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描述的是等位基因分离的情况(重点指出了等位基因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规律,属于非等位基因组合的情况(重点指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每对等位等位基因都要相互分离,这些非等位基因才能进行自由组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且发生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一生物知识讲解:基因分离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充足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d;④Dd×dd→Dd∶d 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显)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①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
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
做题时用“A_”表示。
②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者为杂合体Aa。
主讲教师:毕诗秀整理:类成岩一、豌豆适合做遗传实验材料的特点:1.豌豆是、的两性花,自然状况下豌豆是。
2.豌豆花大,便于和实施人工异花授粉。
3.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和。
4.豌豆具有多个、的性状性状:。
相对性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正交:反交:显性性状:隐形性状:F1指表现出,F2发生,显:隐=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假设)控制性状;控制相对性状基因的存在形式:体细胞中,配子中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关系:。
F1产生配子时分离,生成雌雄配子各种,且;精卵随机结合时,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测交:实验方案:结论:。
配子形成时基因发生分离的直接证据提出问题主讲教师:毕诗秀 整理:类成岩四、基因分离定律1.杂合子中,控制相对性状的 具有独立性。
2.形成配子时, 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3. 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实质:F 1 (因)F 2(果)五、显性的相对性1.完全显性(1)F1与显性亲本性状 的现象(2)F1自交产生的F2性状分离比为2.不完全显性(1)F1表现为 的现象(2)F1自交产生的F2性状分离比为3.共显性(1)F1表现出的现象(2)F1自交产生的F2性状分离比为六、基因型和表现型1.基因型: 纯合体可以 ,杂合体后代会2.表现型: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七、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育种——选育2.优生优育——例:右图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Ⅱ-2家族中无此致病基因, Ⅱ-6父母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妹妹。
此家族中的Ⅲ-1与Ⅲ-2患病的可 能性分别为A .0、1/9B .1/2、1/12C .1/3、1/6D .0、1/16第二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形状的遗传实验○1F1表现显性性状②F2发生,分离比:。
二、理论解释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
3.受精时,。
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实验方案: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1.基本论点:揭示。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一、不完全显性遗传现象不完全显性:杂合子个体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的显性表现形式,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1∶2∶1。
例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家鸽(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羽色有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三种类型,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现用不同羽色的雌雄个体杂交,统计后代的情况如下表所示(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控制家鸽羽色的基因A对a为不完全显性B.决定家鸽羽色为瓦灰羽的基因型共有3种C.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 A Z A,银色羽鸽基因型为Z a Z a、Z a WD.若选用瓦灰羽雌雄个体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1∶2∶1【分析】1、家鸽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为ZW,雄性为ZZ型。
2、分析表格:由三组杂交结果分析发现,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雌性个体无灰白羽个体,说明羽色性状与性别有关,即羽色性状遗传为伴性遗传。
【详解】由三组杂交结果分析发现,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雌性个体无灰白羽个体,说明羽色性状与性别有关,即羽色性状遗传为伴性遗传,又因为控制羽色性状的基因不在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即控制家鸽羽色的基因只位于Z 染色体上,灰白羽鸽只在雄性个体出现,可知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 A Z A,即同时存在两个A基因时为灰白色鸽,含一个A基因时(Z A W、Z A Z a)表现为瓦灰羽鸽,不含A时(Z a Za、Z a W)表现为银色羽鸽,故控制家鸽羽色的基因A对a为不完全显性,A正确;家鸽羽色性状的遗传为伴性遗传,其决定羽色的基因型有Z A Z A、Z A Z a、Z a Z a、Z A W、Z a W共5种,决定家鸽羽色为瓦灰羽的基因型(Z A W、Z A Z a)共有2种,B错误;灰白羽鸽只在雄性个体出现,可知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 A Z A,不含A时(Z a Z a、Z a W)表现为银色羽鸽,C正确;瓦灰羽雌雄个体杂交,基因型组合为Z A Z a×Z A W,后代有Z A Z A(灰白羽):Z A Z a(瓦灰羽):Z A W(瓦灰羽):Z a W(银色羽)=1:1:1:1,故表型及比例为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1:2:1,D正确。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描述的是等位基因分离的情况(重点指出了等位基因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规律,属于非等位基因组合的情况(重点指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每对等位等位基因都要相互分离,这些非等位基因才能进行自由组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且发生的时间也是相同的。
1基因的分离规律知识点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班级()组姓名一.指导杂交育种分三步(一)按照育种的目标,选配亲本进行杂交。
(二)根据性状的表现选择符合需要的杂种类型。
(三)有目的的选育,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1.隐性性状的选育:只从F2代选育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
2.显性性状的选育:F2代开始,不断自交,直至确定后代不练习1.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让一株杂合体的小麦自交获得F1,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在自交获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占总数的()A1/4B1/6C1/8D1/16同创新教程第10页的10题二.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一)为禁止近亲结婚提供理论依据每个人都有5到6种不同的隐性致病遗传因子的携带者,近亲结婚的双方很可能是同一种致病遗传因子的携带者,他们的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二)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步骤:1.确定显隐性关系:1)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例如图一2)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例如2.3.从隐性性状入手,确定亲代(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即基因型)。
4.根据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练习2.a表示,据图回答问题:1)该遗传病是由(隐2)图中I 2的遗传因子组成(即基因型)是,II4的基因型是。
3)图中II3的基因型是,II3为纯合子的几率是,合子的几率。
4)若II3与一个杂合女性结婚,所生儿子为白化病人,则第二个孩子为白化病女孩的几率。
特别注意概率计算1.乘法原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积。
例如:已知不同配子的概率求后代某种基因型的概率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求后代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练习3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号为正常的异卵孪生兄弟,兄弟的基因型均为AA的概率()Array A 0 B 1/9C 1/3D 1/16例如:创新教程第9页的例32.加法原理: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斥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和例如: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求后代某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或表现型)同时出现的概率等。
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被称为孟德尔定律。
这些定律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和方法,对于我们理解遗传规律和应用遗传学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分离定律最早由奥地利的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发现并描述。
他通过研究豌豆花的特征遗传,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定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分配到子代中的不同性细胞中。
这就意味着子代中的每个性细胞(例如花粉和卵子)只包含父本两个基因中的一个,从而实现基因的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指出,不同的基因对在杂交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这意味着基因的组合并不会影响其在性细胞中的分配。
所以,两个基因的各种组合在子代中的出现几率是相等的。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工程:基因分离定律帮助科学家理解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和变化规律。
这为基因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通过分离和组合不同基因的方法,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征的生物体。
2. 品种改良:基因分离定律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品种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选择具有所需性状的父本进行杂交,并利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3. 遗传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基因分离定律也对遗传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遗传疾病患者和其家族的基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基因突变的特点。
这些信息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4. 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基因分离定律也可以应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通过对个体的基因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个体的亲缘关系,例如确定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等。
总之,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行为和方法。
这些定律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基因工程、品种改良、遗传疾病研究和治疗、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等。
这些应用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还为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俩个定律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些事儿,没那么复杂。
先说说分离定律吧。
这条定律的意思是说,基因在形成配子的时候会分开。
就像咱们家里的零食,每次打开柜子,巧克力、薯片、饼干统统各自待着,绝不混在一起。
你想想,如果这些零食都挤在一起,那可真是“乱七八糟”。
这就好比分离定律,基因在传递的时候,各自分开,独立工作,保证了遗传的多样性。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呢?其实它主要适用于那些简单的遗传特征。
比如说,豌豆的颜色、花型,这些简单的特征,都是遵循分离定律的。
咱们常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说的就是这些遗传特征的稳定性。
就像你的外貌,跟爸爸妈妈都有关系,不可能突然冒出来个外星人吧!所以说,分离定律的范围有限,主要针对那些容易观察的特征。
咱们来聊聊自由组合定律。
这可是一条相对更复杂的定律。
简单来说,这条定律告诉我们,基因在形成配子的时候,可以自由组合,就像咱们在拼乐高,随意拼接,造出各种形状。
你想想,今天你想造个车,明天你想造个房子,完全没问题。
基因之间的组合方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可能造出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就像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在不同基因的组合下形成的,真是各有千秋。
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更广,尤其是在复杂的性状上,比如说植物的高度、颜色,甚至动物的毛色。
这些性状通常由多个基因控制,相互之间的影响可大了,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就像人生,有的人天生乐观,有的人则比较悲观,这都是基因组合的结果。
咱们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说的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基因组合都不一样,所以才能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咱们在说这些定律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环境的影响。
基因就像一张白纸,环境则是涂色的颜料。
即使基因再好,如果环境不给力,也没法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就像一朵花,要有阳光、水分、养分,才能开得娇艳欲滴。
要是缺了哪一样,花就开不好了。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⑴依据分离规律,可在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中严格选择适合的遗传材料。
纯合亲本杂交→杂种F1自交→F2性状分离
杂合亲本杂交→性状分离选择
⑵杂种通过自交将产生性状分离,同时导致基因纯合。
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和选择→个体间基因型纯合。
⑶通过性状遗传研究,可以预期后代分离的类型和进行有计划种植,以提高育种效果,加速育种进程。
·如水稻抗稻瘟病
抗(显性)×感(隐性)
↓
F1 抗
↓
F2抗性分离
有些抗病株在F3 还会分离
⑷. 良种生产中要防止因天然杂交而发生分离退化,去杂去劣及适当隔离繁殖。
⑸. 利用花粉培育纯合体:
杂种(2n)
↓
配子(n)
↓加倍
纯合二倍体植株(2n)
↓
品种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㈠、理论上:
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
1.进一步说明生物界发生变异的原因之一,是多对基因
之间的自由组合;
4对基因差异F224 = 16 表现型
20对基因差异F2 220 = 1048576 表现型
至于基因型就更加复杂了。
2.生物中丰富的变异类型,有利于广泛适应不同的自然
条件,有利于生物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