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第八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28
关于犯罪类型的划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归纳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根据犯罪违反的规范性质不同,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所谓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例如杀人、盗窃等。
所谓法定犯罪,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
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
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
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2、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分为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自然人犯罪主体指的是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达到应负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为的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自首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就不可能有自首问题的研究。
3根据犯罪有无组织形式分为有组织犯罪和无组织犯罪。
刑法上说的犯罪集团是最典型的有组织的犯罪,犯罪集团就是三人以上为了实施共同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组织。
有组织的犯罪中参与犯罪的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按照分工来分的话有实行犯(就是用具体行为来实施犯罪的人),帮助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知道这种犯罪分子就是为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分子提供犯罪便利犯罪条件如提供犯罪工具)组织犯(可以把这种人比作指挥、分派职工工作的老板)还有就是教唆犯(唆使本身没有犯罪意图的人去犯罪)4依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定权益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国家权益的犯罪。
所谓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是指杀人、伤害等对个人生命、身体、名誉、个人财产等造成侵害的犯罪所谓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险、社会风气、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社会学第一章导论一.犯罪与社会1.何为社会?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的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群。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二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三是有相互作用的人群。
2.何为社会学?(1)“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波普诺,2007,p6)(2)“确实,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是一位业余的社会学家,用他所喜欢的力量去解释什么使得世界运转。
” (波普诺,2007,p7)3.何为犯罪?(1)刑法学中的犯罪(2)犯罪学中的犯罪(3)社会学中的犯罪4.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特殊的功能,社会也需要犯罪来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犯罪的两个最主要的功能:(1)犯罪可以增强和重新增强社会的集体意识。
因为犯罪是对社会集体意识的触犯,一旦一种行为对我们共同的信仰、习惯或权威等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时,一种共同的愤恨情绪就会表现出来,这些情感一旦发生作用,就会把每个人所有的全部力量释放出来。
(2)增进社会发展。
没有犯罪,法律就不能进步。
集体意识构成道德的边界,但道德的边界不能太僵化,需要突破。
有些犯罪就是对社会限制的突破,使社会限制减少从而使社会更有活力。
并可以帮助社会形成新的集体意识。
二.犯罪学与犯罪学派1.犯罪学派(1)古典犯罪学派(2)实证犯罪学派(3)犯罪社会学派(4)芝加哥学派2.犯罪学(英语:Criminology)是一门学科,专门寻找犯罪行为出现的实际原因,以提供一个方法减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相关的犯罪研究也会发表社会与政府对犯罪标准和反应。
犯罪学属于行为科学,特别着重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上的研究,和法律著作一样。
三.犯罪社会学1.概念(1)“除非认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理构成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作用的结果,不能对犯罪做出任何其他科学解释。
”p47(2)“人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因为他要犯罪,而是由于他处于一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之下,罪恶的种子得以在这种条件下发芽、生长。
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亦称“刑事社会学”。
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现实犯罪状况、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的地域分布;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制度和犯罪现象的关系;犯罪集团类型及其内部关系;犯罪集团的文化;犯罪的社会控制、社会预测和预防;违法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及其防止对策等。
由犯罪统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和法国的盖利开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费利首先提出,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犯罪:触犯刑法、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违反刑法,法律后果是应受刑罚处罚。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犯罪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率:用数字来计算某一地区或人口集团犯罪的记录与人口总数的比例。
以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粗犯罪率;以达到犯罪年龄的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细犯罪率;记录其中某个年龄段的犯罪人数,为特殊犯罪率。
计算犯罪率的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模式。
犯罪地区:亦称“越轨行为区”。
一个城市中犯罪或越轨行为的比例高于该城市中同面积和人口相仿的其他地区的地区。
通常位于该城市与相邻城市之间的过渡或边缘地带,往往是工业建筑物和铁路集中、居住条件恶劣、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
一般说来,该区域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犯罪类型:根据犯罪的行为方式、特征和犯罪主体的属性加以区分的不同的犯罪种类。
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可分为成年犯罪与青少年犯罪,男性犯罪与女性犯罪等。
第八章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第一节群体犯罪现象发生概述一、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群体就是一定数量个体的集合。
群体犯罪现象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犯罪现象的集合体。
“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概念。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采用“群体犯罪现象”要比“总体犯罪现象”更合适一些:——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现象来说,事实上永远存在着犯罪黑数,没有可能掌握和研究实际上的总犯罪数;——与个体相对的概念是“群体”而不是“总体”。
群体犯罪现象与个体犯罪现象的关系:群体犯罪现象概念是作为与“个体犯罪现象”和“个体犯罪行为”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个体犯罪现象比较,群体犯罪现象突出表现出量的属性,也就是具有群体性、普遍性;而个体犯罪现象则具有个别性(或单一性)、特殊性。
它们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同,前者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后者。
群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所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括在群体犯罪现象之中。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但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有机组合,具有了不同于部分相加为总体的新属性。
二、群体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犯罪现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具有阶级性。
犯罪现象具有相对性。
犯罪现象具有暂时性。
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
三、研究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意义在犯罪学中,研究群体犯罪现象的发生,也就是以群体犯罪现象(而不是个体犯罪现象)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认识犯罪现象的本质。
其次,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揭示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三,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为科学犯罪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有利于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犯罪现象根源犯罪根源回答犯罪的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的方向,犯罪根源不仅是犯罪原因论同时也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犯罪根源是从犯罪现象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上进行解释犯罪现象产生的范畴和方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犯罪和社会学的关系犯罪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犯罪的类型和数量各不相同。
虽然犯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社会学家们认为,犯罪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犯罪与社会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犯罪。
第一节:犯罪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社会学家认为,犯罪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一方面,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不公正会增加一些人的物质和心理压力,推动他们采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失调和混乱也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例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社会中,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和基本资源,一些人只能通过犯罪手段来谋生。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犯罪行为的类型和数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在农业社会中,主要的犯罪行为是土地、牲畜、粮食等财产的盗窃和偷袭。
在工业社会中,犯罪行为的类型逐渐增多,如货物运输、失窃和其它物品的盗窃、骗保和假币等。
在现代社会中,高科技犯罪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诈骗等。
因此,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应地改变犯罪预防和打击的策略也应随之调整。
第二节:犯罪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除了社会结构,犯罪的发生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是一种观念和价值的体系,是对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规范。
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形成特定的犯罪类型。
例如,对金钱的追求、崇拜权力和追求享乐等价值观在某些社会中非常强烈,这就容易产生经济犯罪、腐败行为和不当性行为。
而在某些可能存在歧视和排斥的文化背景下,一些群体可能更容易受到剥削和压迫,从而更可能进行非法集会或者社会暴力。
文化因素还会影响犯罪的检举和处理方式。
在一些社会文化背景中,家庭荣誉和面子等观念比法律更重要。
此时,犯罪者更可能得到包庇和逃脱法律制裁,长期导致法律权威的削弱。
第三节:社会学在犯罪预防和打击中的作用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制定犯罪预防和打击政策。
1犯罪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或填空1、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现象及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犯罪现象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变迁。
3、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坚持以下几点: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4、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5、犯罪研究的一般资料:关于犯罪人的社会特征资料、生活环境资料、受教育资料、研究所必须的社会宏观资料。
6、犯罪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
7、调查法的方式很多: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最为普遍8、犯罪社会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有: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多变量的描述分析、犯罪动态分析二、名词1、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相关分析:对客观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三、问答1、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P5答:犯罪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犯罪现象,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抑制和减少社会犯罪。
(1)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就是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2)研究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是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3)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与途径。
2、犯罪社会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
P10答:与犯罪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主要有刑法学和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
此外、它与越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劳动社会学、闲暇社会学、劳改学等学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a、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刑法学与犯罪社会学都把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但是,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还有基本的区别:刑法学作为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在研究犯罪时是以刑法作为法律前提的,它研究的是犯罪,主要研究犯罪事实。
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被害人的精神创伤:是指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被害人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刑事政策学:是一门以打击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研究现行的刑罚及有关制度,探讨如何改善和运用刑罚及有关制度的科学犯罪研究方法论:是指对犯罪研究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
它对具体研究犯罪起指导作用。
定性研究: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研究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研究方法: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追求而采用的发现真实和求证真实的手段和方式·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 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探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描述性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并叙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具体情况。
思辩研究:是人们用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手段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犯罪统计:是一种定期地·有计划地收集·比较·汇编关于犯罪数字材料的活动。
官方统计:是以机构的名义进行对某些需要知道的数据的统计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设计:是指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对相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关变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第二专题:犯罪概念(课件)杨丽蓉2007级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一、犯罪概念的不同提法(一)社会学上的犯罪概念和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1、社会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是将犯罪界定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违反社会规范,其实质是威胁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2、刑法学将犯罪认定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便成为刑法学意义上犯罪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特征。
☞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便被称作犯罪的事实概念,而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则被称为犯罪功能概念。
☞推荐阅读:李明琪:《对犯罪概念的再认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二)应然犯罪概念与实然犯罪概念应然犯罪是指那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应当列入犯罪的行为实然犯罪是指国家已经规定的犯罪,包括已经列入刑法的犯罪以及司法实践中通过诉讼认定的具体犯罪(三)立法犯罪概念与司法犯罪概念立法的犯罪概念是指刑法典规定的犯罪概念,是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不得定罪处罚司法犯罪概念是指经过法定机关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具体包括不起诉的犯罪、宣告有罪并予以处罚的犯罪和有罪但免于刑事处分的犯罪☞推荐阅读:王宗林:《犯罪概念的诉讼法角度辨析》《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四)形式犯罪概念、实质犯罪概念与混合犯罪概念(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犯罪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最精确、最明显的犯罪定义是,把犯罪定义为刑法典所禁止的行为。
”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被有的西方国家特别强调。
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社会内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满足于对犯罪的法律界定,而力图揭示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社会政治内容。
☞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合二为一,既指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