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9.36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2.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3.描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明并能分析资料进行区别;4.描述社会行为,能联系实际准确判断是否具有社会行为;5.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课前准备:兴趣小组录制运动系统短视频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一段猎豹捕食瞪羚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了哪些行为,导入课题。
一.复习过程:过渡:首先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提问: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小组合作,对照课本进行基础梳理.【任务一】运动系统的组成一、小组合作,基础梳理(课本P42-P43)1.关节由哪几部分组成?2.关节有何特点?分别由哪些结构决定?3.骨、关节、骨骼肌起什么作用?它们怎样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4.运动需要哪些系统的协调配合来完成?二、表达交流,教师点拨(一)关节1.关节由、、构成。
完成关节图。
2.关节的特点是和。
和体现了灵活性,和体现了牢固性。
(二)骨骼肌1.骨骼肌由1 和2 组成。
2.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连在不同的骨上。
过渡:同学们的基础梳理的很扎实.现在来检查一下你是否能灵活运用。
迅速完成学案上的对点导练1和2:三、利用对点导练,巩固掌握基础知识。
【任务二】运动的形成及意义一.口头描述,理性归纳二.体验探究,类比提升屈肘时,伸肘时,双手提重物时,双手下垂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分别是如何变化的?三.自主完成(一)运动的方式(二)运动的意义:有利于、、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任务三】动物的行为(一).同位合作,梳理基础(课本P47—P58页,完成相应的问题。
)1.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分类方法?举例说明2. 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学习行为和先天性行为谁更能适应环境?4.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什么差别?(二).表达交流,教师点拨(三).列表对比,归纳总结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它们都得依靠运动来实现,二运动有依赖于运动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配合,这也说明了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反思5篇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记录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学反思(实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反思(篇1)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齐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本事,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小结。
经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齐。
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
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
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经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资料的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
“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资料的补充和延伸。
“知识链接”是不一样章节的前后呼应,构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
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构成概念,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新课程是“以探究为特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设计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精神。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孩子已经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来表现他们的活力。
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本科立足学生的现状,他们处于中考复习阶段,学过的内容已经很久远,遗忘很多,如何能直观的快速展现知识,引起回忆,快速联想在理解基础上能提升能力,是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所以我通过“考情分析”“整体感知”“目标导航”“快速回忆联想”“结构梳理和建构”“基础巩固”“重难点突破,典例训练”“质疑解疑”“分层达标测试”等一系列环节,步步紧扣,不断深化印证巩固知识,把记忆、理解、应用,变式提高融为一体,实现高效优质课堂。
效果分析本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从复习课的时效性、简约性、概括性、高效性入手,注重学生知识的重现,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识记、理解、应用步步深入,不断加深。
我在课堂环节设计上充分体现认知的层次性和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回忆复习,阅读记忆,在尽可能短的时限内完成知识重现过程,之后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摒弃以往老师一言堂的复习模式,让学习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到讲台去讲解引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回忆,建立联系,建构体系,内化知识;课堂实践证明,效果是满意的。
除了知识体系的建构之外,我还设计了基础巩固练习和典例解疑环节,旨在实现基础的强化巩固,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提升,考虑到好学生完全能够解析这些问题,所以在设计上大胆放手学生,请优等生到讲台给大家解析,讲思路、讲方法,讲知识内容,充分展现学生的内在魅力,给所有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激励学生积极进步,所以学生课堂表现积极踊跃,热情高涨,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称《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动物的行为学科(版本)生物(济南出版社)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学时 1 年级七年级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导入:导入语:美丽的大自然千变万化,有趣的动物世界让人充满好奇,形形色色的动物活动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下面同学们带着活动方案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观看一段视频,感知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动物活动。
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片段,以此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喜欢这个片段吗?在这个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的什么活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在生物学上我们把动物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小动物,你能列举一些动物的行为吗?观看视频议论积极发言视频导入,迅速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总结动读标识标明确学习的方向物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引导探究5分钟一、动物行为的概念展示动物的防御、觅食、繁殖、攻击等行为的图片,为了更深的理解动物的行为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好吗?谁来配合一下老师?选四位同学,面向大家对同学们做出四个动作或指令,注意观察他们分别有什么反应。
第一位:假装打一下第二位:写“行为”二字第三位:扎一下手第四位:回答“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课件展示动物行为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分析,并要求学生们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进行分类。
)观看图片争相回答踊跃举手同学们兴趣浓厚,认真观察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动物的行为的情景,帮助学生建构动物行为的概念。
学生根据观察图片,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目的,为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做铺垫。
通过同学们亲身体验,更加直观的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自主学习2分钟认真阅读课本P94-P96的内容,根据活动方案中自主学习一的内容,回答问题。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包含以下内容:1. 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行为的定义•基于行为的分类方式•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2. 动物的行为•无脊椎动物的行为•脊椎动物的行为•哺乳动物母亲与幼崽的关系3. 视觉和听觉•动物的视觉和听觉•翼手目动物的声音和视觉能力•雷电时动物的反应4. 动物的心理•动物的情感•动物的心理健康•人类对动物的判断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行为的分类方式和表现。
2.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行为特点。
3.了解动物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4.了解动物的情感和心理,提高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教学手段•PPT课件•实验材料•教学视频实施方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基于行为的分类方式。
3.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教学方法:1.讲授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方式。
2.整合学生对不同环境中动物行为变化的观察结果,探讨行为表现的原因。
3.以察觉母乳的小鼠实验为例介绍实验方法和结果,评价不同环境下动物行为的影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无脊椎动物的行为。
2.脊椎动物的行为。
3.哺乳动物母亲与幼崽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行为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哺乳动物母亲与幼崽的关系,了解母乳喂养在体现的母子互动以及发育上的巨大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动物的视觉和听觉。
2.翼手目动物的声音和视觉能力。
3.雷电时动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1.讲授动物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猫咪在不同声音下的反应,了解动物对声音的反应。
3.了解雷电时动物表现的恐惧和紧张。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动物的情感。
2.动物的心理健康。
3.人类对动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动物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2.分析动物被关在小笼子、遭受虐待等环境下引起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动物行为观察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动物行为观察动物行为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初中生物课程中涉及到的动物行为观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动物行为观察,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阐述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步骤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动物行为;观察方法;教学策略;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动物行为是生物体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动。
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的生存策略和进化历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动物行为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动物行为观察的方法与步骤1. 选择观察对象在开始观察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应具备一定的观察价值,如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复杂的行为模式等。
同时,观察对象应易于观察和记录,以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2. 制定观察计划制定观察计划是保证观察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观察计划应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步骤等内容。
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如环境、季节、观察对象的生理状态等。
3. 观察与记录观察过程中,学生应遵循计划,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如直接观察、视频记录等。
同时,学生需要详细记录观察到的行为现象,包括行为表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等信息。
4. 数据分析观察结束后,学生应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观察到的行为现象,如繁殖行为、觅食行为等,并探讨行为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5. 交流与分享最后,学生应将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进行交流和分享,以提高观察成果的传播和影响力。
同时,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关于鸟类迁徙行为的观察教学案例:1. 选择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某地区冬季迁徙的候鸟2. 制定观察计划观察时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观察地点:某地区湿地、树林等观察方法:直接观察、视频记录3. 观察与记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每组负责一个观察地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学反思1、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学反思尽管课前备课反思很多,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是有犹豫的地方。
一、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如何导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部分的教学,总觉得有不妥之处。
课件设计的是“蚂蚁拖食进入蚁洞”,老师设问“这是蚂蚁的什么行为?”“觅食行为。
”“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课堂学生的猜测过多、老师解答过程过长,从而避免课堂时间过长、冲淡主题。
但这样设问,我总是觉得好像和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不一致。
课后细细想想,觉得教材设计者的意图可能是通过探究蚂蚁喜欢取食哪种食物,得出蚂蚁有觅食行为这个结论的。
其实,在探究出蚂蚁爱吃哪种食物的过程中,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推论出“蚂蚁有寻找爱吃的食物的行为,这种寻找爱吃食物的行为就是一种觅食行为”而导出重点部分的教学。
还有当时觉得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所以想换种导入方法,就是将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的画面换下蚂蚁搬菜粉蝶的视频,这样就可以直接探究饥饿的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是否是觅食行为,从而导入“在复杂的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顺利进行列举多种行为类型重点教学了。
这样既可以避免生硬的转问“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个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进行重点部分的学习。
也不知为什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怎么也走不出思维怪圈,终究是按照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教学了,真是件莫名其妙的事。
可能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思路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吧,但现在细想起来,终究觉得有不妥之处。
二、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
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
《动物的行为》教学实践反思温州龙湾永中中学 xxx◆设计思路1、《新课标》建议: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特征及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取动物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动物生存必须获得食物,躲避敌害;动物繁衍必须求偶、交配和哺育。
行为的产生都是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每种特殊的行为都有其特殊的生存意义。
3、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一节神经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的,而且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各种类型有一点的感性认识,加之学生课前收集了部分动物行为的图片资料,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分要轻松得多。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动物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特征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2.通过观察思考获取信息并交流的能力难点:1.理解动物的后天学习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5、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行为的图片及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引入: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鸟的飞翔和飞机飞行的图片;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这两个事物有什么关系?生A:飞机的飞翔原理和鸟的飞行原理相似,生B:篇幅和雷达的原理也相似。
师:这说明了什么?生:人类的许多发明与创造是受到动物行为的启发,师:所以研究动物的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有哪些行为呢?新授:一:动物的行为师:(观看动物世界录像)录象中包含了哪些动物的行为?(带着问题观察)生:有北极熊的走路,猎豹的奔跑,企鹅的游泳,大鹏展翅,猩猩照顾幼崽。
生:还有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师:一般说来,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奔跑、游水、飞行、以及其他的运动方式。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及运动系统的组成;2、描述动物运动的形成;3、说出运动对生物的意义;4、认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5、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6、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7、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和做屈肘和伸肘动作为切入点,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并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学生通过资料阅读,掌握资料分析的方法,并学会概括、总结相关问题;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同运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的益处,从而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2、通过学习,强化学生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运动系统的组成;3、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4、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二)难点:1、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3、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乡村中学学生特有的一些特点,他们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问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在学习上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讲解。
所以更要加强知识的整合与知识的及时巩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运用多媒体(运动的形成)(二)、通过做屈肘和伸肘运动,回想运动系统的组成。
(三)、动物行为的分类方法(四)、介绍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大框架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五、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六、了解具有社会多参加体育锻炼。
学生思考讨论分组讨论,对有些行为,调和瘫痪等。
《动物的行为》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动物的行为》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行为的特征
2、加入情感教育,通过对比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同人类自己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3、动物行为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对于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而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区分比较清楚,关键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上有些难度。
4.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导致有些环节学生都被老师牵着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义。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导学案,并将学生分组2.学生准备:结合预习学案进行预习,通过多种媒体,如电视、互联网、报刊等搜集与动物行为相关的资料。
上课前,教师提前3分钟到教室,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收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在课堂上对症下药的来解决。
二、授课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组织“猜猜看”活动,用多媒体展示几条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它们分别在做什么。
2.学生产生兴趣,揭开谜底。
3.教师提问:“这些谜语的主体都是什么?”4.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动物”。
5.教师引导:“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它们在生活过程中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千姿百态的动物行为。
”从而导入主题。
(二)、讲授新课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①播放一段动物行为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找出有哪些动物行为。
②学生说出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展示一些动物行为的图片,加强理解和记忆。
③教师出示资料,提出问题:20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在大不列颠岛研究山雀的行为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取食了牛奶。
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致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一个杯子。
思考问题:偶然打开奶瓶取食牛奶的山雀的行为和其他山雀偷饮牛奶的行为是否一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④教师引导:两种行为都是什么行为?如果从行为获得的途径上看,有什么区别?学生小组讨论,最后结合预习,给出答案。
⑤教师通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⑥教师图片展示,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加强理解。
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否相同呢?⑦教师视频展示小鸡绕道取食实验,之后让同学们预测小鸡、鼠、猩猩三种不同动物学习绕道取食需要的时间长短,提出问题:最后的结果证明了什么?学生得出结论: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能力就越强。
《动物的行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方式探究软体动物由外到内的结构特点,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
现将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1、本节课的亮点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且富有想象力,本节所学的某些软体动物学
生是了解的,这容易引起学生“不求甚解”的心态,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心的去观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通过观察认识缢蛏的结构,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在观察实验活动结束后,教师适时让学生谈感受,在肯定学生动手能力的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4.课上观察与课下探究相结合,对于较难区分的出入水管改成课下兴趣小组探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5.观察缢蛏后,通过找到蜗牛、鱿鱼、裸海蝶与缢蛏的共同点,总结得出
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利用这些主要特征去辨别各类动物,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本节内容。
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砗磲、鹦鹉螺等工艺品,找到软体动物濒危的原因,完成情感上的升华。
二、本节课的不足
1.这节课涉及到的动物比较多,学生可能会被一些非主干内容吸引注意力,比如每个纲的动物怎么区分等,虽然课程进度不会有影响,但难免学生会有以上的疑惑,因此这里就需要授课时主次分明,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主干内容上。
2.在学生解剖观察中应及时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给予肯定,若能让优秀小组上台展示并汇报结果会更好。
2.2.4《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而获得。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在学习了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动物的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动物通过运动所呈现的多种多样的行为特点与类型,进而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认识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不同特点及其对动物生存的不同意义,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情分析: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动物很感兴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各种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防御、繁殖、迁徙、马戏团动物表演等。
这些行为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知道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后天的学习行为,也不知道这些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正好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司空见惯,如公园内猴群的等级现象,蜂群中蜜蜂的社会行为等。
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行为就是动物的社会行为,也不知道他们通过何种方式交流信息。
一、核心素养目标生命观念: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直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直接简单的问题,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实践能力: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社会责任:通过联系人类生活和生产实际,了解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动物的运动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有了进一步探究“动物的行为”的兴趣与需要。
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多种多样的动物的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节目、鸟类迁徙、动物的繁殖等。
但是学生对各种动物行为的分类,形成及意义并不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进化的观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早已熟知,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鸟类迁徙行为等,学生并不知道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后天性行为。
对社会行为感性认识丰富,也不知道是社会行为。
教师要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借助视频举例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四、学习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特点。
3、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概念、联系与区别;社会行为概念和特点难点: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联系与区别;社会行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图片师点拨:在平静的草原上,一群旱獭正在专心致志的寻找食物。
在群体生活中有明确分工,一个放哨的旱獭注视周围环境,发现鹰后,发出尖叫(通讯信号)同伴迅速逃离危险进入洞中。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动物行为多种多样,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易产生兴趣,但从本质上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更为重要,这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浅入深出,层层递进,有认识动物的行为到动物行为的不同及意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行为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展示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出示四幅图片,引出动物行为的慨念并举例动物行为。
二、利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的学习:1、由故事引入思考“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有点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
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以后,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这家的主人对它是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夸它聪明呢。
”找出小狗的三种行为及分类,引出对“先天性行为”的学习。
2、先天性行为的学习展示精美图片,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并思考“以上的这些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从获取途径和功能上找相同点。
学习之后进行巩固练习:(1、)想一想:母鸡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2、)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3、)红雀的这种行为对其本身有何意义?3、由红雀行为的弊端引出学习行为的思考展示图片思考问题:以上的这些动物的行为是怎样获得的?你怎么看待这些行为?教师归纳总结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1)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进行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比较,加深了对动物的学习行为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2)由前一个活动引出更深一步的思考: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大山雀、幼猩猩和黑猩猩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进行归纳总结,填写表格“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激发求知欲播放视频《东非野生动物迁徒》,通过动物迁徒这一行为引出本节新授内容二、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学习重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难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三、新知探究(一)初步认识动物的行为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本第一段,接下来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题目。
依据行为的目的,你认为以下活动分别属于动物的什么行为?1.一群草原旱獭正专心致志地寻找食物......2.一只鹰从空中俯冲下来......3.一个“哨兵”机警地站在高处,竖起耳朵,注视着周围的环境......放哨的旱獭发出尖锐的叫声同伴们迅速逃离险境躲进洞中学生对上述行为一一分析,明确相关动物行为,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
(二)根据行为的目的,将动物的行为分类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确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区别。
对点训练,拓展提升(过渡: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出先天性行为,从而进入第三个任务的探究)(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初步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分析课本P94 图2.2-31中的动物行为,讨论它们的异同。
(1)上述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2)上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学生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任务3,教师提出要求,巡回指导和查看)对点训练,拓展提升(过渡:通过PPT展示蚂蚁等行为图片引出社会行为,从而进入第四个任务的探究)(四)社会行为1.自学课本96-97完成任务:(1)社会行为的概念(2) 社会行为特征(教师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确判断社会行为的依据。
并通过具体事例启发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
)2.动物的通讯方式(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进行信息交流,它们利用()来传递信息。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求知欲
播放视频《东非野生动物迁徒》,通过动物迁徒这一行为引出本节新授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学习重点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习难点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三、新知探究
(一)初步认识动物的行为
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本第一段,接下来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题目。
依据行为的目的,你认为以下活动分别属于动物的什么行为?
1.一群草原旱獭正专心致志地寻找食物......
2.一只鹰从空中俯冲下来......
3.一个“哨兵”机警地站在高处,竖起耳朵,注视着周围的环境......
放哨的旱獭发出尖锐的叫声
同伴们迅速逃离险境躲进洞中
学生对上述行为一一分析,明确相关动物行为,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
(二)根据行为的目的,将动物的行为分类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确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区别。
对点训练,拓展提升
(过渡: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出先天性行为,从而进入第三个任务的探究)
(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初步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分析课本P94 图2.2-31中的动物行为,讨论它们的异同。
(1)上述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2)上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任务3,教师提出要求,巡回指导和查看)
对点训练,拓展提升
(过渡:通过PPT展示蚂蚁等行为图片引出社会行为,从而进入第四个任务的探究)
(四)社会行为
1.自学课本96-97完成任务:
(1)社会行为的概念
(2) 社会行为特征
(教师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确判断社会行为的依据。
并通过具体事例启发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
)
2.动物的通讯方式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进行信息交流,它们利用()来传递信息。
(2)意义:
(五)自学课本,明确人们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
五、达标检测
六、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观察你身边的动物行为,并阐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1.动物的运动与其行为密不可分,通过对动物运动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动物的各种行为方式及其实现过程,对本节课“动物行为的认识及其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动物的一些行为如:觅食、迁徙等有所
了解,并且对一些群体动物的社会行为也比较熟悉,如:蜜蜂、蚂蚁等,这些认识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教师的问题式教学方式为主线,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以及导学案等有效辅助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真正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理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能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之目的。
课堂最后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以及运动的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在其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和繁衍的真正意义。
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评测练习:
1.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①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喂鱼②大山雀偷喝牛奶
③黑猩猩钓取白蚁④小袋鼠爬到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吃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2.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鹦鹉学舌
B.大雁南飞
C.惊弓之鸟
D.老马识途
3.某动物园里的狗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虎崽。
狗的这种行为是()
①先天性行为②学习行为
③由遗传因素决定④由环境因素决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蜜蜂采蜜
B.公鸡报晓
C. 家燕筑巢
D.小狗“算数”
5.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A.大山雀
B.蚯蚓
C.黑猩猩
D.山羊
6.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体内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B.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C.有的群体有等级制度
D.很多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7.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下列各种现象不是通过群体内信息传递来完成的是()
A.狼群首领通过嚎叫来召唤同伴
B.野狗通过灵敏的嗅觉追踪错物
C.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的指引找到食物
D.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
8.哺乳动物的学习行为比两栖动物更复杂和高等,这有利于()
A.亲代抚育后代
B.获得配偶 C繁殖更多后代 D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课后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备课、授课与评课等教学环节的分析,总结以下:
优点:
1.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容易调动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精彩画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动物的行为并适时补充和点拨,效果很好。
3.目标明确具体,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重点、难点突出。
4.本节课以教师的问题式教学方式为主线,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理念,并且能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不足:
1.在让学生主动探究方面应该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来讲,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课堂会更精彩,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2.努力提高自己的板书能力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课标中十大一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的第二部分动物的行为,是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以及运动的实现之后的知识延伸部分,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各种行为,从而进一步理解动物运动的意义和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