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
- 格式:pptx
- 大小:583.41 KB
- 文档页数:23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重难点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第1课时)师:我们先来通关第一个板块:交流平台师: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大自然的声音》,你会选择文中哪些句子进行摘抄呢?说一说理由。
生:我会选择: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这句话写得很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情感,仿佛如见其人。
师:你选的句子真是优美,理由充分。
师:我们再来一起看看课文《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第三题的要求,先从文中选择句子抄下来,说一说你抄这句话的理由,然后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我选的句子是: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这个句子紧扣“像树一般兀立的”这个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鸟和树林心存真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你说的真好,句子分析真是到位!师:那通过刚刚的课文回顾选择摘抄,你知道哪些摘抄方法呢?生:我知道的摘抄方法有:写得好的,形象生动的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出读后感受。
师:看样子你真是有很多收获呢!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哪些好的摘抄方法呢?大家畅所欲言吧,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哦!生:读书时,我会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生:我喜欢归类摘抄。
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我的习作很有帮助。
生: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
生:我会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那我们真刀实枪演练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师:请你阅读《带刺的朋友》,运用总结出的方法进行摘抄,并说一说理由。
语文园地七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2、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
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
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
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
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
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
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
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部编版语文三上《语文园地七》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主要内容包括:1. 认识词语:主要包括课文中的生词,如“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等。
2. 读写词语: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读写技巧,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3. 语文实践活动:围绕“我的家庭”主题,开展口语交际、习作等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课内生词,并能正确读写;了解家庭结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的读写与应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内生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生词: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词,教师指导讲解,学生跟读、记词义。
(2)读写词语:教师给出例句,学生模仿练习,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3)语文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口语交际,讨论自己的家庭,选代表进行展示。
3.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词: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等。
2. 词语应用例句。
3. 口语交际要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词,每个词语写5遍。
(2)用课内生词造句,至少3个。
(3)以“我的家庭”为主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300字。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部分学生对词语的运用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01交流平台读一读情景对话,我发现这些都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好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概括起来是:①画出来,摘抄②分类摘抄③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④注明出处。
02词句段运用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等等。
(1)妈妈累得直不起腰。
(2)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彭拜。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本题的例句,有三个短句组成,后一个短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短句的结尾的词语相同,突出小溪、河流、大海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语意相连,气势贯通,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
03日积月累作者简介:王昌龄:690--756年,字少伯,汉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代表诗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等,有《王昌龄集》。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古诗大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古诗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语文园地七分层作业一、基础巩固1.交流平台。
(1)读书时,我会画出_________并记录在___________上。
(2)摘抄积累的方法有( )(多项选择)A.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
B.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感受。
C.把优美的语句当场背诵下来,否则就达不到积累的目的。
D.在摘抄内容的右下方注明出处。
2.照样子,补充下面句子。
例: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1)敌人被打得______________。
(2)鸟儿飞得________________。
(3)他将教室打扫得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急得_______________。
(5)小明跑得________________。
(6)小家伙摔得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潺潺,流向大海..;河流(1)我发现句子中,上一分句句尾的词语和下一分句句首的词语是________的。
(2)我能照样子补充句子。
弯弯的小桥旁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站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开嘴巴快乐地歌唱。
(3)我会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自然的声音》介绍了大自然中________的声音、________的声音和________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_______之情。
(2)《父亲、树林和鸟》一文通过写父亲一生最喜欢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赞美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启发我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大自然。
5.口语交际。
(1)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交流如何做好摘抄,词句段运用,认真读词语,照样子写句子,积累语言。
2.通过诵读,体会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3.写铅笔字,练习写带有撇捺的字注意写得舒展。
【教学重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
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摘抄的问题,学会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句子,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板块一:交流平台(课件出示2)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地,听不见淅沥地响声,像一种湿漉漉地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
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
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地,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地,像喝了蜜一样。
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惹人喜爱。
(课件出示3)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
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评析: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恢复了生机的大地。
(课件出示4)爱读书,是一种美德。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评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摘抄,即从文刊、文件等里阅读,再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5.教师评议,方法指导(课件出示6-8)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书写,使其掌握撇、捺的书写要点。
2.学习摘抄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好习惯,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
【语文要素】3.学习“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重点)2.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英、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3.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一、交流平台1.师:同学们平时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吗?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
3.摘抄的方法:(1)把写得好的句子记录在摘抄本上。
(2)归类摘抄,分门别类,经常翻看。
(3)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写感受。
(4)注明出处,方便自己再次阅读原文。
二、书写提示1.学生自行观察格子中的汉字,说说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每一个字里都有撇、捺两种笔画。
)2.教师出示撇、捺的书写模型,学生观察撇、捺的形状。
3.指导学生书写撇、捺。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生字写法。
三、日积月累1.教师范读《采莲曲》,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诗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含义。
3.指名说自己读诗后都想到了什么画面?4.师明确诗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5.学生自主读背古诗。
四、作业布置1.学生练习本节课的生字,并在摘抄本上抄录古诗。
2.推荐阅读《小王子》,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录在你的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难点)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