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总线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三章系统总线3.3 例题精选例3.1 为了减轻总线负载且避免多个部件同时占用总线,总线上的部件应具备什么特点? [解] 以CPU片内总线为例,在每个需要将信息送至总线的寄存器输出端接三态门,由三态门的控制端控制什么时刻由哪个寄存器输出。
当控制端无效时,寄存器和总线之间呈高阻状态。
例3.2 画一个具有双向传送功能的总线逻辑框图。
[解] 在总线的两端分别配置三态门,就可使总线具有双向传送功能,如图3.6所示。
3.4.1 选择题1.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便于增减外设,同时-------------- ()A.减少了信息传输量B.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C*减少了信息传输线的条数2.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实现积木化,缺点是A.地址信息、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不能同时出现B.地址信息与数据信息不能同时出现C.两种信息源的代码在总线中不能同时传送3.微型计算机中控制总线提供的完整信息是A.存储器和I/0设备的地址码B.所有存储器和I/0设备的时序信号和控制信号C.来自I/0设备和存储器的响应信号D.上述各项E.上述B、C两项F.上述A、B两项4.总线中地址线的作用是A*只用于选择存储器单元B.由设备向主机提供地址C.用于选择指定存储器单元和I/0设备接口电路的地址5.在三种集中式总线控制中,——方式响应时间最快。
A链式查询B.计数器定时查询C.独立请求6.在三种集中式总线控制中,独立请求方式响应时间最快,是以——为代价的。
A.增加处理机的开销B.增加控制线数C.增加处理机的开销和增加控制线数7.所谓三总线结构的计算机是指——A.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三组传输线B.I/0总线、主存总线和DMA总线三组传输线C.I/0总线、主存总线和系统总线三组传输线8.三种集中式总线控制中,——方式对电路故障最敏感。
A.链式查询B.计数器定时查询C.独立请求9.以下描述PCI总线的基本概念中,正确的是。
A.PCI总线是一个与处理器时钟频率无关的高速外围总线B.PCI总线需要人工方式与系统配置C.系统中只允许有一条PCI总线10.连接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总线属于A.内B.系统C.通信11.在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下,若每次计数从上一次计数的终止点开始,则A.设备号小的优先级高B.每个设备使用总线的机会相等C.设备号大的优先级高12.在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下,若计数从0开始A.设备号小的优先级高B.每个设备使用总线的机会相等C.设备号大的优先级高总线13.在独立请求方式下,若有N个设备,则A.有一个总线请求信号和一个总线响应信号B.有N个总线请求信号和八个总线响应信号C.有一个总线请求信号和N个总线响应信号14.在链式查询方式下,若有N个设备,则A.有N条总线请求线B.无法确定有几条总线请求线C.只有一条总线请求线15.系统总线中的数据线、地址线和控制线是根据A.总线所处的位置B.总线的传输方向C.总线传输的内容16.总线通信中的同步控制是A.只适合于CPU控制的方式B.由统一时序控制的方式C.只适合于外围设备控制的方式17.在各种异步通信方式中,A.全互锁B.半互锁C.不互锁比.19.在同步通信中,一个总线周期的传输过程是A先传送数据,再传输地址B.先传送地址,再传输数据C.只传输数据20.总线中数据传导和地址信号分别用A.串行传输B.并行传输C.复用传输来划分的。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习题答案1、答: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硬件即指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它由看得见摸的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光电、机设备的实物组成,如主机、外设等。
软件时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人们事先编制成具有各类特殊功能的信息组成,用来充分发挥硬件功能,提高机器工作效率,便于人们使用机器,指挥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工作的程序集合。
软件和硬件都很重要。
2、答:从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来看,它通常可有五个以上的不同级组成,每一个上都能进行程序设计。
由下至上可排序为:第一级微程序机器级,微指令由硬件直接执行;第二级传统机器级,用微程序解释机器指令;第三级操作系统级,一般用机器语言程序解释作业控制语句;第四级汇编语言机器级,这一级由汇编程序支持和执行;第五级高级语言机器级,采用高级语言,由各种高级语言编译程序支持和执行,还可以有第六级应用语言机器级,采用各种面向问题的应用语言。
3、答:机器语言由0、1代码组成,是机器能识别的一种语言。
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它由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指令,高级语言是面向用户的语言,它是一种接近于数学的语言,直观,通用,与具体机器无关。
4、答:计算机组成是指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它包含了许多对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硬件细节。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那些能够被程序员所见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即概念性的结构与功能特性,通常是指用机器语言编程的程序员所看到的传统机器的属性,包括指令集、数据类型、存储器寻址技术、I/O机理等等,大都属于抽象的属性。
5、答:特点是:(1) 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2)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的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寻访(3) 指令和数据均可以用二进制代码表示(4)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所在存储器中的位置(5) 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
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情况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根据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6)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
第3章系统总线1. 什么是总线?总线传输有何特点?为了减轻总线负载,总线上的部件应具备什么特点?P41答: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共享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
总线传输的特点是: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受相同的信息。
为了减轻总线负载,总线上的部件应通过三态驱动缓冲电路与总线连通。
2.总线如何分类?什么是系统总线?系统总线又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作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他们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存储单元有何关系?答:总线的分类:(1)按数据传送方式分:并行传输总线和串行传输总线;(2)按总线的使用范围分:计算机总线、测控总线、网络通信总线等;(3)按连接部件分: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
系统总线是指CPU、主存、I/O设备(通过I/O接口)各大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线。
按系统总线传输信息不同,可分为3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1)数据总线:数据总线是用来传输个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它是双向传输总线,其位数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一般为8位、16位或32位。
(2)地址总线:地址总线主要是用来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目的数据在主存单元的地址或I/O设备的地址,地址总线上的代码是用来指明CPU欲访问的存储单元或I/O端口的地址,由CPU输出,是单向的,地址线的位数与存储单元的个数有关,如地址线有20根,则对应的存储单元个数为220。
(3)控制总线:控制总线是用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的传输线,其传输是单向的。
3.常用的总线结构有几种?不同的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的性能有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答:总线结构通常有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
(1)单总线结构是将CPU、主存、I/O设备都挂在一组总线上,允许I/O 设备之间、I/O设备与CPU之间或I/O设备与主存之间直接交换信息。
这种4.为什么要设置总线判优控制?常见的集中式总线控制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哪种方式响应时间最快?哪种方式对电路故障最敏感?答:总线判优控制解决多个部件同时申请总线时的使用权分配问题;常见的集中式总线控制有三种: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独立请求;特点:链式查询方式连线简单,易于扩充,对电路故障最敏感;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优先级设置较灵活,对故障不敏感,连线及控制过程较复杂;独立请求方式速度最快,但硬件器件用量大,连线多,成本较高。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系统总线3.1 总线的基本概念1. 为什么要⽤总线计算机系统五⼤部件之间的互连⽅式有两种:分散连接——各部件之间使⽤单独的连线总线连接——各部件连到⼀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早期的计算机⼤多采⽤分散连接⽅式,内部连线⼗分复杂,尤其当I/O与存储器交换信息时都需要经过运算器,使运算器停⽌运算,严重影响CPU的⼯作效率。
2. 什么是总线总线是连接各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3. 总线上的信息传送串⾏并⾏3.2 总线的分类1. ⽚内总线芯⽚内部的总线CPU芯⽚内部寄存器之间寄存器与算逻单元ALU之间2. 系统总线计算机各部件(CPU、主存、I/O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线按系统总线传输信息不同分为:数据总线——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双向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数据总线宽度——数据总线的位数地址总线——⽤来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的数据在主存单元的地址或I/O设备的地址单向(由CPU输出)与存储地址、I/O地址有关地址线位数(2n)与存储单元的个数(n)有关控制总线——⽤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的传输线出——中断请求、总线请求⼊——存储器读/写、总线允许、中断确认常见控制信号:时钟:⽤来同步各种操作复位:初始化所有部件总线请求:表⽰某部件需获得总线使⽤权总线允许:表⽰需要获得总线使⽤权的部件已获得了控制权中断请求:表⽰某部件提出中断申请中断响应:表⽰中断请求已被接收存储器写: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写⾄存储器的指定地址单元内存储器读:将指定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I/O读:从指定的I/O端⼝将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I/O写: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输出到指定的I/O端⼝内传输响应:表⽰数据已被接收,或已将数据送⾄数据总线上3. 通信总线⽤于计算机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其它系统(控制仪器、移动通信等)之间的通信通信⽅式:串⾏通信数据在单条1位宽的传输线上,⼀位⼀位地按顺序分时传送。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部分课后题答案(唐朔飞版)3.2 总线如何分类?什么是系统总线?系统总线又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作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它们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存储单元有何关系?总线分类方式:·按数据传送方式:并行传输总线、串行传输总线·按总线使用范围:计算机(包括外设)总线、测控总线、网络通信总线·按连接部件: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系统总线:是指CPU、主存、I/O设备各大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线。
系统总线分类:·数据总线:用来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双向传输,位数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地址总线:主要用来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目的数据在贮存单元的地址或I/O设备的地址,单向传输,位数与存储单元的个数有关,地址线为n根,则存储单元个数有2的n次方·控制总线:用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对任一条控制线而言,为单向传输,对控制总线总体而言,可认为双向传输3.4 为什么要设置总线判优控制?常见的集中式总线控制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哪种方式响应时间最快,哪种方式对电路故障最敏感?总线上的信息传送是由主设备启动的,若多个主设备同时要使用总线,则由总线控制器的判优、仲裁逻辑按一定的优先等级顺序确定哪个主设备使用总线。
集中式总线判优控制的三种方式·链式查询1、只需很少的几根线就能按一定优先次序实现总线控制2、很容易扩充设备3、对电路故障很敏感,且优先级别低的设备可能很难获得请求·计数器定时查询1、计数可以从0开始,此时一旦设备的优先次序被固定,设备的优先级就按0,1,2,…,n的顺序降序排列,且固定不变2、计数也可以从上一次计数的终止点开始,即是一中循环方法,此时设备使用总线的优先级相等3、计数器的初始值还可以有程序设置,故优先次序可任意改变·独立请求方式1、响应速度快2、优先次序灵活(通过程序改变)3、控制线数量多,总线控制更复杂3.5 解释概念: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总线复用、总线的主设备(或主模块)、总线的从设备(或从模块)、总线的传输周期、总线的通信控制。
第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有一个具有20位地址和32位字长的存储器,问:(1)该存储器能存储多少个字节的信息?(2)如果存储器由512K×8位SRAM芯片组成,需要多少芯片?(3)需要多少位地址作芯片选择?解:(1)∵ 220= 1M,∴该存储器能存储的信息为:1M×32/8=4MB (2)(1024K/512K)×(32/8)= 8(片)(3)需要1位地址作为芯片选择。
3.用16K×8位的DRAM芯片组成64K×32位存储器,要求:(1) 画出该存储器的组成逻辑框图。
(2) 设DRAM芯片存储体结构为128行,每行为128×8个存储元。
如单元刷新间隔不超过2ms,存储器读/写周期为0.5μS, CPU在1μS内至少要访问一次。
试问采用哪种刷新方式比较合理?两次刷新的最大时间间隔是多少?对全部存储单元刷新一遍所需的实际刷新时间是多少?解:(1)组成64K×32位存储器需存储芯片数为N=(64K/16K)×(32位/8位)=16(片)每4片组成16K×32位的存储区,有A13-A0作为片内地址,用A15 A14经2:4译码器产生片选信号,逻辑框图如下所示:(2)根据已知条件,CPU在1us内至少访存一次,而整个存储器的平均读/写周期为0.5us,如果采用集中刷新,有64us的死时间,肯定不行;所以采用分散式刷新方式:设16K×8位存储芯片的阵列结构为128行×128列,按行刷新,刷新周期T=2ms,则分散式刷新的间隔时间为:t=2ms/128=15.6(s) 取存储周期的整数倍15.5s(0.5的整数倍)则两次刷新的最大时间间隔发生的示意图如下可见,两次刷新的最大时间间隔为tMAXt MAX=15.5×2-0.5=30.5 (μS)对全部存储单元刷新一遍所需时间为tRt R=0.5×128=64 (μS)4.有一个1024K×32位的存储器,由128K×8位DRAM芯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