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一般论述文阅读教学设计--邓凡
- 格式:doc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9
9《论教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教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论教养》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提高我们对人生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的,要了解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
2、自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课文内容讨论,理清文章思路。
3、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4、体会交流,谈谈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1、掌握教养的基本定义及其内涵。
2、学会识别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3、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事实、引用、比喻等手段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教养的多层次含义2、理解文章中隐含的逻辑关系,特别是论证过程中使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与人交往中,“有教养"或“无教养”可谓好坏两个极端的评价;那么,什么样的表现是“有教养”,什么样的表现是“无教养”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会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作者介绍: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 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检查预习1、掌握加点的字音:涵(hán)养扭捏(nie)尴(ɡān)尬大发雷霆(tínɡ)恪(kè)守自持(chí)允诺(nuò)恕(shù)我直言箴(zhēn)言贸(mào)然汲(jí)取矫(jiǎo)揉造作絮絮(xù)叨叨嚼(jiáo)东西疲惫不堪(kān)自吹自擂(léi)2.根据下列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考纲和命题特点2、能运用“读、找、比”的方法阅读、做题3、了解常见设题陷阱〖学习重点〗了解常见设题陷阱〖学习难点〗灵活运用“读、找、比”的方法阅读、做题,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学习方法〗阅读思考推理判断讨论交流〖知识梳理〗一、了解论述类文本的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二、了解论述类文本的考纲说明: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了解论述类文本的相关知识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述类文本的类型:立论文、驳论文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综合式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四: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⑴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⑵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⑶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⑷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⑸举例子(例如、如、人名)2.审——审题干。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全书主要概念、观点,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解并概括差序格局的概念,把握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区别,能够学以致用,分析社会现象。
3.梳理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比喻、对比、引用等写作手法的好处,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感受全书简洁质朴的语言。
4.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5.初步领略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形成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概要了解与认知,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
2.能够学以致用,用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社会现象。
3.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1.每人推荐3 幅能体现乡土中国特征的图片。
2.研读《差序格局》《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教学过程:一、图片推荐交流1.“乡土中国"图片推荐交流。
(1)学生分小组上台交流。
(2)教师简要评价,评价要点包括:图片的代表性、典型性,推荐理由与图片内容的契合度,图片、推荐理由与书中概念、观点的结合度,表达是否流畅。
2.小组合作,按照全书14 章的内容,将本组图片反映的内容进行分类。
【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利哈乔夫所写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通过列举“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人的种种表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帮助人们理解教养的真谛。
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语言简练生动,是一篇可以作为典范的议论文。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仍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观点的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对文章观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2.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文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读书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节Ⅰ识破命题人的10大设题陷阱-明确高考怎么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节Ⅰ识破命题人的10大设题陷阱-明确高考怎么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节Ⅰ识破命题人的10大设题陷阱-明确高考怎么考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题文比对识破陷阱
——建立思维模板,传授应试技能
Ⅰ.识破命题人的10大设题陷阱——明确高考怎么考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十种类型:。
《课内现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课内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阅读经典现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
本节课所选篇目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但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主题和写作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鉴赏和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封建教育的弊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简介作者鲁迅,导入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技巧。
(2)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写作技巧。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讨论封建教育对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教课目的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掌握文章。
2.联合文中所举案例,推测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2.品读要点句段,认识作者感情。
3.学习作者环绕中心精入选材、小中见大的人物列传方法。
二、教课重难点1.领会文章要旨。
2.学习环绕中心选材、小中见大写人物列传的方法。
三、教课过程(一)导入生物界中,若肉强食;人类社会中,“落伍就要挨打”。
国防权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横行霸道。
在填充核武器的空白,确立中国核大国的地位这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中,有一位不见经传地为此做出优异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两弹功臣”邓稼先。
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绩泽人间。
”高度评论了邓稼先的崇敬质量和优异贡献。
下边让我们一同走近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殷(yīn)勤殷(yīn)实徘徊(pánghuáng)鲜为(xiǎn)人知:极罕有人知道。
(一般的好人好事可歌可泣:值得颂扬、赞叹,令人感人哭泣。
形容勇敢悲壮的动人事迹。
不可以用此词),对事业坚韧不拔。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弛,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始终不渝(yú):到死都不改变。
多形容对爱情的固守和信念。
鞠躬尽瘁(cuì):当心慎重,贡献所有精力。
轩露头角(lù):比喻锐气、才华所有显现出来,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妇孺(rú)皆知:形容妇女和儿童都知道,指某件事物尽人皆知,流传得很广。
离别:久别,长时间地分别。
百感交集(kuàng):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人至极或特别伤心。
孤注一掷(tǐng):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纳冒险行动。
捐躯疆场: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所属内容:第二编《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上课时间:第13周(11月25日-28日)一、课前练习:(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设计官二中邓凡近几年来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型趋向辨析能力提升的态势,考生做这个题目往往耗时较长,答题效果很不理想。
本课设计思路旨在解决学生对此题缺乏把控的问题。
教学目的:一、学会梳理文章思路二、学会体会语义间的联系和转换三、建立速战速决的把控心态和时间管理观念教学过程:一、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方法回顾——顺读和回读1、顺读:圈点、勾画2、回读:比对选项重读课文三、例题讲解——12月26日高三年级周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却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
作为方法论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
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
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
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
而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我们能够窥探到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
(选自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的学者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
B. 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原因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C.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 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可以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D. 社会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的学者,却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B. 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C. 过去的传统政治史不进行微观细致的考察,而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度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
D.政治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能够改变“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的状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有学者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否定社会史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那么也就自然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错误结论。
B.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C.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 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也是如此。
D. 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去理解国家的宏观政治,虽然能够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的丰富多彩和真实可靠的一面,但是却很难了解到整体的政治史全貌。
【答案】1.D 2.C 3.D四、知识点总结——一般论述文阅读解题技巧准确理解与转化文章中的信息五、解答“小阅读”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一)、设置错误选项的一般情况1、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2、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有效阅读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
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
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试题】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3、或然与必然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有效阅读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4、先期与后期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有效阅读信息】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5、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有效阅读信息】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
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
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
……【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A .人类大脑的特征B .对称性C .分辨左右的意义D .不对称性【D】【剖析】设题点新,整体把握语段说明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
6、原因与结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有效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
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7、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有效阅读信息】在日本四年,他(杨守敬)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有效阅读信息】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