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的爱——论仁爱与兼爱之相通相融
- 格式:pdf
- 大小:179.56 KB
- 文档页数:4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作者:王晶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3期摘要:儒墨两家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两家都提倡爱人。
儒墨两家思想基本价值取向一致,理想社会的目标一致,对治国之道的看法一致。
两家思想相异之处体现在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追求功利并注重外在事功,而儒家恰恰相反,主张爱有差等、超越事功并强调内在因素。
关键词:墨家儒家“兼爱” “仁爱” 异同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以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国家政治秩序逐渐被打破,群雄蜂起,王权衰败,礼制崩塌,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陷人民于水火之中。
就是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动乱的社会状态下,思想学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
作为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儒墨两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救世宗旨和治世方略,即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
[1]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道德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
为具体实施“仁爱”,孔子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起,由家庭而社会,由亲爱父母、兄弟而亲爱朋友及其他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此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爱人”命题做了进一步发挥。
[2]“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反对战争,试图通过兼爱泯灭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反对亏人以自利,认为一切灾害皆产生于“别”(偏爱、自私),拯救的办法是“兼以易别”,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的爱每一个人。
墨子宣扬“兼爱”的爱人学说的目的之一,在于非攻止战。
由于当时战争兼并日益激烈,战争规模日益变大,战略战术日益发展,从而使得争城夺地愈演愈烈,儒家所宣扬的“仁义”观念被抛却一边,因战争获利的现实日益明显。
如此情况下再以“义、利”游说止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墨子提出“天欲人兼相爱而不欲人交相攻”的“天志”、“兼爱”学说以制止战争。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异相通
荣小语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5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贪图一己私利导致战祸不断,社会秩序崩溃,民不聊生。
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了各自的救世良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儒、墨两家是当时极为盛行的思想学派,儒家倡导以“爱人”为核心的“仁爱”思想,墨家则提出以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主张。
“仁爱”与“兼爱”思想虽然在爱从何来、如何施爱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实现要求,但二者都强调对爱的追求,注重“仁义”至上和公利至高。
历史地看,“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瑰宝,对二者进行差异性与共通性分析,有益于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3页(P1-3)
【作者】荣小语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4;B222.2
【相关文献】
1.仁爱兼爱博爱·孔子墨子孙中山--孙中山的博爱观和爱国主义
2.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担当精神的比较
3.无差别的爱——论仁爱与兼爱之相通相融
4.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差异探析5.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兼爱”和“仁爱”的区别作者:庄思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但两者思想生发根本的不同,就决定了其学理路径的不同。
儒墨虽然同出于孔门,但二者思想却有根本的分歧,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是为平民说话的“兼爱”,一个是以血亲为根基的“仁爱”。
此文重在论述“兼爱”(“爱人若爱其身”),以孔门之“仁爱”(等次之爱)作比较,分析“兼爱”更适合普通民众,更具有普遍性的缘由。
关键词:墨子;兼爱;孔子;仁爱一、“兼爱”与“仁爱”根本区别我们知道墨子以功利主义者著称于世,《大取》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但在其十论中却是以“兼爱”为核心的,“爱利万民”(《尚贤》),他所追求的是天下之大公利。
孔子虽也穷其一生推行他的“仁爱”,力荐统治者广施仁政,退不避功过进不别仇亲,以实现那幻想式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他们的立足点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两者的归宿显然是没有二样,但是他们思想的生成基点却大不相同。
墨子的“兼爱”起于存在的欲望,导致他必然看重人的生命,尽最大力量去挣得人的生存权利,他所面对的都是实然。
孔子的“仁爱”则发于应然,是文明进展到一定程度应该去怎么做,他是以应然寻求应然。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两者的源头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学理路径自然不一样,实际所操作的实践自然也不同,之后的衍变终点自然也不同。
墨子活动在春秋战国之际,“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兼爱》)“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天志》),他之所以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与他的出身及所学联系密切。
据考证,墨子的出生地是小邾娄国,就是今天的滕州,它地处于当时的邹鲁文化区,而邹鲁文化有两个特点不能忽视,即厌烦战争、崇尚和平和高超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
还有文献记载,墨者出于儒家之清庙之士,生活一贯勤于持俭。
而《淮南子》更是明确的说,墨子深受儒家学问熏陶,只是由于他出身文化环境,以及其所操持的职业和后来的亲身经历,使他走向了坚决的反儒的道路。
2013.06学教育139仁爱与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杨学梅(河南科技大学,湖南洛阳471003)[摘要]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儒家推崇“仁爱”,墨家提倡“兼爱”,两种思想在施爱方式、义利观等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同时,“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却又有其共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衰落和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进程当中,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各阶级、集团、国家的人们,以及他们在思想上的代表人物,都从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确定了自身的价值取向,提出了自身的价值观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成为了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显学”,他们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德力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但二者并非是决然对立,也有其相通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思想的内涵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大潮流之下,对殷商文化进行反思的产物,其结果是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地位。
孔子在批判地继承了自殷周至春秋以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的观念。
“仁”在孔子思想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广义的仁,指孝悌、忠信、仁爱、志勇、仁义、忠恕等诸道德的总称;狭义的仁,就指爱人的同情心。
仁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但其道德内在性首先表现为“爱人”。
《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孔子对“仁”的问题的一次最直接的问答,它表明了仁的核心意义即“爱人”。
但是,孔子的“爱人”并不是没有区别地爱一切人,而是要求以孝悌为本,从爱自己家中最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及到社会其他人身上,在道德上实行一种推己及人的原则。
因而我们说仁爱首先是一种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有差等的爱,即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不过光爱自己的亲人是不够的,孔子的本意在于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由此把爱亲之仁推广到爱众之仁,以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当时涌现出的诸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本文扼要阐述了仁爱与兼爱的内涵。
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
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杨丽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仁爱”与“兼爱”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学说,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仁爱”与“兼爱”的真正分歧在于两者的出发点、依据、侧重点、“爱”的性质、爱与利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主体性的不一致。
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它们两者的理解,对现当今的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仁爱;兼爱;区别;现实意义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与墨家的爱人之道是值得称赞的。
儒家的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
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但是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孔子反过来攻击墨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孔墨的真正分歧在于他们学说的依据、出发点、侧重点等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因此,对它们异同点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仁爱”、“兼爱”学说。
在分析“仁爱”、“兼爱”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一、“仁爱”与“兼爱”的涵义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6对它的最好的诠释。
“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属于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的相亲相爱。
第二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里的“人”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
从而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爱”的第三个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4,“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仁爱”、“兼爱”之比较研究作者:李晶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6期摘要:儒家的“仁爱”强调爱的推行要依据身份的现实存在,讲究差别等级式的推行;而墨家的“兼爱”强调爱的推行不应受制于身份的限制,讲究没差别的、普遍的推行。
然而爱的推行既要以身份为基础又要超脱身份的限制。
在推行爱的过程中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即“仁爱”要以“兼爱”为目标,而“兼爱”要以“仁爱”为前提。
爱的推行应是“仁爱”与“兼爱”的融合。
关键词:仁爱;兼爱;身份[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一、儒家的仁爱及其体现出的身份观《论语》颜渊篇有一段对仁爱内涵的论述,一段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1]由本段可知与人交往处处按照礼来行事即为仁。
另一段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由此句可知孔子认为仁就是用一颗向善的心来关爱别人,来与人交往。
还有一段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由此句可知孔子认为仁政的要义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居其位。
总结上文可以得出孔子仁爱的大致内涵,即以爱人为出发点与归宿,运用礼乐等来规范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使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一个过程或状态。
《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话:“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2]由上面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也就是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
对墨子兼爱的理解一、墨子兼爱的基本内涵1. 无差别之爱- 墨子主张兼爱,即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地去爱。
与儒家的“仁爱”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是有等差的爱,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己及人。
而墨子的兼爱则强调对他人的爱不应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
例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对待陌生人的爱,在墨子的兼爱观念里应该是同等程度的。
2. 爱与互利的结合- 墨子的兼爱并非单纯的情感上的爱,还与实际的利益相关联。
他认为兼相爱必然会带来交相利的结果。
当人们都能做到兼爱时,就会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的利益。
-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都秉持兼爱思想,工匠就会用心制造坚固耐用的工具,农民就会辛勤耕种提供充足的粮食,商人就会公平交易提供所需的商品。
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关爱和努力中获益。
二、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背景1. 社会动荡不安-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不断发动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例如,秦、楚等大国经常互相征伐,弱小的国家则在夹缝中求生存,百姓被迫服兵役、缴纳繁重的赋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墨子看到这种社会乱象,认为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爱,所以提出兼爱思想,希望通过倡导兼爱来平息战乱,改善社会状况。
2. 阶层矛盾尖锐- 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分化,贵族阶层享有大量的财富和特权,而普通百姓尤其是底层的劳动者则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贵族们奢侈浪费,不顾百姓死活,而百姓则挣扎在温饱线上。
- 这种阶层矛盾的尖锐化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兼爱思想,试图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让贵族和百姓能够平等相待,互相爱护,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1.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写作规范性论述逻辑性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生姓名袁兵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层次高起专批次 121学号 W110402121027学习中心校本部顺义2013年 10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
孔子以“仁爱、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兼爱仁爱和谐社会目录1、“仁爱”与“兼爱”的思想内涵 (3)1.1“仁爱”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4)1.2“兼爱”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4)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差异 (4)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4)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仁爱”“兼爱”思想与建构现代和谐社会 (8)3.1儒家“仁爱”思想与构建现代社会 (8)3.2墨家“兼爱”思想与构建现代社会 (9)4、“仁爱”“兼爱”理论在现代化社会的作用 (10)参考文献 (10)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浅论“仁爱”“兼爱”“博爱”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人类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倡导“仁爱”,墨子倡导“兼爱”。
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倡导“博爱”,资产阶级革命更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
三者终归都是“爱人”,只是“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平等的爱;兼爱是没有差别的爱,是平等的爱,博爱是对人宽泛的爱,包容的爱。
“仁”是以“复礼”来规范行动,尊崇君权、父权,维护封建贵族体系。
孔子在其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的时候答以“爱人”,表明了“仁”的核心意义即“爱人”。
“仁爱”并不是没有区别地爱一切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认为爱是人内心真实的情感,人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其他人。
它要求以孝悌为本,从爱自己家中最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及到社会其他人身上,在道德上实行一种推己及人的原则。
“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属兼而爱之。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在墨子看来,人生来平等,主张无差别的人道主义,要求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去爱所有人。
在平等兼爱的思想逻辑下,在政治上主张“义政”。
“顺天意者。
义政也。
”“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博爱”,在西方文化中,尤其以基督教倡导,它倡导人们爱上帝,爱邻人,爱仇敌,神爱等。
博爱是一种宽泛的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慈悲,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耶稣为神,但却愿为一群杀害他的罪人舍命代替他们的罪,便是博爱。
博爱是宽容,是爱所有人。
“仁爱”“兼爱”“博爱”,同样是“爱人”,但却有所不同。
①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孔子提出“仁爱”是在“礼崩乐坏”之期,为“复礼”而维护封建贵族体系而提出;墨子提出“兼爱”代表平民利益,注重对少数派弱者的保护;西方“博爱”尤以基督教为代表,早期产生于古罗马帝国,同时与犹太民族苦难历史和耶稣道德情怀密不可分。
仁爱与兼爱今天我想对仁爱和兼爱做一个讨论。
不过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所以只能做一个较粗浅的对比,实属抛砖引玉。
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想就仁爱与兼爱的知名度来说,绝对是仁爱占优,知道兼爱的人还是较少的。
我小时候就对仁爱有所耳闻,但兼爱却不曾听说。
我是在看易中天教授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个系列节目中第一次听到兼爱的。
他里面谈的就是仁爱与兼爱的比较,但没有什么结论。
至少我没听出来。
那么仁爱与兼爱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呢?兼爱就是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和物。
仁爱则是分等级,分远近,有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和物。
也就是说仁爱是推己及人,呈辐射状的爱,距离越远受到的爱就越少一些。
那到底哪一个好?我的第一反应是认同兼爱的。
兼爱是多么好,多么公平呀!我想这是因为我原来的脑袋里装了很多西方的观念所致,追求公平,追求完全的平均。
为什么我原来会有很多西方的观念呢?我想是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的强大所致,我国更是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挫折。
因为这我们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过分地相信西方的所有东西,从而迷失了自己。
西方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好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西方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对于我们来说就未必都是好的了。
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还行,过得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也去学,也去用,那更是乱七八糟,问题倍出。
根本就不符合我们的文化和人性。
而我们现在还常常用西方的观念来看我们自己,就会和西方人一样觉得我们中国人一无是处,没有是非,千奇百怪。
其实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是很好的,很实用的,很符合我们自己的人性的。
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理清楚,我们因为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使我们失去了自信,其实只要我们完全弄清楚了,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的一套是很好的,很有道理的,并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震惊世界,只不过外国人看不懂罢了。
其实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呢?就是西方,也是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儒家的仁爱(有等级的爱)和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谁的理论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墨家的兼爱论如果缺乏内在动力,人的修养就丧失人性的根据,无从谈起。
墨子从人性上去寻找兼爱的动力,将人追求功名之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又说,“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兼爱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一个人行兼爱之道,究竟是为了什麽?要达到什麽目的?墨子只能从功利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他认为,自己在行兼爱之道之时,会引发他人的道德行为,从而使自己受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从天道这一层面来看,行兼爱之道才能得福,才能避祸:“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贱人者,天必祸之。
”(《墨子法仪》)关於爱的对象“仁”向外产生“润物”的作用,根源是在内的,方向是指向外的。
爱之发用,由近至远,必依一定理路,此理路便是血缘或地缘。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仁主於爱,爱莫大於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决不意味著,仁爱并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把其他人都排斥在仁爱的对象之外。
孔子是把爱亲作为仁爱扩大的基础,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孔孟并不是叫人们完全停留在爱亲上,如果仁爱被限定於此,就摧折了仁爱。
仁爱的本质就决定了仁爱必然要得到无限的扩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这就是“善推其所为。
”(《孟子·梁惠王》)最终达到的境界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若将仁爱停留於血缘或地缘亲情上,则又会陷入小集体的自私当中。
故又有“忠恕”之道,将此爱心推向全人类,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作者:孙玲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摘要:儒家和墨家均倡导世人要通过“爱”来对待人事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者的深刻内涵、异同之处及对其的简要评析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仁爱;兼爱;异同;评析在先秦诸子时期,思想主张和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是墨子开创的墨家。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一、“仁爱”与“兼爱”的深刻内涵“仁爱”与“兼爱”的思想对于先秦诸子百家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两者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儒家的“仁爱”讲究“爱有差等”,而“亲亲之爱”为之最,因为“亲亲,仁也”,“爱亲”到“爱人”,进而达到“泛爱众”,也就是它的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墨子主张的“兼爱”,则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彼犹为己也”。
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
二、“仁爱”与“兼爱”的异处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二者差异甚大。
首先,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使得其出发点重“私”,进而推己及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而“兼爱”则是“兼善天下”,注重“公”,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其次,“仁爱”是“爱有差等”,它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先满足个人私心的等级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关于“仁爱”与“兼爱”的思考2019-08-30【摘要】儒墨思想是诸⼦百家中最有影响⼒的两种学说,⼆者在各⾃的主张中都提出了“爱”的观念。
⽐较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间的异同,并讨论了⼆者因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注定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仁爱;兼爱;⽐较曾有学术机构发现,世界⽂明的三个发祥地在历史上差不多同⼀时间都在哲学上思考到了相当的⾼度: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探讨世界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时候,印度的思想者正在寻找神和⼈的⼼灵的关系。
此时,在华夏⽂明的⼤地上,诸⼦百家正为社会关系准则和治世理论争鸣。
其中最有影响⼒的儒墨两家⾯对混乱的社会局势,分别提出了“仁爱”和“兼爱”的主张。
⼀、最朴素的安宁――“仁爱”与“兼爱”的相通之处这两种思想有两个共同的前提。
⾸先春秋末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各⽅势⼒为了获得更多的⼒量往往兵刃相见,两种学说的⽬的都是为了追求安宁的社会秩序,保持⼈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
其次当时的社会,阶级已经普遍存在。
基于这两个共同的前提,“仁爱”与“兼爱”便有了异曲同⼯之处,即都主张⼈与⼈之间的互爱。
这种“爱”其实是出于最朴素的善良愿望,希望通过道德的⼒量约束⼈们的⾏为,保障国家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
⼆、适应与突破――“仁爱”与“兼爱”的偏倚⾸先,孔⼦在⾃⾝修养⽅⾯提倡“仁爱”,没有确切阐述“仁爱”的定义。
不过《论语》中“仁”的相关表述俯拾即是:“巧⾔令⾊,鲜矣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等。
这些是孔⼦对君⼦提出的⾃律要求。
⽆论是“吾⽇三省吾⾝”,还是“恭、宽,信,敏、惠”,仁⼈志⼠必然遵循着⾼出常⼈的道德规范,这些要求只有通过⾼度⾃律才可以达到。
反观墨⼦,他对“兼爱”的描述则相对集中。
墨⼦的想法⽐较⼀厢情愿,⾄少在当时的社会,带有乌托邦的⾊彩。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起者,以相爱⽣也。
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知能力,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一、拓宽知识面拓宽知识面是提高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学生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和领域,了解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例如,阅读各类书籍、报纸杂志,观看纪录片、新闻等,都能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见解。
此外,参加各种学科兴趣班、实践活动等也是增长知识的良好途径。
二、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力和思考力是发展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学生应该养成观察并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观察事物的特点、规律和问题所在,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这样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调研和分析技巧针对特定的问题或主题,学生应学会运用调研和分析技巧来获取和整理信息。
调研可以通过查阅文献、采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借助图表、逻辑推理等工具进行。
学生需要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理清思路和关系,提取出关键信息用以解决问题。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意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超越常规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造性思维。
1. 提倡自由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限制思维的发散性。
可以进行一些辩论、讨论或个人展示的活动,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论。
2. 激发兴趣:将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设立特别的课程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由创作和思考。
3. 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