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参考区间的建立
- 格式:pdf
- 大小:183.93 KB
- 文档页数:2
人体流式细胞术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外周血中各种流式细胞仪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T细胞表面标志细胞名称平均数土标准差范围T细胞抗原CD2 总T细胞76.28 ± 7.68 62.5~89.0CD3 成熟T细胞69.98 ± 5.79 61.1~77.0CD4 T辅助/诱导性细胞亚群32.25 ± 5.16 15.8~41.6CD5 T细胞(B细胞亚群)77.06 ± 7.34 69.5~8.8CD8 T仰制/细胞毒性细胞亚群25.08 ± 4.34 18.1~29.6 CD28 T细胞受体共刺激分子49.59 ± 9.30 39.5~64.8 CD8/CD28+细胞毒性T细胞13.22 ± 4.18 8.6~15.5 + -CD8/CD28 T仰制性细胞15.99 ± 5.13 9.9~24.8+ -CD3/HLA-DR 静止T细胞67.10 ± 11.69 55.3~77.1 B细胞抗原CD19 全部B细胞11.56 ± 2.54 7.3~18.2CD20 全部B细胞12.20 ± 2.92NK细胞抗原土- +CD3/CD(16+56) NK细胞14.91 ± 4.87 8.1~25.6 单核巨噬细胞CDI4 单核细胞 5.10 ± 2.00活化细胞表达抗原CD3/HLA-DR+活化T细胞 3.05 ± 1.34 1.2~5.8 CD3/HLA-DR+活化B细胞7.42 ± 3.22 3.0~11.7+ +CD3/CD2 5 活化T细胞15.94 ± 3.67 1.01~2.20 CD5/CD19+活性B细胞 4.65 ± 1.51 3.1~6.6 CD69 活化诱导分子(AIM) 2.09 ± 0.87 0.8~3.5 CD38 活化T细胞51.07 ± 5.67 42.4~60.0 免疫调节细胞CD4/CD29+T辅助性细胞诱导亚群16.92 ± 5.35 9.8~26.0 CD4/CD45-RA+T仰制性细胞诱导亚群20.51 ± 3.64 15.0~25.0 其他参数HLA-DR MHC-n类分子DR抗原10.93 ± 4.51 6.1~17.0 CD45-RA 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异型66.99 ± 5.06 59.8~73.7 CD4/CD8 值 1.42 ± 0.89 0.98~1.94 I型变态反应介导分子CD23 IgE低亲和力受体(Fc ) 3.19 ± 0.65 1.9~4.4 igE 膜结合IgE 1.95 ± 0.89 0.9~3.7 造血干细胞、祖细胞CD33 粒细胞前体25.90 ± 3.32 21.3~30.4 CD34 多能干细胞V 0.5 0.1~0.5黏附分子CD18 整合素53.42 ± 13.35 34.5~75.7CD29 57.63 ± 8.87 40.8~69.0CD44 细胞外表基质受体川98.33 ± 2.39 93.8~99.9CD49b 95.22 ± 6.39 92.6~97.8CD49c 3.80 ± 0.48 3.3~4.7CD49d 84.42 ± 7.89 72.6~93.8CD49e 342.0 ± 4.47 20.8~53.5CD49f 37.50 ± 2.48 32.6~40.9CD50 细胞间黏附分子3 (ICAM-3) 89.9 ± 5.49 80.1~96.9CD54 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 14.49 ± 2.47 9.2~20.2CD56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1 10.84 ± 1.84 7.4~14.4调亡相关蛋白CD95 (Apo/FAS) 20.59 ± 5.49 13.0~28.9 FasL Fas配体0.55 ± 0.17 0.3~0.8细胞动力学参数SPF S-期细胞比率0.15 ± 0.13Apo (DNA含量法)细胞调亡指数0.33 ± 0.26Apo2.7 细胞调亡指数0.84 ± 0.44某些基因编码蛋白表达CD44V5 黏附分子突变体5 6.19 ± 1.21CD44V6 黏附因子突变体6 5.98 ± 1.53CerbB-2 4.07 ± 3.00nm23 肿瘤转移仰制基因85.89 ± 7.99DCC 80.31 ± 10.11p16 抗多肿瘤基因41.32 ± 9.34p53(V) 突变型p53 0.80 ± 0.37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正常人血淋巴细胞对数的参考范围细胞表面标志百分比(% 绝对计数(个/ ul )总T细胞+ -CD3/CD19 50~84 955~2860总B细胞- +CD3/CD19 5~18 90~560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27~51 550~1440仰制/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15~4 320~1250辅助/仰制性T细胞比值CD3 +/CD4+/CD8-/CD3+/CD8+/CD4-0.71~2.78NK细胞- + +CD3/CD16/CD56 7~40 150~1100T细胞+B细胞+NK细胞95~105 1530~3700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的参考范围细胞表面标志百分比(% 绝对计数(个/ ul)总T细胞CD3 770~2041辅助/诱导性T细胞+ + -CD3/CD4 /CD8 34.0~70.0 414~1123仰制/细胞毒性T细胞+ + -CD3/CD8 /CD4 25.0~54.0 238~874双阳性细胞CD3/CD4+/CD8" 卜0.5~4.0 6~56辅助/仰制性T细胞比值CD3 +CD4/CD3+/CD8+0.68~2.47人体各种正常组织DI、倍体、SPF和PI组织n DI 倍性SPF ()PI(食管21 1.00 ± 0 D 10.4 ± 3.0 16.5 ± 4.8 肝13 1.00 ± 0 D 12.0 ± 4.2 16.5 ± 4.2 组织n DI 倍性SPF ()PI(肠39 1.00 ± 0 D 10.6 ± 4.9 15.5 ± 4.0 胃16 1.00 ± 0 D 12.4 ± 5.4 17.7 ± 5.9 肺26 1.00 ± 0 D 9.4 ± 3.4 16.0 ± 4.4乳腺14 1.00 ± 0 D 12.3 ± 4.9 13.6 ± 4.9 脑17 1.00 ± 0 D 8.9 ± 5.4 13.4 ± 5.4腮腺9 1.00 ± 0 D 6.0 ± 3.9 11.9 ± 5.0骨髓15 1.00 ± 0 D 7.0 ± 4.2 11.8 ± 5.2正常人体组织某些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他参数细胞标志名称平均值土标准差()CD44S 黏附分子37.27 ± 10.61CD44V5 黏附分子突变体5 14.46 ± 8.05CD44V6 黏附分子突变体6 21.3 ± 13.40CerbB-2 8.14 ± 3.72nm23 肿瘤转移仰制基因87.00 ± 9.10DCC 72.00 ± 8.57P16 多肿瘤仰制基因86.27 ± 12.86P53 (V) 突变型P53 1.70 ± 1.29Apo 细胞调亡指数 2.66 ± 2.49SPF S-期细胞比率 5.21 ± 4.58CD14 巨噬细胞18.70 ± 5.00CTL 细胞毒性T细胞11.90 ± 3.80。
人体流式细胞术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外周血中各种流式细胞仪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T细胞表面标志细胞名称平均数±标准差范围T细胞抗原CD2 总T细胞76.28±7.68 62.5~89.0 CD3 成熟T细胞69.98±5.79 61.1~77.0 CD4 T辅助/诱导性细胞亚群32.25±5.16 15.8~41.6 CD5 T细胞(B细胞亚群)77.06±7.34 69.5~8.8 CD8 T仰制/细胞毒性细胞亚群25.08±4.34 18.1~29.6 CD28 T细胞受体共刺激分子49.59±9.30 39.5~64.8 CD8+/CD28+ 细胞毒性T细胞13.22±4.18 8.6~15.5 CD8+/CD28- T仰制性细胞15.99±5.13 9.9~24.8 CD3+/HLA-DR- 静止T细胞67.10±11.69 55.3~77.1 B细胞抗原CD19 全部B细胞11.56±2.54 7.3~18.2 CD20 全部B细胞12.20±2.92NK细胞抗原±CD3-/CD(16+56)+ NK细胞14.91±4.87 8.1~25.6 单核巨噬细胞CD14+ 单核细胞 5.10±2.00活化细胞表达抗原CD3+/HLA-DR+活化T细胞 3.05±1.34 1.2~5.8 CD3-/HLA-DR+活化B细胞7.42±3.22 3.0~11.7 CD3+/CD2 5+活化T细胞15.94±3.67 1.01~2.20 CD5+/CD19+活性B细胞 4.65±1.51 3.1~6.6 CD69 活化诱导分子(AIM) 2.09±0.87 0.8~3.5 CD38 活化T细胞51.07±5.67 42.4~60.0 免疫调节细胞CD4+/CD29+ T辅助性细胞诱导亚群16.92±5.35 9.8~26.0 CD4+/CD45-RA+ T仰制性细胞诱导亚群20.51±3.64 15.0~25.0 其他参数HLA-DR MHC-Ⅱ类分子DR抗原10.93±4.51 6.1~17.0 CD45-RA 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异型66.99±5.06 59.8~73.7 CD4/CD8值 1.42±0.89 0.98~1.94 I型变态反应介导分子CD23 IgE低亲和力受体(Fc ) 3.19±0.65 1.9~4.4 IgE 膜结合IgE 1.95±0.89 0.9~3.7 造血干细胞、祖细胞CD33 粒细胞前体25.90±3.32 21.3~30.4 CD34 多能干细胞<0.5 0.1~0.5黏附分子CD18 整合素53.42±13.35 34.5~75.7CD29 57.63±8.87 40.8~69.0CD44 细胞外表基质受体Ⅲ98.33±2.39 93.8~99.9CD49b 95.22±6.39 92.6~97.8CD49c 3.80±0.48 3.3~4.7CD49d 84.42±7.89 72.6~93.8CD49e 342.0±4.47 20.8~53.5CD49f 37.50±2.48 32.6~40.9CD50 细胞间黏附分子3(ICAM-3)89.9±5.49 80.1~96.9CD54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14.49±2.47 9.2~20.2CD56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1)10.84±1.84 7.4~14.4调亡相关蛋白CD95(Apo/FAS)20.59±5.49 13.0~28.9 FasL Fas配体0.55±0.17 0.3~0.8细胞动力学参数SPF S-期细胞比率0.15±0.13Apo (DNA含量法) 细胞调亡指数0.33±0.26Apo2.7 细胞调亡指数0.84±0.44某些基因编码蛋白表达CD44V5 黏附分子突变体5 6.19±1.21CD44V6 黏附因子突变体6 5.98±1.53CerbB-2 4.07±3.00nm23 肿瘤转移仰制基因85.89±7.99DCC 80.31±10.11p16 抗多肿瘤基因41.32±9.34p53(V) 突变型p53 0.80±0.37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正常人血淋巴细胞对数的参考范围细胞表面标志百分比(%)绝对计数(个/ ul)总T细胞CD3+/CD19- 50~84 955~2860总B细胞CD3-/CD19+ 5~18 90~560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 27~51 550~1440仰制/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 15~4 320~1250辅助/仰制性T细胞比值CD3+/CD4+/CD8-/CD3+/CD8+/CD4- 0.71~2.78NK细胞CD3-/CD16+/CD56+ 7~40 150~1100T细胞+B细胞+NK细胞95~105 1530~3700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的参考范围细胞表面标志百分比(%)绝对计数(个/ ul)总T细胞CD3+770~2041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CD8-34.0~70.0 414~1123仰制/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CD4-25.0~54.0 238~874双阳性细胞CD3+/CD4+/CD8+0.5~4.0 6~56辅助/仰制性T细胞比值CD3+CD4+/CD3+/CD8+0.68~2.47人体各种正常组织DI、倍体、SPF和PI组织n DI 倍性SPF()PI(食管21 1.00±0 D 10.4±3.0 16.5±4.8肝13 1.00±0 D 12.0±4.2 16.5±4.2组织n DI 倍性SPF()PI(肠39 1.00±0 D 10.6±4.9 15.5±4.0胃16 1.00±0 D 12.4±5.4 17.7±5.9肺26 1.00±0 D 9.4±3.4 16.0±4.4乳腺14 1.00±0 D 12.3±4.9 13.6±4.9脑17 1.00±0 D 8.9±5.4 13.4±5.4腮腺9 1.00±0 D 6.0±3.9 11.9±5.0骨髓15 1.00±0 D 7.0±4.2 11.8±5.2正常人体组织某些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他参数细胞标志名称平均值±标准差()CD44S 黏附分子37.27±10.61CD44V5 黏附分子突变体5 14.46±8.05CD44V6 黏附分子突变体6 21.3±13.40CerbB-2 8.14±3.72nm23 肿瘤转移仰制基因87.00±9.10DCC 72.00±8.57P16 多肿瘤仰制基因86.27±12.86P53 (V) 突变型P53 1.70±1.29Apo 细胞调亡指数 2.66±2.49SPF S-期细胞比率 5.21±4.58CD14 巨噬细胞18.70±5.00CTL 细胞毒性T细胞11.90±3.80。
参考区间的建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参考区间的定义和重要性二、参考区间的建立方法三、参考区间的应用和影响四、参考区间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正文一、参考区间的定义和重要性参考区间,也称为参考范围,是指在医学实验室检测中,某一指标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范围。
参考区间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检测结果是否异常,从而为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参考区间的建立方法参考区间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
以下是参考区间建立的主要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地理区域的人群。
2.收集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室检测,收集各项指标的数据。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参考区间。
4.建立参考区间: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确定各项指标的参考区间。
三、参考区间的应用和影响参考区间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辅助诊断:通过比较患者检测结果与参考区间,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2.指导治疗:参考区间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等。
3.评估疗效:参考区间可以用于评估患者治疗的疗效,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科学研究:参考区间可以为医学科研提供基础数据,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四、参考区间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尽管参考区间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人群差异、检测方法等因素影响,不同实验室建立的参考区间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检测结果。
体外诊断试剂参考区间建立建立体外诊断试剂参考区间的步骤如下:1. 设计调查表,对候选者有知情同意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让所有候选者完成调查表。
2. 根据调查表和和其他健康评估结果,依据排除和纳入标准,筛选参考个体。
3. 根据可信区间选择合适的参考个体样本数。
4. 检测分析样品,获得参考值。
5. 审核数据,利用直方图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去评估数据的分布。
6. 识别并剔除可能的错误数据和离群值。
7. 整理分析,选择一种判断和估计方法,估算参考限和参考区间。
8. 记录以上所有步骤和程序,并归档保存。
在建立参考区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足够例数的同质“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测定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同质的“正常”人群。
这里“正常”人不是指机体任何器官、组织的形态和机能都正常的人,而是排除了对研究指标有影响的疾病或有关的同质人群。
实际工作中一定严格按照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个体。
2. 参考个体数量的确定。
例数过少,代表性差;例数过多,增加成本且易导致对正常标准把握不严,从而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Reed 等人建议,要进行参考值研究,最小的可靠观测量是 120,这样有利于让每个参考限均被 90%的可信限估算;用同样百分数去评估 95%可信限的参考限,需要153 个参考值;去评估 99%可信限的参考限,需要 198 个参考值;Linnet 等人建议对于严重偏态分布的结果,研究数量可以高达 700 例。
如果要确立分组的参考区间,每个组别的推荐参考观测数量至少也是120。
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幼儿、老年人,样本数量可小于上述参考样品数量,但无论样本数量多少,均应采用非参数方法进行统计,并报告相应的百分位数。
3. 建立线性范围时,需在预期测定范围内选择7-11个浓度水平。
如将预期测定范围加宽至130%,在此范围内选择更多的浓度水平,然后依据实验结果逐渐减少数据点直至表现出线性关系,可发现最宽的线性范围。
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刘联斌,薛灵,周茂华,郭萍,黄刚,王小丽(赣州市肿瘤医院检验科,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目的:通过对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调查,建立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赣南老区38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将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CD3+、CD3+CD4+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建立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范围(以95%可信区间表示)如下:CD3+50.7% 86.0%,CD3+CD4+23.3% 50.2%,CD3+ CD8+12.5% 36.9%,CD4+/CD8+比值0.87 2.91。
结论:众多因素(性别、年龄、地域)可影响正常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数值,建立本地区的参考值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流式细胞术;赣南老区中图分类号:R446.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79(2012)06-0883-02Reference value survey of healthy adult peripheral bloodT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in Gannan Revolutionary AreaLIU Lian-bin,XUE ling,ZHOU Mao-hua,et al(Department of Medical Laboratory,Tumor Hospital of Ganzhou,Ganzhou341000)Abstract:Objective:Acroding to the survey of healthy adult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immunophenotype in Gannan Revolutionary Area,to establish its reference values.Methods:385cases of healthy subjects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immunophenotype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Healthy adult immunophenotype among all age group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CD3+,CD3+CD4+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s for females.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adult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reference ranges(95%confidence interval)were as follows:CD3+50.7% 86.0%,CD3+CD4+ 23.3% 50.2%,CD3+CD8+12.5% 36.9%,CD4+/CD8ratio0.87 2.91.Conclusion:Many factors(gender,age,location)can affect the normal adult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s immune table values.I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local reference ranges.Key words:T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Reference value;Flow cytometry;Gannan Revolutionary Area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原发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移植免疫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范围】CD34+细胞在正常外周血中占有核细胞的0.00001~0.0001(0.001%~0.01%),骨髓0.005~0.015(0.5%~1.5%),脐血0.005~0.035(0.5%~3.5%)。
【影响因素】骨髓或外周血白细胞要用PBS稀释至1×10^6/ml后进行免疫标记,并注意设立相应的同型对照。
【临床意义】1.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前CD34阳性细胞动员有效性的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制定采集计划。
一般来说,外周静脉血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达到0.001(0.10%)以上时,可以考虑行PBSC单采术。
否则,应继续动员。
2.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的CD34+细胞剂量控制BMT、PBSCT的CD34+细胞剂量>2×10^6/kg,脐血干细胞移植时,CD34+细胞剂量可少至BMT成PBSC的1/10,即2×10^5/kg。
3.化疗强弱的掌握化疗后血象的恢复快慢取决于对造血干/祖细胞损伤的强度。
CD34+细胞的测定可以判断化疗的强度。
要求化疗强度控制在杀伤一定比例而非所有CD34+细胞为度。
4.贫血的鉴别(如再障、缺铁性贫血)如果再障的原因属于细胞受累,则CD34+细胞可以明显降低(<0.01),缺铁性贫血时,CD34+细胞数量应在正常范围之内。
5.基因治疗CD34+的HSC作为缺陷基因的靶细胞有它独特的优点,因为HSC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缺陷基因导入此类细胞后能维持终身,从而彻底治愈疾病。
显然,CD34+HSC 的精确测定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范围】CD19+:0.10~0.15(10%~15%)。
【影响因素】1.标本最好用EDTA抗凝,其次用肝素。
2.标本要新鲜采集,不能发生凝血。
3.制备细胞悬液时,使用标准溶血剂以使红细胞充分溶解。
4.血液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固定,最迟不能超过6h。
5.标记后的细胞应尽快上机检测,最迟不能超过72h。
T细胞亚群
静脉血2ml,肝素抗凝,20min内送检。
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均可表达CD3分子,而CD4、CD8不能同时表达于成熟的T 淋巴细胞表面,故可将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二个亚群。
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是观察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方法,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正常参考值】
CD3 65.3~77.7 %
CD4 40.4~51.0 %
CD8 22.9~32.9 %
CD4/CD8 1.33~1.99 %
【异常结果分析】
CD3下降常见于①恶性肿瘤;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③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④接受放疗、化疗或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CD3上升则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
CD4/CD8的比值做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正常值约1.4~2.0,若其比值>2. 0或<1.4,表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CD4/CD8<1.4常见于①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比值常小于0.5;②恶性肿瘤;③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白血病;④某些病毒感染。
CD4/CD8>2.0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外周血细胞正常值参考范围外周血细胞正常值参考范围是指在健康人群中,外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正常范围。
外周血细胞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这些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外周血细胞正常值参考范围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下是外周血细胞正常值参考范围的详细解释:1. 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为4.5-5.5×10^12/L,成年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细胞,其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氧合状态和贫血情况。
2. 血红蛋白浓度:成年男性为130-175g/L,成年女性为115-150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其浓度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贫血程度。
3. 红细胞压积:成年男性为0.42-0.52,成年女性为0.37-0.47。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占血容积的比例,其值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贫血程度。
4. 白细胞计数:成年人为4.0-10.0×10^9/L。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
5. 中性粒细胞比例:成年人为50-70%。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炎症程度和感染情况。
6. 淋巴细胞比例:成年人为20-40%。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
7. 单核细胞比例:成年人为2-8%。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炎症程度和感染情况。
8.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成年人为0-5%。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过敏状态和寄生虫感染情况。
9. 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成年人为0-1%。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比例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过敏状态和寄生虫感染情况。
10. 血小板计数:成年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