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阶层)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64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三个维度:政治的分析单位:政治理论的构建单位;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政治的边界政治的专业化程度1、分析单位:个人,集团,阶级个人-古典自由主义团体-古典多元主义阶级-马克思阶级理论2、范围政府政治观:政治只与国家有关,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非政府政治观: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广义政治观:将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和权威作为界定政治的标准政治与行政的分化19世纪,美国,政党分肥制spoils system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在联邦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不同的政治观都将权力作为政治的基础古典自由主义权力观基本特点1、将权力视为制定和实施法律与公共政策2、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3、垄断性地掌握这种权力地是政府官员古典多元主义公共政策地制定是一个众多利益集团彼此竞争地过程,政府的决策是对这一竞争结果的一个认可权力的第一面着眼于决策的权力权力的第二面通过影响政治议程而排除某些决策出台的权力,“议题设置”或“不决策”权力的第三面符号和观念对人们的偏好形成所发挥的作用,思想控制或偏好形塑围绕权力发生的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人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sovereignty of people民主权力的制约行政,立法和司法1、人民选举出来的官员有可能堕落和腐败2、官员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扩展自身权力,甚至侵犯民众的利益,人民的绝对统治→“多数暴政”分权(separation of powers),制衡(check and balance)纯粹分权功能或权力与相关的政府部门一一对应非纯粹分权or混合分权功能或权力在不同政府部门交叉配置横向-权力分立纵向-中央、地方第二章政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历史的维度19世纪下半叶,分科研究的知识分化趋势制度研究-老制度主义、传统制度主义“形式”政府组织的形式或正式的政府组织“法律”公共法律法律规则和程序作为自变量,民主的功能运作和命运作为因变量,政府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带有强烈的价值因素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19世纪后期英白哲特美威尔逊在正式的政治制度结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行为和组织,政府决策的权力或许就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和行为之中行为主义革命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后行为主义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后行为主义开创了政治学的无政府状态-政治学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逻辑的维度新制度主义“制度是重要的”,并将其置于自变量的解释地位精英理论“精英-大众”二分“精英民主论”民众虽然不能当家作主,但有权选择谁来当家作主多元主义尽管并非所有的利益集团都能够接近所有的政治资源,但几乎每一个利益集团都具有某种有利的资源,它们可以在民主过程中发挥影响,谋求反映其偏好,实现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政治系统理论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生物学的有机系统以及控制论的机械系统)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将政治看做一个系统,它有自身的边界,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有输入与输出公共选择理论政治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动态性2、研究范式的多元性3、学科边界的开放性(1880年,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美国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4、政治学的国别风格第三章国家与超国家政治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城邦国家→封建国家及城市的兴起→绝对君主制国家→现代民族国家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1、暴力说考茨基《唯物史观》2、神权说3、契约说霍布斯洛克卢梭4、功利说边沁詹姆斯·密尔约翰·斯图亚特·密尔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6、当代国家理论的发展道格拉斯·C·诺恩,国家起源理论罗尔斯,“假设契约”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政体形式1、君主制最高权力掌握在国家元首手中的政体专制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二元立宪君主制君主制和议会制并存议会君主制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的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2、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共和制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委员会共和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社会主义国家共和制巴黎公社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作为整体的国家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1、单一制2、联邦制3、邦联制4、不同国家结构的趋中与融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民社会的历史演变1、古希腊国家与社会的重合2、中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萌芽3、近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1、古典公民社会理论2、近代公民社会理论3、现代公民社会理论4、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1、最小国家“守夜人”自由市场2、福利国家国家以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的身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矫正社会自身所固有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的趋向,并以此作为保证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的结果3、发展型国家国家力量渗入社会,促进经济发展4、全能国家国家权力无限扩大5、极权国家政治权力对非政治生活的无孔不入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转变中的国际体系1、国际体系的形成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民族国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的地位,在实战上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从而使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民族国家体制成为现代国际关系活动的坚实基础2、全球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二战后的国际体系雅尔塔体系冷战一超多强当代国际政治趋势全球化区域化崛起第四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一)代议机关议会与现代民主制度代议民主由基于广泛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代表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间接民主形式议会是其核心和主要标志现代议会的直接渊源-等级会议议会制也称内阁制或责任内阁制,起源于英国,又称为威斯敏斯特模式特征:1、虚位元首2、由国家元首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并组织政府3、内阁全体对其政策向议会负连带责任,受议会的监督4、身份兼容原则权力融合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总统制美国两院制国会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联邦法院立法行政司法特征:1、国家政权机构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2、总统由普选产生,具有固定任期3、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组织并领导国家的行政机构4、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迫使总统辞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5、身份分离原则分权制衡(separation of powers with check and balance)半总统制兼有议会制和总统制特征魏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特征:1、总统权力大大加强2、政府不在议会中产生,但须向议会负责3、议会权力受到极大削弱议会的结构一院制(unicameral system)两院制(bicameral system)指导机构议长(英美)主席团、执行局(法德)议会委员会议会委员会是现代议会的工作机构,议会的大部分实质性工作是在委员会内完成的,委员会事实上已成为议会立法与监督活动的中枢地位议会下设的一级工作机构作用:1、对议案的初审淘汰2、对议案的修改,定型设置原则:1、与政府部门对口设置2、按专业领域设置议会党团领袖党鞭议会职权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议会的首要权力财政权财政监督权1、税收,举债的批准权2、对政府预决算案的审议批准权行政监督权1、质询2、不信任投票3、调查其他权力:1、准行政权2、准司法权3、选举权第五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二)行政部门行政权又被称为“执行权”,指法律的执行权行政体制类型:一元行政体制;二元行政体制1、总统制的行政体制(单头制)(一元行政体制)1)行政权完全独立于立法权之外2)实行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2、议会制的行政体制(双头制)(二元行政体制)1)元首虚位2)议会主权3)责任内阁3、半总统的行政体制1)总统由议会制政体中的虚位元首变成了一个大权在握,凌驾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之上的“仲裁者”2)与议会制政体相比较,议会的权力被大大削弱3)政府不从议会中产生,但须向议会负责行政领导机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内阁)及其辅助机构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首脑,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国家元首的功能1、象征功能2、代表功能3、纽带功能政府首脑政府的行政长官职权1)人事任免权或人事任免的建议权2)主持内阁会议3)领导政府的工作4)宣布紧急状态权5)代表政府并对政府的一切行为负责政府与内阁作为行政机关意义上的政府,各国的组成人员通常包括行政机关各部门的负责人行政首脑任命部长时的原则:1)政治原则2)代表性原则3)任人唯能原则4)身份的兼容性原则5)政治利益平衡原则行政管理机构这种按照严格的权力等级构筑起来的组织体系也被称为官僚机构,官僚制(bureaucracy 科层制)1)指一种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理性体系或组织结构2)指由职业文官(专业人员),而非由选举的官员担任行政职务的政府管理体制特征:1)以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权力范围2)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3)非人格性4)延续性5)专业化1853年,英,斯坦福·诺斯科特爵士和查尔斯·杜威廉爵士《关于建立永久性文官制度的报告》(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1883年,美,《文官制度法》(彭德尔顿法),奠定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法律基础批评:僵化,保守,惰性对民主原则造成的伤害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现代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政治管理的职能,干预管理经济的职能,管理文化教育科学的职能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机构:1、政府职能部门2、专门行政管理机构第六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三)司法机关司法权司法就其本意而言就是居中而断,即由中立的第三方对发生纠纷的双方进行公正的裁决实施法律,解决纠纷范围:审理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选举诉讼等各种诉讼诉讼案件,行使违宪审查权,向政府提供法律咨询,以及处理一些诸如财产登记,检验遗嘱一类的非诉讼事务特点:1)普遍性2)独立性3) 被动性4)多方参与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继承奴隶制罗马法的原则和形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体系罗马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英美法系是英国在历史上通过法院办案“遵循先例”和立法等形式,广泛吸收日耳曼习惯法,地方习惯,以及罗马法、教廷法的思想和原则,逐步形成起来的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普遍法法系判例法法系司法机关的设置法院的种类1)普遍法院2)行政法院3)专门法院4)宪法法院和特别中央司法机构法院的审级结构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现代国家的法院体系初级法院-普通的判案法院-中级上诉法院-最高法院法官选任方式:任命制选举制选举与任命混合制职业募选制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审检合署型各级检查机关附设在各级法院内审检分离型检察机关独立于法院系统职权1)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2)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行使侦察、起诉、和控诉的职能陪审团1、英美法系:大陪审团小陪审团2、大陆法系违宪审查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国家立法或有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团体的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和裁决武装力量军队、后备部队武装警察群众武装1、武装力量与暴力武装力量是暴力的管理和控制组织,所以暴力是和武装力量最为密切的一个概念暴力以杀戮、摧残或伤害等方式,通过对人们造成损害来实现自己的意志2、武装力量与革命革命是指对已确立的政治秩序提出挑战,从而建立一种与以前的秩序根本不同的新秩序3、武装力量与军事军事是直接有关武装力量建设和战争活动事项的统称4、武装力量与战争战争是指国家、地区或集团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武装力量在主权国家内的政治功能1、作为国家主权象征和潜在威慑力量2、以暴力维护政权3、促进国家整合4、政治变迁的重要变量第八章意识形态、性质与功能意识形态是一套多少能够自洽的观念体系,这套观念,不管它们是倾向于保存修改还是推翻现有的权力体系,总之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提供了基础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1)对现存的秩序提供了一种解释,通常是以世界观的形式2)对于值得期待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模式3)勾勒了政治变迁怎样才能够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特征:1)它是一种迷障,它使得一种虚假和错误的世界观固定化,永久化2)它和阶级体系相联系3)意识形态和权力相联系4)意识形态只是和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暂时现象意识形态与真理意识形态与科学意识形态的功能1)认识框架2)政治认同和整合3)提供合法性4)政治动员5)经济功能意识形态的“终结”第九章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古典自由。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政治学原理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探讨政治的本质、缘由、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核心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政治学原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和定义。
从广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到政治、行为、文化、制度、组织等多个方面。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关于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以及政治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组织权力等。
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表现,包括选举制度、政治体制、宪政制度、对外关系制度等。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文化基础,包括价值观、信仰、思想等。
政治学原理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学原理关注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强调结构和机制分析,与历史学、人文学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二是政治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或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政治权力来源于何处,政治权力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长期研究重点。
(2)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政治学原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治权力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社会结构之中,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也不会永恒存在,它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消失。
)2.政治现象的产生原因:(1)社会分工的发展(2)阶级社会的出现总之,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张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复杂、再到自行消亡的政治演变进程。
3.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本质,即政治的根本属性。
它综合地和多方面地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中,表现在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之中。
①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看,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③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④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⑤政治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⑥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属性⑦政治空间或政治关系也体现在超越国家范围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等诸多关系的集中体现4.政治的社会功能:①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巨大反作用②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是孕育新社会的“产婆”,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动力之一③政治是统帅,是灵魂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①政治的本质②政治变化发展规律政治主体的概念:能够独立参与政治事务,享有政治权利,承担政治义务的政治实体。
它主要包括领袖、政党、阶级、民族、国家、政治社团等众多行为主体。
(一)领袖领袖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阶级的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具有卓越政治见识和杰出政治才能,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本阶级中拥有最高权威的政治人物。
(二)政党1.政党的基本内涵: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完整版)【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
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通常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基于特定的利益,围绕政治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
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权力现象,即政治主体基于特定的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对特定社会客体形成的制约关系。
【国家权力】是指由国家机器掌握和行使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制约作用的政治力量。
【主权】是指在一定地域之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
【社会公共权力】是以社会共同体或其代表的名义行使的权力。
指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即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成员为获得或保持某种利益,在群体生活中拥有的可以作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特定资格。
这种资格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与义务构成统一关系。
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是指社会成员拥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政治生活的特定资格。
政治学原理名词: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这种学说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资产阶级的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和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但是国家意志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称暴力。
因此,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
国家权利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最高;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叫镇压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在面临经济社会政治危机时,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1.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
政治学研究对象: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3.政治学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4.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5.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常用具体方法:(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6.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学习研究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原始氏族公社制度氏族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8.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第一,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政治学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②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③核心是政治权利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含义和本质①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本质是争取、维护、调整、分配不同阶层或者集团的利益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4.政治学的发展中国:①儒家:德治、礼治②法家:法治③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④1952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科西方:①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②马基雅维利《君主论》③孟德斯鸠和卢梭: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和分权制衡学说5.政治行为的产生①原始社会末: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分配—财产私有②封建社会:租赁土地—奴隶主与佃农的剥削关系③资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理想纲领6.政治学的任务①阶级阶层与利益集团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及决策体制③中央政府与地方、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④政党关系、政党不分、政企不分⑤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⑥政治文化革新⑦廉政问题⑧民主建设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传统:①历史研究法②制度③比较④规范⑤法律⑥机构-功能研究法现代:①心理学②社会学③阶级分析④经济分析⑤系统分析⑥理论联系实际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⑧从具体到一般,从一般到具体8.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论断①国家是个历史现象,不是本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9.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是社会公共利益主体,具备公共权力10.国家权力及特性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以完成一定的公共职能为前提,所表达的国家意志本质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政治学原理密尔·约翰(Mill,John Stuart1806 ——1873 )英国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19 世纪英国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
旧译作穆勒。
1806 年生于伦敦,受业于边沁和奥斯汀的门下,继承了功利主义学说传统,在边沁和老密尔之后为该学派的领袖。
曾长期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58 年退休, 1865 年当选为议员,在英国下议院任职。
1868 年因选举失败而隐退。
密尔在政治上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长期致力于社会改革,特别是对宪章运动抱有一定的同情,在 1866 —— 1868 年任下议员期间,以始终坚持照顾劳动阶级的利益,妇女参政权和爱尔兰土地改革著称,并对1867 年的议会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在哲学上,密尔受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和孙德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坚持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在肯定孔德哲学是伟大的真理的同时又指出其实证主义在精神科学方面没有得到坚持和贯彻,为此他从联系心理学和归纳逻辑两个方面充实和阐发了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实征主义原则。
在逻辑学上他继承了培根的归纳主义传统,提出了归纳演绎的四种方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
在伦理学上他发展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建立了以最大幸福为原则的功利主义理论体系。
在政治上,密尔热衷于社会改革,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他以功利主义伦理理论为基础,对传统的自由主义的放任原则进行了修正,指出国家的目的是要放任和鼓励个人充分发挥才干,增进福利,保护公民财产和安全。
自由论是密尔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密尔主张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提出不仅要反对国家压迫,保证政治自由,而且要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密尔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中首次提出社会具有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划定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界限。
关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密尔提出议会具有控制政府和批评政府的两大职能,强调议会民主中知识作用和智力的权威,推崇“杰出人物”统治。
政治学原理1、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讨论政治问题的著作。
2、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3、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与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封建制国家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封建制国家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
4、在政治权力分配上,作为法团的利益集团实际上与国家建立了一种合作与协商的关系,利益集团几乎成了国家的一部分,既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主要可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三种形式。
2、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现代社会,政治管理首先要遵循民主原则。
4、适度的政治冷漠是政治成熟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公民理性精神。
5、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既是直接民主的组织形式,也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1、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运用的政治形式。
2、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利益集团的产生与发展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主义的政治文化氛围中。
3、在提高政治透明度、扩大政治参与度等方面,新闻媒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4、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包括人性完美的原则、平等观、国家观、市场与经济观。
1、人们在长期共同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习俗,往往成为决定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基本要素2、政治制度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政治机构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
3、阿尔蒙德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而言,政府能力、政治参与经济增长和分配可以作为共同的衡量指标。
4、国际社会是人类各个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二、名词解释1、政治:是人追求利益和公共权力的种种活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关系。
2、政治现象:是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即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一、相关原理/范围/重点。
中外各种关于政治的定义,特别是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海伊对权力“语境塑造“的分析公民不服从马克思·韦伯三种合法性类型(尤其是克里斯玛型合法性)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国家形成与国家崩溃各种理论曼瑟·奥尔森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固定的匪帮和流动的村庄)公共舆论(什么叫公共舆论)马克思的阶级定义(注意:不是马克思主意主义的阶级定义,列宁的你不要背哦)西方政体思想源流(从希罗多德的讲起)威权主义(是什么)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的特征及其比较。
(复习内容还要适当的拓展,写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观点;不要反党反人民。
)U1 绪论P1~P10中外各种关于政治的定义,特别是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
一、政治内涵在中国的演变。
1.古代的“政”与“治”“政者,正也”“治”,秩序之意2.西学东渐对“政治”的重新解释1.孙文: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2.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3.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二、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罗马——伦理政治观政治:至善的生活少数人的政治2.近代——权力政治观政治:敌我斗争多数人的政治学者定义:1.政治是至善(亚里士多德)2.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马克思、韦伯)3.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戴维·伊斯顿)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定义1.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2.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拓展】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和国家活动;政治制度;社会公共权力(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一、基本概念: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与人民,为了实现与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与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与。
”2、民族:就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就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与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与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就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与的产物,就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就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就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与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与,主要就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就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
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就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就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就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
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名词解释领主占有制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领主的领地可世代世袭,但不能自由买卖,利用特权和暴力压榨附属的农奴。
形成了从国王到大贵族,从小贵族到骑士,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连同行政司法权,依据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的方式层层分封。
封君有保护、帮助和尊重封臣的人身、家庭和财产的义务,同时具有对封臣的继承、监护、婚姻的干预权。
封臣对封君要效忠和服从,按规定服兵役和缴纳“帮助金”。
国体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压力集团压力集团[pressure group]又称为利益集团,是指那些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但是其本身并不谋求组织政府的组织。
压力集团“pressure group”是指那些致力于对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政策方向的社会组织或非组织的利益群体。
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仗义执言,并经常能改变公共政策的方向。
迫使基层公权力经常处在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惕厉之中,并警示地方领导干部恪守基本的政治伦理和人伦底线。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学原理【复旦陈周旺】骨灰版超精致笔记一、相关原理/范围/重点。
中外各种关于政治的定义,特别是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海伊对权力“语境塑造“的分析公民不服从马克思·韦伯三种合法性类型合法性与有效性国家形成与国家崩溃各种理论曼瑟·奥尔森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公共舆论马克思的阶级定义西方政体思想源流威权主义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的特征及其比较。
U1 绪论P1~P10 中外各种关于政治的定义,特别是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
一、政治内涵在中国的演变。
1.古代的“政”与“治” “政者,正也” “治”,秩序之意2.西学东渐对“政治”的重新解释 1. 孙文: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2. 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3. 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二、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罗马——伦理政治观政治:至善的生活少数人的政治2.近代——权力政治观政治:敌我斗争多数人的政治学者定义:1.政治是至善(亚里士多德) 2.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3.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定义1.马克思、恩格斯:? ?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2.列宁? ? ? 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拓展】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和国家活动;政治制度;社会公共权力;公共事务;政治行为四、总结 1. 政治表现为一种统治方式 2. 政治具有公共权威性质 3. 政治是公共秩序的安排U2 政治权力P34~P55 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海伊对权力“语境塑造“的分析马克思·韦伯三种合法性类型合法性与有效性一、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四个纬度P43 1. 广泛性权力指权力的广度,涉及把分布在辽阔领土上的大量人民组织起来从事最低限度稳定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