和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都是围湖造田。(×)

5.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

A.调节气候、净化水体

B.吸烟滞尘、防治沙漠化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6.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B )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D.柴达木盆地

知识点一湿地的价值

[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

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它包括天然湖泊、人工湖泊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

解析:选A 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是任何对环境具有保护功能的地理事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

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 m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有些湿地(如河流)可以通航。

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水资源管理”。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

A.1B.2

C.3D.4

3.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2.C 3.B 第2题,读图可知:1为湖泊附近地区,2为水稻梯田,3为海洋,4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才是湿地。第3题,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知识点二湿地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读教材P63图4.10,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洞庭湖面积________,形态变得________。(2)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为________和________。

(3)上述变化有何危害?

(4)如何改变这种变化?

答案:(1)变小支离破碎

(2)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3)使湿地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等的功能丧失。(4)进行水土保持、实施退田还湖等。

[总结深化]

1.湿地日益减少的原因

2.湿地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拓展延伸]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对点演练]如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建设B.垃圾填埋C.全球变暖D.泥沙淤积2.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A.上游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

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

解析:1.A 2.C 第1题,北京市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占用湿地有关。第2题,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

3.(江苏高考)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如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需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湿地的功能,湿地可以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第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海岸线变化不大;人工海岸线因围海养殖、填海造陆而总体增加;分析海岸线变化原因可知,海岸线变化造成了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第(3)题,保护湿地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提高人们湿地保护意识、依法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答案:(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2)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任答一点)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我国湿地特点的是()

A.类型多,绝对数量大B.分布广

C.区域差异不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

解析:选C 我国湿地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湿地数量和类型差异较大。

2.下列叙述中会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是()

A.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

B.环境污染,造成流入湿地的营养物质增加,导致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

C.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选B 人类活动加速了湖泊内外沉积物充满湖泊;实施保护湿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能够防治湿地消失。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3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4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A.123B.234

C.134D.124

4.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B.调蓄洪水

C.美化环境D.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3.A 4.D 第3题,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该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下有冻土分布,加之地势低洼积水形成,A正确。第4题,扎龙湿地是世界最大的芦苇、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繁多,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

A.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

B.天然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C.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

D.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

6.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

1生态退耕2建立自然保护区3南水北调4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5铺设防渗地膜

A.124B.235

C.125D.134

解析:5.B 6.A 第5题,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小,但湿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第6题,湿地保护的措施有生态退耕、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华北、西北供水;铺设防渗地膜影响水循环,降低湿地环境效益。

7.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分析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第(2)题,湖泊功能在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供水(蓄水)、水产养殖、旅游、航运等价值,在生态方面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价值。第(3)题,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主要从保护湿地水域和水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任选两项)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任选两项)(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

1.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2.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泥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1.B 2.D 第1题,人类对湿地破坏后,使其气温的年较差变大,使该区域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大。结合图中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即可。第2题,三江湿地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3~4题。

3.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2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差3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4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A.234B.123

C.134D.124

4.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

解析:3.C 4.D 第3题,湿地能够缩小温差。第4题,建设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

读某沿海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是()

A.防风固沙B.维持生物多样性

C.调蓄洪水D.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6.保护该类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A.建立保护区B.实施退田还湖

C.排水开垦D.发展滩涂养殖

解析:5.B 6.A 第5题,沿海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内陆的森林起防风固沙的作用;河流沿岸湿地具有调蓄洪水的作用;沿海湿地也没有增加海洋渔业资源,选B。第6题,建立保护区可以有效的保护沿海湿地;实施退田还湖是保护湖泊不是沿海滩涂;排水开垦,只会破坏湿地;发展滩涂养殖,会污染沿海水质,破坏湿地。选A。

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图),1963年埤塘逾8 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800口。据此完成7~8题。

7.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A.养殖与旅游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D.灌溉与旅游

8.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7.C 8.D 第7题,根据材料,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A、B、D错。第8题,根据材料,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湿地,D对。水稻总产量的提高与埤塘减少无关,A错。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可能使埤塘数量增加,B错。水产养殖业的衰落可能是埤塘减少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1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

2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3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4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

A.12B.34

C.23D.14

10.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

C.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

D.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

解析:9.B 10.C 第9题,图示地区是长江流域中游地段,湿地明显减少。一方面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泊减少;另一方面是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湖

泥沙淤积,湖泊萎缩。选B。第10题,湿地面积减少,其调蓄径流能力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多发;该地是长江中游段,当地不会出现海水入侵;灌溉水源减少,农业会减产。选C。

二、综合题(共50分)

11.《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明确了太湖流域湿地区、长江沿江湿地区、淮河流域湿地区和滨海湿地区的保护任务,到2030年,全省湿地保有量282万公顷以上。下图为江苏省主要湖泊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湖泊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湖泊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江苏省湿地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江苏省中部滨海湿地退化严重。当地湿地围垦开发演变模式通常是“光滩→盐生植被→养殖水面→耕地→建设用地”。试分析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8分)(4)简述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的措施。(4分)

解析:第(1)题,要注意从江苏省范围看湖泊空间分布,而不是图示区域。第(2)题,湿地的形成与区域气候、地形等因素关系密切。降水量大,河网密集;地势低平,汇水面积大;有漫长海岸线,滨海湿地面积广,水生植物丰富,易于涵养水源。第(3)题,湿地被破坏,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养殖和耕地的增多会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产生土壤和水体污染;同时湿地减少,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加重洪涝灾害的多发;湿地减少,加重海岸侵蚀与海水入侵。第(4)题,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的措施主要从湿地破坏的原因与规范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角度考虑。

答案:(1)主要分布于西部;自南向北都有分布(或南北都有分布)。

(2)江苏大部分位于湿润区,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有漫长海岸线,滨海湿

地面积广

(3)湿地性质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土壤、水体污染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加重低地洪涝灾害;湿地减少,加重海岸侵蚀与海水入侵。

(4)退耕还湖(湿);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排放;合理使用水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入《湿地公约》(或加强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四点即可)

12.阅读材料及下图,回答问题。(14分)

目前,新疆青格达湖湿地伤痕累累。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提供的资料显示,总面积达36 km2的青格达湖湿地,10多年来,已经锐减了12000多亩。

村民们开着推土机在湿地内开挖鱼塘

(1)青格达湖湿地的面积在迅速缩小,试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2)简要分析保护青格达湖湿地的重要意义。(8分)

解析:第(1)题,要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主要从人为原因方面回答。第(2)题,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主要从湿地的生态功能方面回答。

答案:(1)围垦、开挖鱼塘、放牧等。

(2)1青格达湖湿地对调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气候及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2青格达湖湿地还为鸟类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和充裕的食物,是国际性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红碱淖(如图)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km2,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 km2,成为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12月湖面仅存25.5km2。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6分)

(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6分)

(3)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坝。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4分)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势、径流、形成时间等角度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第(2)题,从自然和采矿、修建水库等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第(3)题,若赞同拆坝,从节水农业发展使拆坝成为可能及大坝拦水对红碱淖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如不赞同拆坝,需从影响上游农业发展及资金限制等角度阐释。

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累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3)赞同。理由: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国家可给上游农业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拆坝成为可能。

或不赞同。理由:拆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拆除水坝需要投入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省区利益。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含解析

错误! 1.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现状。 2.分析湿地的生态功能,理解其服务价值。 3.能结合湿地减少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 一、湿地的概念和功能 1.湿地的概念 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层次内容 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在6米以内的海域 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功能。 3.中国湿地 (1)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3)分布错误!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沉积物充满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和围海造田、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3.我国湖泊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三、保护湿地 1.目前存在的问题 填平湿地,建造楼宇;裁弯取直,铺砌水泥护坡;将天然河流变为人工明渠等。 2.危害 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保护措施 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能为我国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此外还有观光和旅游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2.湿地包括水深200 m以内的海域。(×) 3.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 4.我国洞庭湖和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都是围湖造田。(×) 5.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 A.调节气候、净化水体 B.吸烟滞尘、防治沙漠化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6.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B )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D.柴达木盆地 知识点一湿地的价值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四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狩”“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反映了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对应阶段②;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2.C 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读图,完成3~4题。

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3.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 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 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 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4.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 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3题,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随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最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产业延伸。第4题,该特色小镇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4.A 读下表,完成5~6题。 5.表中自然资源利用范围和规模、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增多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6.关于表中农业社会这一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规模使用机器 B.矿产数量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因素 C.在土壤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六导学案 4.3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4.3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湿地的定义及其价值,掌握中国现有湿地现状。 2. 针对我国湿地减少的原因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 【重点难点】 1.湿地的概念、特点及减少的原因。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 一、湿地及其减少 (一)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①____________、永久或暂时、静止或②________、淡水或③________,由沼泽、④________、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维护生态平衡。具有⑤____________、调蓄水量、净化水体、⑥____________、美化环境、保护生物⑦__________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⑧________产品、提供⑨______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观光与⑩________、教育与?________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____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________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______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3)分布:东北?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________的湿地。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____________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泥沙大量沉积;?________________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____________,导致水体富营养化;○21____________、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22________和盲目围湖造田。 二、保护湿地 1.目前存在问题:○23________湿地,建造楼宇;○24________取直,铺砌水泥护坡,人工明渠,城市河流形成○25______________。 2.保护湿地的措施: (1)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26____________》。 (2)目前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27_________和重建。 (3)湿地保护措施 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学习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及解析 (2011年临汾联考)2010年2月2日,是第十四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调节区域气候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 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河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2、C 3。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沼泽是重要的湿地,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D。柴达木盆地 解析:选B。我国的湿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在东北三江平原。

【高中地理】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生态退化问题的表现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示出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性,其次介绍了生态退化的两类措施: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本节课内容是对本章第一节内容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认识生态退化问题。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态退化的成因及危害。 3.地理实践力:绘制应对生态退化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马永顺曾经是伐木 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 全国记录,相当于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马永顺算 过一笔账一-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 000多棵树。马 永顺下决心还上这笔“砍伐账”。至2000年去世前,他带领全家义务植树5万多棵,成为植树模范。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为什么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 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课程的学习。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板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程标准] 1.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3.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基本概念]流域、协调发展、流域协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基本原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 [体系架构] 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 1.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 ①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 ②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水资源协作开发

①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②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3)协作开发的措施 主要有工程技术措施、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市场手段。“河长制”是一种流域协同管理的制度。 思考 河流的梯级开发有什么好处? 答案 河流梯级开发主要指对河流水能的开发。在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且丰富、落差集中、水急滩多的河段,依地势高低依次建设多个水电站,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能,同时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效益。 2.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①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 ②存在问题⎩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2)黄河沙患的解决 ①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 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 ②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治理措施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调水调 沙机制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集中时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治理效果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

高中地理《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案例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2.湿地的生态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湿地 1.湿地的概念:掌握世界《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面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_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___位。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分布: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

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湿地的生态效益新人教必修

考点4 湿地的生态效益 1.湿地的概念: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 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 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盐城沿海滩浮湿地 丰鹿槌自然保护区 祟明东徐自然保护区 ~ 青卷湖鸟岛 自黜i 保护区 上江 自孰保护区 自 然保护区 训凯湖 1 :自然保护区 大堆用海豹自抠屏扪区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 3.我国重要湿地分 湿地 艳泞红朝林自然保护区 定霰 港红树林自搬保护区

1.湿地资源的功能 旅游功能:英化环境 A-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3.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人教版】4.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案设计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湿地的概念、特点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难点:湿地减少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湿地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一、湿地 1、定义: (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一个相对的狭窄地区,大大减弱其在环境应发挥的巨大价值。 读下列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湿地的生态意义认识的变化。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本区的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生产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加大了对边疆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三江平原先后出现过三次开荒高潮。第一次开荒高潮始于1956年至1960年新建和扩建了32个国营农场,共开荒48.85万公顷;第二次开荒期为1970~1972年,各农场共开荒30.39万公顷;二十世纪七十年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时提升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课时 提升新人教版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服务价值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 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 2.河流源头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3.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解析:1.A 2.A 3.C 第1题,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湿地的范围很广,虽号称“天然水库”,但并非水库,如沼泽;有些湿地,如河流,可以发展航运,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有一定限度的,故人类不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第2题,位于河流源头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的功能。第3题,围湖造田,垦荒种粮是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选 C项。 2014年4月23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的原则,确保完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更好地引领带动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据此回答4~5题: 4.鄱阳湖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下列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湿地能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湿地能调蓄洪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5.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招商项目的是( ) A.生物及新医药产业

高中地理_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湿地的概念、特点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3.湿地减少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湿地的图片,感受湿地的重要性。再观察两张湿地干涸的图片,了解目前的湿地受到了破坏。引入新课。 (教师过渡):上课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本节课内容了,全体学生把学案展示出来让我检查一下是否完成。 【学生展示】教师提问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回答。 一、什么是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 6米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 3.中国湿地 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1)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2)代表:东北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是我国几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失去其冲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 2.人为原因 (1) ,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2)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 (3)围湖(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4)大量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湖沼缩小、变浅,直至干涸。 3.我国湖泊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和盲目。 三、保护湿地 1.湿地破坏的具体表现 (1)基础建设:湿地填平、建造楼宇。 (2)水利工程:采取截弯取直、铺砌水泥护坡,天然河流变成人工明渠。 2.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湿地保护的国际共识 (1)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 (2)目前,湿地保护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教师总结):通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知学生的课下预习效果非常好,提出表扬。(教师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湿地,那什么是湿地呐,你是如何理解的?点拨:可以从位置、表面形态、状态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思考】如何理解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强调。 (教师过渡):掌握了湿地的定义,下面通过做几个练习题加深对湿地定义的理解。 【判断正误】 1、沼泽、泥沼、泥炭地是湿地吗? 2、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湿地吗? 3、三峡水库是湿地吗? 4、灵台冬季封冻的达溪河是湿地吗? 5、低潮时水深6米的海域是湿地吗? 6、世界最大洋—太平洋是湿地吗? 7、中国的东海是湿地吗?

高中地理选修教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作为开篇,首先要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本章学习的目的在于转变观念。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的范畴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定义,本教材选用的是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同学们也可参照其他的资料以便对地理环境做深入的理解。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材列举了4项基本成因,阐述了四对基本矛盾,其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并与成因1具有关联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会道德伦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新环境观的表述是:人类只有同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赢,并称之为“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和政治课中均出现,此处就内涵和本质作进一步强调。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类污染及其对污染的防与治。本章的目的在于学习某几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危害和人类目前采取的种种措施。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自净作用是环境遭受污染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于环境的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环境容量的一种标志,也是环境污染发生的底线。自然界的净化作用发生的范围很广,但限于篇幅,本单元只侧重于水的自净作用,至于大气、固体废弃物的自净作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并不是不存在。本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水体污染物,三则案例讲述了三类污染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素、石油。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点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广,危害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的特点,一经发现,污染早已扩散,治理难度大,尤其要关注有害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重点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认识能源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自然资源地利用与保护 资源地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地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矛盾的突出表现在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它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进一步加快了资源的短缺,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改善环境问题的核心。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重点学习资源枯竭的危害和原因,不同资源侧重点不同。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是重点之一,耕地问题重点在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分析我国人口、土地分布、城市建设、耕地质量与耕地问题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的枯竭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重点内容在化石燃料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上。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点依然在人类面对资源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与措施。关于水资源的对策,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人手,并把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结合起来。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从两方面展开,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填空题 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净化水体,释放氧气,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服务功能。 2、东北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________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对________、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湿地减少的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自然方面主要是经过长时间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 ________,气候暖干化。人为方面体现在土壤侵蚀;________:水体富营养化;大量________、河流的截流改向。 4、湖泊面积减少,将使湖泊水体________、调蓄水量、美化环境、________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________ 增加。 5、为了保护湿地,我们必须________已退化和受损湿地;________;________,退耕还湖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二、单项选择题 6、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05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完成以下小题(1)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2)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渤海海区下沉迅速增快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7、读右图,回答下列题目 (1)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A、180千米 B、280千米 C、380千米 D、480千米 (2)开垦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3)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4)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8、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以下小题。(1)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水稻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走向生态文明(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A.原始社会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现代发达国家 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 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2.C 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20世纪,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捕杀老虎。近年来,我国与其他有野生虎分布的国家通力合作,大力推动野生虎的保护工作,并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三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表明() A.现代人与古代先民都崇拜自然,喜爱老虎 B.20世纪人类猎杀老虎和现代人保护老虎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谋求人地协调 C.20世纪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D.古代先民拜虎为神是对环境的被动适应,现代人保护老虎是谋求人地协调 4.甲、乙、丙三图中人类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拜虎为神会导致老虎繁殖过度,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生存 B.猎杀老虎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保护老虎就是保护生态平衡 C.老虎圈养越多,被猎杀的可能性越小,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 D.大量猎杀老虎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 3题,现代人保护老虎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人地协调,与古代先民崇拜自然的思想不同,A项错误;20世纪人们大量猎杀老虎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B项错误;20世纪至今,从总体看,全球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故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是最大的,C项错误;D项正确反映了两个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第4题,拜虎为神只表明人类不干涉老虎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老虎过度繁殖,老虎也不一定会威胁人类生存;适度猎杀老虎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老虎被圈养就不能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故并不是老虎圈养越多,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大量猎杀老虎会影响老虎这个物种的生存及整个生态系统,因而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D 项正确。 4.D 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完成5~6题。 5.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征服自然 B.人地和谐 C.崇拜自然 D.改造自然 6.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矿,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5题,材料表明人类的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发展,而“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表明环境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的活动。所以,此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地和谐。第6题,“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使旱涝灾害加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农业发展;而取缔小煤矿,关闭小火电厂,会减少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使人地关系协调。 6.C 资源、环境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大规模地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采用科学标准的体系全面测量中国绿色GDP,能较好地全面考核中国的资源、环境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据此完成7~9题。 7.当前,我国倡导绿色GDP,其内涵是() A.保护环境,放弃经济增长

2020秋高中地理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时演练: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含解 析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教材第71页思考 1.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自然背景见下表。 自然背景 A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C暖湿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D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E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F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 G青藏高原高寒地区2

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教材第72页思考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不同,该题应抓住某一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应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林、改坡为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1.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盐碱化 B.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C.内蒙古草原-—水土流失 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 解析: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内蒙古草原主要是草地退化,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 答案:B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①~⑤分别是()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 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3.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 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 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湿地的概念和功能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hu-—还有一群丹顶鹤 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真的很感人。年轻的生命为了美丽的丹顶鹤,悄悄地离去…… 思考探究:丹顶鹤栖息的环境属于哪一种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丹顶鹤栖息的环境——沼泽地属于湿地,它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湿地的概念 1.位置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4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基础巩固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据此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 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它包括天然湖泊、人工湖泊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 2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3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解析:第1题,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

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是任何对环境具有保护功能的地理事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有些湿地(如河流)可以通航。第2题,位于河流源头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另外湿地可降解水体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第3题,围湖造田,垦荒种粮是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1。A 2.A 3.C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完成第4~5题。 4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提高温度③吸附空气中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减小拉萨北部地区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C卷(考试)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四章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C卷(考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共5题;共15分) 1. (3分)湿地具有调节气候,________,净化水体,释放氧气,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服务功能。 【考点】 2. (3分)东北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________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对________、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考点】 3. (3分)湿地减少的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自然方面主要是经过长时间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________,气候暖干化。人为方面体现在土壤侵蚀;________:水体富营养化;大量________、河流的截流改向。 【考点】 4. (3分)湖泊面积减少,将使湖泊水体________、调蓄水量、美化环境、________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________ 增加。 【考点】 5. (3分)为了保护湿地,我们必须________已退化和受损湿地;________;________,退耕还湖;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考点】 二、单项选择题 (共7题;共26分) 6. (6分) (2019高三上·辽宁期中) 2017年12月6日,为恢复原生态环境,洞庭湖自然保护核心区最后一棵欧美黑杨被砍伐清理。源自欧美的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适合生长在河岸、河滩区域,自从欧美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地区栽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极大地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绿色荒漠”景象,同时降低了湿地的行洪能力。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含答案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的概述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3)分类: 按自我再 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关系 可再生资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 土地资源、生物资 源 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 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 资源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主要能源煤炭地位

前煤炭 时期(木柴时代)木柴(居首 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 期(煤炭时代)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 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 时期 (石油时 代) 石油和天然气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巧学妙记] “五五”数字法记忆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分类 “五”大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五”种分类: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

物资源。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不同阶段的特征 人类文 明 主要影响 农业社会阶段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 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提升 错误!错误!错误! ———--——情景导入先思考———-———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