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于凯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8
・20・紫杉醇前药的开发与临床研究进展王清江紫杉醇(PaclitaxeLTax01),紫杉一ll一烯一9一酮,5B环氧化一l。
2a,4,7B,10ft,13a一六羟基_4,10一二乙酸酯一2一苯甲酸酯一B[(2’R,3’S)一N一苯甲酰一3’一苯基异丝氨酸酯],分子式c卿H乱NOm相对分子质量为853.9,是从太平洋杉树Taxmbrevifolia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微管稳定剂【l】.对多种癌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1992年以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相继批准紫杉醇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q乍/l,细胞肺癌以及与艾滋病有关的癌症,目前在美国的销售额已居同类药物首位。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肿瘤药物,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1紫杉醇的作用机制紫杉醇抗癌机制是通过与B一微管蛋白N端第3l位氨基酸和第217—231位氨基酸结合。
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其解聚.将细胞周期阻断于C4M期,从而导致癌细胞的死亡。
研究表明紫杉醇抗癌还有其他机制。
比如紫杉醇诱导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吨和白细胞杀菌素一l的表达【纠,激活Map-2激酶。
促进酪氨酸磷酸化。
此外,紫杉醇诱发癌细胞凋亡的报道也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微管除了在有丝分裂中的作用外,在细胞增殖过程调节中还有很多作用,所以紫杉醇在癌症化学疗法以外的其他治疗领域中也会有应用。
比如最近发现紫杉醇能抑制CPK小鼠的先天性聚囊肾病(PKD)的发展,这预示紫杉醇有可能对人类的PKD也有治疗作用。
2紫杉醇临床应用现状尽管紫杉醇具有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活性强、抗癌谱广等突出的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来源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二是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只有0.25斗g/ml,这给紫杉醇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来源问题已经可以通过化学半合成、植物细胞培养等途径加以解决.而有关水溶性问题尚未取得大的突破。
临床制剂中采用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phorEL)与无水乙醇l:l的混合液来稳定紫杉醇,给药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
紫杉醇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作者:顾学锋(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紫杉醇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独特作用机稍的抗肿瘤药物,该药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紫杉中提取并开发利用的天然广谱抗癌新药。
紫杉醇可以有效的杀除肿瘤细胞,是抗肿瘤药物中的主力军。
关键词:紫杉醇抗肿瘤构效关系化学合成临床不良反应展望紫杉醇是从紫杉树皮中所提得。
1971年由Wani等首先从短叶红豆杉中提取分离出来。
于1992年美国FDA批准上市,已成为目前全球销售量排名第一的抗肿瘤药物。
它的作用方式和药理及临床特性均具有独特之处,被称癌症化疗上的新突破。
目前由美国时美施贵宝药厂制造的紫杉醇,其商品名称为泰素(mxoLTAX)。
化学名为Paelitaxel、10一DeaeetylaxoI,其分子式为C47H51NO14。
分子量为853.918,熔点为213-216℃。
紫杉醇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血浆蛋白结合率89%一98%,终末半衰期平均值为5.3-17.4h,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清除仅5%。
紫杉醇的作用机理,在正常情况下,微管蛋白和组成微管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存在动态平衡,随后形成24nm的微管束,继而进入细胞增殖过程。
紫杉醇主要与B蛋白N端第31位氨基酸和第217~231位氨基酸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和微管装配,防止解聚,使微管稳定,形成22nm的微管束,使得细胞在有丝分裂时不能形成纺锤体和纺锤丝。
由于缺失了细胞周期检验点,癌细胞不能进入细胞周期,停止在G2期和M期,最终导致癌细胞的死亡。
1.我国红豆杉品种及分布情况简介[2]全世界的红豆杉根据生长地域和生物学特性可分为11个种类,我国有4个种类和一个变种。
1)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吉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辽宁东部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2)云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滇西与地洲的16个县,总面积约九万平方公里。
其特点是分布广、生长分散、无纯木林,多为林中散生木。
3)西藏红豆杉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和西南部。
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进展吴秀兰;贾艳;朱波;周杰【摘要】紫杉醇是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抗癌活性.近年来围绕紫杉醇所进行的高水平研究越来越多.综述了紫杉醇来源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4(033)005【总页数】5页(P42-45,60)【关键词】紫杉醇;来源;生物合成【作者】吴秀兰;贾艳;朱波;周杰【作者单位】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3;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3;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3;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 紫杉醇介绍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 被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肺癌以及Kaposi’s 肉瘤的治疗,同时也在研究与其他抗癌药物联用的治疗方法,是获得FDA批准的第一个来自天然植物的化学药物[1]。
最初,紫杉醇是从短叶紫杉(Taxus brevifolia)的树皮中分离获得,这种紫杉主要分布在北美西北太平洋区域从北加拿大到阿拉斯加的原生森林中。
短叶紫杉生长极其缓慢且不易繁殖,一棵直径22 cm、高度9 m的树大约有125年树龄,其树皮极薄,只有大约0.3~0.6 cm厚,这样的一棵树可以得到大约2kg树皮。
紫杉醇必须从新鲜砍伐剥取的树皮中提取。
从砍伐树木,收集紫杉树皮到分离萃取出紫杉醇,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30吨干树皮可以得到大约100 g紫杉醇,花费大约150万美元。
因为紫杉醇极难得到,所以在研究初期对紫杉醇的研究进度也极其缓慢。
因此从植物中提取紫杉醇代价太高,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迄今为止已经探索出化学半合成法、化学全合成法、植物细胞培养或内生菌培养等多种方法获得紫杉醇[1-3]。
2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紫杉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探析紫杉醇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陈康【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9(032)006【总页数】3页(P1390-1392)【关键词】紫杉醇; 药物制剂; 抗肿瘤【作者】陈康【作者单位】天津海滨人民医院药械科 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紫杉醇因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特点,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乳腺癌与卵巢癌的常用药物,其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加快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与解聚速度[1],确保微管蛋白处于稳定状态中,避免细胞在有机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丝、纺锤体,进而对细胞的增值与分裂产生抑制作用,以实现抗肿瘤的目标。
然而,据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紫杉醇因溶解度相对较低,用于治疗后极易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并且被P-糖蛋白排出细胞外,故紫杉醇生物利用度较低,无法充分发挥抗体内肿瘤活性的作用。
近些年,医学领域经不断研究与实践后将紫杉醇制成注射制剂,应用非小细胞肺癌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已取得理想成效[2],但因费用昂贵,医学领域不断研发出紫杉醇胶束、纳米粒等新型给药系统,故本文注重介绍紫杉醇的新型给药系统。
1 紫杉醇抗癌活性的探索1967年,Wani博士与Wall博士在研究中发现紫杉醇粗提取物具有抗恶性肿瘤的效果,经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发现紫杉醇对KB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3]。
1975年,研究发现紫杉醇不仅对黑色素瘤可发挥较强的活性,而且在结肠癌、乳腺癌与支气管癌等中均具有较强活性,随后经过大量研究文献的报道,紫杉醇作为新型肿瘤化疗药物已成为医疗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焦点。
2 紫杉醇抗癌机制的探索微管蛋白与细胞有丝分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均可发现微管蛋白的存在。
例如,在哺乳动物中α-微管蛋白与β-微管蛋白的数量不低于6种,虽然这些微管蛋白非常相似,但类型不同,基因编码也各不一致。
同时,它们可经可逆性聚合活动后合成微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结束后重新解聚成新的微管蛋白。
据研究表明,紫杉醇是第一种可与微管蛋白合体互相发挥作用的药物,并且紫杉醇可与微管紧密结合后呈现稳定的状态,即便是在缺乏GTP的情况下,紫杉醇也可促使微管蛋白有机聚合。
生物制药与研究2018·01168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天然药物紫杉醇的研究进展*王俊松(大连市第十一中学 辽宁 116031)摘要:紫杉醇作为天然植物化学抗癌药物,被称为“晚期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紫杉醇的研究合成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生物合成、真菌发酵、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它复杂的化学结构,显著的生物活性,独特的作用机理,匮乏的自然资源等受到了各个研究行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紫杉醇;天然药物;抗癌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Medicine PaclitaxelWang Junsong(No.11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City, Liaoning, 116031)Abstract :As a natural phytochemical anticancer drug, paclitaxel is called a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for advanced cancer". At present,paclitaxel research and synthesis work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iosynthesis, fungal fermentation, plant tissue cell culture and other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have gradually entered the public field of vision. Its complex chemical structure, remarkable biological activity, unique mechanism of action,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various research industries.Key words :paclitaxel ;natural medicine ;anticancer1.紫杉醇的结构特点紫杉醇(taxol),又称作红豆杉醇,泰素,紫素,特素,是从红豆杉的树皮、树根和枝叶中提取出的一种化合物,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第一个天然植物化学药物,被认为是已发现的功效最显著的天然抗癌药物。
第5卷第3期Vol .5,No .3滨州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 inzhou Vocati onal College2008年8月Aug .,20083收稿日期:2007-11-25第一作者简介:金仲品(1931—),男,浙江金华人,滨州职业学院医疗(护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
紫杉醇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3金仲品1,王风秀2(1.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2.滨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滨州 256610)摘 要:为避免和减少紫杉醇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毒副作用,国内外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时间以及联合用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关键词:紫杉醇;肿瘤治疗;给药时间;联合用药中图分类号:R 574.2 文献标识码:A 紫杉醇(paclitaxel )是治疗卵巢癌的一线药物,由于易引起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降低了紫杉醇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了避免或减少紫杉醇在应用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实验室和临床的广泛研究,尤其是近五年来有关紫杉醇的新剂型以及给药方法等研究较多,至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
在此就紫杉醇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1紫杉醇纳米粒多年来,药理学家为了增强紫杉醇的水溶性和靶向性,持续对其剂型进行研究,目前常采用的有: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微球、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以及紫杉醇纳米粒等。
在这些剂型中以紫杉醇纳米粒最好、最完善。
2004年Feng 等[2]添加各种天然乳化剂如胆固醇、磷脂、维生素E,通过“抽提-蒸发”技术制备出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直径为0.1~100n m 。
其外形用扫描电镜和原子显微镜测定,用HP LC 法测定包封率及释放动力学。
由于制成的纳米粒的直径小,分布范围窄而使其包封率达100%,完全可以控制释放动力学。
将HT -29细胞系与纳米粒共同培养24h,由于纳米粒具有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吸附能力强等优点,使癌细胞死亡率比紫杉醇普通注射剂高13倍。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紫杉醇的药理作用 (3)1.2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研发意义 (4)二、紫杉醇口服制剂的药效学研究 (4)2.1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药效学评价方法 (6)2.2 不同紫杉醇口服制剂的药效学比较 (7)三、紫杉醇口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8)3.1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吸收与分布 (9)3.2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代谢与排泄 (10)3.3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12)四、紫杉醇口服制剂的制剂学研究 (13)4.1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处方筛选与优化 (14)4.2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制备工艺 (16)4.3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17)五、紫杉醇口服制剂的临床研究 (18)5.1 紫杉醇口服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5.2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21)5.3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 (22)六、紫杉醇口服制剂的最新进展 (24)6.1 新型紫杉醇口服制剂的研发动态 (24)6.2 紫杉醇口服制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25)6.3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国际化进展 (27)七、结语 (28)7.1 紫杉醇口服制剂研究的总结 (29)7.2 对未来紫杉醇口服制剂研发的展望 (30)一、内容描述紫杉醇的基本信息:介绍紫杉醇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性。
紫杉醇口服制剂的研究背景:概述紫杉醇口服制剂的研究意义,如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改善紫杉醇静脉注射带来的不良反应等。
口服制剂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紫杉醇口服制剂在研发过程中的最新成果,包括制剂工艺的优化、新型给药系统的开发、药物吸收与生物利用度的提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阐述口服紫杉醇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特点,包括其抗癌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特性等,并探讨其与注射剂的差异。
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分析口服紫杉醇制剂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对安全性的影响。
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研究进展
吴晓庆;奇云
【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年(卷),期】1996(017)003
【摘要】回顾了紫杉醇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化学、抗肿瘤作用、药理及临床的研究结果。
【总页数】5页(P131-135)
【作者】吴晓庆;奇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10.5
【相关文献】
1.太极抗肿瘤新药紫杉醇通过埃及注册检查 [J],
2.太极抗肿瘤新药紫杉醇通过埃及注册检查 [J],
3.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研究进展 [J], 奇云
4.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J], 马顺英
5.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研究进展 [J], 祁向东;奇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大学课程论文论文标题: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课程名称:发酵生理学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姓名:何勇强学期:2011-2012/上任课老师:庞宗文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展望于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1级;学号:1108391006)摘要: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的特效新药。
作为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市场上紫杉醇供不应求。
目前,有望通过化学合成、内生真菌发酵、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发酵等方法工业化生产紫杉醇,达到缓解红豆杉资源短缺、市场药源紧张等现状。
本文通过对红豆杉、紫杉醇发现、作用机理、生产现状等介绍,着重分析各种生产方法的利弊,并对紫杉醇的研究的市场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字:红豆杉;紫杉醇;抗癌作用;研究展望1红豆杉简介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
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红豆杉在全球共有十一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
全球资源总量及其有限,且常常散生分布于天然林中。
目前我国共有四种和一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1]。
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分布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在中国境内的红豆杉中,东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最高,可达万分之三。
另外,我国还引种了曼地亚红豆杉,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加拿大引种而来,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是一种天然杂交品种,其母本为东北红豆杉,父本为欧洲红豆杉。
引种的曼地亚红豆杉生物特性稳定,没有发生变异,紫杉醇含量接近甚至高于原产地。
2 紫杉醇简介2.1 紫杉醇的发现紫杉醇(Taxo1)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家瓦尼(M.C. Wani)和沃尔(Monre E. Wall)首次从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的太平洋杉树皮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
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开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
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确定了该活性成份为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Taxol)。
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对中国红豆杉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发现了丰富的红豆杉资源,并从中分离得到紫杉醇。
目前,全球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300多个紫杉烷类化合物。
紫杉醇分子式为:C47H51NO14,分子量为853.9,熔点213~216℃,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是最先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天然抗癌药物。
它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天然次生代谢物,由紫杉烷环和侧链组成[2](图1-1),其生物合成非常复杂,全过程约20步酶促反应,涉及多步环化、羟基化、酰基化反应[3]。
图2-1 紫杉醇的化学结构Fig.2-1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axol2.2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红豆杉植物中可能存在多条紫杉生物合成途径,其过程相当复杂,紫杉醇及其带有C13位侧链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主要分为三个合成阶段[4]:①C13位侧链的生物合成;②紫杉烷骨架系统的生物合成;③通过紫杉烷骨架系统及侧链的酯化反应形成紫杉醇。
其中涉及多步酯化、环化、羟基化、酰基化等反应,在此不作详细陈述。
2.3 紫杉醇的抑癌作用紫杉醇是一种具有较高抗癌活性的抗癌药物,作为一种微管特异性药物,它能够结合于微管蛋白的P亚基的N末端的31个氨基酸上,通过促进微观二聚体装配来稳定微管并阻止微管解聚,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5]。
与细菌性脂多糖(LPS)作用相似,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导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减少及其释放,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
另外紫杉醇还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引起细胞程序性死亡。
最后,紫杉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
临床研究表明,紫杉具有广谱而高效的抗癌活性,对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子宫癌、胃癌等等疗效突出,近来的研究发现它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等亦有一定疗效。
2.4 紫杉醇研究现状多年来,紫杉醇年需求量始终位于抗肿瘤新药的第一位,并以20%的速度年度递增。
然而,紫杉醇在植物细胞中含量极低,在含量最高的树皮组织中也仅有0.01%左右。
研究表明,从3~6棵百年生的大树树皮中才能提取1g紫杉醇,可治疗一个癌症患者[7]。
正是由于含量少、提取困难等诸多因素,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仅2003年全球紫杉醇销售额过就20亿美元。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微生物提取、组织和细胞培养、寻找类似物等途径来解决紫杉醇的药源短缺问题。
3 紫杉醇生产方法3.1 天然红豆杉中提取紫杉醇天然植物红豆杉属种树皮和叶片中提取紫杉醇是其最直接的来源。
目前,紫杉醇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建立大量红豆杉的栽培基地、通过对红豆杉树木的扦插快速繁殖,以及优株选育、品系配置、控制授粉等林木良种选育技术培育等方法扩大原料量,直接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紫杉醇。
其中,我国引进了曼地亚红豆杉及其变种和培育的其它新品种。
迄今为止,国内很多地区还开展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已经在成都、黑龙江、云南等地建成了红豆杉资源培育基地[8]。
试图通过人工栽培的方法来解决天然资源不足的问题。
但红豆杉生长缓慢,成材约需50~250年,且紫杉醇含量与树龄正相关,再加上人工培育受时间与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目前单靠通过从人工植物中提取紫杉醇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并且还将给天然红豆杉属植物的生存以及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
3.2 化学法全/半合成紫杉醇紫杉醇复杂的化学结构给有机合成化学家提出了挑战,1994年Holton率先在实验室实现了化学法全合成紫杉醇。
尽管后来又有几种全合成途径,但是由于紫杉醇分子存在多达11个手性中心,异构体数目庞大,合成步骤多达20多步,合成难度大、路线复杂,要求条件高以及成本过高,难以克服收率低、成本昂贵、合成物药理评定困难等问题,至今不能工业化应用。
半化学合成是指从可再生红豆杉中提取无活性的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如紫杉醇类似物,或者前体物如10-去乙酞巴卡亭Ⅲ(10-deaeetyl baceatin Ⅲ,10-DAB)和巴卡亭Ⅲ(baeeatin Ⅲ)等为原料,以此为前体物质,经过某些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紫杉醇[9]。
红豆杉中10-去乙酞巴卡亭Ⅲ的含量约等于紫杉醇的3倍左右,并且在枝叶中含量相对较高,通过提取它作为前体半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紫杉醇供应途径[10],也是目前国际制药公司普遍采用的生产紫杉醇方法。
半化学合成紫杉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紫杉醇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通过侧链的可变性获得更高活性的紫杉醇衍生物。
然而,半合成法还是难以摆脱对红豆杉的原料依赖,与直接提取紫杉醇的方法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仍然需要消耗大量有机试剂以及红豆杉树木来获得半合成前体物质,制约了半合成的推广应用。
3.3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紫杉醇利用红豆杉细胞离体培养生产紫杉醇已成为目前紫杉醇药源开发的研究热点之一,被认为是解决紫杉醇药源问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国内外已经有超过10种红豆杉进行细胞培养和愈伤组织研究,选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可以是根、茎、叶、树皮、种子胚、幼苗胚轴、雌配子体等。
自从1991年christen和Gibosn等[11]获得太平洋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第一个专利以来,国内外至少已批准了9个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专利。
利用红豆杉细胞离体培养生产紫杉醇能够摆脱对红豆杉的依赖,也消除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存在资源破坏和来源问题,可通过优化红豆杉的细胞培养体系,以及通过向培养体系中添加前体物、代谢旁路抑制剂和诱导子等方法,从而显著提高紫杉醇的产量,而且所得紫杉醇比从植物体中提取更为简单,可简化紫杉醇的分离和纯化步骤等优点[12],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虽然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已达到中试规模,但运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仍处在实验室阶段,植物细胞遗传的不稳定性、细胞间的不一致性使得在培养过程中高产细胞系不能实现高产率,而且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如何获得高含量、产紫杉醇稳定的愈伤组织一直都是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关键问题。
另外,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较复杂,对反应器及培养基的成分要求较高,价格昂贵等也阻碍了通过红豆杉细胞培养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实现。
3.4 共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是解决紫杉醇药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自1993年,Stierle等[13]首次报道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中分离出一株新的内生真菌安德鲁紫杉菌,能够在半合成培养液中生产紫杉醇及紫杉烷类化合物。
目前,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多达200多种,其中已有30多种产紫杉醇的真菌被分离。
我国学者在分离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比如,1993年,周东坡等从东北红豆杉的枝条与树皮中分离4株可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成为我国的新记录属、新纪录种[14]。
利用植物内生真菌作为药源具有可持续性,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态的角度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内生真菌生长速率高,生产周期得到缩短;真菌培养技术也比较简单,仅需要一般的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较植物组织易于控制,有利于改进工艺来提高产量;微生物培养与发酵条件控微生物生产还具有可连续生产的优点;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育种,速度也更快;微生物发酵法易于扩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但由于目前报道的紫杉醇产生菌的紫杉醇产量低、菌丝体不发达、菌株衰退等因素,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的应用。
如果上述几种生产紫杉醇的途径得以实现,将可大大缓解紫杉醇应用对红豆杉的依赖,避免人为造成红豆杉资源的生态危机,有效降低紫杉醇的应用成本,扩大紫杉醇的应用范围。
4 紫杉醇研究展望癌症为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2008年全球癌症发病例约为1270万,中国就占了近20%,即每年病例超过220万。
其中,乳腺癌位于女性癌症的第一位,2008年全球的新病例为138万,占女性癌症发病例的23%,并且发病率持续快速上升。
目前,在美国,每年有3万名妇女被确诊为卵巢癌,有1.2万人死于此病,每年因患晚期乳腺癌死亡的美国妇女达4.5万人,因肺癌死亡的达10万人!作为继阿霉素和顺铂之后的热点抗癌新药,紫杉醇是目前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特效药。
据悉,目前中国抗癌药物销售份额约占世界医药市场的15%,在畅销的植物来源抗癌药中,紫杉醇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