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小生和花旦
- 格式:ppt
- 大小:9.24 MB
- 文档页数:48
越剧十姐妹是哪十个人?越剧十姐妹的简介本文导读: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
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袁雪芬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尹桂芳,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
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
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
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筱丹桂(1920-1947) ,越剧名演员。
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
被誉为"越剧皇后",是女伶中最早冠以"皇后"之人。
曾有"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说法。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越剧的名词解释越剧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浙江、上海一带方言为基础,融合了苏州评弹、昆曲、沪剧、梅花梆子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越剧最早起源于浙江绍兴和台州的民间戏曲,发展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它以富有韵律感的唱腔为特色,常常运用高亢激昂的音调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唱腔中注重音调的变化和音乐的节奏,使得越剧充满了动感和魅力。
同时,越剧还注重舞台表演和身段,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身材控制和灵活的舞姿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变化和情感的传达。
在越剧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下面就为大家解释一些重要的名词。
首先是“花旦”,花旦是越剧中的女性角色,扮演年轻、活泼、美丽的角色。
她们通常年龄较轻,唱腔轻快,姿态优雅。
花旦的出场常常是欢快的歌舞场景,是越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接下来是“刀马旦”,是扮演男性角色的女演员。
刀马旦可以扮演英雄或者官员等带有男性特征的角色。
她们通过变声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男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再者是“青衣”,青衣则是演绎男性正面角色的男演员。
他们的扮相通常是穿着英俊的服装,外形端庄俊朗,具有大气和稳重的形象,他们的唱腔磁性而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生”是越剧中扮演年长男性角色的演员。
老生通常扮演智者、贤者、英雄等带有成熟魅力的角色,他们的唱腔稳重典雅,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此外,越剧中还有“丑角”和“小生”等角色类型,他们的形象各有特点,活泼、憨厚、幽默或者忠诚、真挚、英勇,为越剧增添了欢乐和温情。
越剧的唱腔虽然是方言音乐,然而其表达能力却不仅限于地域,而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通过音乐、表演还是舞台造型,越剧都能打动观众的心灵,给人以愉悦和启发。
越剧的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关注。
他们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传承着传统的越剧艺术,并在其中加入了许多新元素,使得越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越剧中的行话与专称
引导语:每一种戏剧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行话称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越剧中的行话与专称,欢迎参考阅读!
四柱头
一副戏班或一个剧团内,小生、花旦、老生、小丑四个行当的头肩演员,被称为四柱头,相当于一座戏台的四根台柱子,说明她(他)们对戏班演出营业的重要性。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四柱头成了越剧戏班演员组合的基本体制,这是对初期越剧两小(小旦、小丑)、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六柱头
戏班内小生、花旦、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大花脸)六个行当的头肩演员,被称为六柱头。
初期越剧不重视老旦和大面,有老旦大花脸,吃饭拿铜钱的说法。
自1930 年创办的高升舞台科班开始,六个行当才各有冒尖人才出现。
以30 年代中期起,一些阵容齐全的大戏班(剧团),乃有六柱头的演员组合体制。
这是四柱头体制的发展。
肩与牌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剧戏班、剧团对演员分工与地位之称谓。
肩用于内部分工,牌用于对外宣传。
肩原指肩挑份量之轻重,借以表示演员所能胜任之角色份量。
某一行当中,能任最重要角色者为头肩,次之为二肩,余类推。
越剧戏班中,小生、花旦演员最多,故而有六肩小生、七肩旦之类。
派场师傅或导演分配角色,即以肩为根据,某角色由头肩担任,某角色由四肩担任,只须按例指派,不称名道姓。
小生、花旦中,三肩一般较难胜任,也较有希望冒尖,因为若头肩因故不能演出,二肩戏份较重无法更换,往往才由三肩顶替头肩出演。
牌指对外挂牌宣传的名位,不分行当,只取全班(团)中最有号召力的三个演员。
夸奖越剧小生花旦句子以下是夸奖越剧小生花旦的句子:1. 越剧小生花旦唱腔优美,动作流畅,真是艺术的典范。
2. 越剧小生花旦的演出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
3. 越剧小生花旦的演出精湛绝伦,唱腔婉转动听,真是一流的演员。
4. 越剧小生花旦的表演充满了情感,无论是戏中的喜怒哀乐都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5. 越剧小生花旦的演技真是出神入化,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惊叹不已。
6. 越剧小生花旦身上散发着无穷的艺术气息,他们的演出不仅能够带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还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7. 越剧小生花旦在舞台上展现出的气质和风度让人叹为观止,他们的演出堪称艺术的杰作。
8. 越剧小生花旦的演出让人回味无穷,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9. 越剧小生花旦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他们的演出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底蕴,让人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10. 越剧小生花旦的演出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他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让人陶醉其中。
下面是夸奖越剧小生花旦的句子:1. 越剧小生花旦的表演是如此动人心弦,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2. 看着越剧小生花旦的演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流连忘返。
3. 越剧小生花旦的表演艺术精湛,无论是唱、念、做、打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4. 越剧小生花旦的舞台表演富有感染力,她们的唱腔婉转动听,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
5. 越剧小生花旦的表演充满了感情,她们用心去诠释每一个角色,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6. 越剧小生花旦的演出让我惊叹不已,她们的艺术表现力和演技实在是太棒了。
7. 越剧小生花旦的唱腔独具特色,音乐感和感染力都非常强,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8. 越剧小生花旦们的演出不仅仅是一场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9. 越剧小生花旦的表演魅力无穷,她们的舞台魅力、气质和身姿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茅威涛,女,1962年8月8日出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越剧尹派小生,与徐派小生钱惠丽,范派小生吴凤花,尹派小生赵志刚并称为越剧四大小生,与萧雅,王君安,赵志刚并称为尹派四大小生,供职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凭借《汉宫怨》摘得第二届戏曲梅花奖,凭借《西厢记》摘得第十一届戏曲梅花奖,凭借新版《梁祝》摘得第二十三届戏曲梅花奖,成为越剧的第一个梅花大奖获得者,她的扮相俊美、气度非凡;其表演高雅脱俗、潇洒飘逸,表演细腻深刻、含蓄深入、善于创造人物,且能汲取京、昆、川等剧种表演手段,唱腔师承尹派,吐字清晰、行腔流畅、音色圆润、气韵悠扬,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有所发展,唱做念扮皆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继承中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被称为“茅腔”。
代表剧目有《唐伯虎落第》中的唐伯虎,《五女拜寿》中的邹士龙,《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西厢记》中的张珙,《陆游与唐琬》中的陆游,新版《梁祝》中的梁山伯周云娟,女,1952年12月28日出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越剧王派花旦,供职于浙江越剧团,凭借《巧凤》摘得第十届戏曲梅花奖,她的音质清亮甜美,音域很宽,极富表现力,主唱王派、傅派,兼收各家。
真假音结合自然,不仅能演唱多种越剧流派,而且掌握了多种地方戏曲和民歌的演唱技巧,并且能自如地运用于越剧的演唱之中,专家评论是,“嗓音甜美,很富表现力”,唱法上自有创新,与作曲配合默契,为越剧丰富了新腔。
表演细腻、富有激情,善于创造人物。
代表剧目有《巧凤》中的巧凤,《柳玉娘》中的柳玉娘、《刑场上的婚礼》中的陈铁军吴凤花,女,1970年7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越剧范派小生,与徐派小生钱惠丽,尹派小生茅威涛,尹派小生赵志刚并称为越剧四大小生,供职于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凭借《陆文龙》摘得第十三届戏曲梅花奖,凭借《狸猫换太子》摘得第二十五届戏曲梅花奖成为越剧继茅威涛之后第二个二度梅获得者,她的表演感情饱满,善于刻划人物,能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受感动和回味无穷。
越剧有几大流派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周宝奎,竺水招,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工小生。
她的表演朴实而不呆板,聪颖但不轻佻,潇洒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
尹派的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
流派传人: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陈丽宇、王一敏、王清、齐春雷、张琳等。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
工小生。
她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的特点。
流派传人: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霞、杨婷娜。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
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
主工小生。
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
流派传人: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
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
他的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
流派传人: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
毕春芳擅长演喜剧,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一、小旦。
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
分为6种: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色,以唱工为主、做工为辅。
花旦,专饰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以做工取胜,动作灵巧轻快。
闺门旦,专饰名门闺秀、千金小姐一类角色,特点是举止端庄,唱工和做工兼擅。
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端庄,又有花旦的活泼。
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角色,素净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角。
武旦,专饰有武艺的女性角色,表演以武功见长。
二、小生。
饰青年男性角色。
分为4种:书生,饰演文质彬彬的读书人,特点是洒脱庄重、温文尔雅,富有书卷气。
穷生,饰演穷愁潦倒的落难公子和寒家子弟一类角色,特点是带有寒酸相和迂腐气。
官生,饰演古代官员、显贵一类角色,头戴乌纱,身着官袍,带有一定的工架和气度。
武生,饰演有武艺的中青年男性角色,特点是英武挺拔,文武兼长。
三、老生。
饰老年男性角色。
分为2种:正生,戴黑髯,唱、做并重。
老外,戴白髯和花髯,过去戏文中称"末",以做工为主,表演动作性强。
文武老生,饰演有武艺的将帅一类角色,讲究工架,气度不凡。
四、小丑。
表演特点是幽默、机智或狡猾、阴险,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
分为4种:长衫丑,饰演花花公子、品行不端的读书人,或其他有喜剧色彩的正面角色。
官丑,饰演反派的或可笑的官吏。
短衫丑,饰演茶博士、店主或店小二、佣人、衙役或公差等角色。
女丑,饰演媒婆、巫婆、老鸨和风趣的中老年妇女等角色。
五、老旦。
饰老年女性角色。
表演特点是沉稳老练,唱做并重。
六、大面。
亦称大花脸,多饰演奸臣和奸邪的员外、恶霸,多施白脸;也有扮演耿直忠勇或性格粗犷的角色。
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作者:刘晨晖王蕾崔荣荣来源:《丝绸》2018年第03期摘要:传统戏剧服装设计是舞台美术的分支,是区分戏剧剧种的主要标志之一。
文章以文献和影像资料为基础,并辅助具体的服装款式图进行研究,对越剧传统剧中五种旦角类型的人物性格、社会地位,以及服装形制、色彩、纹样、材质等综述讨论,厘清越剧旦角服饰的普遍性特征和五种旦角类型的个性化特征。
通过研究梳理表明:越剧传统剧改传统衣箱制为专戏设计制,服装以改良古装衣、女帔、女褶三种戏服样式为主,根据类型不同存在特征差异,在细微处体现传统美学精神。
关键词:越剧;传统剧;旦角;服饰;特征中图分类号: TS941.12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3-0072-06引用页码: 031301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drama costume design is the branch of the stage art, and also one of the main sign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dram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image data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lothing style char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tatus and clothing shape, color, pattern and material of the five kinds of female roles in the Yue opera, summarize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and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female role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shown that the traditional Yue opera turns the traditional suitcase system to specialized design system. The cloth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kinds of costumes,i.e. ancient costume, female robe and womens wrinkle. There are featur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 spirit is reflected in details.Key words: Yue opera; traditional opera; female role; costume; characteristic越剧服装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衣箱制,即不再以一套固定的戏衣、盔头和鞋靴适应于所有古典剧目的演出,而采用专人专戏负责设计的制度,按照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设计制作服饰,在戏曲服装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2024伴侣·02春晚新秀陈丽君:越剧“第一女小生”炼成记文/东亮美女花旦变小生陈丽君1992年出生于浙江嵊州,她的家乡有着“越剧之乡”的称号。
六七岁时,陈丽君被爷爷带去镇上看大戏,这也是她第一次观赏越剧表演。
舞台上的女演员身着艳丽的戏服,动作优美、唱腔婉丽,陈丽君看得入了迷。
在戏迷爷爷的影响之下,她也喜欢上了堪称“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
小时候逢年过节走亲戚,小丽君也会即兴给亲友们表演一段越剧,展露出了一定的戏曲天赋。
上初中后,音乐老师发现陈丽君唱戏很好听,就推荐她去学习越剧。
陈丽君很开心,父母却不无担忧地说:“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很苦的啊!”陈丽君却郑重地表了态:“我一定会好好学,将来唱给爷爷和爸爸妈妈听!”女儿的一片孝心,令父母动容。
2005年,13岁的陈丽君进入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学习花旦。
她深知自己年龄小,又缺乏舞台经验,所以十分努力。
除了上文化课之外的其他时间,陈丽君都泡在练功房里刻苦练习。
为了练习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陈丽君经常会摔伤,但她始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要把每一个动作练到最好。
老师们心疼她的同时,也很欣慰,“正因为有你这样努力的孩子,我们的越剧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啊!”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陈丽君拥有了出类拔萃的演绎才能。
2008年,她在“雏凤争鸣·浙江电视学员挑战赛”中赢得了金奖。
16岁的陈丽君正式进入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学员班。
进班学戏后,她更是一如既往的刻苦。
为了扮演好一个饥寒交迫之人,陈丽君曾到风雨中走了一天,直到让自己看上去落魄凄楚,风霜满面;为了在舞台上轻松自如地舞动扇子,她私下里练习了成千上万遍,纸扇用坏了一把又一把。
每天早上,陈丽君都按时早起练习戏腔,苦练了3年的花旦。
但一位名师看了她的表演之后,开口就说:“你不适合演花旦。
”就在陈丽君心灰意冷时,名师又告诉她:“你是天生的小生,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种。
”为了名师的这句“预言”,陈丽君把一切推倒重来,又开始学习小生的基本功。
继17日首演后,19日晚,由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尹派小生陈丽宇和吕派花旦陈翠红挑梁主演的《团圆之后》再度“引爆”福州芳华剧场。
一出成名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剧目,移植为越剧演出后何以仍能热刷戏迷圈?福建戏剧人从经典中又能再汲取到什么养分? “反传统”剧目的先驱提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建戏剧,《团圆之后》无愧为一部扛鼎之作。
它是已故著名闽籍剧作家陈仁鉴的经典莆仙戏作品,讲述了深受封建礼教戕害的一出家庭伦理悲剧——施佾生在考中状元后,为寡母叶婉娘申请旌表。
然而婚后第三天,新娘柳懿儿无意中撞破婆婆的私情,叶氏羞愧自尽。
为保家族名节、免遭欺君之罪,施佾生劝说妻子认下忤逆之罪,以图利用状元身份保妻平安。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中国戏曲常有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团圆之后》却一反传统,开创性地将喜气洋洋的团圆场面反做开头,随着剧情层层推进,观众步步惊心,最终呈现出既有传统戏曲之美又兼具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典范之作。
《团圆之后》诞生至今收获无数荣誉,曾被选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剧目,被田汉称为“继《十五贯》以后戏曲剧目改编整理的又一胜利,‘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又一胜利”。
因其卓越的代表性,1960年,《团圆之后》由周恩来总理指定拍摄为戏曲电影,由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风靡大江南北。
芳华越剧团再续前缘记者了解到,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与《团圆之后》一剧渊源颇深。
早在上个世纪该剧崭露头角之时,芳华创始人尹桂芳就将其移植改编为越剧《父子恨》,并在福州演出;同时期,尹派代表人物尹小芳在浙江也演出了该剧。
在尹桂芳和尹小芳二位先生的推动下,《父子恨》成为尹派具有传承意义、高度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代表性剧目。
此次在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7届省戏剧会演中亮相,芳华版《团圆之后》既是一次对前缘的继续,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为了更加切合时代精神,贴近当代观众的欣赏理念,该剧特邀我省著名编剧方朝晖执笔进行移植改编,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韩剑英加盟执导,芳华越剧团尹派非遗传承人陈丽宇携手一众主演,将经典传统剧目的影响力转化为全新的舞台呈现。
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概述来源/www/yueju/100039615.html 1、戏班、剧团早期越剧小歌班的演出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往往以领衔演员姓名称呼班名。
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领衔的小歌班进入上海新化园演出后在报纸广告中也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还以领衔演员姓名称呼班名如称卫梅朵、马阿顺为首的戏班为“梅朵阿顺班”。
1921年9月16日以后在报纸广告中才有“绍兴文戏”、“越剧”的剧种名称戏班则有“堂”、“社”、“班”之称。
如标大世界王永春为首的戏班为“鸿福堂绍兴文戏”标屠杏花、施银花为首的戏班为“女子的笃班”标小世界金雪芳领衔的戏班为“越剧”标先施乐园卫梅朵为首的戏班为“永乐社”标先施乐园演出的绍兴文戏为“吉庆班”。
在浙江各地常以科班名称演出。
20世纪30年代初女子绍兴文戏崛起纷纷到甬、绍、杭、沪演出。
至30年代后期越剧戏班包括科班多以舞台为名也有以剧社、剧团标称。
如筱丹桂、贾灵凤、张湘卿为台柱的高升舞台徐玉兰、汪笑真主演的东安剧社姚水娟、魏素云、商芳臣领衔的水云剧团。
40年代以后越剧戏班除个别的以“越艺社”如东山越艺社、天鹅越艺社命名外大都以“剧团”定名如玉兰剧团、芳华剧团等。
越剧戏班在解放前都属私营性质有老板班主负责经营。
戏班成员少则20人左右最多40人左右。
在20、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戏班除演员外尚有派场师傅又称“说戏师傅”、值台师傅检场、大衣师傅戏装管理、后场头乐队等人员。
30年代女班兴起后大多戏班增设三担师傅总务、财务、杂务人员。
40年代新越剧时期戏班剧团除前述人员外增设剧务部增加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舞台监督兼剧务、票务宣传等人员。
而舞台装置人员包括舞台装置及灯光操作虽固定在剧场内但既不是剧团成员也不属剧场职工。
此时期由著名演员为台柱的大型剧团拥有30人左右一般中小型剧团则是20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成为国营剧团的有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改建为上海越剧院、浙江省文工团越剧队后改建为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浙江越剧团后分为浙江越剧一、二团。
越剧的角色分配分为六大类:一、小旦饰青年、少年女性角色。
其中又可细分为6种路子及称谓:1.悲旦:专饰命运悲惨的青年、中年妇女角色,类似京剧中的“青衣”,以唱工为主、做工为辅。
如《三官堂》中的秦香莲、《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梅花魂》中的陈杏元、《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等。
在越剧传统剧目尤其是40年代的“第二传统剧目”中,有大量悲剧,对形成悲旦这一行当起了重要作用。
2.花旦:专饰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表演以做工取胜,动作灵巧轻快。
如《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西厢记》中的红娘、《五连环》中的李翠英、《打金枝》中的公主。
3.闺门旦:专饰名门闺秀、千金小姐一类角色,表演特点是举止端庄、文静大方,唱工和做工兼擅。
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彩楼记》中的刘月娥、《西园记》中的王王贞等。
4.花衫:饰演古代青年女子,表演形态介于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有闺门旦的大家亍身份和端庄大方的仪态,又有花旦俏丽、活泼的举止。
如《梁祝》中的祝英台、《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情探》中的敫桂英等。
5.正旦:主要饰演做了母亲的中年妇女一类角色,穿着素净,动作稳重,在戏中一般做配角。
如《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和薛姨妈、《碧玉簪》中的李秀英之母、《二笔放子》中的王桂英、《打金金枝》中的皇后等。
6.武旦:专饰有武艺的女性角色,表演以武功、武戏见长,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和薛金莲、《杨八姐盗刀》中的杨八姐、《白蛇传·盗仙草》中的白素贞、《十一郎》中的徐凤珠等。
越剧一向以文戏为主,武戏很少,武亘所演剧目和所学武功,多为从其他剧种吸收。
演员中无人专演武旦,有关角色一般由武功基础较好的其他旦角行当演员兼演。
二、小生饰青年男性角色。
在女子越剧中,由于小生由女演员扮演,故比其他剧种的小生行当更具柔美特色,在剧种中的地位也更重要。
其中又可分为4种路子及称谓:1.书生:又称儒巾生、风雅小生,头戴秀才巾、解元巾(统称方巾),主要饰演儒雅潇洒、文质彬彬的读书人,表演特点是洒脱庄重、温文尔雅,富有书卷气。