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课程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1.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变化规律,养成发现、分析、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改变的重大贡献,形成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溶液与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简单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常见生物分子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六个模块组成。
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学生实验、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盐的水解、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常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烃、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3.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和表述和物质的变化,并学会用化学语言,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
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课之我见“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表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资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波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焚烧、金属冶炼、化肥鉴识、合成资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焚烧条件研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状况检查等活动方面的。
该主题不单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线,并且能增增强学教课的实践性,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是在新课程的实行过程中,很多老师因为受传统课程过于着重知识技术教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很多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学生积极感情和提升学生科学修养的大好机遇,以致该主题的教课功能没有能够获取很好地发挥。
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对该主题的教课,供大家参照。
1重视综合性“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拥有较强的综合性。
第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重申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亲密联系,要点表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质应用,所以该主题与其余主题之间必定存在着密不行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互相浸透、互相交融,拥有必定的内在联系。
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课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相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长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散布状况、不一样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波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焚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波及了化学学科中不一样方面的知识。
高校非化学专业开设《化学与社会》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高校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化学与社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知识面。
本人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从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信息反馈几方面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信息反馈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依赖者化学,目前国际上最关心的几个重大问题──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的研制、生命过程奥秘的探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化学知识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
1994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关于为高等学校文科、财经、政法等类专业学生开设化学选修课的教学和教材建设研讨会”,意在使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透过化学这个窗口,体会到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关系[1]。
《化学与社会》就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面向文科类学生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是一门反映化学学科与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密切关系的课程。
学生透过化学这个窗口,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体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知识面和加强文理渗透,引起了国内众多高校的重视。
我校从2007年开始也为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其他高校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 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反映当代化学前沿,体现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重在创新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1《社会生活与化学》教案任课教师周次教学课题 1.1社会生活与化学课时1课时教学甘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科学习的内容,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方而的有关问题。
(2)知道化学实验时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于段。
2.过程与方法(1)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处不认识化学。
(2)通过列举实物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物品和现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化学,了解化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互动与反馈【引言】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化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课本第二页,围绕黑板上老师列举的日帘生活中的各方面的问题举例并展开讨论。
可以前后4个人一个小纽。
把全班自然分为若干小纽。
.要求能从现实生活中注意和发现各种化学物品与现象,尝试列举实例,说出实物或物件的名称或用途,每个人至少就前5个问题各举一个例子,讨论时可以做好笔记,准备冋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板书:1.1社会生活与化学1)家里的塑料制品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3)食品中的添加剂4)制作交通工具的材料5)药箱里的药物6)生命现象与化学7)化学对社会的作用【教师组织】每个小组可推选一•位同学冋答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有意识创设愉悦的学习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讨论】学生自山发言【教师活动】在同学们冋答问题的同吋,做适时的补充与说明,并给同学们以鼓励。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5页DNA结构模型,讲述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脱氧核糖核酸(DNA)解开了遗传的奥秘。
止是化学与生物的结合,使科学家破解了许多生命Z谜3【学生小结】化学在满足人类社会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
从工业,农业,建筑业,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可山一位同学冋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提问】化学课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呢?让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自然段,并指导学生总结: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物质的纽成、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跨学科整合第一篇范文: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跨学科整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学科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跨学科整合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跨学科整合应用于初中生化学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整合的内涵与价值跨学科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方式和文化等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和综合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等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跨学科整合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初中生化学学习跨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认知水平,制定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可以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2.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通过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培养创新思维。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跨学科整合教学要求评价方式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跨学科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加强教师培训与团队协作跨学科整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团队协作,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例分析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化学与社会》为例,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通过研究化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对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化学课程标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学生将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并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反应与变化:学生将研究化学反应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常见反应。
3. 分离与提纯:学生将研究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馏、结晶等。
4. 能量与化学:学生将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燃烧、发酵等能量转化过程。
5. 化学与社会:学生将研究化学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等问题。
三、教学要求《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以下要求:1. 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思维。
2. 系统性与综合性: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探究性与操作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4. 规范性与创新性:教学要注重知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评价要求《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2. 实践与探究能力: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沟通与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化学研究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5. 环境保护与安全意识: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化学安全的意识。
五、总结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化学教学的规范化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根据该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化学与社会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化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化学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化学工具和方法;2.掌握化学在生物、能源、环境和材料领域中的应用;3.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化学在当代世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化学基础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2.化学键3.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计量4.溶液和气体第二部分:化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生物分子和细胞的化学成分2.生化反应3.生物催化剂4.药物化学第三部分:化学在能源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1.燃料化学2.化学反应和热力学3.化学反应和电化学4.环境污染和保护第四部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材料的基础性质2.材料制备3.材料的性能表征4.新型材料与化学创新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PPT等教学工具进行理论讲解。
2.实验:设置多个实验环节,让学生进行手动操作并进行化学实践。
3.翻转课堂: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教学评价标准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给出以下评价标准:1.学术能力: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实验操作技能。
2.呈现表现:学生能否清晰表述和演示化学实验以及学术成果。
3.团队合作与交流:学生在讨论小组合作中是否能够有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并有效沟通。
4.主动性:学生能否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
四、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教学资源1.化学与社会教材第二版;2.PPT等教学工具;3.化学实验室设施和材料。
参考书目1.《现代化学》(高尔基等),第四版。
2.《化学反应原理》(沈世华),第二版。
3.《化学与生命》(赵伟华等),第三版。
五、教学计划内容任务课程名称授课时间课程名称授课时间内容任务基础化学第一周基础理论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实验第二周实验操作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第三周生化反应和药物学习化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化学在能源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第四周环境保护与污染源学习化学在能源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第五周新材料的制备和性质表征学习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总结第六周回顾与展望总结本课程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六、教学效果预期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能力;3.学生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展示其学习成果并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4.授课教师和学生能够形成良好而密切的互动,达到协同教学和共同前进的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化学与社会》期末论文题目:化学与军事工业课程名称:化学与社会系别:文理基础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 14工8姓名:张忠凯学号:考核学期:2014 至 2015学年第 2 学期化学与军事工业姓名:张忠凯学号:班级:14工8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摘要:化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当然化学与军事也不能分开,现在军事工业中需要大量的化学材料、能源等等。
关键词:化学;军事工业;武器;化学新材料化学与军事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二战以来,各种各样的军事武器开始登上世界战争的舞台,包括化学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的不断钻研和探讨,更多的技术和材料被应用于军事武器制造方面,尤其是化学武器对现在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受到最多的争议和道德方面的舆论。
众所周知,化学在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军事的关系极为密切。
任何涉及军事的化学科研成果,首先都被应用于军事上,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所以化学与军事装备之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1化学与军事产品联系从古至今,化学与军事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化学在军事上的应用。
也正是火药在战争上大规模的使用使得世界战争格局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从此以后,化学与军事便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战争。
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役,无处不有着化学的存在。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的发展,化学在军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有战争的地方,就有化学!石墨炸弹是选用经由特别处置惩罚的碳丝制成(此常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碳族元素》),每根碳丝的直径相称小,仅有几千分之一厘米,因而,可在地面中永劫间漂泊。
《化学与社会》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与社会英文名称:Chemistry and Society课程学时:2学时/周共30学时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开课专业:各专业选用教材:《化学与社会》,唐有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课程性质:《化学与社会》是由化学与化工学院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不受专业和年级限制。
本课程系统介绍化学与人类社会、化学与生命现象、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的关系,阐述了化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部门、尖端科技各个领域、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各专业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资料搜集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
从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课程任务: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
课程学时分配:大纲要求大纲内容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1. 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2. 化学学科的分支3. 化学变化的特征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原子量、元素、同位素、电子云、四个量子数、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和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取值范围。
2.掌握核外电子填充原则。
3.了解并熟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教学内容一、人类对原子的认识1.原子学说的提出2.原子模型的提出3.原子核、质子、中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4.原子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电子云的概念2.四个量子数、原子轨道3.核外电子排布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的周期性质2.电离能3.电子亲和能4.原子的电负性第二章能源(3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能源的分类及能量的转化。
2. 掌握碳及几种碳氢化合物。
3. 熟悉煤炭及其综合利用相关知识。
4. 熟悉催化作用及其催化理论。
5. 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能够理解新能源开发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一)鲁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化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引发学生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钢铁的腐蚀与防护、食物的保存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二)鲁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引发学生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的应用广泛,涉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医疗保健和食品安全等角度探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化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化学技术的进步为解决环境污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例如,化学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废水处理,通过化学方法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分解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化学材料的研发也有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如开发出更加环保的替代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其次,化学在能源开发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化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通过化学能源转化技术,可以将一些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
此外,化学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也为能源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医疗保健领域,化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为医疗保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许多疾病的治疗离不开化学药物,比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同时,化学诊断技术也是现代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血液化验、影像检查等都依赖于化学技术。
可以说,化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医疗保健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最后,我们来看看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化学技术可以在食品生产和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比如,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保鲜性,确保食品的安全。
另外,化学分析技术也可以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综上所述,化学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化学技术的进步为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医疗保健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化学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化学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应用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化学与社初中教案1. 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化学与生活:介绍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用品、食品、医疗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2. 化学与环境:探讨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等。
3. 化学与科技:介绍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新材料、新能源等。
4. 化学与健康:讲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食品安全、药物作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化学与生活:以日用品、食品、医疗等为例,讲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药物的化学成分等。
3. 化学与环境:探讨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酸雨、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强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4. 化学与科技:介绍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新材料的研发、新能源的利用等。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
5. 化学与健康:讲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食品安全、药物作用等。
强调化学知识在保障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6.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案例,如塑化剂、地沟油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现象,互相交流学习。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在生活、环境、科技和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4. 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化学教材。
《化学与社会》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化学与社会(英语名字为chemistry and society),是全校选修课,共32学时。
主要讲授:化学与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氢能、核能、太阳能、化学能与电池、生物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化学与生命(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生命的化学进化、生命系统与熵),化学与生活(食物、药物与毒品、纤维与纺织品、洗涤剂、化妆品、香精和饮料、厨房中的化学、化学与食品加工、日用器皿和日用材料、油漆和染料),化学与环境保护(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的防治、水污染、水污染的防治、固体垃圾的处理),共四章。
二、授课对象
适用于全校文、理、工科各专业的同学,没有任何专业限制。
三、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进行笔试,百分制记分,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
四、任课教师简介
尹忠,男,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曾任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化学系助教、讲师;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共完整主讲11门课程及实验,担任西南石油大学《物理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已发表学术论文共43篇(包括100种国家一级核心期刊2篇,截止2004年底,《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5篇,《工程索引》EI收录3篇),发明专利4项。
正式出版教科书3部,校内出版教材2部。
西南石油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竞赛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