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如何做血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7.99 MB
- 文档页数:85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
下面是血培养的一般方法学步骤:
1. 血液采集:首先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使用无菌针和无菌试管采集静脉血。
采集前要进行消毒。
2. 原液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倒入无菌试管中,一般是
10~20毫升。
如果血液样本较稀,可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
水稀释。
3. 培养基选择:将血液样本接种于适合培养细菌的含有富营养物的培养基内。
常用的培养基有肉汤、布鲁菌培养基和三联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
一般常温培养或体温培养,有些特定细菌需要氧气气氛,有些则需要无氧气氛。
5. 培养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也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细菌如真菌。
6. 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细菌生长,会形成菌落或者液体浑浊。
接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化反应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抗生素敏感
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总的来说,血培养方法学是一种基于培养细菌的技术,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并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感染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方法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一、概述血培养方法是一种常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实验技术。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病原体。
血液是病原体在人体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血液培养可以检测和鉴定出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血培养方法主要利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将患者的血液样本加入培养基中,并提供适宜的温度和环境。
在培养过程中,如果患者患有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病原微生物会在培养基中繁殖增长,形成可见的细菌集落或病毒病变。
血培养方法的发展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血培养,医生可以快速获得病原体的信息,从而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治疗方案。
此外,血培养还可以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传播途径等相关问题,在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将对血培养方法的背景介绍、具体的方法步骤以及其在临床和科研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同时,还将总结血培养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全面地了解血培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率和治疗水平,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介绍血培养方法学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血培养方法学的概述,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扩展对该主题的认识。
同时指出文章的目的,即对不同的血培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比较。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对血液样本的培养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传统的血液培养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血培养中的应用。
解释为什么血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2.2 血培养方法一:详细介绍第一种血培养方法,包括操作步骤、培养介质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等。
同时讨论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2.3 血培养方法二:详细介绍第二种血培养方法,包括操作步骤、培养介质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等。
血液及骨髓细菌鉴定操作规程文件号:HY-021-XJ-001 发布日期:2005年8月7日版本:B1版编写:王磊共:2 页审核:李茹平更新发布日期:审批:张久德1、检验目的:血液及骨髓标本的鉴定2、标本的接种:2.1培养基2.1.1血培养基中都必须添加SPS。
2.1.2双相培养基,即在培养瓶内有琼脂层于肉汤垂直(有商品供应)。
2.2 取血量:采血量一般以肉汤培养基的1/10为宜。
2.2.1急性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急性未处理的细菌性肺炎、肾盂肾炎。
应该在治疗前从不同部位采血分别接种于需氧,厌氧血培养瓶内。
2.2.2可疑为心内膜炎,体温不太高的持续菌血症。
2.2.2.1急性病例:治疗前在1~2H内在3个不同部位取3份标本。
2.2.2.2亚急性病例:第1天取3个标本,24H后,若全阴性再取3个标本。
2.2.2.3若已用抗生素的心内膜炎患者,连续3天每天取2个标本。
2.3已用抗生素治疗的其他患者:在48H内取6个血标本,每次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3、检验步骤:3.1 严格无菌技术取血液注入血培养瓶后立即送实验室,放35℃孵育7天,送实验室之前,不可放冰箱暂存。
3.2下面几种情况提示细菌生长。
(1)琼脂层有细菌生长。
(2)均匀混浊,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
(3)微混浊有绿色变化。
(4)血球层上面出现颗粒状或絮状沉淀物生长,或自下而上的严重溶血。
(5)混浊并有胶冻状凝固,瓶壁有颗粒状粘附。
(6)表面有菌膜、菌环状生长,下层混浊。
3.3肉眼见有细菌生长,做如下处理:(1)取生长物涂片,做革兰染色。
(2)取生长物做药敏试验。
(3)取生长物做相应的生化鉴定。
(4)取生长物移种血瓶板、巧克力和中国蓝/麦康凯/伊红美蓝等平板或厌氧平板,进行分离以获得纯培养。
(5)革兰染色所见结果应急时报告临床医生。
(6)涂片结果证实为一种细菌生长,则可直接以增菌液做鉴定试验。
如有二种或多种细菌同时生长,则必须经过分离培养,以获得纯菌后再鉴定。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培养标本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血培养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2 术语一套血培养:从同一穿刺点同时采集的血液标本,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静脉输液港:一种植入皮下,可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HACEK菌群: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人心杆菌、啮氏艾肯菌和金氏金菌;血培养污染率:一般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微球菌等污染引起的阳性瓶占总送检瓶数的比例。
3 导言人体血液中有很多物质,包括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可在几分钟内将入侵血流的微生物清除。
当微生物感染超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时,人体不能将微生物局限于原始感染的部位,或在治疗中不能通过切除、引流等措施清除感染源,那这些微生物将侵入血液迅速繁殖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一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对感染灶的外科处理、黏膜的创伤操作和易污染的外科手术,亦可发生于全身或局部感染的早期;间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腹腔等部位未能及时引流的脓肿;持续性菌血症常发生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管内膜感染以及伤寒和波浪热的最初几周。
菌血症是临床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血培养是对入住急诊科、ICU患者、移植患者以及静脉插管患者的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并根据阳性血培养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降低病死率有很大帮助,血培养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血样采集和培养瓶接种4.1 采血指证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时,可以考虑采集血培养: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 /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9 /L),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及突然发生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一、采集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培养:
1.高烧: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或减少。
4.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5.疑似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二、采集时机
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是在患者发热或寒战发作时,或者在未使用抗生素前。
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血培养。
在成人中,血培养应在发病后72小时内采集。
三、采集方法
1.准备:准备好所需器材,包括血培养瓶、注射器、消毒剂等。
2.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
3.采集:从患者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分别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每套血培养应抽取8-10ml血液,儿童为1-5ml。
4.轻摇:采血后轻轻摇动血培养瓶,确保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5.送检:将血培养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
四、运输和储存
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直射。
在储存期间,应保持血培养瓶直立,避免剧烈震动,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流程的标准操作,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