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鹿瓜多肽致过敏样反应2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1.09 KB
- 文档页数:2
鹿瓜多肽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目的研究鹿瓜多肽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发生规律,为合理使用鹿瓜多肽注射剂的同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与预防,以尽量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5例鹿瓜多肽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结果鹿瓜多肽不良反应中,男性19例(54.3%),女性16例(45.7%);其临床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5例(14.3%)。
结论药物使用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合理使用鹿瓜多肽的同时,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也尤为重要。
标签:鹿瓜多肽;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药物监测鹿瓜多肽是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灭菌水溶液,为中药复合制剂,药物成分复杂,主要含有骨诱导多肽类生物因子、甜瓜籽提取物、多种游离氨基酸、有机钙和磷等成分,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的早期愈合、骨关节炎、腰腿疼痛及创伤恢复等[1]。
但其中多肽有较强的抗原性,个体耐受性不同,可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
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置、药物浓度过度、滴速过快也可致过敏反应[2]。
本研究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5例鹿瓜多肽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该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归纳其特点和规律,旨在指导临床合理。
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5例鹿瓜多肽不良反应。
检索有关鹿瓜多肽注射液和粉针剂致不良反应的报告表,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原患疾病分布、给药途径与剂量、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分级、治疗干预结果及不良反应用药相关性评价。
2结果2.1 性别和年龄分布在35例鹿瓜多肽ADR中,男性26例(74.28%),女性12例(25.72%);年龄23岁~85岁,平均(51.88±17.35)岁。
---------------------------------------------------------------范文最新推荐------------------------------------------------------ 鹿瓜多肽致过敏反应护理分析论文1病历介绍患者,男,71岁,因腰部酸痛6天于2008年06月12日10:00AM以“退变性腰后关节病”入院。
入院时患者精神一般,腰部疼痛不适,活动欠利,体温36.5℃,脉搏76次/分,血压110/70mmHG。
入院后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率,异常Q波;腹部B超提示:弥漫性脂肪肝,肝脾肿大;既往有血吸虫性肝炎病史;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空腹血糖8.06mml/l,既往有糖尿病史,平时常服参芪降糖颗粒药物治疗。
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葡萄糖(+2),隐血(+),蛋白质(+2),红细胞计数829/ul,白细胞计数173.3/ul,细菌计数4092ul。
6月13日10:30AM,遵医嘱监测餐前半小时电脑末梢血糖为11.3mml/l,静脉点滴0.9%氯化钠250ml+绵舒24mg,56滴/分。
患者在输入液体约2分钟左右出现出现胸闷、心慌、全身湿冷,大汗淋漓、血压测不出,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立即停止输液,遵医嘱持续给予吸氧3升/分,心电监护显示:血压80/50mmHG,Spo292%,心率134次/分。
更换输液器,用0.9%氯化钠250ml加多巴胺100mg、阿拉明30mg 静脉滴注,0.9%500ml另一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约10分钟后,于多巴胺20ml/h微泵控制输入,血压稳定。
查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正常。
17:30PM多巴胺8ml/h微泵控制输入,19:30PM多巴胺4ml/h微泵控制输入,22:30PM多巴胺6ml/h微泵控制输入,平衡液500ml补充血容量,血压稳定。
于第二天12:30PM撒去多巴胺,血压平稳。
我院10例注射用鹿瓜多肽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注射用鹿瓜多肽。
方法对本院2010年1~12月注射用鹿瓜多肽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分析。
结果注射用鹿瓜多肽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共5例。
结论提倡合理使用注射用鹿瓜多肽,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注射用鹿瓜多肽;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注射用鹿瓜多肽是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无菌冻干品。
作用机制是本品中骨诱导多肽类生物因子可有效促进机体内影响骨形成和吸收的骨源性生长因子的合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分化作用,趋化作用和溶骨活性。
临床上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各种类型骨折、创伤修复及腰腿疼痛等。
在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1]。
笔者对本院注射用鹿瓜多肽在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评价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1~12月注射用鹿瓜多肽引起的不良反应10例,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2岁,平均53岁。
用药情况:10例患者均采用静脉滴注,2例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8例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
用药剂量均为常规用量。
滴速为40~60滴/min。
10例均无鹿瓜多肽及其他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根据患者病历资料对其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用药5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1例,在10~30 min发生不良反应2例,在1~24 h发生不良反应7例。
2.2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010年1~12月静脉滴注注射用鹿瓜多肽的337例中,10例出现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96%,为偶见的不良反应,按药物不良反应程度分析,轻度不良反应9例,其发生率为2.80%,中度不良反应1例,其发生率为0.16%,无重度不良反应。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 第30卷 第6期JournalofShanxiHealthVocationalCollege Vol 30 No 6 2020[作者简介]高竹妍,女,主管药师,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注射用鹿瓜多肽致过敏性休克2例高竹妍(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忻州034000)[摘 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临床使用注射用鹿瓜多肽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促进合理使用鹿瓜多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讨论比较了2例注射用鹿瓜多肽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明确引起注射用鹿瓜多肽不良反应的原因。
结论:加强不良反应的上报和分析,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鹿瓜多肽;过敏性休克;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6 756X(2020)06 0016 02 注射用鹿瓜多肽临床治疗创伤修复,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强直性脊柱炎,多种类型骨折等。
由于其明确的疗效,已成为近年来使用频繁的中药注射剂之一。
为了进一步探讨注射用鹿瓜多肽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原因,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1],现就上述两例使用鹿瓜多肽后出现过敏反应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加以调整,以期减少今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46岁。
车祸后导致右侧髋部疼痛,已有2h活动受限。
为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于2018年3月29日住院。
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
患者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
入院当日,没有合并使用其他药物。
入院即刻22:47给予注射用鹿瓜多肽24mg(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20170911)静脉滴注,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滴注约5min时患者自觉恶心,并伴有心前区不适,随即吐出约300mL的胃内容物,未见咖色。
立即处理:给予停药,同时更换为0.9%氯化钠注射液,测血压60/30mmHg,血氧饱和度95%,呼吸24次/min,心率90次/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