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名师推荐1
- 格式:pptx
- 大小:8.82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课程标准解读新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要求的“判读经纬度”和前面“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判读经纬度应该在前面“地球仪”的研究中已经落实。
这里我们要重点落实的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及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和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依据使用习惯辨别方向。
其中后面两种情况,学生在小学数学、科学或者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已经接触,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一是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二是要会进行图上距离的测量以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三是要知道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详略的关系。
尽管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习过比例尺,这里仍然要作为重点,而且依然会是难点。
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至于具体的图例,并不要求学生识记,因为学生在阅读各种地图的过程中自然会认识一些常见图例,刻意识记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要求中,“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包括对不同主题地图的选择和不同详略地图的选择。
当然,这里并不需要我们给地图进行系统分类,只要学生能在部分常见地图中做出正确选择即可;“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是要根据需要,对照图例进行查找;“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不是要求一节课达成,需要从现在开始,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1”,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一节地图知识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图的种类、特点以及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图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图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环节,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与分析,地图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物、挂图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地图,引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介绍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特点(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及使用方法(阅读地图、分析地图)。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图实例,总结地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4.实践操作:学生自主阅读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如:查找某个地点的位置、计算两地间的距离等。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图运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特点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使用方法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在学会使用地图的过程中掌握地图知识。
学会读图和用图,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刚进初中的中学生来说,很多同学都知道有地图的概念,但大部分中学生都没有直接使用或学习如何使用地图,所以这对中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
本节通过认识地图基本要素,学习如何选择地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地图、使用地图,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首先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地图的概念及基本要素,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图。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②学会阅读地图;③学会如何正确选择地图;【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课堂上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②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地图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②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①比例尺的计算方法;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难点】①比例尺的换算;②地图上不同方向的辨别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时数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地图的阅读一、地图1、概念比例尺公式2、地图的语言表现形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要素)一般性地图方向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1、根据使用目的2、比例尺大小十、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整节课基本上是以问答的形式在进行,缺少了给予学生自主及互助学习的时间,课堂上教师成为主角,学生被动在听讲。
2.语言情感不够丰富,较为平淡。
3.教学设计不够有激情,创意还不够,新颖的地方比较少。
改进措施: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学习能力。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把答案记录下来,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打乱前后顺序,提出问题: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5.18页图1.25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完成18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
满分20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