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大货币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242.46 KB
- 文档页数:6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
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中国央行是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机构。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央行不断优化货币政策,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要保持货币发行量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货币供应过度,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2)中性的货币政策。
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要避免货币发行量过大或过小,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平衡,既不使货币过于紧缩,也不使货币过于宽松。
(3)透明的货币政策。
透明的货币政策是指要公开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执行情况,使市场能够更好地预期和适应政策,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国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1. 利率政策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各种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活动水平。
利率政策的核心是指导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中国央行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款投放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 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进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三、当前货币政策形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渐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政策重点是控制通胀和防范风险。
具体来说,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以下特点:1. 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中性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中性。
从2017年开始,中国央行先后调降逆周期因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利率调整措施,以避免货币过于宽松。
同时,中国央行加强外汇管理和金融稳定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
这一系列调整表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2010-06-11 17:36:18| 分类: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也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分别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由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但又是政府的一个机构(政府理财机构),却又不完全听命于政府。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这个钱就从而流出来,如果拧紧的话,这个钱就收走。
水龙头怎么打开的?靠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的机构制定的存款规定,即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
当我们把钱存进商业银行的时候,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假如我们存100块钱,商业银行有90块钱可以贷出去,10块钱要交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是5%的话,商业银行可以贷出95块钱,剩余5块钱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上缴到中央银行的10块钱与5块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以防商业银行出现信贷危机时。
当商业银行不能提供客户所需取回的存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银行。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市场的呢?如果我们拧紧了水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比如中央银行觉得经济有点太热了,放的款太多了,要产生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太高了,它准备拧紧水龙头的时候,你们想从5%-10%的时候,或者是10%-15%的时候,如果升了10%,是不是原来带95块钱现在只能带85块钱了。
可是银行已经把钱贷出去了,银行就按照原来的法定准备金率,把钱都已经贷出去了,以前比如有一个亿,我按照这个数已经贷了,一个亿的95%,可以贷多少?九千五百万。
你现在可以贷多少?八千五百万,要收回多少钱?这时你要企业中必须赶快把钱收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 rketO perat 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 rypol 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
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
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 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通胀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热钱有流出的迹象,外汇占款持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单纯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让通胀卷土重来。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就是指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操作.“三大法宝”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社会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性工具,也是数量型信用控制工具。
特点是体现在中央银行使用这类工具时主要对信用总量进行统一的收缩或扩张。
下面来说明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是如何操作的: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有关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事项,以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例如,在今年我国中央银行6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就上调了3次.我认为总原因就是因为我国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定的货币政策。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
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可是在这几年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
房价在不断地上升,有段时间房价是一天一个价。
我不知道听谁说的,他的一个朋友在那段时间有一次在海南开会,开会前买套房子,开会后卖掉都能把来回飞机票的钱给赚回来。
而且在今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物价在不断的上涨,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上的闲钱比较多,就更加有能力消费.12月份的节日也挺多的,又接近过年,我相信消费一定会出现井喷现象,到时候物价还会进一步的上涨。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就要减少货币供给量,让人们没有那么多闲钱去消费投资,中央银行就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能力扩大,货币乘数下降来抑制。
央行货币调控机制--三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调节市场上货币供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机构的存准备金率;调节贴现率;概念: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这些货币能作为基础可以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通过乘数效应不断增大。
贴现、贴现率:就是一方以票据做抵押向从另一方获得现金并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的行为,支付的利息的比率就是贴现率。
有居民向银行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商业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申请贴现人的票据行为。
这实质是一种居民向银行的抵押贷款;我国银行也可以向央行贴现,获得贷款或票据抵押贷款,贴现率的变化可以影响银行对央行的贴现的资金量,从而央行就可以通过此调节市场上的货币的供给。
1. 公开市场操作:指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财政部或政府的债券或证券,以增减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量,影响市场的货币的供给。
货币当局在市场上卖出证券时,或从金融机构或市场居民手中回收货币,从而使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当货币当局买入证券时,会向市场上增加货币的供给,扩大市场上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流向市场后的用途不同,这些基础货币产生的乘数效应就不同,对市场上货币总量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2. 贴现政策:央行通过调节银行从央行的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资金两,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
提供贴现率则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降低贴现率就增加货币供给。
3.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制性。
准备金率调高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资金量就减少,同时通过货币乘数也将缩小,将进一步的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被确定后, 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 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 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 标, 对金融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 以直接控制的, 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用活 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中央银行的货 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 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即传统的三大货 币政策工具, 俗称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一 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在于, 它是对总量进行调节, 实施对象普遍、全面; 影 响广泛、深入; 使用频繁、效果显著。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 备金率, 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 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从而影响货 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 最初始于英国。
但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 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则始于1913 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
开始, 准备金没有伸缩性。
1935 年, 美联储首次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 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就目前来看, 凡是实 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 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主要包括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即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 一般只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和 中央银行创造的存款;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一般是确定存款余额。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 资金的流动性。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
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哪三大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
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再贴现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3、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请以近期货币政策为例。
一、存款准备金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不足: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这一工具是一件威力巨大但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适用条件: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中国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的频繁“出手”,剑指可能出现的资产泡沫、通胀风险和经济过热,旨在为中国的经济持续复苏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公开市场业务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缺点:第一,传导机制较缓慢,其影响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见效;第二,公开市场政策对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很大,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的证券种类;第三,当商业银行的行动不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适用条件: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国债市场;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传递到全国的商业银行。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的对比、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对比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两条途径影响货币供应量,一是影响同业市场利率的渠道,是通过存款货币银行超额准备金的调整进行的,然后通过资产和负债的扩张和收缩影响货币供应量。
优点:1、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2、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缺点:1、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会通过银行信用产生发大作用,增加经济的波动。
2、有可能使超额准备金比率较低的银行立刻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金融不稳定。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在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
优点: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有效的。
缺点: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率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2、在贴现率的调节方向缺乏弹性,不能在短期内任意改变,否则将引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无所适从。
3、只对申请中央银行贷款的银行才发生作用。
三)公开市场政策公开市场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优点:1、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2、操作的时机、规模以及如何实施的步骤都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
3、具有较强的可逆性,万一发现错误可立即实施逆向操作进行校正。
缺点:1、只对参与市场操作的银行才发生作用。
2、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3、需要有较发达的证券市场,包括证券的数量和规模、适当的期限结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摘要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之一。
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其历史发展渊源和经济背景。
目前国外已很少运用存款准备金作为政策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而我国却较为频繁的使用。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不断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探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当前我们应当积极营造适合准备金制度作用的环境,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改革其计提方式,使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日趋完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合理的作用。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效应、;改革AbstractThe deposit reserve policy is one of the three tradi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The central bank adjusting deposit reserve rate could aff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 credit expansion ability, thus indirectly control money supply an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deposit reserve system ha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Currently overseas countries have rarely used it as policy means to regulate the macro economy but our country has used more frequen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reserv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reform proposal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 why the deposit reserve ratio raises frequently, continuously in our country and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 We should actively create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reserve against deposit system, gradually reduce the deposit reserve ratio, reform accrual method, make the reserve against deposit system improvement and play reasonable role in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reserve against deposit,monetary policy ,effect ,refor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基本概念 (1)1.2 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程 (2)第2章我国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3)2.1 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3)2.1.1 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3)2.1.2 遏制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过度膨胀 (3)2.1.3 解决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压力问题 (3)2.1.4 控制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4)2.1.5 存款准备率调整的“宣告效应” (4)2.2 我国频繁上调准备金率的负面影响 (4)2.2.1 降低银行经营和经济的稳定性 (5)2.2.2 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造成冲击 (5)2.2.3 频繁操作减弱政策的效力 (6)2.2.4 可能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 (6)2.3 近期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分析和影响 (6)第3章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8)3.1 我国使用该政策取得成效性分析 (8)3.1.1 货币供应量角度 (8)3.1.2 货币结构比率角度 (9)3.1.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角度 (9)3.2 存款准备金制度低效的原因分析 (10)3.2.1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存在漏洞 (10)3.2.2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按旬考核制 (10)3.2.3 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 (10)3.2.4 外汇占款规模的增大 (10)第4章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对策 (12)4.1 调整存款准备金结构,改革准备金的记提方式 (12)4.2 调整准备金率利息 (12)4.3 扩大差别准备金的涵盖面 (13)4.4 改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1章绪论2011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就是指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操作。
“三大法宝”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社会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性工具,也是数量型信用控制工具。
特点是体现在中央银行使用这类工具时主要对信用总量进行统一的收缩或扩张。
下面来说明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是如何操作的: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有关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事项,以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例如,在今年我国中央银行6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就上调了3次。
我认为总原因就是因为我国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定的货币政策。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
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
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可是在这几年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
房价在不断地上升,有段时间房价是一天一个价。
我不知道听谁说的,他的一个朋友在那段时间有一次在海南开会,开会前买套房子,开会后卖掉都能把来回飞机票的钱给赚回来。
而且在今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物价在不断的上涨,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上的闲钱比较多,就更加有能力消费。
12月份的节日也挺多的,又接近过年,我相信消费一定会出现井喷现象,到时候物价还会进一步的上涨。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就要减少货币供给量,让人们没有那么多闲钱去消费投资,中央银行就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能力扩大,货币乘数下降来抑制。
三大货币政策作用机理三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政策、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三个方面。
1. 货币供应政策:货币供应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中的货币流动。
央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与需求关系,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 扩张性货币供应政策:当经济出现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央行会采取扩张性货币供应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增加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刺激经济增长。
- 收缩性货币供应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或通胀风险时,央行会采取收缩性货币供应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抑制通胀压力。
2.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央行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
- 稳定物价水平:央行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来稳定物价水平,保持价格的稳定性,以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 促进经济增长:央行可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例如降低利率,增加信贷供应,促进投资和消费。
-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保持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
3. 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可以利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 利率调整: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或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经济体的信贷供应、投资和消费水平。
- 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的信贷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 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央行可以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水平,影响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从而影响经济的外部平衡和国际收支状况。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作用机理包括通过货币供应政策、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体的货币流动、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等方面。
经济知识之中央银行的三大工具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它会运用一般性政策工具从总体或全局的角度,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对经济体系产生普遍影响。
这类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率,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
当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时,向出卖者支付货币,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反之,则减少货币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央行可以经常运用它,对经济进行微调,操作灵活方便,对经济的震动小。
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德、法等国也大量采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
我们分析一下这种政策工具的使用价值。
一般来说,当经济繁荣、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商品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进而迫使商业银行减少或收回贷款,最终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
反之,当经济萧条、市场资金匮乏时,中央银行公开买进证券,从而使金融市场货币供给充足。
在当代开放经济条件下,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和外汇市场的扩展,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操作、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货币数量和供给,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操作。
但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实力、利率要实行市场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可供操作的证券种类齐全等。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主要指货币当局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贴现率,影响贴现贷款数量和市场利率,从而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现在已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如果您持有还没到期的票据,但又急着用钱,就可以把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获得现款,代价是贴付一定利息,这就叫贴现。
可商业银行也有周转不开的时候,它也可以把手中未到期的票据暂时“卖”给中央银行,这就叫再贴现。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2010-06-11 17:36:18| 分类:经济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也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分别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由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但又是政府的一个机构(政府理财机构),却又不完全听命于政府。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这个钱就从而流出来,如果拧紧的话,这个钱就收走。
水龙头怎么打开的?靠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的机构制定的存款规定,即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
当我们把钱存进商业银行的时候,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假如我们存100块钱,商业银行有90块钱可以贷出去,10块钱要交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是5%的话,商业银行可以贷出95块钱,剩余5块钱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上缴到中央银行的10块钱与5块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是以防商业银行出现信贷危机时。
当商业银行不能提供客户所需取回的存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银行。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市场的呢?如果我们拧紧了水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比如中央银行觉得经济有点太热了,放的款太多了,要产生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太高了,它准备拧紧水龙头的时候,你们想从5%-10%的时候,或者是10%-15%的时候,如果升了10%,是不是原来带95块钱现在只能带85块钱了。
可是银行已经把钱贷出去了,银行就按照原来的法定准备金率,把钱都已经贷出去了,以前比如有一个亿,我按照这个数已经贷了,一个亿的95%,可以贷多少?九千五百万。
你现在可以贷多少?八千五百万,要收回多少钱?这时你要企业中必须赶快把钱收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开水龙头容易,关上难。
用这种方式关难,这是非常强烈的手段。
等我们哪一天在新闻上在财政新闻上,听到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时候,这就是非常强烈的措施出现了,银行将处于非常困难的状况,因为钱都贷出去了。
所以这个手段不经常使,但是知道,这是一个手段,但是不能经常使。
它向下我们一直在向下,很低了。
说明这个钱一直大量的向下放。
如果这个钱要向上收的情况之下,这时钱已经都放走了,除非银行还没有贷出去,你可以交,如果银行把钱贷出去,等于告诉所有的企业把钱赶快回来,我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样的话就会引起非常强烈的手段。
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的。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
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2. 再贴现政策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中央银行贴现率,是它一个控制货币供给闸门的一个手段之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贴现率。
利率是由谁来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过程,利率不是由国家来决定的,也不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不是中央银行来决定利率,中央银行不能决定利率?这个利率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经济价格最基本的,就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手,所有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
既然利率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决定,那么中央银行到底能决定什么呢?它能决定的只有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来贴现率来调节市场,影响利率,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操作的呢?假若中央银行规定贴现率5%,那么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贷款时就要支付中央银行5%的贷款利息,商业银行再向个人或企业外贷时,为了保持利润,商业银行就会以高于中央银行贴现率5%的贷款利率外贷,如6%,如此一来,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货币需求制定贴现率,再通过商业银行利用市场自动调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3. 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如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
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三种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因为这项政策比较温和,对经济起微调,而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都是相对强硬的手段。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在改变的时候,一般都被看作是宣布货币政策有重大的变化。
非常情况之下不怎么使这两种。
1.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
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3.主要货币政策工具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