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森林的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55
第4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解析】温室效应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就是全球气温升高,使部分地区的永冻土融化,因而影响冻土区域内公路的路基,对其造成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增多造成的,酸雨是大气污染后SO增多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是氟利昂等物质向2空气中大量排放造成的,这些均与温室效应无直接关系。
【答案】A2.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解析】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应是臭氧层破坏,而A、B、C与此无关。
【答案】D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答案:C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间接价值(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树木群落知识点总结一、树木群落的构成1. 树木种类树木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境条件下,树木群落的构成会有所不同。
树木种类可以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乔木是树木群落的主要构成部分,常见的包括桦木、松树、柏树、柳树等。
2. 群落结构树木群落的结构包括植被层次和物种组成等方面。
植被层次可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不同层次的植被对光照和水分的利用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空间结构。
不同树木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树木群落的结构。
3. 功能组成树木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功能角色,包括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等。
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了树木群落的功能组成。
二、树木群落的生态功能1. 气候调节树木群落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了气候调节的作用。
树木的树冠和树干能够对阳光进行反射和吸收,降低了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形成了微气候,有利于保持地区气候的稳定性。
2. 水土保持树木的根系可以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且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生态景观树木群落对于地形地貌的塑造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树木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姿态,为人们提供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群落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通过维持树木群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维护和保护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树木群落的动态过程树木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树木种类和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开始时,树种的数量较少,树木群落的生态结构相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群落的植被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2. 竞争与协同树木群落中的不同树木种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协同的关系,它们通过对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方面的竞争与协同,共同构成了树木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过程。
森林生态学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众多的生物种类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
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森林生态系统由生物物种、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1. 森林植物群落森林中的植物群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
从大树到小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树提供了阴凉、水分和栖息地,而小草和灌木则帮助保护和育种多样的植物。
2. 动物群落森林中的动物群落包括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
它们与植物和其他动物之间建立复杂的相互关系。
例如,某些昆虫会传播花粉,促进花草的繁殖,而大型食草动物则有助于控制植物过度生长。
3. 土壤与微生物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森林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它们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养分供植物吸收,并参与重要的生态循环过程,如碳循环和氮循环。
4. 水体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体,如河流、湖泊和湿地,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提供水源供动植物使用,还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1. 碳吸收与储存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并稳定碳循环。
2. 保护水源与水质森林可以过滤和储存水源,并减少水流速度,从而减轻洪水的风险。
森林土壤也可以过滤水中的污染物质,维持良好的水质。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
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在森林中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森林有助于保护和维持地球上众多濒危物种的生存。
4. 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森林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制造和能源等方面。
此外,森林还提供了丰富的非木材林产品,如水果、药材和树脂。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环境-功能关系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还对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环境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仔细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环境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1.结构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表现为其结构特征。
森林内部生物的空间分布和组成结构,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森林结构一般包括森林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森林的垂直结构包括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腐殖质层,其中树冠层是最为复杂和重要的。
森林的水平结构则包括不同类型的森林,如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等。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
森林内不同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功能特征森林的功能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护、气候调节、生态环境改善等。
这些功能特征直接关系到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1.气候环境气候环境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是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条件。
2.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水分等条件对森林植被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指地面形状和地表岩石、土壤分布等地理环境。
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分布有巨大影响。
4.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生物因素包括森林植被、动物种群、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因素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绪论一. 森林文化的概念1. 森林的定义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生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态系统。
2. 文化的含义文化的概念国内外仍在争论。
在中文中,“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是指改易、生成、造化。
西方的“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olore ,意思是耕耘、居住、练习、注意等。
文化学家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有人才能创造文化。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3.森林文化的概念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 的敬畏、崇拜、认识与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二.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1 森林文化的生态性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 森林文化的人文性以森林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松柏――挺拔独立梅花――凌霜傲雪3 森林文化的民族性土家族的木屋吊角楼傣族的竹楼4 森林文化的地域性闽粤台――榕文化西北――胡杨江南水乡――梅花桃花文化5 森林文化的统一性森林文化体现的品格和人文精神,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树种文化(桂花文化、梅花文化、银杏文化、松柏文化、竹文化等)第二章森林美与中国园林第三章森林文化产业花卉产业、森林公园产业和自然保护区产业第四章森林与文明第五章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森林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
热爱自然,品味森林,保护环境第一章树种文化一.桂花文化1.桂花的别名桂;木犀;仙友;花中月老;九里香2.最早的文字记载皋涂之山多桂木3.品种分类(四个品种类型)金桂(花柠檬黄淡至金黄色);银桂(花色纯白、乳白或淡黄色)丹桂(花橙黄、橙红至朱红色);四季桂(每年多次或连续不断开花)4. 神话传说吴刚伐桂蟾宫折桂5. 咏桂佳作“联翩桂花坠秋月”“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考点背诵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植物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无机盐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植物或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植物落叶,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受碰触叶片会合拢)。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考点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8.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环境可影响生物;生物可适应和影响环境。
9.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考点3 科学探究10.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 (包括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实验法(包括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收集分析资料法、比较法、科学推测法11.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1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即变量) 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实验。
其中变量接近现实生活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变量偏离现实生活的一组称为实验组。
第2讲生态系统与生物圈考点1 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组成: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2)生物部分①生产者:植物,自养型生物,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动物,异养型生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细菌、真菌,异养型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营腐生生活(还有少量腐生动物,如蚯蚓、虾、蟹等)。
3.种类: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议一议:就能量和物质而言生物圈可否保障“自给自足”?为什么?能量流动过程图解(以初级消费者为例)上述图解中存在如下三种关系:(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2)同化量=呼吸散失量+储存量(3)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未被利用的成分,通过分解者将其分解。
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是逐级递减的()。
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3.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4.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5.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6.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7.物质和能量都是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8.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9.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学习笔记:自我校对:①输入②传递③转化④散失⑤光合作用⑥生产者⑦食物链⑧分解者⑨单向流动○10逆转⑪循环流动⑫逐级递减⑬由低到高⑭人工生态系统⑮最有效⑯调整⑰持续高效⑱全球性⑲循环流动⑳CO2○21CO2○22有机物○23食物链或食物网○24CO2○25碳循环○26融化○27上升○28各种组成成分想一想:动物粪便应属食物残渣,这是未曾消化吸收的部分,它不属动物的同化量,故动物同化能量中没有随粪便排出的能量。
议一议:由于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流向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因此生物圈内的能量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它必须依赖生物圈外向其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
然而,就物质而言由于物质是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的,故生物圈可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判断正误:1.√ 2.× 3.√ 4.× 5.× 6.×7.×8.√9.√,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高考地位:5年15考(2011山东卷、福建卷,2010江苏卷、山东卷……)1.对能量流动的理解2.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环境-功能关系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环境和多样的功能而闻名。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物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环境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形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态主要指的是其组成部分和空间结构。
森林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物组成,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
树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导成分,不仅构成了森林的外观,还对环境起着重要的改良作用。
森林中的树木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由高大的乔木组成,它们可以相互竞争,争夺光线和营养。
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分别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它们一般生长在乔木层的下方,起到了覆盖土壤、保护水源和减少侵蚀的作用。
除了植物外,动物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森林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
它们与植物一起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微生物和无机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释放出养分,促进植物生长,而无机物则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如土壤、水分和空气等。
环境森林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土壤、水源和地形等自然条件,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和发展。
气候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它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殖和微生物的活动。
不同类型的气候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例如热带雨林、温带针叶林和寒带落叶林等。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森林土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而成的,其中含有丰富的养分,适宜植物生长。
水源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它支持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保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地形则对水源的分布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即不同地形会导致不同的水文环境,进而影响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
森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森林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3.了解森林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森林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森林的概念和特点1.森林的定义;2.森林的分类;3.森林的分布和面积;4.森林的生态特点。
2. 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1.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2.森林的生态功能;3.森林的生态平衡。
3. 森林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1.森林的生态价值;2.森林的保护意义;3.森林的保护措施。
4. 环保意识和保护森林的责任感1.环保意识的培养;2.保护森林的责任感的培养;3.保护森林的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森林的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森林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4.案例法: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森林的保护措施和行动。
四、教学过程1. 森林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森林的定义和分类;2.展示森林的分布和面积;3.分析森林的生态特点。
2. 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1.实验观察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2.讲解森林的生态功能;3.分析森林的生态平衡。
3. 森林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1.讲解森林的生态价值;2.分析森林的保护意义;3.讨论森林的保护措施。
4. 环保意识和保护森林的责任感1.讲解环保意识的培养;2.分析保护森林的责任感的培养;3.案例分析保护森林的行动。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2.学生的实验报告;3.学生的讨论和交流;4.学生的保护森林行动计划。
六、教学资源1.课本;2.实验器材;3.多媒体设备;4.案例资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森林的概念、特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森林的责任感。
但是,本次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设计不够完善、案例分析不够充分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1森林的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主讲人:王国兵2一、森林的结构特征·⑴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
3(一)立木层·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
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
立木层中的树种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4·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
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如共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功物区系、更新演替等),支配环境。
(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总之优势度较大的种)。
5·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
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主要树种同时又是优势树种,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种。
6·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
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生高度略低。
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
在防风为主的防守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7·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
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
经济价值通常以木材价值为准,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属次要树种。
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8·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
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
9(二)下木层·下木即林内的灌木,但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这一点是与幼树区别的重要标志)。
下木数量多少和种类因地区和建群种而异,阳性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林下一般下木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